密档来了:中共先驱在莫斯科

三闲杂谭

<p class="ql-block">八月的上海天气炎热,酷暑难耐。</p><p class="ql-block">得知上海档案馆正展出<b style="color:rgb(237, 35, 8);">《负笈莫城为报国》</b>展览,便顶着烈日慕名前往。</p><p class="ql-block">《负笈莫城为报国》展名有点文绉绉,“负笈”按字面解释就是背着书箱游学外地;“莫城”就是莫斯科了。用大白话说,就是中共先驱早年远离祖国在莫斯科刻苦学习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熟知中共历史的都知道,中共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的,共产国际背后的大手就是莫斯科。无论是1920年4月来到中国打下建党基础的维经斯基团队,还是1921年6月来到上海直接谋划召开中共一大的马林、尼克尔斯基都是由莫斯科派来的。1922年中共二大党章明确表示中共是国产国际下属的一个支部。</p><p class="ql-block">干革命需要两样最基本的东西:军队(武力)与人才(思想)。</p><p class="ql-block">十月革命后,莫斯科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输出武力和思想。中国作为苏联的邻居尽管历史上有诸多不愉快,但因为国共都在闹革命,自然而然成为莫斯科帮扶的重点对象。就当时而言,彼此各有所需,属于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1922年8月,孙中山因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离开广州到达上海。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表示支持。</p><p class="ql-block">1923年1月,孙中山会晤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宣言表明苏俄政府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对孙中山的支持;孙中山表示欢迎苏俄政府的帮助,公开确立了国民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p><p class="ql-block">苏联没有食言,先后资助创办了黄埔军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前者为军校,后者为党校,两校同时向国共两党开放。</p><p class="ql-block">就读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学员后来多数都成为了国共两党的核心力量。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邓小平、张闻天、王稼祥、左权、秦邦宪(博古)、杨尚昆、伍修权等等;国民党蒋介石之子蒋经国、谷正纲、康泽、汪少伦、邓文仪等等。</p><p class="ql-block">就中共这一方面来说,高层几乎清一色由莫斯科培养出来的。长征遵义会议前后的新老“三人团”中方成员,毛泽东、博古、周恩来、王稼祥,以及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出的史称"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除毛泽东外其中都曾有在苏联学习工作的背景。</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20年代,中共先驱们先后来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和另外一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来两所学校合而为一。为了便于俄国老师记忆,也为了回国后的安全和保密,学员在苏联都有一个俄文名字。张闻天叫做伊思美洛夫,他1930年回国后就是用这个俄文名字汉译的后两个字洛夫,后来改为洛甫。秦邦宪叫做博古诺夫,回到中国以后,秦邦宪就一直用他的俄文名字博古,所以后来大家都叫他博古。周恩来比较特殊,共产国际先后两次专为周恩来建立了秘密档案,属于最高机密,他的俄文名字叫莫斯克文。</p><p class="ql-block">早期领导人的俄文名字:</p><p class="ql-block">周恩来:莫斯克文</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多佐罗夫</p><p class="ql-block">王明:克劳白夫</p><p class="ql-block">张闻天:伊思美洛夫</p><p class="ql-block">王稼祥:科穆纳尔</p><p class="ql-block">刘少奇:达尔斯基</p><p class="ql-block">任弼时:布林斯基</p><p class="ql-block">秦邦宪:博古洛夫</p><p class="ql-block">赵世炎:辣丁</p><p class="ql-block">陈延年:苏汉诺夫</p><p class="ql-block">陈乔年:克拉辛</p><p class="ql-block">王若飞:尼姆泽夫。</p><p class="ql-block">中共先驱在苏联学到了马列理论,也学会了党内斗争。中共党内左倾路线的基因或源头主要来自莫斯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沉重的话题了……</p><p class="ql-block">有的时侯的,思想比武力更强大,后来的中国革命印证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由于种种原因中共先驱这段留苏往事,资料很少,鲜为人知,有些档案属于禁区。这次中俄两国档案机构将所珍藏的重要文献、照片、影像,向公众展出,讲述当年中共先驱们远离祖国,负笈求学,探寻中国前进方向,求取革命真理的峥嵘岁月,非常难得,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展馆有中俄两国档案机构所珍藏的重要文献、照片、影像,娓娓讲述了中共先驱们怀着救国图强的理想与信念远赴两所著名“红色大学”探寻中国前进方向求取革命真理的峥嵘岁月。</p> 前  言 <p class="ql-block">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b>莫斯科东方大学,创办于1921年4月</b>,专门为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以及苏联中亚各民族培训干部,1938年停办。<b>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原为创办于1925年10月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此名</b>,招收来自中国的进步青年,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b>1930年停办</b>。这两座“红色大学”,曾是锻造中国进步青年的熔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真理。五四运动后,中国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怀着救国图强的满腔热忱赴俄留学。其中,就包括<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叶剑英、李富春、张闻天</b>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向警予</b>等革命烈士。他们涌进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真理和斗争本领,探求中国前进的方向。以他们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回国后,带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投入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负笈求学为报国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本展览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俄罗斯联邦档案署共同举办,是《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2021-2025年工作大纲》合作项目之一。