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溯源大、小相村》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着手?以前着手写过:《历史上小相村村级政权称谓演变及隶属相应乡、镇、区等上级行政设置(证据链)》,权当是公元940年以来小相村实际历程,而本文内容将涉及小相村公元940年以前的历史。这样两篇文章大致构成公元前655年左右到如今的小相村概貌。</p><p class="ql-block"> 《……证据链》关注小相村作为最基层政权地名演变,收集资料涉及志,录,契约,文书印章,履历记录日记等,借助这些碎片东西,编织一幅纵向(包括横向联村,主副村)感观图。尽管难度太大,应收集资料庞杂,好在有村潘如有副书记、白永胜老师、增明、生茂等热心村志的帮助收集房约、地契、收据、合同、凭条、残碑断石等,天随人愿,逐步完善!有了粗线条,基本有了雏形。</p><p class="ql-block"> 细思,在写基层村志时,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问题?哪就是不同历史时期,所属区、乡、村究竟属于何种基层组织、基层政权,该基层政权全称、名谓,是对所经历历史内涵的真正诠释。忽视此必然难以准确把握历史节点脉搏,造成以一俗称而盖全之嫌。</p><p class="ql-block"> 而本文则以粗线条的典古籍文献诠释大、小相村的存在,类比存在,或华夏(晋)历史发生的重要事件描述,诠释5500年来大、小相村先人们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根据晋相里金神道碑,立于公元940年,碑文载:“西河县唐化乡大相里"。根据《山西汾阳小相墓地发掘简报》,买地卷1件载:"(公元1286年)至元式拾三年二月西河县大夏乡小相村"。是有准确记年的大、小相村存在。从此上溯就是《溯源大、小相村》的主要任务。</p><p class="ql-block"> 村人涉大、小相村起源有两个传说:一是”至周時,晉有大夫里克,其妻同成氏,携少子季連,避地居口相城,時人遂呼爲相里氏"的口相城说。另一是村人辈辈相传“先有靈藏(村)后有小相(村)"。靈藏村现是小相村的一街一巷,在小相村西南一隅(角),该传说大意是小相村是由原靈藏自然村发展来的。由于”靈藏"或"零藏"地名特殊,特典古籍查询,以求其解。</p><p class="ql-block"> 《“靈藏"典古籍查询》</p><p class="ql-block">1、靈藏地名:</p><p class="ql-block"> 根据《存砚楼文集》清储大文撰 打箭炉 " 旧隶靈藏东境"大致在长河松潘一带。</p><p class="ql-block"> 根据《甄正论》唐玄嶷撰卷下:而朵甘及靈藏地在四川徼外。</p><p class="ql-block">2、民族:</p><p class="ql-block"> 根据《天下郡国利病书》清 顾炎武 撰 临洮志:靈藏族</p><p class="ql-block">3、立名仙谍:</p><p class="ql-block"> 根据《广弘明集》唐释道宜 东阳金华山栖志刘孝标:蕴靈藏圣,列名仙谍。</p><p class="ql-block"> 《孤云禅师语录》清 超卓 超元 编卷三 小参:吊比干文、鞠彦云志、惠感、郑长猷靈藏造像……。</p><p class="ql-block"> 《上清三尊谱1錄》梁佚名著序金明玄应品:至今有此上妙之靈藏也。故號曰洞耳。</p><p class="ql-block">4、金星:</p><p class="ql-block"> 《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之四十八 运星醮启祝仪 静夜高坛坛 :金星 太白掌运。號素老之靈藏。</p><p class="ql-block">5、释第八代(祖)靈藏:</p><p class="ql-block"> 《佛祖历代通载》元 念常 集 :释尼智仙传律師靈藏陪驾。</p><p class="ql-block"> 《解感编》清 弘赞 编 隋高祖三宝纪隋纪辩正录:帝谓靈藏律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有离俗者,任师度子。</p><p class="ql-block"> 《续高僧传》唐 释道宣 撰 卷第二十二 明律上:释靈藏俗姓王氏雍州新丰人也……。正传十五人,附见十二人 隋并州大兴国导释法愿传七道龛、道行,京师大兴善寺释靈藏传八。</p><p class="ql-block">6、 满公大师幢记僧智清述【幢文】记载靈藏(零藏)人。这是县志留下的文字,另外有王堉昌汾阳金石錄中,有靈藏妙觉小禅院等记载。 </p><p class="ql-block"> 法师讳义满,字谦叔,俗姓郭,本邑云,(零)藏人。父母舍送小相里灵岩院,礼僧道宁为师。治平四年,所试经业合格。十九落发,二十具戒。哲宗兴隆,节内降紫衣。靖康二年十月初九日,无疾而灭。 幢高约三尺,八面,各宽三四寸,正书。</p><p class="ql-block">7、本村王宝珠先生解释”零藏"是同城氏携季连零藏在相城。</p><p class="ql-block"> 现零藏还存一街一巷,原废弃砖瓦无数,若能在遗迹中探寻到古时信息那就再好不过!。</p> <p class="ql-block"> 溯源大、小相村,绕不开的话题是季连因隐居小相村(城)得姓相里氏?还是相里氏居大、小相村一带,称村为大、小相村呢?</p><p class="ql-block"> 因此<b>大、小相村溯源由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相里氏族郡望溯源直至季连时期;二是大、小相村这一方地域溯源,何时命名大、小相村,其更早的前身是什么?也许后者才是研究的主线。</b></p><p class="ql-block"><b> 而小相村古建筑遗存土台子,在大、小相村溯源中,应占有特殊位置:土台子原为古烽火台为人工构筑物,时代约在东周至汉之间.洞中庙宇不过是明代人掏空利用空间的产物。以上这段话来自《汾州沧桑》给土台子历史定性。</b></p><p class="ql-block"><b>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至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b></p><p class="ql-block"><b> 黙黙矗立公元前770年一公元220年古烽火台建筑,2794年一1804年来在鉴证小相村发生的历史事件。</b></p><p class="ql-block"> 尽管有如此珍贵遗存,但溯源大、小相村与其它村考究村落起源一样,大多数没有典籍、金石文字支撑,因此只能勉强其难,想法设法为之。有典古籍、金石文字直接证据当然好,<b>没有则借用、引用县邑史志,甚至山西省通志、周围县邑史志,以及科学验证的曾经径历历史大事件等等则成为写就本文主要引证原则。另外根据大、小相村所处山川形势探究其因地理而圈定的历史演化,这是一把令人信服的地理历史研究工具</b>。在此工具下,在此规则下,每写就一个段落都惶惶不安,生怕错谬百出,更怕挂一漏万,在爱戴,敬畏中……最终狂妄拟就上溯源大、小相村5500年,希文史界前辈,有缘读到此文者,给予指正,以资进一步完善!。</p><p class="ql-block"> 近日在古籍搜寻网址搜索“相城",找到243条搜索结果,涉及全国叫相城重要古地名十余处。</p><p class="ql-block">《三吴水考》卷九”水议考":相城。</p><p class="ql-block">《旧五代史》卷三"太祖纪第三梁书三"相城,相县。</p><p class="ql-block">《肃甯县志》肃宁县志卷之八"选举志"广西相城令。</p><p class="ql-block">《史记》曹参世家第二十四史记五十四:故相城在符离县西北九十里。</p><p class="ql-block">《寿张县志》卷之六"选举志"州相城县知县。</p><p class="ql-block">《丹阳集》卷八,军学记,相城东南得宽间亢爽、面山背市、秀气磅礴之地徒焉。</p><p class="ql-block">《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河亶甲居相。今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有相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中记载比较多的是项羽下相城,沛泽县沛郡的相城县,苏州的古相城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城氏携少子隐居”相城",”相城"具体在指那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上 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与相里氏相关联的大、小相村溯源(从公元940年上溯至公元元年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p class="ql-block"><b>一、古籍记叙的争议</b></p><p class="ql-block"> 在查询古籍时,涉及相里姓氏的只有两条。一是《元和姓纂》[唐]林宝撰相里;一是《金石文字记》清顾炎武撰相里寺碑天保三年正月,上骑都尉相里瑞碑正书而中有而埊字知其为武后时立也,建雄节度使相里金碑天福五年十月等三件。</p><p class="ql-block"> 另外就是汾阳文史爱好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石专家</span>张益平先生提供的《山西通志》、《解州府志》、《安邑县志》、《太平寰宇记》涉相城截图。</p><p class="ql-block"> "相城"具体在指那儿,争议很大。具体有冯恩启老师安徽淮北市有相城";侯荃老师河南的北相镇张村;武登云老师安邑有相城;汾阳(汾州西河)大、小相村四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有直接古籍文献记叙的是安邑相城与汾阳相里大、小相村两个地方。