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学子野营拉练(二)

梁野山人

<p class="ql-block"><b>  两天宿两村 挤进古田参会</b></p><p class="ql-block">时值全国解放军野营拉练冬训热潮,前往古田会址参观学习的来往部队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为能参加古田会议41周年纪念大会谋得一席之地,联系上古田公社武装部的武平老乡作出安排,分两步走入驻古田。12月26日,全连从新泉步行20公里,夜宿古田苎园。翌日晨起,又步行10公里,早早来到古田会址背后的五龙村宿营,大家迅速放下背包行旅,列队等候进场参加庆祝大会。</p> <p class="ql-block"><b>  参加古田会议41周年庆</b></p><p class="ql-block">1970年12月28日,全连参加了古田会议(1929-1970)四十一周年纪念大会。刘志端同学回忆道:清晨我们早早来到会场边等候进场。庄严的古田会址广场四周红旗猎猎,军号嘹亮。冬日暖阳下,解放军的鲜红军旗和绿军装格外引人注目,阳光照耀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鲜红的大字更加灿烂夺目。进入会场,大家席地而坐,四周都是解放军,到处都是叫喊声相互拉歌,排在我们前面的是解放军某部的女兵<s>,</s>她们衣着整齐划一,英姿飒爽,腰间别着手枪,令人羡慕,当兵光荣,当女兵更光荣。</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全连参观了古田会议旧址和纪念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了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前后的故事。许多同学在会址左侧的山坡上留影,初二(1)班的班干部和工宣队林永发队长、王珠荣、肖惠元老师一起合影,记录了这难忘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b>  参观苏家坡“主席洞”</b></p><p class="ql-block">12月30日,全连前往15公里外的苏家坡,参观了1929年10月毛泽东养病居住了40多天的中共闽西特委机关驻地“树槐堂”,及古侧半山腰上的一处隐秘岩洞,当时毛泽东时常在岩洞里读书,思考。后人称其为“主席洞”。毛泽东在这养病期间,还协助闽西特委举办了闽、粤、赣三省红色区域干部训练班,经常给参训的学员讲课,培养了一批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骨干。毛主席还在“树槐堂”后厅创办了“苏家坡平民小学”,并亲自上了第一课,发给每位学生人手一支“公鸡牌”铅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些同学参观主席洞时,挑选小块岩石带回留念。也有些同学无心参观,丘荣财同学回忆说:在去苏家坡的路上我与路边埋锅做饭的解放军叔叔商议好,回转时与让他们给我留些肉饭。苏家坡参观我都无心打采,就想赶快结束。在回转古田的半路上我悄悄离队,溜到解放军那猪肉配饭饱餐了一顿。害的全连师生在郭车车站驻足休息等我归队才走。</span></p> <p class="ql-block"><b>  矶头电站工地度元旦</b></p><p class="ql-block">1971年元旦期间,我们在矶头(上杭)水电站建设工地休整了三天,参观了电站建设,听了老工人的诉苦会,还参加了工地劳动。矶头水电站工程于1966年底动工,1972年初竣工,是福建“小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被誉为“老区明珠”。那时的工程建设,缺少机械,全靠肩挑手扛的人力人海战。邱荣财同学回忆说:“过新年工地上还是人山人海干得热火朝天。我看见坝头上有一位穿着劳动服的人,有些特别,个头很高,古铜色的脸上挂满汗珠。我问旁边民工:那人是谁,民工说:那是这里的总指挥,副省长。我又问:他和你们同吃同住吗?是的,民工答道。想一想,那个时候的共产党干部,就是这样和群众打成一片的。”</p> <p class="ql-block"><b> 吃饱饭睡好觉充好电</b></p><p class="ql-block">邻县上杭建设大工程,当时武平派遣了许多民工来矶头水电站建设工地。年少的我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园野营了半月,能在此遇见乡亲,格外高兴,为解决温饱,纷纷寻亲靠友,谋得猪肉大馒头饱餐一顿。如今时隔50多年了,许多同学回忆起还津津乐道:"香喷喷的红烧肉、三两一个的大馒头,那真是人间美味"。元旦当晚全连也在工地食堂加了餐。三天的休整,同学们都吃饱了饭,充足了电。我还找到老家村的乡亲(上夜班)的宿舍里睡了一晚暖和觉。当时我们都是两人或者三人合盖一床棉被,经常睡地板通铺,有的连草席床垫都没有,只带一块塑料泡沫垫在地上,时常发生半夜冻醒抢被头的事。有个同学至今还说"那真是吃不饱,睡不暖,饥寒交迫啊"。可大伙心里憋着一股劲,那就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p> <p class="ql-block"><b>  享誉全国的“将军之乡”—才溪</b></p><p class="ql-block">新年伊始,我们野营拉练第二站,来到上杭才溪,参观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才溪革命纪念馆,通过听讲解看展图,得知当年的“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才溪,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男子勇当红军,孕育了“九军十八师”的“将军之乡”。