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陵是一座山 山是一座陵

嘉言懿行

<p class="ql-block">游客服务中心“乾陵景区欢迎您”,我们下午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自然胜景与匠人之心结合,将诗画情趣内含其中,高雅纯粹,于时光中沉淀出风雅与静美。(赞壁画)</p> <p class="ql-block">景区前广场,面积真不小。乾陵博物馆门前一对华表,彰显着乾陵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先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右侧是仿唐乾陵地宫,据说是假设的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地宫,时间有些紧,我们放弃了。</p> <p class="ql-block">唐懿德太子墓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墓,位于今乾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乾陵镇韩家堡村北面,是距乾陵最近的一座土陪葬墓。</p><p class="ql-block">1971年7月2日,陕西省博物馆与乾县文教局联合组队,对懿德太子墓进行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1996年,陕西省有关部门对懿德太子墓进行保护开发,建成博物馆一座,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绿地面积8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现已遭到破坏。</p> <p class="ql-block">阙楼,设置于宫殿、陵墓前,一般在墩台上修建亭楼,故称阙楼。为礼仪型建筑,分为门阙与角阙。懿德太子墓神道设置阙楼一对,内城四角亦建有阙楼。</p> <p class="ql-block">夯土阙南侧,有一条神道,两侧树立着八件石刻,一对华表、两对石人和一对石狮。神道和墓冢不在一条直线上,向西侧偏移大约十米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拍上一侧石刻,华表、石人、石狮。</p> <p class="ql-block">土阙之北有宫殿建筑,现存大量唐代砖瓦、壁画碎片。</p> <p class="ql-block">陵园中间偏东北侧,矗立着高大的墓冢,外观呈覆斗形,南北长约57米,东西宽约55米,高度约18米。如今,墓冢上方,种满树木,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小山包。</p> <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李重润的父亲是唐中宗李显,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两位哥哥,李弘和李贤都是死于他们的母亲武则天之手,所以,李显对他的母亲武则天十分惧畏恭诺。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李显继位成为唐中宗,不久就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在湖北丹江口及房县一带生活长达14年之久。公元698年,李显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新立为太子,为与母亲搞好关系,李显将女儿李仙蕙,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此时,武则天已经76岁,她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几乎把持了朝政,李仙蕙和丈夫武延基,以及哥哥李重润,对二张的飞扬跋扈不满,私下窃议,反被张易之兄弟污蔑陷害告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大怒,逼令二人自尽。这个惨案震惊了朝野,也为张易之兄弟的覆灭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不到四年后爆发了宫廷政变。</p><p class="ql-block">公元705年2月,趁武则天生病之际,宰相张柬之联合五位郡王,杀掉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第二天,81岁的武则天迫于压力,下诏令太子李显监国,恢复国号为唐,退位之前,武则天为自己做了一个重大而又聪明的决策,要求死后以皇后身份陪葬唐高宗乾陵,同年12月,武则天驾崩。唐中宗李显即位后,追封儿子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封女儿李仙蕙为永泰公主,将儿女的墓葬从洛阳迁回陪葬乾陵,并将墓葬的规格提升为陵,以弥补对儿女不幸的愧疚。同时,又将哥哥李贤墓葬也由四川巴中迁回,同样陪葬在乾陵。</p><p class="ql-block">至此,生前经历了跌宕起伏、血雨腥风、骨肉残杀的一家人,死后又团聚在了以唐高宗李治为首的乾陵。</p> <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墓分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地面上封土为双层,呈覆斗形。懿德太子墓距乾陵最近,也是迄今为止发掘唐代陪葬墓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墓道口的位置,考古发掘后,在上面加盖了保护性的建筑。