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乡并没有海的。但在我的心中,家乡原来是有海的,一片近乎消失的竹海。</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小时候家乡的竹海东西三四里,南北绵延十几里。不知道从何时起,祖先们来到这个地方。也不知道居住在这里多长时间了。随着先民们不断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三个村庄,统称斑竹园。家乡的竹子有特点,成年的竹子身上遍布泪痕样的斑点,故叫斑竹。村名是根据竹子特点和大家各自居住的方位取名的。这就有了南斑竹园、中斑竹园、北斑竹园三个村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竹海的景色变幻无穷,不同的季节带来不同的美景。每到冬雪天,仿佛进入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密不透风的竹林下面,一撮撮绿草却已按耐不住,冒出许多嫩芽儿来了。春天,竹子抽出嫩芽,绿意盎然,春笋拱起土皮儿,以肉眼可见,一天一拃长的速度疯狂生长。酷夏时节,阴凉的竹林中小路边随处可见乘凉的老人,嬉戏的顽童,拉家常纳鞋底做衣服的妇女。最有趣的是我们这些半大小的少年,一边戏耍一边捡拾竹林里的笋壳,回去清洗晾干整理后备用,然后就扳指头数着距离家里端午节包粽子的日子。秋天的竹海最热闹,白天麻雀叫唤不停歇,晚上蛙鸣响彻天。逮青蛙摸麻雀蛋又怕蛇虫出没,我胆小很少光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海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听风儿吹得竹涛阵阵绿波起伏的时候,竹子发出的沙沙声;喜欢在皎洁月光下,搬个小竹凳子坐在老人们跟前,看旱烟锅锅袅袅升起带着呛人鼻子的那一缕缕青烟;更喜欢听大人们谝闲传讲故事;母亲及隔壁对门婶婶、妈妈们借着月光在竹林边家的院子中间围着捶布石捶布时,也喜欢和一群发小围着捉迷藏……</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竹子是我们家乡的特点。我们这里许多村民靠此谋生。听老人讲,解放初期我们这里就组织成立了竹器社。主要编织竹椅、床、背篓、笼、耙、捞面笊篦等,涉及人们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因此,那时竹匠很多,一个很吃香的职业。现在我家还有五六十年前请竹匠师傅编的已破烂不堪的一把竹子编的捞面用的笊篦和几把破旧竹櫈呢。几次想扔掉了,却下不了狠心!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用起了更为方便卫生的塑料、铝合金等材料的生活用品。竹子编的器具已淡出人们的生产生活。村子里还健在的竹匠也就三两个了。且年级纪都快成了世纪老人了。加上路网改造,人们对居住房屋需求的快速增长,种植等影响,原本浩瀚的竹海已经成为了老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间,人们不断蚕食,诺大的竹林,我心中的竹海已人们不复存在了。每个村子仅仅剩下零星散落的一小块,似乎还在向行人努力地诉说着竹园村这个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我每每回到村上,都要经过村东那片七八亩大的竹林。今天下午回来的时候停下车,在竹林边停留一会,想进去是不行的,因为怕人盗,竹林边设置了围墙。只是远处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进去,可我的心却进去了,我知道,如今的我在现在的季节里,竹林里是最不好玩的,因为,我的玩伴老了,不会再陪我疯玩了!下一代或许根本就觉得不值得知道这些缺乏科技含量的东西。高科技产品的出现,谁还去玩这些土得掉渣的玩意!想到这些,我多少有了些许失落感。</p><p class="ql-block"> 竹园村、竹器、心中的竹海,还有伴我前半生的竹子。或许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了。我却实在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