</p><p class="ql-block">1951年,谢觉哉率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重访老区询问才溪出了多少开国将军时,才溪的干部群众自豪地说,尚健在的才溪籍老红军,军级有9位,师级有18位。从此,才溪“九军十八师”的美名享誉全国。</p><p class="ql-block">“九军十八师”是才溪三千多革命志士的杰出代表。才溪的10位开国将军,占福建省83位开国将军总数的12%,由此被誉为"将军之乡"。其中王直将军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曾任某师政委、26军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了轰动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是《英雄儿女》电影中“王主任”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b>  《乡苏工作的模范一才溪乡》</b></p><p class="ql-block">在才溪的三天时间,我们集体学习了毛主席的《才溪乡调查》,许多同学还进村入户夜访农民,学着搞调查研究。1930年至1933年,毛泽东先后3次才溪乡,通过走村访户、与村民促膝谈心、与群众同吃同劳动和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秉承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和周密的调查与科学的结论,并在调查结束后写成《乡苏工作的模范﹣﹣才溪乡》即《才溪乡调查》。</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这篇光辉著作,全面总结了才溪乡苏维埃建设的事迹和经验,用铁的事实回答了在革命战争环境下,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必要的、可能的这一重要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真理,初步形成了苏区建设中的民主建设思想,并作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p><p class="ql-block">丘荣财同学回忆说:“肖老师要我们效仿毛主席夜访农民搞调查。我到了一户农家,主人是一个花甲老阿婆,一个儿子,一个儿媳妇。我问老阿婆:丈夫呢?她说:丈夫当红军长征时牺牲了。后来才知道丈夫是牺牲在湘江战役。我又问:才溪<s>像</s>你这样的军烈属很多吗?阿婆说:多。当年毛主席在我们这搞调查研究时,家家户户都有参加红军的,解放后我们才溪出了九个军长,十八个师长呢。还赞扬我们才溪是模范乡。”</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题字才溪“光荣亭”</p><p class="ql-block">1月5日,全连参观才溪光荣亭,许多同学争相在亭前留影。亭门楣上的光荣亭三个大字格外醒目,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33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了表彰才溪人民的巨大贡献和光荣业绩,拨出专款在才溪老圩坪上建造了光荣亭,并把刻有“我们是第一模范区”这块奖<s>牌</s>竖立在亭的中间。后遭到国民党的摧毁。解放以后,才溪人民重建光荣亭,还发信北京,请毛主席为“光荣亭”题字。</p> <p class="ql-block">1956年春,毛主席到广州视察结束时,得知随同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局长李质忠要回才溪老家,毛主席很高兴对李质忠地说:“你回去告诉才溪区委的同志,来信收到了。你代我向才溪人民问好。才溪人民确实光荣啊,一个区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男子上了前线,上千人为革命流血牺牲。光荣亭一定要重建好,光荣亭三个字我一定题。”说罢便在工作人员备好的宣纸上挥笔写下“光荣亭”三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并叮嘱李质忠同志带回给才溪老区人民。毛泽东同志为亭题字全国唯有两处,另一处是湖南的爱晚亭。</p> <p class="ql-block"><b>  行军途中扑救火烧山</b></p><p class="ql-block">1月7日午时,我们行进在才溪前往旧县的山道上,先行的一队男同学刚转过一道弯,只见前方山坑田上的山坡上一片火光。一位同学惊呼着“火烧山”,火光就是命令,同学们迅速解下行装,飞奔过去,折来松树枝,顺风对着火堆一阵猛扑狠打。不一会大部队赶来,炊事用的水桶、脸盆,女同学还拿出水杯,乘来山水,往火堆里浇泼,经过1小时的奋战,山火扑灭了。同学们个个都被烟熏火燎的灰头土脸,有的还相互嬉笑对方的大花脸,这是战斗的印记,这是胜利的奖章。通过分析,山火的起因应该来是冬季烧田坎作业后死灰复燃,引发山火,还好才刚刚复燃,未成燎原蔓延之势,就被我们扑灭了。</p> <p class="ql-block"><b>  “绝命后卫师”的组建地—石圳'潭</b></p><p class="ql-block">1月7日,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扑救火烧山,我们来到上杭旧县石圳潭,同学们赶忙洗刷,就留宿在此。