唐懿德太子墓。</p> <p class="ql-block">墓道这部分长约29米,坡度约为18度。</p><p class="ql-block">这座墓最深的地方,大约相当于现在六层楼那么深,这个墓道是一个向下的斜坡,走到墓室尽头,墓道全长108.8米。</p> <p class="ql-block">墓道口这里,靠墙倚放着两个石门的门扇。这是甬道处那道石门的门扇原物,上面镌刻有极其精美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墓道入口处两侧的壁墙上,当时绘有着盔甲,穿战袍的仪仗队。由于接近地面,仪仗队已经脱落,考古发掘时仅残存一些盔铠残片。紧接着,在东西两壁上,分别绘制有大片的卷云,以及在云间腾飞的青龙和威武的白虎,青龙和白虎的上半部分也已经脱落。</p> <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墓简介</p> <p class="ql-block">青龙白虎过后,两侧的壁墙上,各绘制有一面巨幅的阙楼仪仗图。</p> <p class="ql-block">墓道两侧阙楼图透视效果(傅熹年图)。</p> <p class="ql-block">阙楼样式为“子母三出阙”,属帝王级规格。阙楼的屋身、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四周有回廊环绕,阙楼图的整个绘制丝丝入扣,细致全面,雕梁画栋,华丽庄重。画中阙楼均由屋顶、屋身、平座、墩台(基)组成;屋顶均为庑殿式,也属最高级别,由于其形象端庄、稳定、尊贵,常被用于主要殿堂。在阙楼屋脊两端有鸱尾,鸱尾始于晋代,隋唐时已经比较普遍,传说鸱尾象征大海中的一种能致雨灭火的神兽,用在屋顶上有防火消灾的用意。</p><p class="ql-block">这组阙楼图,是属于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国宝级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面墙壁上的整体临摹复原图案,以山峦和松柏林木为背景,前面是阙楼,以及与阙楼相连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此壁画是唐墓壁画中大量的建筑形象的代表,以唐人画唐景的写实性,为我们后人研究了解唐代建筑,尤其是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资料。这组阙楼图,是属于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国宝级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2018年,经过全国文博专家综合评定,结合网上公众投票率,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以其高度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入选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并进入最后选定的国宝特展。</p><p class="ql-block">(此壁画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唐人李华在《含元殿赋》中有“左翔鸾而右栖风,翘两阙而为翼”的描述,而在对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考古发掘中,也找到了残存两阙的夯土台基,证实含元殿是有左右两阙的。由于当时尚未发现唐“三出阙”的形制,所以复原出的含元殿左右两阙均为单阙。</p><p class="ql-block">1973年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发表,加上乾陵后续考古调查,发现双阙下残石的石基为三出阙。这也是唐长安城的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含元殿、左右阙楼的复原提供了极为生动可靠的形象资料。在唐含元殿遗址发现左右两阙的台基高达16米,壁画与考古发现相印证,可见其真实性。</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含元殿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阙楼图后面紧接着绘有一幅排列有序、阵容整齐的大型仪仗队伍的《仪仗图》。仪仗队由196人组成,分为步行仪仗、骑马仪仗和车队等三部分。阵容庞大,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卫士均戴幞头,穿圆领长袍,腰佩剑囊,脚穿长靴。其后在豪华的车前,排列着十几名侍臣,举遮蔽风、日的伞扇。</p> <p class="ql-block">据阿《旧唐书·舆服制》的记载,壁画所绘的车应属太子大朝时,所用的辂车。辂车前面有二伞、二圆扇、二长方扇。《唐六典·尚辇局》亦称伞、圆扇、长方扇为太子大朝所用之伞扇。步行仪仗和骑马仪仗,象征着太子仪仗的阵容,是太子大朝时的情景再现。</p><p class="ql-block">这两幅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作者将阙楼的比例表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画面色彩也艳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墓道的尽头,紧接着的是过洞,过洞呈劵拱形,象征着墓主人生前所居一道一道的宫门。