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教学讲义 贾廷云

彩云丝雨

序言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二胡是我国传统[拉弦]乐器①,二胡音色圆润甜美,近似人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史料记载,它自唐代由西域胡人传过来的,因此叫“胡琴”。它来自北方的奚部落,当时叫“奚琴”(宋代叫“稽琴”)。后来胡琴发展出十几个品种②,二胡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过去多用于民间音乐如“丝竹乐”的合奏,以及“民歌〝、“戏曲”的[伴奏],并延续至今。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开始,它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代表人物(刘天华)、(华彥钧)还有(孙文明)等著名音乐家。他们为现代二胡的创作、演奏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重要基础。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先生对二胡演奏技术的贡献也非常大。</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①民族管弦乐乐器分组: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p><p class="ql-block">②高胡(粤胡),二胡,中胡,低胡,革胡。应用琴:京胡(包括婺剧徽胡),板胡,越胡,坠胡,还派生出四胡,二弦䓁乐器。</p> <p class="ql-block">《二胡的历史和乐器构造》刘宇主讲</p> 二胡的构成 <p class="ql-block">二胡图解</p> <p class="ql-block">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轴、琴弓、琴码、千斤、琴弦等部分组成的。</p> <p class="ql-block">大学老师讲堂✨二胡构造及功能✅入门必看</p> 持琴 <p class="ql-block">持琴</p> <p class="ql-block">二胡演奏的坐姿</p><p class="ql-block">坐姿要稳重,落落大方,眼睛平视,面带微笑。</p><p class="ql-block">1、<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体微向前倾,</span>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p><p class="ql-block">2、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处。</p><p class="ql-block">3、双腿与肩同宽,膝盖稍微靠拢,左脚在前,右脚在后。</p><p class="ql-block">左手[持琴]要求</p><p class="ql-block">1、琴筒放在大腿根部。</p><p class="ql-block">2、琴杆离眼睛有两个拳头的距离,稍偏向左侧,左手虎口托住琴杆。</p><p class="ql-block">右手的持弓姿势</p><p class="ql-block">1、用食指第二关节处与大姆指的指肚面把琴弓适当用力地夹住,好像有一枚无形的钉穿过其中,手指依然能伸缩自如,此处似轴心。</p><p class="ql-block">2、无名指和中指夹插在弓杆与马尾之间。中指伸上面一些,用中指第二节中间处适当力度顶弓杆而作用于拉外弦。无名指指肚部分贴牢马尾扎丝(或皮套)根部,主要作用于拉内弦。</p> <p class="ql-block">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图,坐位虽较好,正好是椅子坐面的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位置。但身体应稍向前倾,使重心落在左脚上。另外,运弓未“直”,因为拉弓时她的手未往右前方送却反而往右后方揣(zhuai)了。</p> <p class="ql-block">弓子与弦成直角(90°),且必须始终保持。演奏时,无论琴杆往哪方倾斜,但弓子必须依然保持垂直。</p> 右手技法 <p class="ql-block">关于持弓,听听<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寒阳老师如何讲解</span></p> 弓的分段 <p class="ql-block">右手运弓,必须分清弓的分段并灵活运用。</p> <p class="ql-block">听一听严洁敏老师关于《不同弓段的特点》的教授</p> <p class="ql-block">持弓</p> <p class="ql-block">良好持弓是良好运弓的基础,初学二胡者必须仔细观察,留驻“持弓”的正确形象,务必遵照持弓手型,做到松而不垮,让腕和手指能伸能屈地收放自如,才能顺畅运弓。</p> 运弓 二胡运弓要点 <p class="ql-block">拉弓(属于运弓),弓子从左向右运动。其势态表现为:手指向左侧呈伸状,手腕作向右外伸。大小臂顺势随腕作向右拉弓。在拉的整个过程手指要逐渐由伸变作收缩,而手腕也由右屈逐渐转变过渡为向左内屈,此时已作好推弓的势态。</p> <p class="ql-block">“平直稳”运弓三字经,直,要求“两点一线”,两点即弓毛的触弦点与弓毛与琴杆根部的靠近点(靠近,注意尽量不要碰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推弓、拉弓的手势图</p> <p class="ql-block">腕部与手指的伸缩是运弓顺畅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左右自然放松,犹如手拿扇子扇炉火。这个动作可先徒手作伸屈练习,再拿弓子在琴上实操。</p> 弓法 <p class="ql-block">弓法,指演奏曲子时是拉弓还是推弓,是分弓还是连弓。是不是遵照谱子弓指法标示来演奏,直接关系到拉琴者的演奏质量。一般来说,独奏曲(或协奏曲)有明确弓指法(弓法和指法的合称)。而作为戏曲伴奏其弓法较随意一些,这是常有的。