涉汾阳大、小相村同城氏携少子季连隐居相城,而安邑相城是司城氏携其少子季友居安邑相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城溯源颇具争议缩小到两个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根据《(河东)盐湖争霸——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推动力”》原创 王岸柳 文脉云:”《尚书正义》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冀州”。平阳即今陶寺遗址离盐湖约100公里,蒲坂即今永济市离盐湖约50公里,安邑就在盐湖北侧湖畔。三帝居所一个比一个离盐湖近,尧都平阳--今临汾陶寺遗址是中原地区最早符合文明起源标准,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城。禹都安邑与盐湖近在咫尺,其地在文明早期因地下水盐碱化并不适合大规模普通民众定居。从后世传说禹的作为看,守护盐湖的军事堡垒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安邑是华夏文明发源古地域之一。后羿杀帝相,后帝相子</span>少康还都于安邑,为了纪念父亲帝相,聚集宗人,以相为姓,形成相氏家族,在鸣条岗北筑土围城,称为“相城”。相城原址在北相镇以东的东相遗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讨论安邑描述相里氏来源时,王宝珠先生对上述典籍描述差异提议应重点关注:同城氏季连有相里金碑碑刻为证,有出处,而安邑相城一句话与汾阳大、小相相比,差异了两个字。同成司,连成友。与此同时,联想到碑在公元940年,《山西通志》《解州府志》《安邑县志》成书皆在清朝立国</span>1636年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甚至清中后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如此明显差异,莫非是里克不同妻不同儿子隐居到不同地方的两个相城?或者就是后期作者假借引用形成不同时间不同典籍记载的差异。因此,历史文献引用的辨析也是一个严谨的课题。</span></p><p class="ql-block"> 《山西通志》卷六十《古迹》四《解州·安邑县》:“相城,咎繇之后,为理氏。商末理徵孙仲师遭难,去王姓里。至晋里克被戮,克妻司城氏携其少子季友居安邑相城,因为相里氏。今相镇犹相里,亦曰相城。”</p><p class="ql-block">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相里:“咎繇之后,为理氏。殷末理微【案里氏之先有理徵,此作微】孙仲师遭难,去王姓里。至晋大夫里克惠公所杀,克妻司成氏携少子季连逃居相城,因为相里氏。季连元孙相里勤见庄子。韩子云:相里子古贤也,著书七篇。”</p><p class="ql-block"> 同上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汉有河隄谒者相里斥、侍书御史相里武。济隂太守相里祉,始居河西。前赵録将军相里览,梁有相里系,孙元本,仕索虏东平王侍郎,大通二年归化。</p><p class="ql-block"> 西河隰城,相里祉始居焉,今汾州相里城是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瓜衍与安邑具体位置图(安邑距绛300华里左右,安邑距曲沃100华里。瓜衍距绛600华里,距曲沃700华里。)可知安邑接近政治中心,瓜衍远离都城。</span></p> <p class="ql-block">《元和姓纂》唐林宝撰相里</p><p class="ql-block">"西河隰城,相里祉始居焉,今汾州相里城是也。"正因此注解将隰城等于相里城,后文还会用到,而且拓展到以隰城追溯相城。这也许就是该典古籍文献对追溯相城最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金石文字记》[清]顾炎武 卷二北齐 相里寺碑 八分书 天保三年正月</p> <p class="ql-block">《金石文字记》[清]顾炎武 卷三周 上骑都尉相里瑞碑 正书 ……武后时立。</p> <p class="ql-block">北齐天保三年是公元552年相里寺碑也叫任敬志碑</p> <p class="ql-block">《太平寰宇记》西河郡出四姓 任临 乐 相里(《太平寰宇记》的成书时间是北宋初年太平兴国(976-983)年间)。</p> <p class="ql-block">山西通志卷五十三古跡卷四 相城在安邑县。虞城虢城在孝义北。</p> <p class="ql-block">《解州府志》安邑县古跡 相城</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坚定的汾阳相城说支持者。现分述理由于后。</p> <p class="ql-block"><b>二、汾阳"相城"古籍列举与安邑相城比较</b></p><p class="ql-block">1、《元和姓纂》[唐]林宝撰相里,</p><p class="ql-block">清《四库全书》纪昀等粗校,批注隰城即相里城,冠氏县糸其受封分支布条。</p><p class="ql-block"> “晋·咸宁三年(277)改西河郡为西河国,徙汉之隰城县于兹氏境,改成为城,省兹氏县并入为隰城县。”晋惠帝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290年~307年)</span>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 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p><p class="ql-block"> 隰城(公元277年一367年左右晋惠帝时290年~307年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县置杏花镇域一带。</p><p class="ql-block"> 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主持,由纪昀、陆锡熊、孙士毅</p><p class="ql-block">等高官和学者编撰,在《四库全书》的《元和姓纂》粗校中指出:"西河隰城,相里祉始居焉,今汾州相里城是也。"</p><p class="ql-block"> 上述结论依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但他们给出结论是毋庸置疑的。可将大、小相、相城溯源提早到公元300年间的杏花镇域一带的隰城。</p> <p class="ql-block">2、《金石文字记》清顾炎武撰</p><p class="ql-block"> 相里寺碑北齐天保三年正月(公元552年);该碑意义在天保三年有相里氏多人俱名在碑阴。</p><p class="ql-block"> 上骑都尉相里瑞碑正书而中有而埊字知其为武后(公元690—705年)在位时立也;</p><p class="ql-block"> “史言武大彟娶相里氏。士彟,并州文水人,此去不远。",顾炎武批注,上骑都尉相里瑞与武士彟妻有关应是亲眷关糸。</p><p class="ql-block"> 建雄节度使相里金碑天福五年十月立。</p><p class="ql-block"> 相里金碑志云:……至周時,晉有大夫里克,其妻同成氏,携少子季連,避地居口相城,時人遂呼爲相里氏。協避音全身之道見,因地得姓之由。後有相里武、相里覽,武任漢朝御史,覽爲前趙將軍,盖軒冕相聮,文武不墜矣。公七代祖唐相州刾史遵,其先馮翊人,遠祖食祿西河,因居汾晉間,奈爲汾州西河縣人也。……即以当年十月十七日,护丧葬于汾州西河县唐化乡大相里原,礼也……。</p><p class="ql-block"> 相里金碑铭:……"潜居相城,配姓有自……归葬故园"。</p><p class="ql-block"> 碑志、铭通篇结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后呼应,分枝布条,没</span>有异地的解释,只有得姓之地,食禄之地,归葬之故园的上下连贯,前后呼应。</p><p class="ql-block"> 天福五年是940年,李霞蒸如此撰写碑文,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交待同城氏携少子季连避地相城就是今大小相村故地,再一就是相城另有它处,只是他及相里族人自已也不知祖上同城氏隐居何处!而一笔贯通下来带过。而按文笔语气结构第一种可能性较大些,如果是安邑自然会说明,这里未明确,得姓有自,自然成现在的故地。但李霞蒸未明确是事实,这样就构成历史悬疑求解?!这也许就是文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 相里寺碑 北齐天保三年正月(公元552年)</p> <p class="ql-block">3、安邑相城相里相关描述细节与大、小相村口相城比较:</p><p class="ql-block"> 安邑相城除典古籍外,《相城相里相枣略考》作者 相秋喜,是对安色相城传说的(安邑人)的现时说法:"为躲避更大灾难,里克妻子司城氏带着儿子季友,从绛都逃回相城,族裔改为相里氏,与相姓混同。</p><p class="ql-block"> 据《姓氏联典》电脑查阅,安邑相姓以西河郡为郡望。</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北相村泊池巷观音庙碑文记载:相里者,唐皋陶理之,系晋里克世食之所。</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继位后,为了纪念里克的忠贞,改相城为相里,相里又成为地名。"</p><p class="ql-block"> 以上两点:一是理世居相城,里克世食之所;二是里克妻子司城氏带着儿子季友,从绛都逃回相城,族裔改为相里氏,与相姓混同。