</p><p class="ql-block">这座墓葬共有6个过洞,当年在这些过洞和天井的两侧壁墙上,绘制有多种题材的壁画。驯豹、架鹰、宫女、内侍、列戟图。</p> <p class="ql-block">欣赏这里的《驯豹图》,东西各画四人四豹,从人物的面貌和服饰来看,多为胡人。从四兽的外形和花色来看,为四只猎豹和四只猞猁。</p> <p class="ql-block">他们左手牵拉套在豹子脖子上的绳头,右手拿着类似今天高尔夫球拍的器具,名为“挝”。</p> <p class="ql-block">豹子朝前警望跨步疾走,长尾斜垂,给人一种凶猛桀骜之感,但驯豹人则显得悠闲自信,表明豹子已经训练有素,驯豹人胸有成竹。</p> <p class="ql-block">架鹰呼犬、骑从簇拥、人马喧闹的场景再现于墓道壁画和陪葬陶佣之中。</p> <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墓出土壁画,唐代持扇女侍图。</p> <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墓第三过洞西壁出土的内侍图,七位内侍均身着圆领袍,头戴幞头。</p><p class="ql-block">唐朝男性的时尚单品中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装饰就是“幞头”,是一块黑色头巾做成的帽子,从初唐到晚唐,经历过多种变动,所以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幞头的造型,来鉴定传世唐代画作具体时代。</p> <p class="ql-block">这里经过第一个天井,这个墓葬有7个天井。天井直通地面,象征着墓主人生前所居住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第一和第二天井的壁墙上绘制有4组列戟图,共计48戟(原壁画为49杆戟),在陕西境内还是首次发现,是帝王级别的最高等级。</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个过洞,从这里开始,每个过洞两侧的墙壁上,凿建有一组便房。</p><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仕女壁画,虽然是后期复制的,但也是栩栩如生,让人多看几眼。</p> <p class="ql-block">便房又称小龛,象征着院落里的偏房。</p> <p class="ql-block">小龛里供着唐三彩等动物,导游说这里都是复制品,真品在“唐懿德太子墓珍贵文物展”馆中展出。</p> <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墓的墓道、甬道,以及墓室四壁,当时一共绘制有40多组精美的壁画。现在看到的都是临摹复制的,原始壁画,当年考古发掘后,已经都被揭取,现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珍品馆。</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过洞结束后,紧接着从这里开始,就是前甬道,从前甬道开始壁墙及劵顶全部为砖块箍砌,地面也全部使用方砖铺砌。</p><p class="ql-block">正前方这个黑色的就是门框,原来这里有两扇石门,门框的材质很特殊,用的是陕西蓝田的墨玉雕刻而成。在门框的上方还有一条裂缝,据猜测盗墓者担心后面可能有暗器,从门框的右上角打了个洞,从这里进入。</p> <p class="ql-block">过来之后,这里有个盜洞,这个盜洞在前甬道的西侧,长0.6米,宽0.4米。</p><p class="ql-block">他精准地算出了这个位置。在石门后面,墓主人葬进来之后,要用土去回填,但是石门往后的部分是空的,可以自由走动,所以说,这个盜洞绕过了这个石门就进来了。</p> <p class="ql-block">石门的各部位,线刻着花、莲、凤鸟、祥兽等精美纹饰。</p> <p class="ql-block">墓道通风口,直通地面上的通风竖井。</p> <p class="ql-block">从墓道走到头,这个比较大的空间就是墓室了,墓室分为两个,古人讲究前朝后寝,这里就是象征着生前住的宫殿,前室的地面是用方砖铺成的,整个地面部分呈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20平方米,高度6.3米。</p><p class="ql-block">从前室通往后室,这里还有一条甬道,叫后甬道,在甬道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一个方形的洞,这个地方以前还有一道木门,当时考古发掘时已经烂掉了。</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个穹顶又圆又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应该绘制有星星点点的天体图,以及金乌、月亮、玉兔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下部为边长约4.5米的方形,壁墙四周当时绘制有反映宫廷日常生活的宫女图。</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这里是地下宫殿的最后部分,后室的面积比前室大一点,大约是25平方米,高7.1米,壁画与前室的差不多,也是各种各样的宫女,后墓室壁画以东壁较完整,画有两组宫女19人。</p> <p class="ql-block">上面也是穹窿顶,与前室相同,穹顶之上当时也画满了天体银河星图,东面有金乌,西面有蟾蜍。</p> <p class="ql-block">西侧放置大型石椁一具,材料用的是墨玉石。