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西口”历史事件是明清时期发生于内蒙古中西部和陕西、山西等地的移民运动。“走西口”与闯关东、下南洋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移民运动,而走西口其规模之大、人口迁移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成为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走西口”对推进北疆内蒙古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明朝建国后,在今内蒙古的清水河地区开始持续修筑边墙营堡,沿线设口置关,以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全稳定。据《绥远通志稿》载,清水河县长城关口有七墩口、大水口、白兰口、水门口、杨家大口、市怀口、二十六口、五眼井口、滑石口、水门洞口、红门口、老牛坡口等诸口。“凡此各口,在无事时为商运绕越之捷径,有事时为不可忽略之险要”。当这些关口屏障在失去军事防御功能后,逐步演变为明清“走西口”的通关大路。晋陕蒙地区三百多年的“走西口”移民史,是山陕贫苦民众走向塞外谋求生存发展的历史,是以蒙汉民族为主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中原与草原交汇区蒙汉两族文化发生重构的历史。“西口文化”就是“走西口”所衍生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辽阔的北疆内蒙古地区虽然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体,但并不排斥来自中原农耕文化的融入。北疆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彩陶、火种罐说明自有民族以来,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一直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景。而这种移民融合现象在清水河考古遗址中得到了明晰的体现。白泥窑、后城咀等遗址的考古证明,择水而聚的古人在清水河的黄河、浑河、清水河、古力畔河等沿岸,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清水河地区“走西口”的历史从本地区已知考古遗址与文献资料的考证,“走西口”移民初具规模效应是在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年间,四公主肩负“绥靖藩服”政治使命驻跸清水河,一方面安抚边疆地区保持稳定,一方面“著意农桑”,并以优厚的民生政策吸引了无数内地雁行的汉民翻越长城走出口外谋生,继尔实现了口里人在口外定居,完成了口外从放牧到耕种生活方式的转变。</p><p class="ql-block">《清高宗实录》记载,“喀尔喀敬安固伦公主奏请耕种……所种清水河田四万八千三百七十五亩”。随着“走西口”移民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内地民人开始“走西口”,数万亩的土地已不能满足耕种,于是不断扩增耕种面积,最终形成以云石口、威远堡、七墩口、阻虎堡为东界,红门口、口子上、老牛坡为南界,喇嘛湾、榆树湾、岔河口、城咀梁、老牛湾为西界,乌兰木伦南岸为北界的数百万亩的耕地。</p><p class="ql-block">综上而言,“走西口”这一推动历史上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创举,极大地改变了北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繁荣与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与中南民族大学《走西口移民运动中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调研组座谈交流的发言整理稿。2024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