展览内容以人物为中心,围绕曾经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学习过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展开,重点介绍中国留学生在两所大学的学习工作情况,展出由中俄两国档案部门精心挑选的百余件珍贵历史档案。</p> <p class="ql-block">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俄共(布)非常重视并积极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这些国家培养革命干部,以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1921年4月21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1-1938,简称莫斯科东方大学)在莫斯科筹建,是为培养苏俄远东各少数民族干部和东方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干部而设立的高等院校,10月21日正式开学。<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斯大林</b>任名誉校长。东方大学学制最初为7个月,后改为3年,设有中国班。</p> <p class="ql-block">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校内建筑(20世纪20年代)</p><p class="ql-block">斯特拉斯特诺伊林荫道5号。目前,该栋建筑归俄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使用。(摘自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收藏集)</p> <p class="ql-block">中国劳动者孙中山大学(1925-1930,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孙逸仙大学、孙中山大学等),是由苏联政府援助创建的培养中国革命干部的政治大学。1925年秋在莫斯科创办,11月正式开学,学员由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以及苏联顾问选派。学制2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办后,与莫斯科东方大学共同招收中国留学生。</p><p class="ql-block">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中央声明不承认莫斯科中山大学,令各机关不得再送学生前往。1928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合并到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劳动大学”、“劳大”,习惯仍称“中大”),主要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的革命干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文:1921年9月23日,<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斯大林</b>关于请求为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发放新贷款给人民委员会的信。(该问题于1921年9月29日在人民委员会上被审议)</p><p class="ql-block">斯大林给人民委员会写信表示:为了延长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迅速解决设备问题,保障木柴,我们请求人民委员会:(1)发放超预算的贷款,(2)请财政人民委员会以纸币形式发放30%的贷款。(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全宗:558,目录:1,案卷:2121,第1页)</p><p class="ql-block">右文:1921年5月6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关于组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会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通函N18。</p><p class="ql-block">民族事务人民委员会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为所有自治和加盟共和国、自治州、劳动公社和少数民族培养党内和苏维埃劳动者干部人才。大学应使用母语和工作语言教学,以便让东方劳动者大学的广大群众接受。(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558,目录:1,案卷:2094,第1页正反面)</p> <p class="ql-block">1924年 9月 15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校长<b style="color:rgb(237, 35, 8);">K.B.拉狄克</b>和副校长<b style="color:rgb(237, 35, 8);">I.A.米夫</b>关于请求吸收原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生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工作给共产国际东方部的报告。(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530,目录:1,案卷: 2,第 10 页正反面)</p> <p class="ql-block">1925年5月15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在莫斯科组建中山大学的决议。</p><p class="ql-block">决议(会议纪要N63第9项)同意建立中山大学,并把中山大学的校址由西伯利亚改为莫斯科。(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p><p class="ql-block">全宗:17,目录:163,案卷:490,第18页)</p> 1925年8月13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国劳动者孙中山大学的决议。<br>会议认为不宜让中国劳动者孙中山大学公开具有国立性质(会议纪要N75第1e项)。(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17,目录:163,案卷:502,第11页) 1925年8月14日,莫斯科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关于组建中山大学的会议纪要。<br>会议纪要内容为:1、听取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校长布罗伊多关于组建大学的基本原则的报告。2、听取莫斯科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主席爱泼斯坦关于组建大学活动的提议等。(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530,目录:1,案卷:1,第3-4页) 1926年9月23日,《国际评论》第一期。<br>《国际评论》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国际评论社编译出版的中文周刊,1926年9月创刊,1927年6月停刊。发刊辞说道:“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人材的培养所.…...我们能够......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学习革命的经验与理论,这实是非常难得的境遇”。(中央档案馆藏) <p class="ql-block">两所大学成立后,中国一些先进青年满怀革命热忱赴俄求学。1921年至1925年,中国学生通常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3年初到1924年9月,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人数多达100余人。