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方觉家乡美,养儿才知父母恩。——题记 文/赵清 执笔/梁曰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寿阳民歌手、乡村文化记忆者,本文作者赵清</h5> 寿阳县平舒乡太安村,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永远思念的家乡。这里有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河流。村中间流淌的潺潺小溪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泉子沟。 <p class="ql-block">太安村地处寿阳的西北方,村西村北,群山绵亘、郁郁葱葱,苍茫叠翠、烟霭朦胧;村东村南,田亩连连、村舍毗邻,林茂沟深、阡陌纵横,比四周地貌均显低而平,是一块小盆地。西北向有两座山,一曰牛金山,一曰圣佛山。两山之间有个壑(豁)口,叫黄岭壑(豁),是阳曲、盂县、寿阳的交通要道。</p> 不知哪朝哪代,早有人在这里居住。据说早先董、葛两姓较多,还有些杂姓。有记载的有两姓:一为梁姓,元朝皇庆二年(公元一三一三年),梁珍、梁宝兄弟二人,由陕西西安府洞子嘴村迁来(六年后,梁宝迁往直隶真定);一为赵姓,明朝初年,赵满从本县马首附近的村庄迁来。之前之后,另有刘、张、芦、王等姓落户泰安。多姓各族都很融洽、和睦相处。 不管先来后到,都有个共同点:修房盖屋、开荒种地、打井修渠、整修道路、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祖祖辈辈,皆是如此。才使得几百年来人丁兴旺。要不是计划生育,人口指定要成倍增长。据2016年统计,全村总户数479户,总人口达1121人(在外工作的不在其内)。 解放以后,顶至1978年,虽然生活有提高,但速度缓慢。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大变样,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尤其是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民们分到了土地,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一家一户承包经营。 <p class="ql-block">肥沃的土地,再加上优种化肥、地膜覆盖新技术。太安村迎来大变革!春天用旋耕机、播种机耕地下种,夏天喷洒除草剂,秋天用脱粒机收割玉米。省时省力,一年能歇半年。有了最大的自由和空间。生产效力突飞猛进地提高。</p> 耕地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00多亩,达到4850亩。粮食总产达1000万斤,平均亩产2000斤以上。有的种粮大户,专门测算,亩产达到2500斤。农民干劲足、收入高,生活蒸蒸日上,买小车的买小车、盖新房的盖新房。有的甚至盖上了小二楼。电视、电脑、手机达到普及。 太安自古以来土肥水美,自然环境良好,人文历史悠久、古老建筑很多。 <b>01 山川形胜</b> 我11岁那年夏天,随父亲去神堂垴地里劳动。休息时到文昌庙前的松树下乘凉,父亲指着村子说,你看,咱村多像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啊!你看那南庙,像不像凤凰的头?龙王庙,像不像凤凰的尾?再看泉子沟、桥儿上的戏台和“永安堡”,像不像凤凰的身子?南头,是不是凤凰的左翅?南街、西头,是不是凤凰的右翅?我说,我的大呀!哪里是像,分明就是只择福地而居的凤凰呀! <b>02 庙宇</b> 村中古建甚多,建筑格调合理:村东北,建有气宇轩昂的“清泰寺”;村东南,建有蔚为壮观的“观音堂”;村西北,建有婀娜俊秀的“小庙儿”。村南,建有古朴典雅的“泰山庙”;村北,建有祈晴祷雨的“龙王庙”;村西,建有气势恢宏的“真武庙”。南街上的东端,建有祈祥禳灾的“菩萨庙”。 <b>03 堡子</b> 村子中央,建一硕大的堡子叫“永安堡”,是寿阳唯一的堡子。就规模而言,连榆次、太原的堡子都比不上。堡内正北是“关帝庙”。是明朝中期,为防蒙古族入侵而修的。村东靠北修有“三官庙”,庙内供奉关羽、二郎神、伍子胥神像。 <b>04 戏台</b> 太安有三座戏台。 南头圪洞儿的戏台修得最早,也修得最小。但不知为什么,那时候的两个重要人物,学戏、排练、正式演出都在这个戏台。