整个石椁由34块石板构成,长3.75米,宽3米,高1.87米,石椁的椁盖做成了一个屋顶的形状,这个叫庑殿顶,是古代级别最高的一种屋顶,上面的椁盖由五部分组成,每一块重达1吨多。</p><p class="ql-block">在重新下葬时,唐中宗心心念念自己的孩子如此年轻就离开人世,还未有过妻子儿女,就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其合葬,也算是解了这未了的缘分。之后李显还给予了李重润“号墓为陵”的特殊待遇,这种待遇和墓穴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隆重,可见当爹的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最南面的这块,移动的一个角度,当时盗墓贼就是从这里进去的。</p><p class="ql-block">这座棺椁内外壁上的石刻线画,也属于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椁门扉上镌刻的《戴步摇凤冠仕女图》(真迹拓片),这幅图高1.4米,宽0.8米,画面中的两名仕女,莲面、柳眉、凤眼、直鼻、樱桃小口,头戴凤冠,发簪步摇,上穿桃式袒胸宽袖短衫,下着长裙,罩笼裙,腰系帛带,玉佩组绶俱全,袖口处各绣鸾凤一对,根据《旧唐书·职官志》和《大唐六典·宫官》上的文献记载对照分析,如此服饰者,应为“掌宫闱管钥之事”的女官,负责掌管宫门和钥匙。在两位仕女的四周装饰着繁密的缠枝蔓草图案,使整个画面华丽多彩,饱满丰实,富贵吉祥。画面上方的门楣上,刻绘有一对展翅欲飞的鸾鸟,祈福寓意着另外一个世界的美好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着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一百余件。该展分为三彩、彩绘、器皿以及杂器等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一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科学的发掘与清理。出土各种珍贵文物1210件,包括唐三彩、贴金彩绘、玉质哀册、陶佣、彩绘木俑、鎏金器物、饰品、大型石椁、唐墓壁画等,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陶佣,唐三彩烧制出来的陶佣,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形象逼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一窥唐代宫廷的风貌。每个陶佣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表情,有的威武庄严,有的灵动活泼。其中彩绘骑马仪仗乐俑最引人注目,他们手持各种乐曲,或奏或敲击,仿佛正在进行一场盛大的宫廷仪仗。这里还出土了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如金银器、玉器、壁画,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奢华和精致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11片太子哀册,均为大理石质地,阴刻,填金,残存的内容有“太子重”、“高局”、“方春”、“来裔今”、“存”、“朱邛而”、“终”、“居”、“月甲戎朔廿”等。在文献中明确记载:哀册为唐代皇帝、皇后、太子死后下葬时专用,区别于一般的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使用的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镇墓神兽</p> <p class="ql-block">唐懿德太子原名李重照,因避其祖母武则天之讳而改名李重润,唐中宗居东宫为太子时所生。李重润的一生和他的父亲唐中宗一样,在强势的祖父母唐高宗及武后的主导下,命运多蹇,跌宕起伏,先是深得唐高宗喜爱,前所未有地被立为皇太孙,大有成为未来继位皇储之意;然后就随着其父唐中宗废立而荣辱不定,最终因宫廷内斗,遭人馋陷,在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被杖杀,年仅19岁。</p><p class="ql-block">李重润“风神俊朗,以孝友知名”(旧唐书),在其父唐中宗复位后,追赠李重润为皇太子,谥号“懿德”,并陪葬于乾陵,极尽哀荣。</p> <p class="ql-block">高宗女皇直系表</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p><p class="ql-block">在关中平原,有七十二座帝王陵分布于渭河两岸,连同数量众多的高等级陪葬墓,犹如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一般,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东方帝王谷。</p> <p class="ql-block">梁山山峰有三,南二峰东西对峙,挺拔俊秀,为陵之天然门户,北峰最高,其势卓立而不孤,乾陵寝宫就位于海拔1047.3米的梁山主峰。远眺乾陵,好似一个惟妙惟肖的“睡美人”。</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勘察,乾陵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外城“周八十里”,占地二十万余亩,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设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门;陵园内原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下宫等建筑378间;在乾陵陵园东南隅,分布有太子、公主、亲王及重臣等陪葬墓17座。