1925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后,两所学校都有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从1921年第一批学员赴俄到1930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停办为止,先后有近1400名中国留学生求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921:</b>第一批学员由上海外国语学社选派,包括<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彭述之、袁达时、曹靖华、蒋光慈、王一飞</b>等30多人。</p><p class="ql-block"><b>◇1922-1924:</b>第二批学员:包括由中共中央选派人员,包括<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叶挺、张浩、张宝泉、关向应</b>等100多人;还包括三批由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转来的勤工俭学学生,包括1923年3月<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熊雄</b>等10余人;1923年9月刘伯坚、李合林、尹宽等10余人;1924年10月聂荣臻、李富春、蔡畅等27人。</p><p class="ql-block"><b>◇1925-1926:</b>第三批学员主要为国内派遣和留欧学生。中共中央先后派遣的学员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彭干臣、罗世文、向警予</b>等。</p><p class="ql-block">中共旅欧支部选派的学员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德、刘鼎、徐冰</b>等60多人。</p><p class="ql-block"><b>◇1926:</b>第四批学员是1927年10月由中共中央从国内派遣的300余名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p> <p class="ql-block"><b>◇1925:</b>约300人,半数以上为国民党人。其中,中共党员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乌兰夫、沈泽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闻天、王稼祥、俞秀松、张琴秋</b>等人。1926年1月,中共旅欧支部向莫斯科派遣留学生20人,其中就包括<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邓希贤(邓小平)</b>。</p><p class="ql-block"><b>◇1926:</b>约220人,共产党员的人数有所增加。学员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尚昆、陈昌浩、李伯钊</b>等。</p><p class="ql-block"><b>◇1927:</b>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山大学的国民党学员退学,学生全部为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1927年,中共中央派出留学生337人到莫斯科,以工人学员为主,包括上海工人起义的领导人和参加者<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剑如、黄浩、乐少华</b>等。</p><p class="ql-block"><b>◇1928:</b>中山大学的主要学生来源是合并的东方大学中国班,共137人。国内只派出34人,包括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的部分代表,如<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何叔衡、杨之华</b>等。</p><p class="ql-block"><b>◇1929-1930:</b>中山大学生源严重不足,于1930年停办,学生转入列宁学院学习。</p> <p class="ql-block">最早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同志是1921年4月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上海外国语学社派去的,其中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王一飞</b>等,被编为中国班。为了学员回国后的安全,每个外国学员都起了一个俄文名字,如任弼时叫布林斯基、萧劲光叫查戈洛斯基。</p> <p class="ql-block">1920年9月28日,上海《民国日报》在头版登出了一条“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此白。”</p> <p class="ql-block">“9月,为输出革命青年到俄国留学,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外国语学社。校址在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1923年年初起,原来在法国等西欧国家勤工俭学的一些中国共产党员、团员陆续分批到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如<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熊雄、王若飞、刘伯坚</b>等。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后,<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邓小平、傅钟、李卓然</b>等由法国到苏联入这两所学校学习。</p> <p class="ql-block">这是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向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报告(1924年7月)。</p><p class="ql-block">报告中提到:<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恩来、刘伯庄、罗根声、周子君</b>四人即日启椗东渡,归国服务,并对四人作出了简短评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旅欧执委对周恩来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浙江、年二十六,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说话动听,作文敏捷,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英文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书报,本区成立的发启人,他是其中的一个,曾任本区三届执行委员,热心耐苦,成绩卓著。</p> <p class="ql-block">图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恩来</b>为共产国际亲手填写的自己的履历表</p> <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20日,旅欧区团秘书林蔚给团中央的报告。</p><p class="ql-block">报告中提到五同志赴俄事,“此五同志<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富春、郭隆真、蔡畅、马致远、周世昌</b>全由留法组决定派送的”。(中央档案馆藏)</p> 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课程设置都偏重于政治教育。东方大学课程有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职工运动、青年运动、共产主义 ABC等。<br>全部用俄语教学。由于大家听课有困难,东方大学便聘请瞿秋白和李宗武来当翻译兼助教。<br>中山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六门:一、语言: 俄语,第二外语: 英语、德语、法语;二、历史: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俄国革命运动史、东方革命史、西方革命史;三、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资本论》;四、哲学;五、列宁主义;六:军事学。