</p> <p class="ql-block">  例如《二泉映月》弓指法有明确要求,必须按谱子标示的弓指法练习和演奏,才能奏出曲子的韵味来。</p><p class="ql-block"> 象开始的叹息音调,“拉索拉发米来——”,这一拉一推里,是阿炳对人生在久久沉闷后i的一声感叹!“开始便是断肠声”。</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你不能没弓法地随意乱拉,若那样就歪曲了曲子的内涵了。所以我们要“以我弓法(当然还有指法),彰显曲魂”。</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说明弓法的重要性。</p> 左手技法 <p class="ql-block">二胡怎样按弦</p> 手型 <p class="ql-block">15弦,按弦手型音位图。习琴者每每拿起二胡,首先要摆放好手型和音位,尽能按照图片手型和音位[全全半:即千斤空弦5到一指6是全音,一指6到二指7也是全音,二指7到三指1(高)是半音。三指1(高)到四指2(高)是全音。]</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把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左手就是合适的姿势</p><p class="ql-block"> 因为左手放在第二把位的时候,四个手指同时按在弦上,这个手型就是二胡左手的基本手型。在二胡一把位的时候小指是按不到弦上的,小指按弦上必须动手背,不然它够不到。但是在第二把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左手就是合适的姿势。我们在一开始学习二胡的时候就要把姿势做正确,才有利于将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从一指开始最弯到慢慢直慢慢直到小指,这样小指看着也会显长。</p><p class="ql-block"> 然后手腕和手臂基本上是一条直线,既不能向上弯着按,也不能向下弯着按。因为这两种都是没有换把余地了,既不能向上换把也不能向下换把,不管向上弯还是向下弯都已经动不了了。当左手在二胡上把手型摆好以后要牢牢记住,然后把这个手型移到第一把位。我们要记住第一把为是不上小指的,只用保持其他三指的手型即可。</p> 弦式把位 <p class="ql-block">常用弦式把位</p> 记号 乐器分类音域 学习资料 二胡的前身 <p class="ql-block">奚琴</p> <p class="ql-block">奚琴</p> <p class="ql-block">奚琴演奏</p> <p class="ql-block">[奚琴]是一种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朝鲜族拉弦乐器,它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还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那么,为什么奚琴会被称为二胡的前身呢?这其中有什么渊源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外观上来看,奚琴和二胡都有着相似的外形,都是由木头制成的,上面有一根细长的弦。而且,它们都可以通过演奏者的手指拨动弦来发出美妙的声音。此外,奚琴和二胡的音色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具有悠扬、婉转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其次,从发展史来看,奚琴的发展历程与二胡有一定的联系。早在唐代,奚琴就已经成为了宫廷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乐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奚琴逐渐传播到了民间,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而二胡则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一种新型乐器,它的发展受到了奚琴的影响,继承了奚琴的一些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奚琴是二胡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当然,虽然奚琴和二胡在外观、音色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例如,二胡的音域更加宽广,可以演奏更多的曲目;而奚琴则更注重表现力,尤其擅长演奏抒情、优美的旋律。这些差异使得两者各具特色,共同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增色添彩。</p><p class="ql-block"> 总之,奚琴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还对后来的二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种美丽的乐器,感受它所带来的独特韵味吧!</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二胡起源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沈括《梦溪笔谈》卷五)</p><p class="ql-block">“奚琴本胡乐也。”