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想走动走动。有人吆喝一下,一支十二人的队伍就拉起来了。出发方向、时间定下来,行前集合开了一<s>次</s>,任命好队长、财务、摄影、后勤等等。其实最重的任务落在最年轻的小罗身上,买票订民宿,丽珍做景点攻略,吃住行就包给她俩了。</p><p class="ql-block"> 这支队伍年龄最大70+,最小50+,平均60左右。有人说是“夕阳红”旅游团,大多数人不同意,热情洋溢,激情犹在,明显是“青春”不老团。</p> <p class="ql-block"> 九月二日 从普洱到建水</p><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多,十二人三辆滴滴到普洱高铁站。按之前安排带好自己的午饭,特别没有忘记掼蛋工具—扑克。普洱至玉溪段,大家分散在几节车厢,主力部队在14、15车,10、11排座位中间有桌子,放好行李就开始掼蛋。11:30午饭,自带午饭五花八门:方便面、粽子、蛋糕、鸡蛋、玉米,真正名副其实的是王姐炒的干巴菌饭,放了肉末大葱,可香可高级了。从玉溪到建水就一小时车程,闲话不足一<s>萝</s>筐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打车前往预订好的观海小院民宿。小院就五间房,楼上三间,楼下两间。小罗他们只能住到隔壁民宿。安顿好已是三点多了,按计划要游览文庙、朱家花园和贝山陶庄,时间比较紧,所以基本走马观花,不过大家兴致还是很高。</p><p class="ql-block"> 民宿就在文庙围墙外,沿围墙转至大门也就几百米。进大门就见庄重的孔子像,端正站在椭圆形占地45亩的泮池(亦称学海)前。建水文庙始建于1285年,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114亩,在中国文庙中排行第二。文庙乾坤甚大,历史厚重,文化内涵丰富。大多数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宏大宁静的文庙里,“斯文在兹”、“洙泗渊源”。“德配天地”等匾额历历在目,令人感觉依稀有历史遗风拂面。</p> <p class="ql-block"> 从文庙侧门出,有一小广场。人不多,有弹琴的,唱歌的,弦音不算美妙,但自得其乐。建水古城里,街巷安静不喧闹,街道磨得发亮的青砖麻石自证着悠久的光阴。</p><p class="ql-block"> 从文庙到朱家花园也不远。十年前女儿大学毕业季我们曾来过建水,游过朱家花园,对这座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的大家宅第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时隔十年,站在那棵140年前的芙蓉<s>树</s>,不禁感叹,这座老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里,不知上演过多少大户人家的传奇故事,精雕细刻的屋宇中又掩藏了多少悲欢离合。保持着古朴和典雅的朱家花园每日迎来送往多少游客,又有几人能真正懂得它的往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建水东门楼,正式名称为朝阳楼。因其坐落在古城东方,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因此也被称为“迎晖门”。这座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比北京天安门早28年。两座城楼的建设者是师徒,建筑风格相似,为此有“小天安门”之称。朝阳楼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还具有城市防洪的功能,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高超技艺。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朝阳楼依然巍然屹立,雄镇东南!</p><p class="ql-block"> 建水陶瓷,特别是紫陶,是建水的特产,享有“滇南琼玉”的美誉,并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先不说紫陶,出建水城向南六公里,有一个叫碗山陶庄的庄园,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向炳成花费十年时间,用废弃的紫陶和石头搭建而成的艺术场景,极具文艺气质。视频号里常常能刷到落日余晖中异域风情打扮的美女手托陶罐缓缓行走的画面,美而诗意。我们虽是匆匆而过,但庄园的气质和匠心还是很打动人心的。</p><p class="ql-block"> 打车返回民宿,老板小白建议我们步行去不远处的“福建菜”用晚餐。踏进大门,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待坐到桌旁,看到汽锅鸡、花生汤,依然用纸杯盛的从大门外叫来的豆腐小吃,胖胖说,十年前我们也在这家店吃过饭!一家店历经十年不衰,十年光阴流逝,我们还能走进同一家店用餐,世间缘分的事谁能说得清!大家高兴,李书记从江西带到普洱又从普洱带到建水的两瓶赣酒被大家干了,于是发生了后面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酒足尽兴漫步回观海小院,小白在用井水泡茶。有人拿了扑克掼蛋,王姐和郭哥看古城的灯火夜景去了。我坐在小白旁边喝了两杯茶,催促她早点回去。我准备泡茶时,觉得有些头晕,便上楼休息。