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扩展·文学篇】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拜伦

JimZ

2024年在英国伦敦参观威斯敏斯特教堂,这里是诗人之角。 许多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长眠在诗人之角,或者有纪念碑矗立在这儿,这一传统始于诗人杰弗里·乔叟,他是第一位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的人,形成延续至今的传统。在这儿可以追溯丰富多彩的英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 <h5>拜伦在诗人之角的纪念碑。</h5><div><br></div><div>乔治·戈登·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1824),出生于伦敦,在希腊逝世,英国诗人和贵族,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著名的作品有《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她举步娉婷》、《西庸的囚徒》等等。</div><div><br></div><div>“拜伦式英雄”首次在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1812~1818)中出现,像是拜伦的半自传叙事诗,拜伦似乎和恰尔德是同一个人,将高傲、叛逆、阴郁的英雄与拜伦联系起来,尽管拜伦澄清恰尔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首诗促成了对流浪的拜伦式英雄的崇拜,表达了对拿破仑时代盛行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厌倦和幻灭感。</div><div><br></div><div>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拜伦跟随母亲孤儿寡母在苏格兰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尽管拜伦自幼与母亲生活,但并不亲近,缺乏母爱,加上先天性的跛足,使他形成了孤僻和忧郁的性格。1798年,拜伦继承了伯祖父的男爵爵位,于是和母亲移居到诺丁汉郡的贵族世袭领地生活。<br><br>1805年,拜伦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修文学和历史。大学时期,他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极感兴趣,研读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并且开始创作诗歌。1807年,拜伦出版了处女作诗集《懒散的时刻》,使拜伦在英国诗歌文坛中初露锋芒。<br><br>1809年,拜伦在剑桥大学毕业,因为贵族世袭制,使得他在上议院获得了议员的资格。拜伦开始到欧洲大陆旅行,先后到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岛、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地方。拜伦的旅行经历扩展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br></div> <h5>拜伦(图片由AI生成)</h5><div><br></div><div>1815年,拜伦与安娜贝拉·米尔班克结婚,女儿艾达于同年12月出生。然而,拜伦对他几个情人的痴迷,使他的婚姻破裂,安娜贝拉带着几个月大的艾达离开了拜伦。离婚的丑闻迫使拜伦于1816年4月永久离开英国💔。拜伦女儿艾达(Augusta Ada Byron,1815~1852)是一位数学家兼作家,她写出了历史上第一段计算机程序,是第一位计算机程序设计师。1970~80年代,由美国军方委托法国科学家团队研发的一种计算机语言“Ada”,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以纪念这位科学家的贡献。</div><div><br></div><div>1823年,拜伦去希腊,资助并加入反抗奥斯曼奴役的希腊独立战争,他担任希腊军队的一名指挥官,过度的劳累和奔波使他的健康恶化,一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拜伦病逝于希腊军队的军帐中。临终前拜伦说:“我把我的时间、我的财富、我的健康献给了希腊,现在我献出了我的生命,我还能再做什么呢?”