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蒲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月27日,乘大巴至中山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好几年并曾去过一次。如今各地变化大,日新月异,不知中山陵有否变化。再去一次,纪念民主革命先驱,感受中山陵的壮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逝世。1926年1月,遵照孙中山遗愿,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动工兴建。1929年,中山陵主体工程竣工。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碧云寺迁葬至中山陵。1933年,中山陵全部建筑工程竣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景区大门进,先参观“孙中山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馆内,大量历史照片、雕塑和文字,介绍孙中山先生从童年到逝世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他原是西医医师,目睹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西方列强欺凌,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他追求“天下为公”,一生致力民主革命,居功至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馆中一侧墙上,有“奋斗”、“人类进化”、“世界大同”、“志在冲天”、“浩气长存”等白色大字,有些是孙中山的语录和追求,有些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和赞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纪念馆出,直奔中山陵。炎阳下,气温较高,我抓紧时间,登石阶而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山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占地面积130平方千米,建筑面积80000余平方米,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取“唤醒民众”之意。主要建筑依次为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爱坊,一座三阙门牌坊,四根石柱,上覆三道蓝琉璃瓦,上置“博爱”匾额。博爱,是孙中山的一种对社会和谐的精神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陵,曾发生许多故事。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国民党军队抵达南京,立即奔赴中山陵祭告。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中山陵前举行纪念孙中山建立广州革命政府二十五周年典礼。5000多人在蒋介石夫妇带领下,完成了一次空前的谒陵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发现陵园内还有一支国民党部队,但不是国民党的正规部队,而是守卫孙中山陵的卫队。解放军认为这支拱卫部队,应区别于内战的国民党军队,并派某团政委进入陵园,与国民党拱卫处负责人谈判,双方决定:拱卫大队接受解放军改编,继续担任守陵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长的墓道,宽约70米,逐级向上,两边青松、龙柏郁郁葱葱,象征孙中山的高尚品质和革命实践如松柏常青,永远令人仰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陵门,位于墓道尽头,为一座三拱形石门,顶覆蓝琉璃瓦,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置于陵门正门上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花岗石建造,盖蓝色琉璃瓦。碑亭内石碑高8.1米,宽4米,碑上锱金大字:“中国国民党葬孙中山先生于此”,遒劲有力,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祭堂,门楣上方镌刻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和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民族”、“民权”、“民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厅正中,一尊汉白玉孙中山坐像,东西两壁镌刻有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祭室,在孙中山坐像前肃立,缅怀他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祭堂后是墓室,这次通往墓室的门紧闭,无法进入。记得上次去过,里面设长方形墓穴,孙中山遗体葬在深五米的大理石圆圹之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孙中山,一代伟人,在史册上永远载着他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千年封建帝制的丰功伟绩。高高的中山陵,是他的丰碑,是他永远“活着”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山陵色彩一蓝一白,朴实而壮重,仿佛寄托着孙中山追求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大同世界”的希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