珠珠陪我,只是楼梯拐弯到房门口一段至今全无记忆。在大家嘈杂关切的声音中醒来时,忽有十年一觉<s>邯郸</s>梦的迷惘。在胖胖痛惜伤心的泪水里感觉到了伤口的严重。好在倒下去撞到栏杆时没有伤及要害,只是从此鼻子恐怕要多了一道丑陋的疤痕。也算是建水给的一个印记。</p><p class="ql-block"> 伤口再次痛醒的时候,听到小罗在楼下打电话对接第二天弥勒住宿包车的事。</p> <p class="ql-block"> 九月三日 从建水到弥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床,鼻子有些疼,结了血痂的地方有些醒目,其它还好,可以不影响团队出行了。郭总再次给伤口涂碘伏,吃了消炎药,包车的师傅也就来了。放好行李,集体去大板井边的豆腐店吃豆腐。</p><p class="ql-block"> 建水西门外大板井(溥博泉)开凿于明洪武初年,有“滇南第一井”之称,建水甜水井之冠。井水甘甜润口清凉透彻,一早来取水的古城居民络绎不绝,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图画。用紫陶茶具泡一壶井水沏的茶应该是惬意满足的滋味。用井水制作的建水豆腐也自然是声名远播。进店五元一人,豆花豆浆随便吃,撒糖放酱自便,再配上五元一份的油条,饭量再大也能吃饱吃好。大阪井旁边这家豆腐店除了当地人,还是游客必得打卡的地方。豆腐味浓郁纯正,一如碧溪古镇三角梅花树下吃的那碗豆花。</p><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胖胖还垂涎西门边早餐店里的米线,但大如脸盆的米线碗还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吃不完啊,根本吃不完。</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到艺工坊,门票40元。艺术家用本地烧制的笑脸空心砖搭建而成的一个艺术园区。场地不太大,造型也没有多特别,大家觉得是一个又贵又不好玩的地方,弄得大家瓷器博物馆也不愿去了,直接驱车去了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 建水十七孔桥又称双龙桥,始建于明嘉庆年间,后在清朝乾隆年间进行了扩建。它是一座多孔石拱桥,横跨泸江河与塌冲河的交汇处,共有十七个拱门。因为天气原因光线不太好,投在水面的倒影就没有那么清晰。十二人中有五对夫妻,选个角度,亲亲热热照个合影是旅游的意义之一。为了遮一遮鼻子,我在廊桥上买了四个大大的莲蓬。遮挡并不成功,最后把它分而食之。包车师傅看着我,很奇怪:“你摔这么严重,怎么还这么开心。”引来大家一片笑声。</p><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边有一片稻田,稻谷已多数成熟了,一派田园风光。可大家很多人都习惯农村生活,太过熟悉的风景便称不上风景了。</p><p class="ql-block"> 团山民居在西庄镇,有六百年历史,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家族聚集村落。村落中的张家花园、皇恩府、将军第、司马第等历史建筑,每一个都有独特的故事。团山民居还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因其许多老房子的木头虽经数百年仍然不朽,依然由原屋主后人居住,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山居祠堂里的“忍”字族训很耐人寻味。团山张姓家族祖先当年迁自江西,更令人感到亲切。</p><p class="ql-block"> 从建水古城经十七孔桥到团山民居有一列法式米轨小火车,耗时四小时,。我们没坐小火车,但被乡会桥车站前一片鲜艳的鼠尾草吸引了,不管铁轨在正午的太阳下烫不烫,摄影师敏给大家拍了很多照片。</p><p class="ql-block"> 午饭继续在福建菜,要了双份汽锅鸡。饭后去火车站,经红河转至弥勒。</p><p class="ql-block"> 民宿太平壹居的老板夫妇开车来接我们。到小太平村已是傍晚六点多。老板娘洗手进厨房准备我们的晚餐。我们放下行李就到村里转转。</p><p class="ql-block"> 村里道路宽阔,家家户户都建着大房子,有大大的院子。路旁种满了花草,尤其是大朵大朵五颜六色的扶桑,引得蝴蝶竞相翩翩。丽珍用苹果手机大光圈拍下来,的确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近八点吃上晚饭,老板夫妇收拾厨房,给院子里的花草浇水,说是还要准备明天的早餐,除了我们十二人,还有一个三、四十人的团队。四十左右的老板夫妇<s>多</s>么勤劳能干,不能不让人竖起大拇指。</p> <p class="ql-block"> 九月四日 弥勒</p><p class="ql-block"> 早晨,久违的鸡鸣把天叫亮了。七八点钟,打理得舒适漂亮的小院真的迎来了一大拨客人。他们住在村里另一家民宿,因厨房小不能开餐,就只能“东食西宿”了。太平壹居的老板娘抽不开身,她哥哥和老板开车送我们去太平湖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 摆渡车进公园。我们先看看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命名评语:这里曾经是一座荒芜的山坡,拓荒者借微薄之力,怀鸿鹄之志,垦殖绿化,铺路引水,移木造屋,蔚为大观。用特色小镇的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光辉思想。