💔</div><div><br></div><div>希腊政府为拜伦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拜伦的遗体抵达伦敦后,本打算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然而威斯敏斯特教堂却以拜伦“道德败坏”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他的遗体最终长眠于诺丁汉郡哈克诺的一所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 Hucknall, Nottingham, UK),希腊国王赠予的大理石墓碑立于其墓前😊。</div> <h5>瑞士西庸城堡外景,2019年参观时拍摄的。</h5><div><br></div><div>1816年6月,拜伦和诗人雪莱结伴在日内瓦附近的莱芒湖上旅行时,参观了瑞士西庸城堡。</div> <h5>西庸城堡的地牢,曾囚禁日内瓦僧侣弗朗索瓦·博尼瓦尔(François Bonnivard)。</h5><div><br></div><div>拜伦参观西庸城堡的地牢后,受到博尼瓦尔故事的启发,创作了《西庸十四行诗》(Sonnet on Chillon):<br></div><div><br></div><div>不受束缚的心灵的永恒精神!<br>自由,你是牢狱中最光明的;——<br>因为那里是你的居所,——<br>只有对你的爱才能束缚你的心;<br>当你的儿子被束缚,<br>被束缚,在阴暗潮湿的墓穴里,<br>他们的祖国以他们的殉道而征服,<br>自由的名声在每一阵风中都展翅高飞。<br>西庸!你的监狱是一个神圣的地方,<br>你悲伤的地板是一座祭坛,因为它被踩踏,<br>直到他的脚步留下痕迹,<br>磨损,仿佛你冰冷的路面是一块草皮,<br>由博尼瓦尔决定!愿这些痕迹无人抹去!<br>因为他们从暴政中向上帝呼吁。<br></div><div><br></div><div>《西庸十四行诗》是一首对自由的颂歌,对博尼瓦尔表现出极大的钦佩。虽然一个人可以被监禁,但思想不能被束缚,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与暴政之间的冲突,博尼瓦尔的苦难会让上帝看到并惩罚不公正,正如诗的结尾“向上帝呼吁,反对暴政”。</div> <h5>拜伦在囚禁博尼瓦尔的地牢柱子上,刻下自己的名字“BYRON”,到此一游😊。现在用防护玻璃保护着。</h5><div><br></div><div>拜伦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浪漫主义者一样,敬仰爱国者,博尼瓦尔反抗萨伏依公爵控制日内瓦的企图,他的殉道精神和勇气给拜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更深入地了解博尼瓦尔的生平后,拜伦又创作了一首长诗《西庸的囚徒》(The Prisoner of Chillon),记述了博尼瓦尔从1532年到1536年被囚禁的经历。虽然这首诗受到了博尼瓦尔被监禁的故事启发,但更像是一首虚构囚犯的浪漫诗歌。从第一节摘录的几段诗句:<br></div><div><br></div><div>我的头发已白,但并非随着岁月而变白,<br>也不是在一夜之间<br>变白的,<br>就像人们因突如其来的恐惧而长出的白发一样:<br>我的四肢弯曲,但并非因为劳作,<br>而是因为卑鄙的休息而生锈,<br>因为它们是地牢的战利品,<br></div><div>......</div><div><br></div><div>描述了囚犯的不幸状态,他的头发花白,胳膊和腿因长期监禁而“弯曲”。<br></div> <h5>拜伦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以下图片均由AI生成)</h5><div><br></div><div>《唐璜》(Don Juan),被公认为是拜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长篇叙事诗,由17个篇章组成,拜伦一直创作并扩充至去世,完成了17篇中的16篇。从西班牙民间传说中汲取了唐璜这一人物的灵感,但颠覆了西班牙唐璜故事的许多经典方面,将著名的花花公子变成了一个容易被女人诱惑和操纵的人。拜伦笔下的唐璜被描绘成一个很容易被女人勾引的受害者,而非风流好色之徒。从未成年时的禁忌恋情到欧洲的流亡,从希腊的遇难到君士坦丁堡的奴役,从参与俄罗斯帝国的军事行动到英格兰的外交经历,唐璜走南闯北的冒险经历为拜伦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戏剧框架。首次出版后引起巨大争议,但由此而一举成名。<br></div> <h5>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Don Juan)</h5><div><br></div><div>创作于1818年至1824年间,1819年首次出版。