</p><p class="ql-block"> 而李霞蒸撰相里金碑云:"其妻同城氏,携少子季连,避地居囗相城,时人遂呼为相里氏,协避窖全身之道,见因地得姓之由……。</p><p class="ql-block"> 以上对比得出以下<b>结论:一碑言同城氏季连是生疏之地,非里克食养之所。二、避窖全身,因地得姓。境遇不同,一个是隐名埋姓躲避隐藏保全身家性命,一个是逃回原居地族人蔽护。一个是因口相城得姓,一个是族人姓相,用相里混姓。</b></p><p class="ql-block"><b> 以上同城氏季连与司城氏季友,完全是不同的两回事,两个事件、两个故事。造成如此差异原因:首先是姓名不一样的两组妻儿,这需典古籍考古进一步验证;二是典籍引用造成同城氏与季连故事的误传,传成不同版本;三是里克妻有两位且遭遇不同境遇,安邑相城与大、小相城都存在,两个故事在相近时间里在不同地方相继发生。从以上对比看,大、小相村(城)更接近碑载同城氏季连的囗相城当时避难地境遇,而安邑相城是另外一组妻儿故事版本。</b></p> <p class="ql-block">4、《太平寰宇记》西河郡出四姓 任临 乐 相里。《太平寰宇记》成书时间在(976-983)年间,更说明相里郡望的一脉相承。相里氏兴望不是居大、小相几十年,而是大几百年、上千年以上的繁衍生息才可达到将汾阳解释为相里氏的郡望,郡望是相里家族历史在汾阳大、小相村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5、《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汾州 西河郡 出十姓 靳 卜 宋 林 植 相里 任……。</p><p class="ql-block"> 按历代史家研究,此谱是李林甫《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民间手抄本,可惜的是李林甫《唐天下诸郡姓氏谱》佚失。因此《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承继了隨、唐皇家族谱的皇家的谱系成果和严肃性,成书在李林甫所著稍后,其史学价值不菲。道出了十姓出汾州西河郡的郡望属地。让后人捋摸探讨人因地而名,地因人而兴的历史进程和渊源。</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四件古籍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唐、北齐天保三年(北齐天保三年是公元552年)以上,甚至可将相城溯源提早到公元300年间的杏花镇域一带的隰城,相里郡望在汾阳大、小相村。</p> <p class="ql-block"> 查相里斥、相里虎《万姓统谱》卷一百三十,作“相里平”、“相里武”,与相里祉一起,均归为汉代人。以上三人,除几部姓氏专著提到外,史迹无考。</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西河郡领县三十六理富昌县是也,后汉徒理离石,献帝末荒废,魏黄初二年乃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p><p class="ql-block"> 汾阳(县)市兹氏的历史延续到西晋咸宁三年(277),改封陈王司马斌为西河王驻兹,改郡为国,兹氏易名隰城隶之。</p><p class="ql-block"> 晋惠帝时,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至此,兹氏故城(今杏花镇域)经历770年郡县置历史,而后逐步荒废。</p><p class="ql-block"> <b>根据相里址汉朝人,食禄西河,居汾晋间,是汾州西河县人。可推断相里址是汉代人士。" 西河隰城,相里祉始居焉,今汾州相里城是也……。”</b></p><p class="ql-block"><b> 大、小相村与相里氏居住相关联的年代可追溯到汉置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一一后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b></p><p class="ql-block"><b> 以上是因相里氏所涉及古籍文献所得出的小相村溯源结论。</b></p><p class="ql-block"><b> 当然还可考虑相里勤、武等等人物也是西河人。</b><b style="font-size:18px;">如王宝珠先生谈到的香港历史学家钱穆钱四宾研究考证相里勤是西河人,季连元孙是西河人,那么季连是西河人的推断就近在咫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至于安邑相城与大、小相村(城)的争议,纯粹属两组人不同性质故事之争,可略去不考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探讨至此,涉相里氏溯源大、小相村已经很深入,以相里金碑为主的材料证据贡献颇丰,</span>由于相里金碑文断句解释存在争议,暂时放弃作为继续向上溯源证据(旁证或间接证据)。以下转入因小相村所处地理历史追溯大、小相村及大、小相村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先秦诸子糸年》作者钱穆 六二、墨子弟子通考 相里勤</p> <p class="ql-block"><b> 中 篇</b></p><p class="ql-block"><b> 以大、小相村地域的地理历史溯源大、小相村(从公元元年左右上溯到公元前282年秦置兹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汾阳(县)市地理形势孕育的大、小相村(城)文化</b></p><p class="ql-block"><b>1、4800年前慧星撞击地球事件及4200年前左右大叠灾变气侯事件描述</b></p><p class="ql-block"> 大、小相村文明遭遇劫难,中断或延滞。</p><p class="ql-block"> 这次劫难就是我经常说的距今4800年发生的一次彗星撞击地球事件,当时彗星撞击地球,撞击区域在豫西晋西南一直延伸到冀中。这次撞击,对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一次巨大的打击,遭此天灾,神农氏再次南下江汉。</p><p class="ql-block"> 处于秦晋高原南部的炎帝集团一部、冀中南的黄帝集团一部受到重创,而处于豫东北冀南鲁西的蚩尤、处于海岱海淮的两昊集团,避开了这次天灾。</p><p class="ql-block"> 按图,大、小相村地处晋中、晋西这次慧星撞击事件区域西边缘地带,也属重创区,多灾多难的先人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恢复,繁衍生息至今是如何的涅槃重生,咱们所知甚微。慧星撞地事件600年后,我们的祖先又迎来大叠灾变气侯件事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河东)盐湖争霸——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推动力”》作者王岸柳 文脉云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 4.2ka(千年)冷事件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作为划分全新世阶段(指11700年前开始至今的地质学年代,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两个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4200年前至今的地质年代,被称为“梅加拉亚期”,为人类所处的最新时代。该期世界上很多地方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遭受到了持续约200-300年的干冷气候事件的严重影响,这些气候事件导致了埃及、希腊、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等一系列文明崩溃和人类迁徙,给人类文明起源和进化带来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龙山时期正处在该地质年代,其间数度出现骤寒、骤旱、骤涝等短期剧烈波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Wang. Y,等;2005)。“夏代前后期之交的社会大崩溃……发生于考古学体系中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时代的转折,即公元前1900年左右。其考古材料的证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聚落数据和陶器传统33。”从聚落数据上看,二里头时期黄河中下游聚落总数量仅为龙山时期的10.78%左右,其聚落总面积也缩小至龙山时期的21.45%左右;山东地区全境的聚落在龙山之后锐减幅度高达先前聚落的93.50%,多处龙山时期的超大型聚落也消失殆尽;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晋南区域聚落从龙山中晚期近2000万平方米骤降至二里头时代早期不足300万平方米,收缩幅度高达85%左右。大叠灾对早期黄河中下游文明打击实可谓“九死一生”。从陶器传统上看,山东龙山陶器传统……在龙山时代之后则突变为岳石陶器传统……同先前同一区域陶器传统相比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距今约4000年至3800年左右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青海喇家遗址也揭示了该时期的一次特大区域性灾害。