</p> <p class="ql-block">关于乾陵的选址也有许多传说,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当年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准备为其寻找合适的墓址,便在全国求才,通过层层筛选找到了两位显赫的风水师,为皇帝陵墓选址。其中一位是星象家袁天罡,还有一位是在阴阳和天文历法方面颇有建树的太史令李淳风。</p><p class="ql-block">袁天罡考察黄河两岸之后,觉得都不符合帝王之冢的标准,直到走到关中发现一块宝地,紫气自来与北斗星座相交,这处便是梁山。而李淳风则从另一个方向出发,顺渭水东流而下,走到梁山之时发现这座山形状像一位少妇沉睡着,是阴阳交合之处,武则天听说两人考察所为同一方位,风水宝地选址甚至都一致,大喜过望,大手一挥下令直接开工,修成了乾陵。</p> <p class="ql-block">乾陵之名来源于唐高宗的名号。高宗被称为天皇大帝,乾为天,所以其陵为乾陵。</p> <p class="ql-block">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和丈夫唐高宗的葬墓。此碑为郭沫若题写:乾陵 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p><p class="ql-block">退位之前,武则天为自己做了一个重大而又聪明的决定,要求死后以皇后身份陪葬唐高宗乾陵。</p> <p class="ql-block">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北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占地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占地面积仅为1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乾陵“依山为陵”。气势雄伟,是唐陵建制的典范,堪为“历代诸陵之冠”。</p><p class="ql-block">乾陵现存有华表、翼马、鸵鸟、仗马及牵马人、翁仲、无字碑、述圣纪碑、石狮、六十一蕃臣石像等大型石雕120余件,被世人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该墓有四面大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p> <p class="ql-block">在乾陵神道南端,有一对长着翅膀的翼马,雄浑大气,相对而立。翼马又称天马或龙马,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飞善跑的瑞兽。在营建乾陵时,为了显示陵园神秘、肃穆的气氛,故将这种瑞兽雕置于陵园内。</p><p class="ql-block">武则天67岁登基,为了渲染自己,她编了一套神话故事,说自己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来人间游历的,因时间太长,没有了仙气,所以王母娘娘赐给她翼马,邀她回天庭赴宴。</p><p class="ql-block">有学者指出,乾陵翼马是“中国古代最有力量感”的马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鸵鸟,是当时一个叫吐火罗的国家,晋献给唐高宗李治的礼物,就是现在的阿富汗一带,李治非常喜欢它,在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命工匠把鸵鸟雕刻成了石像。</p><p class="ql-block">鸵鸟石刻采用了高浮雕的雕刻手法,不但立体呈现了鸵鸟的姿态,更平添了一份简约古朴。鸵鸟立于山峦之上,高低起伏,回首贴翼,羽毛丰满、意境深远。</p> <p class="ql-block">仗马及控马人</p><p class="ql-block">仗马为帝王仪仗所用之马,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乾陵仗马及控马人,共列置5对,马高1.95米,宽0.94米,长2.60米;控马人残高1.54米,宽0.62米。</p> <p class="ql-block">翁仲,一般专指帝王陵神道石人像。唐朝之后,翁仲成为陵墓神道两侧石像生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中的人物石刻叫翁仲,是一种借指。翁仲本为秦朝大将,叫阮翁仲,是秦始皇时一名勇猛异常的大力士。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p> <p class="ql-block">人们开始在墓前立翁仲像来守灵,文臣手里拿的是笏板,而武将手里是拄剑。但是乾陵的翁仲,它们手里都是拄剑。这与初唐时期用人制度有关,叫做“出将入相”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文武双全。</p><p class="ql-block">翁仲作为中国石雕艺术的载体,为后人研究借鉴提供了便利;自带的服饰、武器等信息,也为后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帮助;翁仲种类的变化、数量的增减、站位的调整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革。