一个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凤英(艺名“十一生”),榆次郭家堡人,9岁来太安拜著名小旦演员王映锦为师,11岁正式登台演出,所以取艺名“十一生”。一个自然是著名小旦演员王映锦,成名于平定,享誉晋中十几个县。被人们称为“满天星”、“万盏灯”。 桥儿上的戏台在村子的中央。修得又大又好。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正月和七月,总要在这里唱戏或扭秧歌。每年四月十一“通桥赶会”,就在桥儿上。赶会也要唱戏。泰山庙挂锁儿、开锁儿(不满12岁的男孩儿要挂锁儿,刚满12岁的男孩儿要开锁儿),平时有病有灾还愿的,也在这一天。四月十一挂锁、开锁、还愿,我都亲眼见过。 听老人们说,“通桥赶会”是有说法的:“四月四双凤山,四月十一下太安”。每到四月十一,太安总要在桥儿上赶会。每到这一天,宗艾镇的大小字号、商铺,都要来太安卖货。还要专门请有名的戏班子来助兴演出。本村的唱船的,自然也要凑热闹(唱船的演员化妆、穿戴、唱腔、道白全和戏班子里的演员一模一样,笙、箫、笛、管、锣、鼓、旋、钹配套齐全,不同的是,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 还有一个特别的节目叫“老灶爷戳架”,由4个膀大腰圆的后生,抬着又沉又重的榆木架子,架子上端坐着一个木刻的黑乎乎的神像,游街串巷、戳东拐西,说是神仙显灵。越说越神、越传越灵,邻村上下无一不知,全县乡镇无一不晓。赶会期间,那真叫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西街上的中段,也有一个戏台。柱子上镌刻着“三秀才”越汝儆撰写的对联,上联是“绘四千年物色多少奇观廿二史”,下联是“传五万里人情分明俗说十三经”。西街上的戏台建筑典雅,颇受赞誉,曾被东郭义村仿建。东郭义村的戏台至今保留、完好无损。而被模仿的西街上的戏台早已灰飞烟灭。 <b>05 良田沃土</b>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活命的本。如果您问我,太安数啥好?我肯定告您,就数土地好!绕村四周,均为开阔平展的肥田沃土。村东有三道深沟,分别是东沟、黄家沟、神堂沟,被大东梁、神堂垴两高地间隔开来,次第东升,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村南有闫家湾、顺道湾、南河儿,挨村有小园湾、大湾儿、寺湾儿、面阳湾,湾连湾、湾套湾,湾湾向阳;村西平地相连、广阔无限、平而舒展;村北河湾杂坪,错杂相接,块块丰腴。 太安河绕村而过。湿地多、好地多。有民谚为证:“太安好地何其多?四大湾、小园的,东西南坡碾槽的。”沟地、坪地、河湾地占全村土地80%还多,几乎无一不是好地。世世代代被邻村上下称为“米粮川”、“刮金板”,艳羡不已。 煤矿没来那几年,玉米种的多、产的多,平均亩产高。邻村上下亩产2000斤都费劲,太安却是手搬足,轻松得很。有的地若单独核算,亩产弄个2500,都不是个事情。产的多,卖的就多,收入就高,对国家的贡献就大。 农业好,林业也不赖。河儿、沟边、公路两旁,栽杨种柳,枝繁叶茂,近看横平竖直,远看郁郁葱葱。太安的树不但长得好,而且长得快。人常说,十年树木。从上峪口到解愁,同时种上的树,十年后,平舒、太安的树能做檩子和柱子,宗艾、安胜和解愁的树只能做个摆椽。 太安的地不但好,而且耐旱。遇一年春旱,别村下种困难,太安下种正好。河湾地出苗没问题。有的年份夏旱,别村庄稼长不高,太安不受影响。难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乡两级多次在太安开现场会,邀请县、乡、村三级干部来村参观学习。村支书刘玉生是个多面手,不但能说会道,还能写会画,工作做得好,材料也写得扎实。村委会保存的奖旗、奖状为证。 <b>06 夏黑豆</b> 太安还有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每年都要种“夏黑豆”。一过立秋,就能收割。这个时候,青黄不接,正是农民缺钱的时节,而太安村却有黑豆可卖。卖了夏黑豆,就能贴补家用。邻村上下,种“夏黑豆”的,只有太安。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村子已经开始拆迁了。睹物思亲,家乡的美丽、家乡的可爱、家乡的富饶、家乡的恩情,不觉跃然于胸,让我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