(《乐书》)</p><p class="ql-block">“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span style="font-size:18px;">岑参诗句)</span></p> 站姿 <p class="ql-block">站姿(应用在舞台上)</p> 名家风采 <p class="ql-block">闵惠芬</p> <p class="ql-block">姜建华</p> <p class="ql-block">宋飞</p> <p class="ql-block">段皑皑</p> <p class="ql-block">于红梅</p> <p class="ql-block">刘天华</p> <p class="ql-block">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是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刘天华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刘天华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他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为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刘天华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二胡艺术方面,创作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二胡曲目,如《‌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他还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对二胡进行了科学的改造,扩大了音域,改进了定弦方法,提升了二胡的表现力。此外,刘天华还积极推广国乐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音乐人才,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刘天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p> 阿炳(华彥钧) 孙文明 <p class="ql-block">孙文明</p> <p class="ql-block">孙文明(1928~1962):民间音乐家。出生于浙江上虞。</p><p class="ql-block">孙文明四岁时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十二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活,曾学算命,到处流浪,后学二胡为谋生手段。他学习时先是模仿着拉奏,善于吸收民歌小调,各类戏曲曲艺无所不学,后来就自编自演。</p><p class="ql-block">解放初,孙文明在南京曾创作了《送听》和《弹六》两曲,《弹六》一曲为模仿弹弦乐器,不用千斤;1952年作的《流波曲》和《四方曲》,曾参加江苏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很高评价和奖励。1959年应上海民族乐团的邀请,到上海传艺,后又到上海音乐学院授课。</p><p class="ql-block">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他创作的八首二胡曲中,《流波曲》是代表作。香港上海书局出版了《孙文明二胡曲集》。</p> 周少梅 <p class="ql-block">周少梅(1885—1938) ,中国二胡音乐的拓荒者。现代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12年,他率先把民乐课带进了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成为最早的国乐教师、导师,那是一个视民乐为“卖唱琵琶”、“叫花胡琴”的年代。他清醒地意识到,仅在一个把位上演奏,是二胡无法在舞台上施展的症结成在。于是,他成了上、中、下“周少梅三把头(位)胡琴”演奏法的创立者。于是,他与制作二胡师傅共同对二胡进行了“配套”的改良,如:琴梗增长,选“瓜子蛇皮”为琴膜、配置软弓等。</p> 曲目推荐 D调(1-5弦) 【原把】练习小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星星</p><p class="ql-block">上学歌</p><p class="ql-block">一分钱</p><p class="ql-block">小刚有进步</p><p class="ql-block">我爱北京天安门</p><p class="ql-block">勇敢的鄂伦春</p><p class="ql-block">小红帽</p><p class="ql-block">萧</p> 【换把】练习小曲 <p class="ql-block">八月桂花遍地开(结束句有换把)</p><p class="ql-block">在北京的金山上</p><p class="ql-block">花好月圆(中间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宵</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水绕太行</p><p class="ql-block">二泉映月</p><p class="ql-block">听松</p><p class="ql-block">空山鸟语</p><p class="ql-block">秦腔主题随想曲</p><p class="ql-block">姑苏春晓</p><p class="ql-block">江南春色</p><p class="ql-block">长城随想</p><p class="ql-block"><br></p> 江南丝竹 <p class="ql-block">江南丝竹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民间合奏音乐。2006年,江南丝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生于江南丝竹音乐世家的沈多米,1972年起随父亲沈凤泉学习二胡,和弟弟沈多雷一起是家族第四代传人,她的二胡演奏技术娴熟,音色恬美,在江南风格的演奏上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10月21日,上海民族乐团“薪火相传”系列之《丝吟·竹唱》沈多米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于在上海交响音乐厅精彩上演。