总之,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理应受到重视;作为文物理应受到保护。</p> <p class="ql-block">石狮</p><p class="ql-block">狮子原产非洲、西亚,汉代作为异兽由西域进贡而来。是古代中国和非洲、西亚人民友好的见证。帝陵前置石狮始于乾陵。乾陵陵园内城四门外均列置石蹲狮各1对,蹲居于两层方形石座之上,前肢挺立,其神圣威严之态,炫耀了唐王朝的强盛。乾陵内城南门石狮,青石质,圆雕,高3.02米,长2.32米,胸宽1.40米。</p> <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p><p class="ql-block">因刻武则天亲自编撰《述圣纪》文而得名,俗称“七节碑”,取义“七曜”。碑由顶、身、座三部分构成,通高7.53米,碑身高6.78米,宽1.86米,总重约89.6吨。顶盖为庑殿式;碑身由五块方石上下叠压而成;碑座方形,由四块方石拼合而成。铭文由中宗李显书丹,字间填以金屑,光照陵园。</p><p class="ql-block">歌颂唐高宗伟业、文治武功的述圣碑,这也是中国历史第一次为帝王的陵墓树立功德碑,这块碑的建成开创了新的墓葬传统。</p> <p class="ql-block">七节碑由七部分组成,上方为庑殿顶,下方是方形台座,中间由五块石块用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的,上面的庑殿顶代表的是天,下方的台座代表的是地,中间的五块石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榫卯结构的,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也象征着唐高宗他的功绩就如日月星辰普照大地,唐高宗时期,中国版图扩大到:东边到达了朝鲜半岛,西边到达了咸海,北边到达了贝加尔湖,南边到达了越南南部。军事上,唐高宗平定漠北,高句丽和百济,朝鲜半岛彻底纳入中国版图,国土面积更是达到了1237万平方公里。唐高宗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前有李世民的光芒万丈,后有武则天的卓越才能。所以,让很多人都以为唐高宗并不耀眼,高宗的遗言是军国大事不决者听由天后处理,当权力落入武则天手里的时候大唐王朝又经历了什么呢。</span></p> <p class="ql-block">碑的顶部雕刻成庑殿形的屋顶结构,显然是皇权的象征,屋顶上雕龙画栋,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檐下四角各有一力士托住碑檐,其台座雕有海石榴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p><p class="ql-block">因唐代初立时未刻一字,故称“无字碑”,或称“没字碑”。乾陵无字碑通高8.03米,总重约98.8吨。圆首方砆,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高6.54米,宽2.10米,厚1.49米。长方形座长3.37米、宽2.61米、高1.49米。有一种自然且天成的美感。无字碑虽然无字,,但其碑上精美绝伦的雕刻无疑彰显了主人的尊贵身份。</p> <p class="ql-block">碑首镌刻八条螭龙相互缠绕,碑身两侧与碑座四侧线雕云龙纹和瑞兽纹饰。</p><p class="ql-block">而正面的狮马相斗图也是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为何立此无字碑,古今往来猜测不断。</p><p class="ql-block">有的说是因为武则天自己觉得一生杀伐决断、罪孽深重,死后还为自己歌功颂德感觉良心不安;还有人认为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功绩非常满意,觉得区区一块碑写不下她建立的丰功伟绩;而最得到大家认可的是武则天知道自己虽然开创先河但是也违背祖制,自己无法评价,所以留给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过后世的考古之后,学者们发现无字碑上其实有三千多个已经刻好的格子,而且并不是后人所刻。也就是说有可能其实武则天已经写好了自己的碑文,但是儿子李显出于一些原因并没有按母亲写的去刻。其实现在的无字碑也已经不是无字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金以后始有游人题诗刻文。</span>有许多来此游览的人用不同的字体刻下了不同的评说,这块碑也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阙楼遗址</p><p class="ql-block">阙楼,设置于宫殿、陵墓前,一般在墩台上修建亭楼,故称阙楼。为礼仪性建筑,分为门阙与角阙。等级最高者为三出阙。乾陵陵园内城四门外各设置三出阙楼1对。此外,内城四角、外城门外以及陪葬墓前两侧亦建有阙楼。</p> <p class="ql-block">六十一蕃臣石像</p><p class="ql-block">在乾陵朱雀门外神道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群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青石质,圆雕。又称王宾像,为高武时期臣服于唐朝的周边部族和国家首领形象。是唐王朝和周边部族、国家人民友好的见证。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相仿,衣着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紧袖。蕃像均两手拱在胸前仿佛列队恭迎皇帝。