它讲述了虚构人物唐璜的故事,唐璜是一个迷人而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他卷入了各种风流韵事,游历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阶层。</div><div><div><br></div><div>《唐璜》的叙事是情节式的,每一章都呈现不同的情节或背景。故事从唐璜出生开始,经历未成年时的风流韵事,与一位已婚女人的初恋。随着故事的发展,唐璜发现自己身处各种境遇和地点,希腊遇难、成为土耳其苏丹后宫的奴隶、参与俄罗斯帝国的军事行动,俄罗斯派驻英格兰的特使等等。<br></div></div> <h5>唐璜与朱莉娅夫人的恋情</h5><div><br></div><div>唐璜与父母亲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阿方索的妻子朱莉娅夫人和唐璜的母亲是朋友,来往甚密。朱莉娅夫人对年仅16岁的男孩唐璜情有独钟,而已婚女人对唐璜更有诱惑力,两人日久生情,坠入爱河❤️。不久阿方索发现妻子私通,唐璜的父母为了平息儿子的丑闻,将其送往欧洲旅行,希望这孩子能培养出更好的道德感。阿方索则将他不忠的妻子朱莉娅关进修道院,以此惩罚她。</div><div></div> <h5>希腊的海难,海黛救起唐璜</h5><div></div><div><br></div><div>唐璜坐船离开塞维利亚去欧洲旅行,航行途中唐璜一直思恋着朱莉娅夫人。爱琴海上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断了唐璜的思路,摧毁了船只,他漂流到希腊的基克拉泽斯群岛。海黛发现了遇难的唐璜,把他带到海滩的一个洞穴中照顾他,两人坠入爱河。海黛的父亲是一名海盗和奴隶贩子,他不喜欢唐璜,把他送往奥斯曼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海黛因失去唐璜而绝望,最终心碎而死,当时她怀着唐璜的孩子💔。</div> <h5>唐璜拜见苏丹娜</h5><div><br></div><div>在君士坦丁堡奴隶市场,苏丹娜(Sultana - 阿拉伯语王后)古尔贝亚兹注意到了唐璜😊,示意后宫的黑人太监巴巴买下了这个异教徒奴隶。巴巴把唐璜带到了宫殿的内室,拜见苏丹娜,她是苏丹(Sultan - 阿拉伯语国王)的第四任妻子。<br></div> <h5>唐璜在苏丹娜的卧室中</h5><div><br></div><div>苏丹娜要唐璜亲吻她的脚,被唐璜拒绝了,但亲吻了她的手,以感激她把自己从奴役中解救出来。冒着被苏丹发现的风险,苏丹娜扑到了他的怀里,可唐璜此刻还想着他的朱莉娅夫人呢,对苏丹娜说:“被囚禁的老鹰不会交配”💔。被拒绝的苏丹娜大怒,欲斩首唐璜,这时巴巴冲了进来,对苏丹娜说苏丹马上要回来了。巴巴让唐璜假扮成女人并取名“璜娜”。苏丹在一群朝臣、妃嫔和太监的陪同下回来后,注意到了异教徒“璜娜”,说“一个女基督徒竟然有这么漂亮”😊。</div><div><br>苏丹和苏丹娜晚上退席,“璜娜”被带到拥挤的后宫,与宫女们睡在一起。第二天早上,苏丹娜让巴巴讲述“璜娜”的夜晚,巴巴省略了一些“细节”😊。苏丹娜心生疑虑,嫉妒不已,然后怒不可遏,指示巴巴淹死唐璜。巴巴向苏丹娜恳求,杀死唐璜并不能治愈她的病痛,不如暂且留他在后宫。</div><div><br></div><div>唐璜知道此非久留之地,当夜两个与他”相好“的宫女帮助他逃离后宫,抵达当时俄罗斯军队正在围攻的伊斯梅尔(Izmail,Ukraine,现属乌克兰),当时是一座位于黑海的土耳其堡垒。</div> <h5>唐璜拜见叶卡捷琳娜大帝</h5><div><br></div><div>俄罗斯帝国的陆军元帅亚苏沃洛夫接到叶卡捷琳娜大帝(俄语音译,英语为凯瑟琳大帝 Catherine the Great,1729~1796)的圣旨:“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伊斯梅尔”。苏沃洛夫急需为此战招募兵员,唐璜加入基督教对抗异教土耳其人的战斗。唐璜在俄罗斯军队对土耳其人的围攻中表现出骁勇善战、无所畏惧。俄罗斯取得伊斯梅尔之战胜利,土耳其人被迫签署和约割地赔款。年仅20岁的唐璜成为此战英雄之一,与荣获战功的人一起被送往圣彼得堡,参加叶卡捷琳娜大帝主持的伊斯梅尔之战庆功会。<br></div><div><br></div><div>在圣彼得堡帝国宫廷,功勋卓著的唐璜,给叶卡捷琳娜大帝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时年48岁的女王,活力四射,见到眉清目秀的唐璜十分着迷,他很快成为她的宠臣和新欢,唐璜又很会迎合女王的性趣❤️,他的军衔和薪资得到了快速提升。拜伦用一段精彩的诗句来描述: “Love is vanity, Selfish in its beginning as its end, Except where ’tis a mere insanity”。