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上图是文山办从古至今办学之地:学海片区,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名人,其中有史存最长对联作者:龚发举;中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抗日雄鹰:朱天宝(抗日战争时期朱一人击落日记7架,在延安朱天宝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林彪接见并合影留念);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陆军少将黄大陆(红军四渡赤水情报提供者、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贡献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作者:晋克明</p><p class="ql-block">文山旧时的教育是私塾制,由塾师设馆讲授,学生付给学金。政府只设府(县)学衙门和开文书院。由教师呈报经开化府阅课,成绩及格者为童生。经书院和学衙门呈报,首先到临安(今建水)考试,及格者入府学的为郡庠彦,入县学的为邑庠彦,又名秀才。然后到省会应试,考取者为举人,又名孝廉。再进京考取者,第一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以下十八名为翰林,又名十八学士,再下者统称进士,有任知县的资格。这就是封建王朝分科考取文武官吏的科举制度。</p><p class="ql-block">文山的科甲兴盛时期是清朝咸丰后,咸丰甲寅年(1854)文山来了一个教授晋文藩,热心办学,鼓励读书,因之科甲叠起,开化府正堂李荣灿,文山县知事冯竣及地方士庶,赠晋一块"以道得民"匾额悬挂学署,以表彰其劳绩。道光年间,李延福中进士,其子李希文于同治年间点翰林,李希成光绪末年中举人,一门三科甲。同治庚午(1879)出举人陈昌龄,光绪有举人陈性圃、进士向甲昌、翰林邹毅洪。这是文山教育兴起,人材荟萃的时期。</p><p class="ql-block">戊戌政变(1898年)后,废科举而兴学堂,新学逐渐传进文山。光绪丙午年(1906),陈子湘任开化府正堂,响应戊戌号召,倡办新学,丁未(1907)夏,在五子祠(今群艺馆五子祠)办"文山县高等学堂",这是有学堂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文山公办教育发源地五子祠学海(古称泮池)</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以前的学海(泮池)</p> <p class="ql-block">有学生一班,教师是李泉、陈性圃等,学生有代永萃、周永祚、晋翘南等。陈子湘亲书"讲堂"二字悬于教室。</p><p class="ql-block">封建社会的女子称闺秀,缠足在家,严守闺房,做刺绣家务,不入学受教育。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六年,省会优级师范毕业学生欧阳宗、吴文瀚等,以所学服务桑梓。时张湘庵任文山县长,在明伦堂(今军分区内)创办"文山女子初等小学堂",招收女子入学,并宣传剪发辫和放足,对文山妇女的解放,起了一定的作用。至一九二五年,二、五两军兵乱,被迫停办。</p><p class="ql-block">一九一二年,改学堂为学校,名为"文山县高等小学校"。分为高等一、二、三三个学校,三年毕业。校址从五子祠迁至开文书院。随后添办"文山初级小学校",校长江映华,校址在文昌宫。这时,高小和初小分开。县设劝学所(后改教育局),负责教育行政工作,局长是彭垂恩。一九二六年,小学分为一、二、三、四校(三校是女生),高初两级合并,学制开始为七年(高三初四),后改为六年(高二初四),后又并一、二校为兴华小学,三校为启秀小学,城外有威远小学。</p><p class="ql-block">一九一八年,秦康龄任文山县长,创办第一所中学,名为"文山等四县联合中学校",委陈子鉴为校长,先后办了四个班,学生有旧学基础,老师多是清朝的科甲班子,所以文学根基较好。后因经费困难,又遭兵灾之乱.至一九二五年停办。以后文山的教育骨干,大多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七年,汪锡彬任文山县长,兴办一所女子师资训练班,一年毕业。校长吴文瀚,学生有周莲英、刘盛兰、朱西湖、张体育、徐桂仙等。在这批女生的影响带动下,文山女子读书的就逐渐增多。</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文山县长李郁高委任状</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文山县长李郁高、云南省立开化学校校长胡占一嘉奖令。</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秋,云南省教育厅长龚自知派胡占一来文山开办一所中学,名为"云南省立第四中学"。时李郁高任县长,划五子祠、文昌宫、城隍庙、精忠庙等庙宇的房屋共二百二十格为教室和宿舍。一九三二年因师资缺乏,又改为"云南省立开化简易师范学校",办了十二班后,又改为"云南省立开广中学"。</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二年,李墉任文山县长,又添办"文山县立中学"。并组织清产委员会,由杨秀涵任主任委员,提各寺庙谷产一百四十石为学校基金。各乡镇捐款添制校具、教具,由教育局长张鹤舟兼任校长。</p><p class="ql-block">一九四六年,国民党中央教育部由昭通迁来"国立西南师范学校",张兰堂任校长,校址在玄天观(今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此外,于一九三二年创办了"民众教育馆",馆址在今军分区内,馆内藏有各种图书、杂志及教育标本、模型等,供群众阅览。馆内大部份藏书都是热爱桑梓的陈性圃、胡思清等捐赠的。同时,还开展民众的体育活动,以此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p> <p class="ql-block">关于"近代文山教育沿革简述"</p><p class="ql-block">的几点补充</p><p class="ql-block">段朋启</p><p class="ql-block">晋克明先生所写文山教育简介较为系统,是近年来凭自己的记忆整理的一篇好资料。只就他没有提到的补充几点:</p><p class="ql-block">一、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六年),龙上登至京领长官司职回,即兴学校,立先师庙,朔望行叩拜礼。旧制载前经公议宣祀乡贡计有七人。</p><p class="ql-block">二、清康熙六年建开化府即初设府学,置教授一员。当时藏书十六种计五十七部(本)。接着设教授署、训导署,办开阳书院、文山书院、江那书院(萃文书院)和开化、乐农、王弄、江那、东安、永平、逢春、马白等义学。学校兴,学业大进。清朝期间,开化府有进士三人,举人三十七人,拔贡十二人,贡士七十五人,武举五十五人。</p><p class="ql-block">三、一九二六年后文山城的三所小学,男女分校,两所男校,名兴华、毓材小学;一所女校,名启秀小学。一九四○年男女同校,小学并为二校,城内名云集小学,城外名威远小学。一九二○年前后,全县四镇十二乡都有公办小学,普遍有地方办的乡村小学。</p><p class="ql-block">四、一九三八年云南省立开化简易师范改为云南省立开广中学,招收高中两班,初中四班,校长先是胡占一,后为焦郁兰。一九四四年又增三班师范,又名云南省立开广师范学校,办高师两班,简师一班。一九四六年后省派地方在省内外大学毕业生任校长,一九四六年校长胡鸿昌(南开大学生)、一九四八年校长张鹤舟(云南大学生)、一九四九年校长杨德明(西南联大生)。至解放前开广中学有九个班三百六十多人,高中三班,初中六班。</p><p class="ql-block">五、解放前夕,文山县的中等学校有三所,一为国家办,即"国立西南师范学校";一为省办,即省立开广中学,一是县办,即文山县立中学,古木设有初中班。在校中学生约九百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对《近代文山教育沿革简述》的一点意见。</p><p class="ql-block">戴启林</p><p class="ql-block">《文山教育沿革简介》一文中有"……再进京考取者,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以下十八名为翰林,又名十八学士,再下者统称进士……。"对这一段,不揣冒昧,提出商榷,敬祈老前辈们指正。据唐书:李世民在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就以秦王府为中心"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以杜如晦、孔颖达等十八人为学士。字典"翰林"条释是: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p><p class="ql-block">从以上两点看来,科举时代在第三名探花之后没有十八翰林或十八学士之称,而统称进士。</p> <p class="ql-block">本文选自《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