</p><p class="ql-block"> Ka4.2千年气候事件给中国境内人文地理带来近乎颠覆性的重大变化,使得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进程以灾变为标志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期以北方雨水丰沛温暖湿润为特征,后期以北方干冷南方湿热为特征。灾变结束,聚落遗址数量逐步恢复,开始新一轮文明繁荣。</p><p class="ql-block"> “近期考古学对河东盐湖研究数据也进一步验证了距今4200年左右气候事件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河东盐湖的水平面海拔和面积在龙山时期、二里头时期和二里岗时期分别为337m和292.4km2、327m和143.76km2、330m和157.16km2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比龙山时期水平面海拔低7-10米,湖面积差不多要小一半右。</p><p class="ql-block"> 此外,二里头遗址碳化植物遗存分析也显示了环境与气候巨变的影响。二里头一期浮选结果水稻出土数量据绝对优势,占该期出土农作物总数83.2%,而且发现了水田杂草,基本证实遗址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确实存在种植水稻的事实。即使受冷事件持续影响后依然能够种植水稻,考虑到伊洛河谷在龙山时代及之前基本没有高等级考古学文化遗存,可推断该地区早期应该是大片水域或者大湿地沼泽环境不宜人居。随着整体气候变干,水域和大湿地沼泽才能逐步变为人类可以居住并种植水稻等。</p><p class="ql-block"> 大灾变后,暴雨线南移。天象异变致中国大陆暴雨中心随着亚热带北界南移,从黄河北岸南移到长江沿线,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和湿度明显加大,被司马迁称为“南方卑湿,丈夫早天”的恶劣生存状况发生,长江流域文明比之下游良渚文化时期和中游石家河文化时期严重衰退。</p><p class="ql-block"> 灾变前,因为大泽大湖存在,后来在中华文明长期占据核心地位的中原水多地少不足以称作“原”。</p><p class="ql-block"> 在大叠灾之前实质上只是西高地的东侧边缘地带,按照自然地理分类标准都并非是一个独立地理单元。</p><p class="ql-block"> 灾变之后该地区水量减少宜耕宜居面积增加,独立成势的中原真正形成。"</p><p class="ql-block"> 具体到大、小相村平川、丘陵成主要农业立地条件。气候特点四季鲜明,干早少雨,全年降雨450㎜以内,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大、小相村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暂凉爽。具体来说,夏季6-8月份降水占全年的56.1%,而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7%。</p><p class="ql-block"> <b>现汾阳山川形势是距今4200年左右大叠灾变气侯事件稳定下来的自然情况。事件前到距今4200年左右,文湖水量应翻倍以上,宜耕区更靠近山脉丘陵梁卯,宜居海拔要比现在要高,人口经历事件前、中、后的波动,事件中急骤下降,后人口逐渐恢复和超越事件前人口。</b></p><p class="ql-block"><b> </b>这也间接释诠大叠灾变气侯事件前后我们大、小相村(城)家园的大致情况。5000年来,头一个千年里,我们祖先遭遇了两大灾难事件,大、小相村文明遭遇劫难,中断或延滞,好在涅槃重生。重生后的地理、气侯基本稳定下来,形成封闭稳定的原始农业生产生活状态,萌芽了原始农业文明,在汉朝耧车、耜的发明使原始农耕文明跃升接近了现代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 那么大叠灾变气侯事件后,大、小相村原始农耕文明,所处山川形势如何呢?</p> <p class="ql-block"><b>2、汾阳(县)市山水形势</b></p><p class="ql-block"> 汾阳(县)市是由比干山到白彪山,再由白彪山(龙山到郭栅镇)折转到谒泉山(子夏山)形成西北、北方山糸屏障。从比干山折转南狐岐山形成汾阳(县)市境西方屏障。</p><p class="ql-block"> 合查山(黑查山)、大万山、吕梁山孕育了文水,比干山、白虎山、龙山、谒泉山孕育了原公水、谒山泉,狐岐山孕育了孝义胜水。</p> <p class="ql-block"> 山水形势,形成汾阳(县)市以海拔740米为分界,740米以上的仰韶文化遗存集中区,740米以下南北30里东西15里文湖(西湖)遗迹。</p><p class="ql-block"> 围绕海拔740米左右高程,分布着汾阳虞城,(大)小虢城,建昌,潴城,太平,董寺,到大、小相,永安镇,冀村同文镇文水谒泉水入水囗。平遥香乐、宁固,中都,张兰。再到汾阳市境西河堡北川头处低凹地带出水口。形成南北30华里,东西15华里葫芦型文湖(西湖)。</p> <p class="ql-block"><b>3、《水经注》文水、原公水描述揭示的兹氏城(隰城)所在位置。</b></p><p class="ql-block"> 《元和姓纂》唐林宝撰相里:"西河隰城,相里祉始居焉,今汾州相里城是也。"正因此注解将隰城等于相里城,后文还会用到,而且拓展到以隰城追溯相城。这也许就是该典古籍文献对追溯相城最大贡献,借清钦定四库全书文豪的点拨指引,抓住了相城溯源的主线。因此,读者提问作者如何溯源相城,改变为溯源隰城、兹氏城的原由了。是上述批注给了一把溯源相城的金钥匙,这是一。其二,溯源小相村周围发生的县置事件有历史记载,而村邑聚落记载廖廖,因此县置古籍有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汾阳金石专家张益平: 兹氏,属太原郡,亦即万历《汾州府志.山川》谓:“《水经》云:文水,出大陵县西山,经县故城西而南流,会隐泉水,经兹氏县故城,与文湖水合,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p><p class="ql-block"> 秦,兹氏县治前移今汾阳杏花村镇,文水马西一带!。</p> <p class="ql-block"> 《水经注》编写特点例义谨严。凡《水经》经文均以“过”字叙述水的流行所经之地,凡《水经注》注文则以“迳”字作为叙述水的流经之地的标志。二字使经、注分明,全书无一处苟且。这样《水经》大致成书于三国时期,《水经注》成书近于郦道元被害公元527年。</p><p class="ql-block"> 原公水,在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县,秦置也。……又东入于汾。水注文湖,不至汾也。</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此叚文字出自《水经》三国时期,杏花镇域兹氏城存在。</p><p class="ql-block"> 方位:①水出羊头山,大致即今神泉所在位置,在县西,即在县城西。</p><p class="ql-block"> ②兹氏秦置县城。</p><p class="ql-block"> 向东流经县北,即经县城北。</p><p class="ql-block"> 再东注入文湖。</p> <p class="ql-block"> 图①是神泉原公水现发源地,图中接近南北线河谷是现峪道河形势走向,下边红线②是800米海拔等高线,①②能清晰看出丘陵山脉山糸走向。</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著作原公水是由发源地海拔1400一1200米处,向南、主要向东流。1962年左右在汾阳县委县政府协调下,神泉水曾又灌溉小相村北(现永田渠海拔800米)区域土地。2000年时罗城都是峪道河神泉水受益村。</p><p class="ql-block"> 在1000一800米海拔区域自流向东。经兹氏县城北,又东从永安镇一带注入文湖。大致兹氏县城在大、小相到东堡一带。</p><p class="ql-block"> 2500年间雨水径流,泥土流失,山涧只能越来越深。现1000米以上有山形分辨,在800米以下无山形分辨,淤泥土沙石填埋使平原越来越平坦,即是《水经注》记载合理性、真实性之分析。</p> <p class="ql-block"> 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其郡帶山侧塞矣。那么最可形成郡带山侧塞矣,以及旧处山林之地,很有可能龙湾石老之间到下池到庄上村顺延到最南朝阳坡、罗城丘陵北南走向丘陵山脉上树木成林。在丘陵山脉之东即是西河,郡治,兹氏县治所在。</p><p class="ql-block"> 因此,从原公水向东,过县北,又东入文湖。则推论故城就在朝阳坡丘陵山脉以东,不太远的区域,大致大、小相、西堡、东堡一带。而非马西一带。主要原公水与谒泉水合流地最远可在永安镇(郭栅或墎栅)一带。兹氏故城在朝阳坡以东,小相寨以南,大小相村,西堡、东堡,永安镇以西区域。</p><p class="ql-block"> 文水与隐泉水经杏花郭栅合流注入文湖,注文湖前绕兹氏故城。从郭栅到小相都属文湖来水上游入湖口。原公水东流经县北(县城北?),又东注入文湖。<b>文水、隐泉水、原公水三水齐聚在永安镇一带汇入文湖。</b></p><p class="ql-block"> 墎栅镇的重要性可参考张益平先生观点:考古确定,巩村古城战国晚期。巩村古城下限战国晚期,秦统一中国,灭赵时毁,故县治前置今杏花村一带。县,懸也,首先是军事堡垒之功能。这是金石专家张益平先生论断。</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五年(1625年)《文水县志》记载:”魏武帝筑栅城以备北虏当文峪口。"因立木栅为城又名"栅城"。宋金时期两名合并始称开栅。从对开栅描述中,对比汾阳郭栅,郭栅永安镇也扼守文水汾阳交界咽喉地带,控制南来北往枢纽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途径汾阳拔文水时,首先控制的就是永安镇。