听介绍此地有不少红军的遗迹,直到前几年看了“绝命后卫师”的电视剧后,才了解到:1933年3月,红三十四师的前身即红十九军在石圳潭成立,同年6月,红十九军整编为红三十四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由6000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总后卫。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为掩护主力红军西渡,在湘江东岸浴血阻击数倍于己的强敌,最后拼至弹尽援绝,全军覆没,成为“绝命后卫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悲壮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b> 上杭临江楼上诵千古绝唱</b></p><p class="ql-block">1月8日,我们来到上杭城,参观了毛泽东1929年10月养病居住的临江楼。听讲解员讲到:时值重阳佳节,毛泽东伫立在临江楼二楼的走廊上,迎着深秋劲风,眼望江天寥廓,菊花飘香,回想起红四军入闽半年多来的战斗历程和闽西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的景象,不禁豪情满怀,诗情勃发,吟诵出千古绝唱《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 <p class="ql-block">听完讲解,肖惠元老师还为我们逐字逐句的解读诗词的原意和背景说:当时毛泽东不仅身患重疾,且离开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人生处在低谷阶段,但他却始终保持高昂向上的乐观态度,始终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一首《采桑子•重阳》,没有悲怆,没有惆怅,只有喷涌而出的万丈豪情、浩然坦荡的革命者胸襟,一代伟人的革命情怀在临江楼传唱。毛泽东这段充满诗意和<s>浪</s>漫的经历,与临江楼前蜿蜒流淌的汀江水,一同见证了中国革命史和文学史上传奇的一幕。</p><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参观了上杭一中的农场,绿油油的青菜萝卜真是喜人,人见人爱。</p> <p class="ql-block"><b>  宁阳煤矿下井参观体验</b></p><p class="ql-block">1月11日,我们从岩前上墩来到武平重点国企一宁洋煤矿,天气日渐寒冷,煤矿腾出办公大楼会议室、招待所供我们住宿,食宿条件改善了许多,可同学们还是投亲访友找矿工解决温饱,我访到老家村的乡亲大哥,一口气干下了四个大馒头,外加一碟猪头肉、一大碗鸡蛋紫菜汤。晚上还睡他的床,盖上暖和的大棉被,美美地一觉到天亮。</p><p class="ql-block">翌日早上,整队下井参观,大伙都是第一次面对黑洞洞的煤井,有些好奇和茫然。正如刘志端同学的回忆:“一声哨响,我们在井口整齐地排好队,报号数,戴上安全帽,认真听取了师傅介绍煤矿情况和下井应注意的事项,接着进入矿洞,不到5米一位高个子同学突然回头跑了出去,不知是胆怯怕了还是恐惧。”</p> <p class="ql-block">“在矿道里,我亲手握镐体验了挖乌金的快感,老师傅还手把手教会了我怎样<s>启</s>动翻斗车运到洞口。老师傅还讲述了怎样判断事故前兆,比如说矿道顶本来有滴水响声的,突然间没了,就说明随时有冒顶的危险,应立即加枕木夯实加固,老师傅的经验太丰富了,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1971年1月13日,全连回到武平县城,无一人掉队,顺利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野营拉练。</p> <p class="ql-block"><b>  原始日记及扉页上的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在行军步行的艰辛日子里,许多同学不论多累多苦都坚持写日记,即使记流水账,也是难能可贵。我们每参观一处革命旧址胜景,同学们都争相盖上纪念印章为荣。值得一书的是,为写实这篇文章,我在同学群发出倡议,动员大家回忆献策,可年份太久了,同学们提供的仅是一星半点的大脑记忆残片。唯有王建华同学寻觅出野营拉练的原始日记,那日记扉页上的纪念盖章更显醒目。它激起了同学们热情,开启了思绪的闸门,唤醒了记忆的开关,链接了回忆的片断。同学群里赞道“时隔半个多世纪,日记还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尤其对我续写野营拉练纪实文章的增添了信心。</p> <p class="ql-block"><b>  野营拉练行军路线图的考证</b></p><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证实野营拉练线路时间、地点,7月25日,我与王廷有牵头召开了两班联席座谈会,当年野营拉练高一(1)班的有王廷有、钟才玉、钟乃明、钟文玉、曾选明、钟桂兰、王新民、李映林和初二(1)班的有王俊(作者本人)、邱荣财、李焕华、钟武、刘志端、陈菊珍、修银华共15位同学聚集在钟才玉的6号餐厅,讨论论证了一天,共同商榷以王建华同学的原始日记和当年的旧照为依据,证实了野营拉练始于1970年12月14日,归于1971年1月13日,为期1个月,步行千余里,走过闽赣两省六县,均为中央苏区县。行军路线图(以夜宿地为节点)为:武平红卫广场一东留苏湖一会昌筠门岭一会昌右水一会昌县城一瑞金县城一长汀县城—长汀河田一连城新泉一上杭苎园一上杭古田一连城庙前一矶头电站工地一上杭才溪一旧县石圳潭一<s>上</s>杭<s>县</s>城一武平岩前上墩一宁洋煤矿—武平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