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火神庙及后门桥》印象(挨森,2024.9)

W

<p class="ql-block">京都地区敕建庙宇百十座,火神庙就什刹海火神庙,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皇家唯一御用的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敕建火德真君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悠久历史。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宫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定鼎大都,重修大运河,把火神庙前水域整饬拓宽,辟为南北漕运的终点。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火神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因宫廷连年遭遇火灾,神宗皇帝为了表示对火德真君的由衷崇敬,下旨扩建该火神庙。顺治八年(1651年),皇帝颁旨修整什刹海火神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这座火神庙再度重修。</p> <p class="ql-block">坐北朝南,开有两个山门。南门兼作灵官殿,又称隆恩殿,正面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背面神位供奉张道陵画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内的正殿为火祖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真君。乾隆皇帝御笔题写“荧惑宝殿”匾额。殿内有乾隆爷御笔之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火祖殿东西各有两座配殿,共四座,西配殿现为三官大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的正殿,明代称皇极殿,清代改称玉皇阁,明万历皇帝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皇帝改题"万寿景命宝阁"。如今,这座玉皇阁的一层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二层即玉皇阁,匾题"万寿景命宝阁",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天界最高主宰之神,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p> <p class="ql-block">月老殿供奉的是月下老人正缘尊神。</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西侧为财神,供奉主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云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东侧为慈航殿,内供慈航真人,即观音大士,又称圆通自在天尊,是道教和佛教共同信奉的神祇。</p> <p class="ql-block">狐仙堂匾额未乾隆御笔,里面供奉了一个大美女。民间有狐黄白柳灰五大门的说法,其中的狐仙占了五大门之首。在道教众多的神祇中,狐仙娘娘是东汉张道陵祖天师和历代张天师护法,因弘道有功,被奉为道教正神。</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的正殿是“斗姥阁”,为火神庙后罩楼。殿内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姥真君及左辅、右弼塑像。殿上原来悬乾隆御题“妙统辰枢”匾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治八年六月辛酉(1869年7月29日),紫禁城内武英殿发生火灾,30多间殿宇、大量的古籍及印书版片皆被毁于火。同治皇帝下令对失职人员交刑部严加议处、对救火出力者进行嘉奖的同时,还在“癸亥,遣官祭火神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明至清,火神庙都被正式列于皇家祀典,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太常寺的大小官员就会代表皇帝和国家,到火神庙祭祀火德真君,以求得消弭灾患,乾隆皇帝还连续两年到火神庙“亲诣拈香”。清末,慈禧太后也多次率大臣亲自到火神庙进香,祈保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火神庙,属于道教正一派庭院。明清两代,正一派宗教领袖张天师由江西龙虎山入京觐见,每次都驻跸这里,直到民国五年(1916年),嗣汉天师最后一次进京,住的还是这座火神庙。民国后期,什刹海火神庙逐渐哀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什刹海火神庙一度成为招待所,后来又成为家属院,被房客们分割,成了几十个小居室、小厨房。院内的钟鼓二楼、旗杆、山门前的木制牌坊、神像等早就不存在了。2002年6月,火神庙腾退修缮工程启动;2010年12月12日,什刹海火神庙举行修复竣工暨神像开光庆典,重新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火神庙,还有的特别之处,就是南门外紧邻的小河就是通惠河玉河段,京杭大运河北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火神庙旁边的后门桥,也称万宁桥。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也是京航大运河的北头第一个桥,单拱石桥结构,由桥体、燕翅、镇水兽、澄清上闸遗存构成。</p> <p class="ql-block">后门桥,旧时是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进入北京城的漕运船只必须通过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后门桥,仍是京城在用的主要交通桥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澄清上闸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后门桥,京杭大运河之第一桥。在完成周边居民腾笼换鸟和疏解后,新进第一大户人家,许家印,许大老板,成为京杭大运河第一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新进第二大户人家,马云,马大老板。</p> <p class="ql-block">摄影:尕滩平措</p><p class="ql-block">策划:尕滩顿珠</p><p class="ql-block">编辑:挨 森</p><p class="ql-block">制作:Wan-YunLiang</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许喜占老师</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张张丽摄影俱乐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