</p><p class="ql-block"> 郭栅镇除了城墎之军事功能外,还有城池的水糸设置,水利疏水功能,据"太原道"描述:“汾阳县志记载郭栅有唐时大型水利工程"。也许这两个功用以及墎栅之名能衍传下来,本身就是对原有城墎的记忆,更深层也许它包含着赵秦时兹氏城更多信息。</p><p class="ql-block"> 郭栅,文水、谒泉水、原公水从东西两个方向来水,齐聚郭栅镇,而郭栅北依托龙山、子夏山,西侧、南侧临文湖上游入湖口,控东出境西入境南来北往古道,成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以上解析,有三大证据,一是文湖上游在杏花镇一带,二是水经注文水流经汾阳境内顺序,三是汾州府志描述文谷河、神泉流向对兹氏故城的定位,都指向兹氏故城在杏花一带。该结论出乎常人预料,出乎汾阳文史界通常共识,更出乎峪道河沟谷现形势之考量,原公水不能向东向北自流的如今现实。而是尊重1500年前地理地貌记载《水经注》原文所得出的结论。请相信发明指南针古国,古人最超码的东西南北方位判断的准确性。</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汾阳市(县)历史研究上,如县志等,把(杏花一带)兹氏故城遗忘固然可惜,但更显真实,因为文字及其背后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所谓时移世易,后代无法完全了解前代,故而历史性遗忘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的成书时间是公元525年至527年间。 这部作品是由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所著,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好在《水经注》让我们寻找到真像,找回秦置兹氏大体位置。</p> <p class="ql-block"><b>4、典籍中秦兹氏县置</b></p><p class="ql-block"> 兹氏(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一一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太原郡秦置,领十六城……,兹氏、中都、大陵、平陶……。</p><p class="ql-block"> 秦统一乃至西汉,兹氏县治东移前至杏花村镇域一带。见万历《汾州府志》。</p> <p class="ql-block"> 张益平: 兹氏,属太原郡,亦即万历《汾州府志.山川》谓:“《水经》云:文水,出大陵县西山,经县故城西而南流,会隐泉水,经兹氏县故城,与文湖水合,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p><p class="ql-block"> 秦,兹氏县治前移今汾阳杏花村镇,文水马西一带!。</p><p class="ql-block"> 杏花村镇域兹氏、隰城县县城治所。</p><p class="ql-block"> 《虢城(瓜衍)、汾州和汾阳历史缘源考》作者王希良介绍: 80年代初期,我们带着许多修志过程中的疑虑找到北师大汾阳籍教授赵擎寰。其中包括“县治沿革”的探讨。</p><p class="ql-block"> 后来,赵教授专门就此写了一篇文章寄回来。就兹氏县归属,他应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简上记有“(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前282年)攻兹氏。”。</p><p class="ql-block"> 与《史记》对照,《史记·秦本纪》作:“二十五年拔赵二城。”,《史记·赵世家》作:“(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p><p class="ql-block">《史记·秦本纪》又有这样的记载:“二年(前248),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攻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城……置太原郡。是年五月,王死,子赢政立,以年幼(13岁)事决于吕不韦。”这时距秦灭赵、齐,统一中国,赢政称始皇尚有26年。史称“兹氏秦属太原郡”,所以,确切地说,秦国置兹氏县隶太原郡是在战国末年,县名是沿用赵国县名的。兹氏县隶属于所置的太原郡,在庄襄王三年(前247)。</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兹氏属秦后,成秦对赵桥头堡垒34一35年,后才攻打榆次、太原等置太原郡。因此张益平推断兹氏城作为战争“悬也"的功能前置在如今杏花镇域一带是充分的。</p><p class="ql-block"> 楚汉相争,兹氏为汉所据。(汉灭楚,为夏侯婴封地)。汉属并州剌史部———太原郡。新朝(公元23年)曾改称“兹同”。东汉县名仍为兹氏。三国魏仍称兹氏县。黄初二年(221年),于兹氏县境新置西河郡,领兹氏、中阳(将兹氏县南部土地划去,袭用旧西河郡一个废县名称新置,以后改称孝义县)、介休、离石4县。兹氏的历史延续到西晋咸宁三年(277),改封陈王司马斌为西河王驻兹,改郡为国,兹氏易名隰城隶之。</p><p class="ql-block"> 司马斌(?-278),西河缪王,字子政,晋宣帝司马懿之侄,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司马懿七弟)第三子,习阳亭侯司马顺弟,魏中郎。武帝受禅,封陈王,邑千七百一十户。三年,改封西河。咸宁四年薨,子隐立。</p><p class="ql-block"> 西晋宗室,西河王司马隐,司马斌之子。司马斌死后袭爵西河王。</p><p class="ql-block"> 西晋西河王司马孴(?-311),西晋宗室,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孴一作喜。</p><p class="ql-block"> 晋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乘西晋“八王之乱”,在离石起兵建立汉国,自称汉王,都左国城,永嘉末年西河国陷废”。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开启了北方中原“五胡十六国”混乱时期。</p><p class="ql-block">(永嘉末年是312年。永嘉是西晋皇帝司马越的年号,使用时间为307年至312年。因此,永嘉末年指的是永嘉年号的最后一年,即312年。)</p><p class="ql-block"> 晋惠帝时泰置兹氏城,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太和十二年吐京镇置西河郡。城头变换大王旗,至此兹氏故城(今杏花镇域)经历770年郡县置历史,而后逐步荒废。</p><p class="ql-block"><b> 西河国从公元277年一公元312年,历三代西河王。西河国(县)长官相。该“相"官吏名称,在大小相溯源中应十分重点关注,是否与大、小相村名起源有关?!这只是一时兴起的妄念,不敢奢谈。</b></p><p class="ql-block"> <b>古大、小相村(城)背靠绵延廿里龙山,身处丘陵余脉三面森林屏障,东倚子夏山到郭栅东麓,西倚龙湾到朝阳坡丘陵凸出山脉,面向三十里苇荡平湖。</b></p><p class="ql-block"> 置身大、小相地理地貌中清顾炎武言:“因考北齊寺碑題名,多相里氏(史言武士彠娶相里氏,士彠并州文水人,去此不遠),至今千有餘年,而裔孫猶居於此,不獨晉俗純樸,而山谷之險猶足以自保,故能累代不遷。"</p><p class="ql-block"> 以上描述就是秦置兹氏县城于此的原因吧!。三面环山,林木遮天蔽日,东倚有子夏山余脉,山脉前后(时间)有郭栅镇镇守。西倚有龙山余脉,山脉前刘元海筑八城门罗城军事堡垒。<b style="font-size:18px;">大、小相村筑村大的山川形势的真实写照像“东西十华里峪囗,南北纵深二十华里余的沟谷,真乃好大一厢隙地"。而成"相"的起源又一说,如果你走出沟谷,展开十里沟口,三十里平湖眼前豁然开朗,厢去隐蔽"厂",那不就成“相"字了吗?这算文字游戏又一妄念,但此切山川永久形势,难以人为撼动,也许此就是口相城地理历史来历吧!。</b></p><p class="ql-block"> 根据《水经注》文水、原公水对兹氏故城、隰城故城描述。秦置兹氏城方位在杏花镇域一带。</p><p class="ql-block"> 现杏花村镇地处海拔740米一800米区域,集中居住区域在海拔740一750米区域。</p><p class="ql-block"> <b>根据以上论述,大、小相区域春秋战国时,不仅有群居人类活动,而且有一定规模的邑、丘城墎囗相城的存在,秦拔兹氏后在杏花镇域一带置兹氏县城,该置兹氏城事件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282年,该时间时大、小相村、囗相城已具一定规模。如此回答了春秋战国时,大、小相村、囗相城区域有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在秦拔兹氏前已有相当规模人口聚落成城墎雏型囗相城,一定规模城墎是秦拔兹氏后所置兹氏县治所的基础条件,该地就是李霞蒸笔下的囗相城,也是《四库全书》的《元和姓纂》粗校中指出:"西河隰城,相里祉始居焉,今汾州相里城是也。"。</b></p><p class="ql-block"><b> 秦置兹氏县城前大、小相村(城)原村落、城墎就是大、小相村或叫囗相城,这是推论。该说法有些太满,只不过说明一个问题,秦拔、置兹氏时大、小相村(城)一带有人活动这是一;二是大、小相村(城),即便不是兹氏、隰城城墎,它至少是井、邑等聚落存在,原因是一个没有众多井、邑拱卫的城墎兹氏、隰城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大、小相村(城)当时的存在是井、邑、城?