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龙开河城区故道探讨

叶子gshs

<h3><font color="#010101"> 九江城所在位置,隋朝时称为湓口城,因它的西面有一条龙开河傍城而过,故得其名。<br>  一、龙开河城区故道<br>  龙开河原名湓水,发源于瑞昌清湓山,自西向东流,穿越鹤问湖,在官牌夹东南角沿“飞机坝”向东流,至滨兴洲三马路南端(学洲桥附近)转了一个90度的弯,和庐山上流下来的濂溪河和十里河汇合,向北经湓口注入长江。龙开河全长约50公里。当初的浔阳古城,是北南西三面环水,北枕长江,南倚南门湖和甘棠湖,西傍龙开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龙开河入江口的河段右岸是城区,左岸是滨兴洲。滨兴洲北靠长江,东边和南边有龙开河环流,西面与官牌夹隔沟相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九江老地图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是我收藏的一张1920年代的江西省地图,在省图的左上角,有张九江街道图,九江街道图的左下角有一条河,它就是龙开河,但没有文字标明是龙开河。<br> 为了证实龙开河在城区的河道,我看了不少文字资料和地图,最后从空愁士老师图库中,找到了几张上世纪40年代前江西省和九江市地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26年江西省地图0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33年江西省地图002</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面两张江西省地图的左上角都有一张九江地图,在九江地图中,都用文字标明了“龍開河”以及龙开河的流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张1932年九江地图02</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为1932年九江地图,图中城西有一条绕着滨兴洲环流的河,用文字标明是龙开河,龙开二字是繁体字“龍開河”。河的流向也很明确。而且在这张地图中,显示出,当时龙开河上有三座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龙开河入江口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龙开河上的桥<br> 滨兴洲是一片平缓宽阔的河滩,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他在《初到江州》诗中,对滨兴洲的环境作了描述:“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菰蒲馁马行无力,芦荻编房卧有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相传有一夜,白居易送客到江边,忽然听见江面上木船中传来琵琶声。那乐声悲切凄凉,牵动了白居易的情丝。琵琶女弾出自己天涯沦落的悲惨身世,使白居易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到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炽烈的激情在他胸中翻涌,于是一曲《琵琶行》便倾泻而出。后人在白居易听商女弾琵琶的地方建起了一座亭子,就取名“琵琶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由于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巨大影响,琵琶亭也誉满古今了。历代骚人墨客、名流雅士慕名而来,身临其境,即景抒怀。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由于有了《琵琶行》和琵琶亭,滨兴洲开始有一点生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014年,城区~滨兴洲的龙开河上,修建了一座“浮桥”。这是城区龙开河上建桥的第一次记载。明代又重建。(引自《九江市志》)<br> 1283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九江。后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九江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由于濒临水边,所以它的船舶非常之多……,不下一万五千艘。”<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15年,九江富商张谋智、字学舟,出资在滨兴洲南端(二马路附近)的龙开河上建了一座木桥,全长80米,可通马车,取名“学舟桥”。刻碑时误将“舟”字刻成“洲”字,成了“学洲桥”。张谋智觉得更有趣味,也就将错就错。(引自网友文)<br> 1918年,市区龙开河上修建铁桥,桥形为下承载式钢桁架桥,桥面系用松木作木纵梁面板,为江西省公路木桥修建的开端。(引自《九江市志》)<br>  1926年,市区龙开河上修建公路桥,为江西省公路木桥修建的开端。(引自《九江市志》)<br> 根据上面所述,市区龙开河上当时应当有三座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九江老地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张九江地图的年代待考证,但它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是标明了龙开河(龍開河)的名称和河道的走向;二是标明了“久兴纱厂”也就是解放后的九棉一厂南边的“飞机场”,这个飞机场是日本军队侵占九江时建的。(图的西边那个方形标志,就是飞机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上面两张九江老地图中,可以看出,(下载放大后)当时龙开河上有三座桥。北边连接大中路的桥是“老铁桥”;滨兴洲南端(二马路南端)的桥是“学洲桥”,在地图中已经标明了“学洲桥”三个字;中间的那座桥是什么桥?是“浮桥”?还是20年代建的公路木桥?有待考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朝阳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7年,市区龙开河上朝阳桥建成。桥为三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孔跨度22米,桥长84米,桥面车行道12.8米,两边人行道宽2×2.6米。