园区面积很大,湖群、花海、大地艺术、人文气息令人目不暇接。而风景美好,但更重要的是看风景的人!想起茅盾《风景谈》里的句子:“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二人,郭哥和王姐,年龄最大,却最具活力。从部队退伍的他们,守时守纪,特别能为他人着想,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却常常是为他人付出。也是从部队锻炼出来的郭总,会功夫,会治病,随身携带的药物这次帮了我的大忙。他爱人小罗是我们队伍里最年轻的,质朴能干,任劳任怨。李书记和小梅,建纯和珠珠,都是极恩爱的夫妻,他们都是那种随时张开羽翼把妻子护在怀里的人。胖胖和我,从大学同窗一路走来已近四十载矣。丽珍和敏,两个娇小伶俐能干的美女,一个会规划,一个会拍照,给大家带来很多乐趣。</p><p class="ql-block"> 人好风景美,而美的风景让人更加放松。刚进园区,特别壮硕的芦苇引起大家一片惊叹,胖胖在湖边拍手呼唤来一大群锦鲤,山坡上大家手牵手让敏拍出很艺术气质的剪影,在花海,正面、背影一通拍,笑语欢声引得云朵停下脚步。特别在三角梅区,花虽不再繁盛,舞步虽不娴熟,一对对在镜头前走出了青春的热情,欢乐洋溢在天地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太平湖景区已是中午,去吃弥勒当地菜,卤鸡、酥肉是之前有朋友推荐,十几个菜,特别有一款红酒烤肉很合口味,而且特别实惠,难怪很多人说弥勒物价低,城市干净,很宜居。</p><p class="ql-block"> 弥勒海拔比普洱高,正中午,太阳很大,登锦屏山看世界第一端坐笑佛弥勒佛就有人畏难。那就兵分三路:有在售票处休息的,有坐摆渡车上下的,有坐车上、步行下的。站山顶整个弥勒市尽收眼底,颇有些豪迈!在龙华宝塔前的广场上,郭哥跟天空中无人机的互动让我窥见了他身上的童趣。</p><p class="ql-block"> 下午去东风韵,大家有些疲累。但这个极具艺术气质的景点是非常适合拍照的。如果多些时间,慢慢走慢慢看,除了建筑的别具匠心,还可翻开一页泛黄的历史,感受到五十年代东风农场一代知青的芳华。</p><p class="ql-block"> 回程途中去取蛋糕,大家顺便逛逛弥勒的市场,发现蔬菜水果也比普洱便宜很多。甚至有人差点动起贩卖水果去普洱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回到太平壹居,三四十人的团队已用过晚餐,老板娘把我们的菜签好了。我原本是明天生日,因为李书记明天一早要回新余,胖胖昨天晚上就交代好老板娘订好蛋糕,准备最好的菜式。酒是胖胖从江西带到普洱又从普洱带到弥勒的。大家围桌而坐,连久不喝酒的郭哥、小梅都到了一点。大家的歌声、大家的祝福,小家、大家,在异地他乡,从相识到相知,往后余生还要相帮相扶,温暖快乐地生活在大隐,心中充盈着感动。其实一辈子真的不是很长,我们一直在追逐梦想,到最后我们能把握住的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踏踏实实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开心过好每一天是多么幸福的事!</p> <p class="ql-block"> 九月五日 弥勒至普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早,伙伴们特意嘱咐老板娘煮了一碗长寿面,三个黄灿灿的荷包蛋香喷喷,与小时候外婆的做法跟相似。饭后大家一起去高铁站,李书记、小梅回新余,敏去昆明斗南花市买花。我们把行李寄存好,准备去湖泉生态园闲逛。司机把我们放在红河水乡公园门口,说转一圈出去就到湖泉湖了。</p><p class="ql-block"> 进公园遇到一支老年模特队,着装整齐,步态优雅。我们沿河而行,绿树繁茂,亭榭曲折,合了以水为载体,绿植为附体营造出的“云上江南,高原水乡”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出红河水乡步行至湖泉湖也不远。湖面极其开阔,湖边有很多垂钓的人,绿油油的草地上随处有或坐或卧的人。我们坐在湖边树下,吹着风,吃着王姐买好洗净的圣女果,啃着郭总买的梨。听说坐落在三千余亩的湖泉湖生态园內有一座按五星标准投资建设的湖泉酒店,住宿餐饮娱乐全方位满足客人的需求。我有些向往它的半山温泉,不知有没有腾冲熊腊掌温泉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在美团搜到鱼哥厨房野生菌火锅。手机导航时,男人们一下就确定了方向,不足一百五十米就到了。要了一个套餐,野生菌在厨房处理好才端上桌,放好计时器,大火煮满二十分钟,留好样才发筷子。野生菌里煮了整只鸡,香气扑鼻,鲜美异常。服务员是个小姑娘,原本要四五个人上美团好评才送的玫瑰醋,因很多人的手机没下载美团任务没有完成得很好,还是送了我们一壶。玫瑰的香气很怡人,倒在高脚玻璃杯玫瑰红的醋娇艳欲滴,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弥勒到昆明高铁仅三十四分钟,从昆明南到普洱是傍晚六点十六分。刚从江西回到普洱的梁总排车来接我们回大隐。</p><p class="ql-block"> 旅行,风景已是其中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跟谁一起看风景。十二人,历时四天,从建水到弥勒,观山览水,一路行走,一路欢歌。旅途中的人和事将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力,美丽着、温暖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