最终需直接证据证实,就是下一篇考古训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根据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描述文谷河时:文谷河在城东北五十里。 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经县故城西而南流,会隐泉水,经兹氏县故城,与文湖水合。 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会隐泉水,</span></p><p class="ql-block">经兹氏县故城,</p><p class="ql-block">与文湖水合。"</p><p class="ql-block">更有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p><p class="ql-block">即汾之东北山。”</p><p class="ql-block"> 注意《水经》原文之叙述顺序。这应是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范畴,在湖入水囗文水合于文湖,而不是湖中段,湖出水囗,而巩村古城现汾阳城地域全在文湖中后段。</p><p class="ql-block"> 山之描述更可准确定位秦汉兹氏故城。</p><p class="ql-block">另:文湖上游在哪儿?</p><p class="ql-block"> 在杏花小相一带,这才有经故城,与文湖(上游)水合的描述。这是除《山西通志》<span style="font-size:18px;">指</span>出故城明确方位。后世文史学家,以及其它《汾阳县志》等一糸列文章忽略了的兹氏治所(杏花村一带)问题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再加深一下《水经注》文水经汾阳断句分析:</p><p class="ql-block">①文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p><p class="ql-block">②文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p><p class="ql-block">③文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p><p class="ql-block">④在县直东……。</p><p class="ql-block"><b> 注意文中用了县直东,与兹氏县故城东,两个不一样的描述方式,县直东十里的县,兹氏故城是秦建县故城,这样就把两个古城区别开来了。</b></p><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水经注》本人断句存在歧义,那么《汾州府志》描述文谷河时:"会谒泉水,经兹氏县故城,与文湖水合……。"文水流迳顺序这很重要先合,途迳故城,再与文湖合。同时《水经》指出:"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b></p><p class="ql-block"><b> 这里用了重复笔墨汾东,还嫌解释不清,大陵之西山,这还嫌不准确,再来一句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b></p><p class="ql-block"><b> 注意这里的山既有头架山(龙山),还有子夏山,而描述兹氏方位的山是丘陵山糸,万谷河文谷河流经这些地方。</b></p><p class="ql-block"><b> 再重声一下:《水经注》南径兹氏故城东为文湖……。断句与不断句一样可得出结论:兹氏故城东,有文水向南流,南流过故城注文湖。这是原文描述顺序。至于县直东潴城,是文水又一途径坐标,两个坐标点就是《水经注》原文本义。有学者将顺序割裂,归结为一个坐标点,将结论成为巩村故城,现县城址混为一个坐标点显然是错误的。通读文水可见文水县大陵、平陶坐标点,南迳平陶东,西流入平陶城内,南迳出郭,孝义县相应坐标点按顺序描述,顺序割裂必然得出错误结论。</b></p><p class="ql-block"><b> 上面重复、重复、再重复顺序重要性,还有一点很重要,秦前文水沿丘陵边山靠近山根近山从北向南,从东向西而流。以后由于水漫冲刷,文水逐渐向东向南冲出谷口,才逐步形成现今模样,这个过程是地理水文形势使然,知道此实际发展脉络,对地理历史研究才会得到正确结论。</b></p><p class="ql-block"><b> 另外《水经注》包含《水经》与《水经注》两本书,《经》成书至少北魏前少,大多学者认为是三国时期作品,而《注》成书北魏近公元527年郦道元被害时。</b></p><p class="ql-block"><b> 三国时杏花兹氏县治存在,郦道元时兹氏已成故城。</b></p><p class="ql-block"> 注意《水经》原文用经,而《水经注》用迳。这段参考文献是《水经》,这是郦道元前《水经》记载的真实兹氏县治所在杏花一带最直接描述,只是与《水经注》混用有(故城)描述不恰当,但它不失兹氏县城在杏花一带典古籍记载的直接论据。</p><p class="ql-block"> 另查遍《水经注》未见"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的描述,这也许《汾州府志》参考《水经》版本不一样,或者就是《汾州府志》自身对《水经》所有描述兹氏故城所在地,全面正确理解基础上,做出的准确判断和权威注释,因此该描述成为本文有效论据是不容置疑的。如果置疑《汾州府志》治史严谨性,那真是愧对前辈!。</p> <p class="ql-block"> 下面即根据典古籍进步阐叙文水、文谷水、羊头山、文湖西湖方位,以及记叙次序,以及记叙细节。</p><p class="ql-block">[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p><p class="ql-block">文谷河在县东北五十里,南流会隐泉水,出谒泉山,迳兹氏故城西,与文湖合。一名万谷河,又名文水。</p> <p class="ql-block">《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一:</p><p class="ql-block">文湖一名西河泊在县东十里,水经云文水经兹氏故城东,南为文湖多蒲鱼之利。八门城在县十五里……。</p> <p class="ql-block">清《御定渊鉴类函》卷336:</p><p class="ql-block">文谷武城 一统志曰万谷河在永宁,一名文水,又名文谷河。又曰武城在介休,秦遣武安君白起伐赵,经此因名。</p> <p class="ql-block">清《山西通志.山川下》:</p><p class="ql-block">羊頭山,在城西北一十五里以状类名,水经曰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又东入于汾。注云水注文湖不至汾也。一统志云原公水一名贺鲁水出自白彪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下 篇</b></p><p class="ql-block"><b> 大、小相村溯源讨论(从公元前282年秦置兹氏上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汾阳县置与里克大夫不解之缘</b></p> <p class="ql-block">1、大、小號城、于(虞)城瓜衍县县城治所。</p><p class="ql-block"> 晋灭虢虞,迁虢虞之人于此筑城居之。</p><p class="ql-block"> 假途灭虢发生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首灭借虞道攻打虢国,和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第二次借虞首攻打虢国后,回师时里克称病,攻打虞国措手不及,唇亡齿寒虢虞一同被剿灭。</p><p class="ql-block"> 《太平御览》中关于虢城的一段论述:《郡国志》曰,虢城、虞城(与虢城相邻的村名),相传云,“晋既灭虞、虢(前655年),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p><p class="ql-block"> 现汾阳市小虢城村地处海拔740米左右、(虞)于城村地处海拔740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2、 士贞子受赏瓜衍之地,是瓜衍县置官方文字首肯。</p><p class="ql-block"> 士贞子,即士渥浊,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傅。关于他受赏的具体时间,根据历史记载,前594年,荀林父破狄有功,晋景公因此赏赐他,并将瓜衍之地封给了士贞子。</p><p class="ql-block"> 所以,士贞子受赏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94年。这个时间点是基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确切的受赏年份。</p> <p class="ql-block">3、汾阳县置与里克大夫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前651年里克被杀,同城氏携季连避地居于相城。</p><p class="ql-block"> 因假虞伐虢汾阳筑有瓜衍城,其迁徒官员是里克部属,又根据作者王增斌、郭会生《春秋晋大夫里克考论》:里克籍贯或为古梗阳今太原市清徐。现存历史文献,涉及里克历史遗迹,全国范围之内,古梗阳今清徐最丰富。里克籍贯,或从狐突籍贯推而知之。因为,凡记载里克祠庙者,必有狐突祠庙。狐突籍贯虽未能具体确指,但不出今交城、清徐两地。