(引自《九江市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东风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1年,拆市区龙开河上的老铁桥,修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浆砌双曲拱桥,改名“东风桥”。桥孔净跨8.4米,桥面宽7米,两边人行道宽2×0.7米。通航净高5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儿时龙开河印象<br>  在龙开河西岸滨兴洲上,有一条路,东连朝阳路,西接九瑞路,它就是“一支路”,路的北面隔南经路与南浔铁路相望,路南边有龙开河伴行。我们家自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一直住在一支路中段路南,前门是路,后门是河,河对面是八里湖。我在此生此长,与这条河有40余年的情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时龙开河相似 情景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时龙开河相似情景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世纪60年代以前,龙开河这段河道,枯水季节河宽大约20米,正常时期河宽50~80米,到了汛期河宽百米以上,洪水泛滥时,滨兴洲和八里湖成了一片汪洋。常年大部分时间,经常看到几十米长的木排和竹排自西向东流去,也看到过小火轮拖着驳船东西穿梭。<br>  儿时,龙开河的水比较清,居民们都在河边,淘米、洗菜、洗衣服,吃喝都是从河里挑来的水,加点明矾沉淀后就饮用。冬季,我们在河滩上玩耍;夏季,我们在河里游泳、洗澡。夏天的傍晚,河边最热闹,女的在河边,边洗衣服边说笑;男的在水里戏水打闹;垂钓爱好者,有的手执鱼竿看热闹,有的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盯着浮标。<br> 自60年代中期开始,这段河道,水流不畅了,也看不到船舶航行了;水慢慢地由清变浑,由绿变黑,河边开始有点异味,慢慢地臭味越来越浓。为什么会这样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时龙开河相似情景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儿时龙开河相似情景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城区龙开河河道的消逝<br> 龙开河城区故道,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被人为地、无序地改变了其原貌。<br>  首先,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九江后,在官牌夹(九棉一厂)南边低洼地修建飞机场,为防被龙开河和七里湖汛期水淹,在飞机场的东、南、西(北面是九棉一厂)三面筑起了大坝。据说筑坝的泥土还是日本人用船从他处取来的,所以此地得名“飞机坝”。<br>  其次,是上世纪60~70年代,为防洪水淹城,先后在城区龙开河两岸修筑堤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说实在话,在河两岸修筑堤坝,一是为民众生计,二来对河道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关键是60年代中期以后,九江市对八里湖的开发,先后在学洲桥至春安里这段河道上,修建了一个闸口、两条下铺涵管的跨河公路,致使这段龙开河河道渐渐失去生机,甚至于有很多年轻的市民都不知道这段河的名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先来谈谈,九江市对八里湖的开发<br>  1957年冬,九江地委召开全区垦荒工作会议,号召县属机关干部“上山下乡”,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各县(市)先后办了很多国营农场和垦殖场,九江市在茅山头创办了茅山头垦殖场。(引自《九江市志》)。<br>  1963年12月6日,九江专署成立赛城湖、八里湖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两湖的勘测、规划和工程建设。(引自《九江市志》)。为此,八里湖划入了茅山头垦殖场,此后,在八里湖的东、北、西边修筑堤坝,垦荒造田。我母亲以及比我稍大一点的社会青年都为修筑堤坝参加过义务劳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龙开河城区河道上的一个闸<br>  为了便利八里湖的交通,先后修建了两个闸口。一个是60年代中期初,在三马路终端(老市委党校后)龙开河上建了一个闸,把三马路与八里湖东坝连起来了。又在七里湖与八里湖间的堤坝上建了一个闸。这样龙开河这段河道基本“死亡”了!第二个闸是60年代 末70年代初,在濂溪河与龙开河汇合处上方(老马渡附近)建了一个“向阳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龙开河城区河道上的两条路<br>  当初,在修筑八里湖北堤时,堤外留了几百米宽的滩涂地,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为了充分利用这块地,又先后在滨兴洲中纬路南端和春安里东,分别建了一条下铺涵管的跨河公路,先后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在此落户。如:六中、十中、铁小、铁中,板鸭厂、河西水厂,以及一些单位宿舍等等。好好的一条河,被分成几段,城市建筑垃圾、居民生活垃圾毫无顾忌地往河里倒,路下埋的涵管,又没有人疏通,慢慢地就淤塞了,几个河段变成了几个水潭,有一个还叫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月亮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这张图上看出,龙开河学洲桥至九棉一厂这段河上,被分成三个水潭了。</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河”的南边,人越来越多、房子也越建越多,这块地方越来越拥挤。“河”的北边的居家也不断向河中心蚕食,两岸疯狂地扩张,龙开河这段河道彻底死亡了!它死亡的时间,可能要比九龙街北段路下的那段河道要早10到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本文中: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历史记载见注名;文中对龙开河城区故道的流向及消逝的观点,系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郭树森(叶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6年8月于成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