此外还有实践教育。 中共旅莫支部暑期工作计划<br>该份文件介绍了学校暑期关于军事教育、俄文、念报、党课、团课等的时间安排以及本支部研究、训练、工作等三个方面的计划。(中央档案馆藏) 1925年5月12日,陈独秀关于莫斯科东方大学15名中国学员的证明信。<br>陈独秀致信共产国际东方部,这些学员为中共党员,请根据此信,按规定介绍他们加入苏联共产党。(中央档案馆藏) 1928 年6月至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举行。中山大学学生加了会务中的秘书工作。 <p class="ql-block">回国后,留苏学员们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近代中国的救国图强和民族解放进行不懈的努力。</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他们大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优秀的留苏学员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 1922年4月12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部学生的毕业证明。<br>刘士奇(刘少奇)、任作民、韩伯画(原名:庄文恭)、陈启沃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部的学生证。(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532,目录:1,案卷:391,第1-13页) <p class="ql-block">1925年,<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独秀</b>关于调一部分同志回国工作问题给中共旅莫支部的信。</p><p class="ql-block">信中说:现因国内各地党的工作发展,得力同志、能独当一面者寥寥,为此,中央与国际代表决定,从莫方调大批同志回国工作。(中央档案馆藏)</p> <p class="ql-block">192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团中央致莫斯科全体中国学生同志书。</p><p class="ql-block">同志书中表示,“中国党有一千余党员在莫斯科学习,正是为的培养国内工作的干部,供给国内革命发展的需要。”“在莫斯科学习同志都是为的学习革命的艺术,研究在革命斗争中的理论与实际。”(中央档案馆藏)</p> 1936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全体学生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日的电中写道:我们本部的学生,要以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完成党给我们的任务,在中共代表团的帮助指导之下,随时随地研究中国的一切时事问题。(中央档案馆藏) <p class="ql-block">本展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李富春、张闻天、吴玉章、徐特立、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向警予、张人亚、关向应、林育英、王一飞、熊雄、张宝泉</b>等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时的相关档案文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少奇</b>: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夏抵达莫斯科。不久,他们被分配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该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春,离开莫斯科,同年夏归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德</b>:1922年9月,远渡重洋,执着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2年11月,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由柏林前往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为了支持北伐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从苏联抽调一批军事、政治工作人员回国,5月18日,离开莫斯科,于7月12日回到上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任弼时</b>:1920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5月中旬,任弼时、萧劲光等十余人赴苏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弼时等30名首批学员,被编为"中国班"。1924年7月回国。(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225,案卷:2835.第15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邓小平:</b>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号是233,俄文名字叫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多佐罗夫。</p><p class="ql-block">1926年1月7日晚,邓小平告别了生活5年多的法国,与傅钟等人乘着夜色掩护坐上火车,悄然离开了巴黎,途经德国、波兰赴苏联。抵达莫斯科后,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莫斯科支部代表们的带领下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报到。12天后,邓小平就转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p> <p class="ql-block">1926年1月29日,多佐罗夫<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邓小平)</b>的学生调查表。</p><p class="ql-block">该登记表记录了多佐罗夫(邓小平)的基本信息。其中记载了他的社会地位为知识分子(工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225,案卷:1629,第12页)</p> <p class="ql-block">1926年6月13日,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九班中共党小组</p><p class="ql-block">组长,多佐罗夫(邓小平)填写的《党组工作调查表》。</p><p class="ql-block">表格报告了本班党组活动情况,共有党员十四人、青年团员六人,二月成立。开会共九次。指导员、翻译员、组长及其他参加会的人对于党组的工作都还热心,很少迟到。本组同志对纪律都还能遵守。(《邓小平年谱》)(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全宗:495,目录:225,案卷:1629,第1页正反面全宗:495,目录:225,案卷:1629,第9,11页)</p> <p class="ql-block">1926年10月19日,邓希贤<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邓小平)</b>向莫斯科中山大学联共(布)党支部提交申请书,希望成为其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在申请书中写道:“我本是一个中国党的正式党员。过去也曾在‘中大’做了一些工作。现在自己愿意加重自己的责任,请求委员会允许成为一个正式党员。”《邓小平年谱》)(俄罗斯</p><p class="ql-block">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225,案卷:1629,第8页)</p> <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17日,伊思美洛夫<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闻天)</b>在国际农学院调查表。