</p><p class="ql-block"> 正因里克籍贯在交城、清徐一带,瓜衍有部属官丁,汾阳大、小相村离瓜衍40华里,又距老家不远(100一200华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城氏季连选</span>择不易被官方察觉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汾阳大、小相村(城)隐居,是比较稳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安全是第一抉择,该抉择是分辨相里氏居相城在哪儿的试金石,也是口相城居地后来演化成相里氏出处的郡望所在地,相里郡望汾州、西河、汾阳、隰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查遍典古籍,其它韩城、安邑等等均非相里氏郡望出处。</b></p><p class="ql-block"> 前658年,晋献公纳荀息之谋,以贿赂手段请求虞公同意晋军经虞南下攻虢。虞公不顾大夫宫之奇的竭力劝阻.同意晋军越境攻虢,并主动提出发兵作攻虢先锋。这年夏天,里克率领晋军,荀息为副手会合虞军攻占虢都下阳,迫虢渡黄河南迁其都至上阳。晋就此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地。</p><p class="ql-block"> 前655年,献公故技重施,再次向虞国借道,虞国再次同意。10月17日,献公亲自领兵,带领里克等大将南渡黄河围攻虢国上阳。不到一个月,虢国灭,虢公逃亡。晋军凯旋,途径虞国,里克言自己有病,请求驻军于虞国,虞公同意。里克率军开进虞国,乘虞国不备,突袭虞军,尽并虞虢之地,使晋国的领土扩张到黄河以南。前652年,里克率军,梁由靡为御戎,虢射为车右,在采桑大败狄军,狄人溃败。</p><p class="ql-block"> 在晋献公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中,里克善将兵,凭借着自己独当一面的统御之才,成为了献公开疆拓土的最得力副手。在献公诸臣之中,没有谁的地位能在里克之上。</p><p class="ql-block"> 里克被杀的时间是公元前651一一650年。里克,作为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要人物。据记载,里克最终因涉及政治斗争而被杀,这一事件发生在晋献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51一650年。</p><p class="ql-block"> 同城氏携季连避难居于相城。而相城是个什么样子呢?相里金碑未给出答案。相里金碑相城的"城"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李霞蒸的溢美之词,相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普遍聚落;二是相这个地方高墙壁垒,成聚落小邑小城;三是相这个地方人囗众多,市井繁华,墙厚城方。</p><p class="ql-block"> 在此,就在相周围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即对相城有个笼括性了解。</p><p class="ql-block"> 历史就是这样在机“缘"中不断纠缠不清。里克655年灭虢虞,迁其民众居于孝义县北十里(汾阳境内)虢、虞之地。</p><p class="ql-block"> 651年到650年里克被杀,其妻同城氏携幼子季连避地居相城,大、小相村与虞城小虢城直线距离相距四十里,1960年左右曾有大于路修筑直通。两地皆是族人受难所居之地,只是虢虞迁居早同城氏隐居相城4年。</p><p class="ql-block"> 历史研究细微末节中见真章,也许押解虞虢民众(奴隶)徒陟兵丁、官吏就是里克部下。这些旧属是里克罹难,同城氏携季连犹犹豫豫判断选择隐居距虞虢城不远不近相城真正原因。如相里金碑,李霞蒸笔下相里金铭:"……里克罹难 季连避地 潜居相城 配姓有自……。"对相里金远祖祖居得姓之地的描述介绍一样,道出了相城出处就在大、小相的相城。</p><p class="ql-block"> 士贞子受赏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94年。公元前651年里克被杀,同城氏隐居大、小相相城比士贞子受赏时间还早57年多。</p><p class="ql-block"> 里克被杀,封汾阳百万田未能实现。此是汾阳地名在《国语》中最早的典籍记载(公元前651年)。由于未实现诺言,作为受封的汾阳县名未曾实际应用,后士贞子被赏瓜衍之地(公元前594年),瓜衍县成为县置实际的起始时点。而瓜衍的由来也是由里克灭(公元前655年)虢虞两国,迁其民于汾阳之地居住(筑瓜衍城),从而成为瓜衍(县)名之渊源。</p><p class="ql-block"> 《国语》: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惠公初求纳许……里克汾阳之田百万……。</p><p class="ql-block"> 在许里克(公元前651年)后1139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吐京镇为汾州,治所设于蒲子城。孝文帝 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地名带了一个"汾" 字。</p><p class="ql-block"> 周武帝废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 </p><p class="ql-block"> (唐)皇朝初改为浩州,武德三年又改浩州为汾州。</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三年置汾阳县。</p><p class="ql-block"> “汾阳县置”的明确是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这时已离晋惠公允诺里克封”汾阳之邑"过去了2242年。同时由于公元前651年同城氏携季连避难居于相城的原故,(汾阳)地方与家族相互成就,兹氏、隰城、汾州、汾阳成相里氏姓氏的郡望所在。(大、小相村、相城)有文字记载的相城溯渊早于瓜衍县置起源至少57年以上。</p><p class="ql-block"> <b>至于大、小相村或同城氏隐居的相城,(前282年)秦建成新兹氏县城,兹氏的历史延续到西晋咸宁三年(277),改封陈王司马斌为西河王驻兹,改郡为国,兹氏易名隰城隶之。大、小相村(城)西晋改西河国隰城达繁荣顶点。</b></p><p class="ql-block"> 晋惠帝时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刘渊(252年/253年-310年8月29日8),字元海,新兴郡(今山西忻州)人,一说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阳)人。匈奴族。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304年-310年8月29日8在位) 其侄刘曜即位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光初二年(刘曜光初二年是公元324年),改国号为赵,供奉冒顿单于。同年,大将军石勒自立,刘曜的前赵与石勒的后赵战火不息。]</p><p class="ql-block"> 汉赵后政治中心迁移它地,后虽仍有迁回又废等过程,城墎逐渐衰落,直至城墎演化成大、小相村现在的样子,这个演进过程仍需探究挖掘以资完善。</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循环不止于此,1620年左右小相村先人连续奋斗几百年冠名以"卜阳镇"村名,也被清廷镇压汾阳反清复明的屠城事件(政治高压)所断送。1945年10月,由于晋军加紧对驻罗城中共汾阳县委,县民主政府的军事进攻,汾阳县委县民主政府不得已转移至小相村、上堡村一带一年,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民主主义革命和文峪河河道拓宽挖深等糸列水利工程。1953年6月设小相乡管辖小相村、上堡、下堡、小相寨、庒儿、石老六个自然村。1969年左右,当时的汾阳县革命委员会(县指挥部)驻扎小相村一二年许。2010年后中汾酒城座落小相村村北成方园五华里宏伟气派酒城,从而构成汾阳市汾酒酿造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以上大、小相村在公元前282年时属秦建成新兹氏县城区域,兹氏的历史延续到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改封陈王司马斌为西河王驻兹,改郡为国,兹氏易名隰城隶之。西晋改西河国隰城小相村所属地域达繁荣顶点。</p><p class="ql-block"> 晋惠帝时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p><p class="ql-block"> <b>此后,兹氏、隰城故城逐渐演化成如今的大相村,靈藏村、小相村(上堡、下堡、小相寨、东堡、西堡、永安)。大、小相村曾孕育参与穿越过兹氏、隰城城墎演进分化,而不仅仅是先有靈藏后有小相那么简单。</b></p><p class="ql-block"><b> 再一靈藏小相村人口语是驴庄儿(更接近驴墇</b> lǘ,zhàng<b>发音,在小相村习俗中,烧冥间纸制住宅叫驴堂发音,而驴墇与驴堂是一个驴音),从方言囗语、古音及儿化音考虑是否是离桩儿或林庄儿转化而来也有可能,离庄儿或林庄儿就是临湖水旱码头或北岸绿州,或者是北岸夫、井、邑聚落,小相村依托离桩或林庄水旱码头北岸绿州逐步发展壮大,这也许就是先有靈藏或林庄儿后有小相的真正含意吧!是码?在此并非是给予定性,而是给予标注当地当代人"发音"留待后来者研究古时的靈藏或林庄儿。