大意是“爱是虚荣的,自私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自私的,除非它只是一种纯粹的疯狂”😊。</div> <h5>叶卡捷琳娜大帝派遣唐璜作为俄罗斯帝国特使去英格兰</h5><div><br></div>唐璜和女王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蜜月后,俄罗斯的严寒冬季来临,唐璜不能适应气候,于是叶卡捷琳娜大帝派他前往气候更温和的英格兰作为俄罗斯帝国的特使,负责谈判俄罗斯和英国之间的条约。其实特使工作是一份闲职,女王通过这份工作确保他的健康和经济来源。叶卡捷琳娜大帝对于钟爱她的情人,十分慷慨💰,甚至在失宠或亲密关系结束后也是一样❤️。<div><br></div><div><br></div><div>在伦敦,“俄罗斯特使”唐璜因英俄外交事务与亨利勋爵经常会面,唐璜成了亨利和妻子艾德琳夫人豪华乡间别墅的常客,出入这儿的来宾都是英国皇室的上流社会人物。女宾们对唐璜着迷,包括那位对他情有独钟、如狼似虎的菲茨富尔克公爵夫人。女主人艾德琳夫人嫉妒这位“经验丰富”的公爵夫人,她决心保护“经验缺乏”的唐璜😂,劝说唐璜应该找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孩结婚,他同意这个建议,但坦诚已婚女人对他更有吸引力。</div><div><br></div><div>艾德琳夫人和唐璜都是21岁,尽管她与亨利勋爵的婚姻冷淡但体面,可她并不爱唐璜。叙述者拜伦用这样一句诗告诉读者,艾德琳夫人和唐璜是否陷入了恋情:“Tis strange—but true; for truth is always strange; Stranger than fiction"。意思是“这很离奇 - 但却是事实;因为事实总是离奇的;比虚构小说更离奇”。读者自己去猜吧😊。</div><div><br></div><div>一场派对结束,主人和宾客们退席就寝,唐璜回到自己的房间。叙述者拜伦借助超自然现象继续描述:半夜唐璜隐约听见走廊里有脚步声,一会儿门被推开了,一个带着面纱的鬼魂走了进来,唐璜把鬼魂推到墙边,闻到一股甜美的气息,看到红唇和散乱的卷发,还有一条珍珠项链,衬托着闪闪发光的胸部。唐璜拉开面纱,露出了丰满的菲茨富尔克公爵夫人❤️。</div><div><br></div><div>故事到此嘎然而止,1824年,拜伦在希腊去世,这首诗仍未完成,唐璜的命运尚不确定。如果拜伦能完成这首诗,不知他会让唐璜做出什么更荒唐的事😂。</div> <div>拜伦的《唐璜》不仅是对人性的探索,也挑战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它的出版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也使拜伦成为文坛的杰出人物。然而,批评家们认为是道德败坏。他们从道德上反对拜伦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看法,批评的要点是:“如果你(拜伦)是对的,那么每个人都是错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当时就以拜伦“道德败坏”为由,拒绝将其埋葬在那里。</div><div><br></div><div>这部创新作品交织着拜伦对社会习俗、人性、爱情、命运和战争等主题的思考,为人性的善良和卑鄙冲动辩护,通过唐璜的冒险和不幸,拜伦探索了人类爱情、欲望、道德和追求快乐的主题。作品也是诗人自身观点和经历的反映,从唐璜的经历折射出拜伦的影子。例如,拜伦自幼缺乏母爱、不幸的婚姻,而唐璜对朱莉娅夫人的思恋、与叶卡捷琳娜大帝的蜜月、梦见菲茨富尔克公爵夫人,凸显出恋母情结,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div><div><br></div><div>拜伦用唐璜的性格来影射那个时代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展示了人类的诸多弱点。这位著名的西班牙浪荡子的冒险经历,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许多浪漫和个人经历,同时探索了人类欲望和行为的复杂性。这是一部具有持久文学意义的作品,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有深远的影响,展示了拜伦的智慧。<br></div><div><br></div><div>整首诗中,拜伦运用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其特点是生动形象、抒情语言以及正式和口语的混合。他融合了喜剧、幽默、浪漫、冒险、古典神话、历史典故、超自然、社会元素等等,为叙事增添了深度和复杂性。拜伦技巧妙地让读者参与到娱乐和挑战传统观念之中,显示他独特的技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