</p><p class="ql-block">该表格介绍了张闻天的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赡养的家庭成员(妻子安娜·列昂尼多芙娜·戈尔彬斯卡娅,工农红军办事员)、出身(农民)、父母职业(农民)、何时独立生活(19岁)、教育(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历史部三年级)、职业(教育工作者)、国籍(中国)、懂何种外语(英语、中文、俄语),何时到国外(1925年由中共中央派往俄罗斯),从事何研究工作(中国历史),有何作品(一些马列恩译作),兵役情况(免除兵役),政党情况(1925年起共产党,1928年起苏联共产党)等。(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225,案卷:56,第177-178页反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延年:</b>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参与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经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3月,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8月回国,赴广州工作。1927年6月遭国民党军警逮捕,7月4日牺牲。</p> <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5日,<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延年</b>致陈乔年、王若飞、王一飞、罗亦农等同志的信。</p><p class="ql-block">信中介绍了广东农运情况,并希望在莫斯科的诸位同志能将各种功课记录寄来以供学习工作参考。(中央档案馆藏)</p> <p class="ql-block">1923年9月19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生克拉辛<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乔年)</b>的调查表。</p><p class="ql-block">调查表介绍了陈乔年的姓名,出生年月,国籍,母语,会何种语言:俄语,法语(薄弱),家庭情况:父亲(50岁),母亲(45岁),弟弟(13,10岁),姐姐/妹妹(23岁,11岁),教育情况:1917年毕业于中国的中学(中文教学),进入法国学校学习一年(法语教学),1923年4月到莫斯</p><p class="ql-block">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职业,入学前的主要工作(在法国工厂工作),父母工作(革命前:教授,现在:中国共产党书记)等内容。(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225,案卷:654,第19-20页)</p> <p class="ql-block">1925年12月4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生纳杰日金<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向警予)</b>的履历表。</p><p class="ql-block">该表格介绍了向警予的姓名,出生年月,国籍,母语,会何种语言(法语),出生地(湖南溆浦),社会地位(知识分子),出身(商人家庭),受过何种教育(中学)等情况。(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225,案卷:716,第1-2页正反面)</p> <p class="ql-block">1924年,留苏学生<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关向应</b>个人情况报告</p><p class="ql-block">报告中介绍了关向应的家庭状况,个人历史,为什么加入共产党及来莫的志愿:此次来莫就是要彻底明瞭共产主义,学习革命的策略,预备回国作工。(中央档案馆藏)</p> <p class="ql-block">1924年8月8日,安源地委秘书贺昌就<b style="color:rgb(237, 35, 8);">林育英</b>赴俄留学致钟英(中共中央的代号)的信</p><p class="ql-block">林育英正是带着这封介绍信,先到上海找到中央秘密机关,办好相关手续后,同关向应、李求实、吴化之等一起坐苏联货轮到海参崴,然后转乘火车到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中央档案馆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一飞:</b>1921年春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俄文名茨维特科夫。1922年春,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2月转入苏联红军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继续学习。应中共中央要求,1925年8月上旬,王一飞等26人被派遣回国。大革命失败后在长沙发动“灰日暴动”,失败罹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熊雄:</b>1919年11月赴法国求学。1922年3月,转入德国学习。同年6月,参与发起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3月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俄文名谢利维奥尔斯托夫,后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政治工作,1925年9月回国。1927年4月15日,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5月中旬被反动派秘密杀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人亚:</b>1921年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和1926年,曾两次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2年12月23日病故。</p><p class="ql-block">张人亚是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等重要档案文献的守护者。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品中有一份1920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原件,也是张人亚所守护的材料中的一份。听完介绍后,习近平总书记连称很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宝泉:</b>党中央交通的早期负责人之一。1924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7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7月回国。1928年4月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壮烈牺牲。</p> 结  语 <p class="ql-block">百余件珍贵档案,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回到百余年前中国进步青年赴俄学习、求取革命真理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中俄两国档案部门举办这个展览,旨在重温历史、不忘初心,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留学报国传统,传承发扬中俄两国传统友谊,坚持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为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本人用手机拍摄的展览全景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