</b></p><p class="ql-block"><b> 当然就象王宝珠先生解释“靈藏"两字的含意,零散隐藏正合同城氏季连隐藏口相城,是事实的浓缩凝炼。靈藏两字特殊性,非姓、非地貌,只是内含而名,确应值得深度挖掘重视起来。</b></p><p class="ql-block"> 而公元前282年建秦兹氏城之前,大、小相村地域是大相村,靈藏村、小相村,还是初具规模的邑丘?还是同城氏携少子季连隐居的口相城?这就需考古以及其典古籍文献的更多发现。</p><p class="ql-block"> 总之大、小相村有县置城墎之宿命,在距今2600—2700年历史长河中兜兜转转,猜不透看不明重复循环着呈现内在因由,也许那一天呈现给您的将是历史上曾经县、郡、州一体的壮美城市。</p> <p class="ql-block"><b>五、考古发现杏花村遗址</b></p><p class="ql-block"> 1、吕梁汾阳冯郝沟新石器时代遗址。</p><p class="ql-block"> 2022年度山西考古新发现,吕梁汾阳冯郝沟新石器时代遗址。</p><p class="ql-block"> 发掘地点位于汾阳市杏花村镇冯郝沟村东北约300米。发掘区背靠子夏山,面临文峪河,为山前坡地,海拨748米。此次发掘仰韶中期的房址2座。</p><p class="ql-block"> 此次发掘的房址处于杏花村遗址的建控地带北部边缘,出土的重唇小口尖底瓶等与1982年发掘的杏花村遗址第1叚基本相同,都属仰韶中期。房址年代上等同于杏花村遗址第1段或稍早,距今约5500年。</p><p class="ql-block"> 该2座房址为我省历年基本建设考古中清理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仰韶中期遗存,这对研究当时的房至结构、布局、建造工艺、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当时的人口规模、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变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2、大、小相村居落</p><p class="ql-block"> 在冯郝沟748米海拨考古发掘证实:房址年代上等同于杏花村遗址第1叚或稍早,距今约5500年。</p><p class="ql-block"> 古今地理变化是一个值得令人探讨的问题。现在我们见到的地理现状,是成千上万年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某地的高程,不一定就是远古某个时期的高程。一般而论,现在的山可能比远古时期要低,因为有雨水冲刷作用(当然也有长高或还在长高的山);现在的平原也可能比远古要高,因为有水土冲积作用。现在的华北平原,实际就是黄河多次泛滥改造的结果。因此,如今海拨高程是对古代研究的参考标准,而非硬性标准。</p><p class="ql-block"> <b>大、小相村与冯郝沟海拨高度相近地理形势相同,在同期有可能形成距今5500年的仰韶文化村社居落。</b></p><p class="ql-block"> 汾阳800米海拨等高线,在巩村古城址西北,北花枝村,栗家庄镇,朝阳坡,小相寨南青银高速此中间地带,永田渠。因此在大、小相永田渠一线很可能有与巩村古城一样的居落遗迹。</p><p class="ql-block"> 汾阳1000米高拨等高线杏湾村,赵庄村,庄上村,山庄头,牛家垣村。</p><p class="ql-block"> 汾阳1200米海拨等高线,敖坡村,龙湾村,石老村,五道庙。</p><p class="ql-block"> 隐读峁1600米,隐读峁南线1400米海拨。</p><p class="ql-block"> 而现<b>小相村居区域740米一757米左右,</b>罗城洼,陈家庄洼,马寨洼在735一733米,在下游康宁堡最低731米。</p><p class="ql-block"> 也可能随湖泊涨升期,向小相寨、庄上村、石老村南北20华里范围迁移。减退水位期将逐步迫近湖泊区。紊乱期则逐水而居,东西20余华里范围内迁移,最终湖泊稳定后或退去时,在如今小相村740一757米海拨区域形成稳定村社居落。旧<b>小相村牌楼南海拔739米。小相村南影壁海拔741米,北门坡海拔750米,小相村护国灵岩寺海拔757米,小相村北高速路770米海拔,永田渠780米。</b></p><p class="ql-block"> 而小相村中有个古建筑遗存土台子,在大、小相村溯源中,应占有特殊位置:土台子原为古烽火台为人工构筑物,时代约在东周至汉之间.洞中庙宇不过是明代人掏空利用空间的产物。以上这段话来自《汾州沧桑》给土台子历史定性。</p><p class="ql-block">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至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黙黙矗立公元前770年一公元220年古烽火台建筑,2794年一1804年来在鉴证小相村发生的历史事件。 海拔740米下到731米形成的汾阳三大洼文湖(西湖)遗址,都在述叙曾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南北30里,东西15里文湖。1945年到1946年抗日民主政府动员文峪河沿线人民群众,深挖拓宽文峪河,将罗城洼、马寨洼、西陈家庄洼水排干,获良田万余亩。直至1959年到1966年发生两次大水淹田灾害,后经文峪河水库工程的有效运作再没有罗城洼、马寨洼、西陈家庄洼一说。文湖西湖退出历史舞台,汾阳三大洼也消失在人们视野之内。文湖、西湖遗迹没有了。只有测绘时的海拔高度可知,推测原可能流水、行洪。从4000余年前的大泽大湖,到2000年前的文湖西湖,再到1945年一1946年汾阳三大洼,到如今三大洼消失逐步变成湿地、盐碱地、可耕地、良田。散落在大、小相村地域,湖生生物贝壳等遗物,红胶泥地层,土沙搬运填埋水口区域等等,无不刻着四千多年来曾经的历史。(打井用封堵烘干红胶泥,大量出产在大、小相村一带,粘堵性足。和石灰用土沙也是小相村东南介牌等地块的细碎均匀,是建筑的好材料。)</p><p class="ql-block"> 读者会问你通篇全是古典耕文献,<b>小相村有实物吗?土台子</b><b style="font-size:18px;">就是东周至汉初的历史遗存。</b><b>西湖文湖、罗城洼等汾阳三大洼、以及大、小相村所处地理形势都是大、小相村(城)立村说的脊梁,它们的存在是比土台子更久远的历史遗迹。</b></p><p class="ql-block"> <b>筑土台子在大、小相村村中偏北高地?筑土台子在口相城偏北高地?筑土台子在其后经历兹氏、隰城县城偏北高地?另外靈藏自然村,水旱码头,先有靈藏后有小相,靈藏遗址也应重视起来,土台子、靈藏遗址的相应考古发现会穿越几千年时空告诉你所有问题。有问题,终会有答案!。</b></p><p class="ql-block"> 龙山下,沃野万倾,林蔽日头,草遮地,牛哞羊咪串铃响,岭梁卯三面围城。</p><p class="ql-block"> 文湖北,水泽无岸,苇密鱼丰,鲤跃舟,蛙鸣燕舞云雾绕,水云天南向平湖。</p><p class="ql-block"> <b>综上所述,大、小相村名起源:一是相里氏居西河因姓起村名大致在公元元年;二是秦置兹氏故城前邑城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650年以前,同城氏季连居口相城之前的相城。由大、小相村地理历史衍生出来的晋西河国(隰城)地方长官”相"居,而起村名,时间在公元277年一312年。本文作者支持秦置兹氏故城前的大、小相、相(邑)城地理历史溯源说。</b></p><p class="ql-block"> 不管大、小相村得名于何时,<b>春秋时大、小相、囗相城文明与周围瓜衍文明、巩村古城文明,杏花、冯郝沟仰韶中期文明有类比同质性。</b></p><p class="ql-block"> <b>上述讨论,从典古籍文献到碑石记载,从地理形势山川河流坐标到人类繁衍生息,从汾阳县置到与里克大夫有不解之缘之内核,从安邑相城与大、小相村(城)故事的不同性质到推论省略争议,从距今4800年左右慧星撞地球事件,4200年前左右大叠灾变气侯事件到大叠灾变气侯事件稳定下来的农耕家园,从冯郝沟748米海拨考古发掘证实:房址年代上等同于杏花村遗址第1叚或稍早,距今约5500年到大、小相村同海拔高度,近在咫尺的同质性,大、小相村溯源解读零乱而多序。作为大、小相村一方养育的儿女,极尽所能探究自已不熟悉的村名溯源文史领域,即便以上几种村落起源可能性皆有失偏颇,大、小相村地域地理历史终将携带过去痕迹、信息激励你继续探索。因个人能力所限,大、小相村溯源,最终答案需专业考古的同城氏季连相城的自身证物来帮助回答,需</b><b style="font-size:18px;">待杏花村遗址考古的更多发现来帮助回答,相信</b><b>仰韶文化的大、小相村一定更多姿多彩!。</b></p><p class="ql-block"><b> 大、小相村、囗相城、杏花村遗址考古进一步发现,将全面揭示慧星撞地球事件,大叠灾变气侯事件下的家园概貌,隰城、兹氏、大、小相、相城历史渊源脉络,村邑城墎的真实必将不会被历史烟尘所泯灭!</b></p><p class="ql-block"><b> 正如佛经所言:“非定地报识境界是名小相,定地识境界是名大相,如来境界是名无量相。欲界人境界是名小相,天境界大相,如来境界是名无量相。"</b></p><p class="ql-block"><b> 尽管佛教传入中国是大、小相村起源之后的事,但大、小相之名蕴含的意境正好切合佛教禅意,即大、小相村族群祖祖辈辈对赋予村名以“无量相"意义的不懈追求!。</b></p><p class="ql-block">附:所有引用文献,作者观点,以及王宝珠先生建议“相城与隰城溯源分开为好",从而重构了文章结构框架,在此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 吕梁汾阳小相寨宋元明清墓葬考古有重大成果,可进一步实证公元940年以后的大、小相、上、下堡、小相寨相应史实,具体见《历史上小相村村级政权沿革称谓演变及隶属相应乡、镇、区等上级行政设置(证据链)》一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