</p> <p class="ql-block">初立时,石像背部皆镌刻国名、族别、官职、封爵及姓名,现多漫漶。</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六十一蕃臣石像都没有脑袋,据说是被附近百姓毁坏。明朝初年,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立在这里守唐陵,觉得有辱国格,他想了一条借刀毁像之计。他经常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庄稼地里践踏粮食,第二天和百姓说,那些石像成精了晚上出来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庄稼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毁掉。明人李梦阳笔下也有类似记录,说乾陵的石人在太阳落山后都纷纷变成妖精践踏田地,贪吃猪羊,无恶不作。老百姓气不过,抡起锄头把石像头都给砸了。</p> <p class="ql-block">蕃臣石像在其他唐陵中也有发现,不过数量比较少。乾陵蕃臣石像,反映了大唐在武则天时期的国际地位和声望。</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是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写,他写的是:唐高宗乾陵。但是这座陵墓,它埋了两位皇帝,一位是武则天,一位是唐高宗李治,为什么只写了唐高宗的乾陵,而没写武则天呢?有一种说法,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女人的地位太低了,所以当年,这个清代毕沅写的时候就只写了唐高宗,而没写武则天;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当时以皇后的身份来入葬乾陵的,所以,当时写的时候就只写了唐高宗乾陵。</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乾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乾陵碑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往乾陵陵墓的神道,两侧分布着很多石刻,一路走过,欣赏到了各种字体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字</p> <p class="ql-block">赞美武则天女皇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1300多年来,有名有姓来<s>盗</s>乾陵的人就有17位之多。可每当他们准备下手,不是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就是盗墓者吐血而亡,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神灵在庇护。唐末起义军黄巢动用了40万人,连墓道口都没有找到;五代时期有一个叫温韬的人,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也来了,也没挖动;民国时期,国民党上校孙连仲他带着机枪大炮而来,结果还是没有撼动乾陵。</p> <p class="ql-block">直至1958年,为修缮连接西安与兰州的西兰公路,需就地取材大量石头。当地几个农民在炸石头时无意间发现了墓道口,但因为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不过关,始终没有对乾陵进行大规模的发掘,使乾陵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唐末发生黄巢之乱时,黄巢曾动用40万军队前往乾陵挖掘,可除了留下40余米深的“黄巢沟”外,并没有发现墓道口,最终只能悻悻离开。其实,之所以没有找到墓道口,主要是黄巢大军挖错了方向,当时黄巢大军是在梁山主峰西侧挖的,可实际上乾陵墓道口却在梁山主峰东南侧。</p> <p class="ql-block">墓道位于梁山主峰东南侧的半山腰,主要由堑壕和石头构成的地洞组成。其中,堑壕深度约17米左右,整个堑壕都是用非常标准的石条进行填充的。</p><p class="ql-block">墓道是斜坡型,长度63.1米,总体呈南宽北窄的样式,平均宽度在3.9米左右,所有石条都是从南向北,顺着墓道坡度层层堆叠并砌在一起的,共堆叠了39层,耗费石条8000块左右。</p><p class="ql-block">石条固定得十分坚固,石条之间用燕尾型细腰铁栓板进行拉固,上下石条之间是凿洞后用铁棍贯穿固定的,同时为填充铁棍与石条之间的缝隙,还用锡铁汁进行了灌注,使其与石条融为一体。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中对乾陵的描述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在世时很喜欢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说不定也在此陪葬。而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所著的《武则天实录》一书,也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空前绝后的女皇到底是什么样。当然,这一切都基于推断和想象,而乾陵到底有什么、是什么结构,还要等到乾陵真正被开发挖掘的那一天才能下定论。</p> <p class="ql-block">乾陵,记录着历史的辉煌、厚重与沧桑,值得我们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