上海民族乐团中胡声部首席、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传承人沈多米领衔演奏,展现古典江南丝竹的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 本场音乐会恰逢沈多米今年退休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丝吟·竹唱》是对我在上海民族乐团几十年艺术生涯的总结,音乐会既有我们沈氏江南丝竹享誉全国的经典曲目,更有乐团老一辈艺术家的创新之作,希望从不同维度对乐团传统强项江南丝竹给予一个视角宽阔的回顾与呈现!”</p><p class="ql-block"> 音乐会上,一系列江传统名曲上演,显现出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的艺术风格。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五首也悉数登场,上演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沈凤泉亲自整理或改编的经典版本。沈多米带来独奏《云庆》和《欢乐歌》,乐曲情趣由悠扬婉转转为热烈明快,流畅的旋律描绘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江南人细腻明朗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二胡二重奏《慢三六》和《中花六板》分别由沈多米搭档特邀艺术家沈凤泉和乐团胡琴演奏家沈多雷共同呈现,父女、姐弟强强联手,默契无间,展现乐曲的典雅柔婉、醇厚华丽。值得一提的是,《慢三六》是沈氏江南丝竹的祖传曲目,1983年就享誉全国,沈凤泉在传承和继承的过程中删繁就简,经过改编后的作品更显幽雅绮丽,在保留传统演奏手法的同时,更融汇了现代二胡的各种演奏技艺,委婉而动听。</p><p class="ql-block"> 在江南丝竹的经典作品中,还有不少反映江南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曲目,展现江南水乡独特的人文气息。音乐会上,小重奏《行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由轻盈优美层层加快至热烈的氛围;《灯月交辉》呈现古代杭州的婚礼习俗,《凡忘工》曲名来源自传统记谱法工尺谱中的音名;《霓裳曲》取自玉娥民间传说,宛若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活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除了江南丝竹的优秀传统曲目,音乐会展现了多部创新性的新江南丝竹作品,包括作曲家、乐团终身艺术顾问顾冠仁创作的《春晖曲》,作曲家周成龙的《水仙》,以及作曲家彭正元的《秋雨》。“新作品创作是江南丝竹传承发展的重中之重,不能一提到江南丝竹总是‘八大曲’。守正创新,使民间的东西专业化,再使专业的东西通俗化。”沈多米说。</p><p class="ql-block"> 上海民族乐团老一辈如陆春龄、马圣龙、周皓、周惠等乐团名家,都为江南丝竹的保护与传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不断赋予传统江南丝竹新的艺术生命力,而乐团晚辈们也在浓郁的丝竹音乐氛围中不断积累学习。目前,乐团有不同年龄层的江南丝竹演奏组合。在本场音乐会的创排过程中,乐团特别邀请沈凤泉、顾冠仁等名家现场传授丰富经验,梁众益为排练指导,以前辈带后辈的模式,激励新一代国乐传承人用自己的理解和演绎延续江南丝竹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11月11、12日,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将作为委约剧目,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以当代化、世界性的角度诠释关于生命和自然的主题,与观众朋友们共同感受民族之器的艺术本体之美。</p> <p class="ql-block">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分别是《‌行街》《‌三六》《‌云庆》《‌欢乐歌》《‌慢六板》《慢三六》《‌中花六板》《‌四合如意》。</p> <p class="ql-block">  江南丝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地域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其八大名曲不仅代表了江南丝竹音乐的精髓,也体现了江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八大名曲分别是《行街》《三六》《云庆》《欢乐歌》《慢六板》《慢三六》《中花六板》《四合如意》。这些曲目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充满了江南风情,每一首都能够展现出江南地区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江南丝竹的音乐特点在于其优雅华丽、流畅委婉的曲调,以及乐器之间的和谐配合。这些曲目在演奏时,不仅展示了演奏者的技巧,也传递了江南人民勤劳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特征。江南丝竹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富饶的江南地区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和发展环境。自明代以来,江南丝竹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p> <p class="ql-block">沈凤泉与女儿沈多来在演奏江南丝竹</p> <p class="ql-block">沈多米沈多雷姐弟俩在演奏</p> <p class="ql-block">沈多米</p> <p class="ql-block">京戏三大件</p> <p class="ql-block">《无锡景》江苏民歌</p> <p class="ql-block">阿炳拉琴,琴妹卖唱</p> <p class="ql-block">胡琴,为戏曲伴奏</p> <p class="ql-block">戏曲乐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