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滾灯顶灯在古城豹街闪亮

张有德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非遗滚灯顶灯在古城豹街闪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张有德、党永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照片.视频/党永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制作/张有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span class="ql-cursor"></span>入秋后的高原古城西宁,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盛开的格桑花,七彩菊花等秋季盛放的花朵让人感到景色宜人,心情舒畅。天空高远清澈,云朵轻盈飘逸,微风和煦。中秋月明欢乐嘹亮的节日气氛已经点燃。2024年9月14日晚9点多钟西宁市城北区豹街,一场大型迎中秋活动正式启幕。来自湟中宗喀地区的独特非遗文化传承杂技节目一一滚灯和头顶碗灯,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眼前一亮,很多观众惊讶的说“这种独特的广场表演节目第一次看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节目的演员们来自青海西宁市湟中区甘河滩镇页(音xué学)沟村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兄弟们,共25人,年龄在45岁至75岁之间。都是业余爱好,有一定演出基础和基本功的乡亲们。据带队的西宁市非遗文化传承人代表党永宗老师介绍说:“因为地处“页”字形狭长山沟而得名‌,当地村民用辛勤劳动在深山大沟中创造出独特的农耕文化。这个村庄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农耕历史,还保存了许多传统农业生产用具,成为了解当地农耕文化的一个窗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页沟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划分和名称变更。在古代,湟中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演变,湟中地区在不同的朝代中经历了多次的行政划分和名称变更,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湟中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页沟村作为湟中区的一部分,其历史和文化也是湟中区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保存和展示传统农业生产用具,页沟村不仅让后人能够了解到古代农耕文化的具体形态,还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农耕文明的历史沉淀和价值。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促进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西宁市城北区代言豹名片一一“福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尕豹儿”同青海方言中的“尕宝儿”谐音,寓意为和善、活泼、勇敢,还因为“豹”与“爆”同音,寄予了对豹街生意兴隆、人气火爆的美好寓意。同时,青超联赛西宁赛区城北区主场日的“球员”雪豹,其时尚软萌的形象收获了一大波粉丝,这就是城北区又一雪豹IP形象——“福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页沟村里排练现场图片,老爷爷今年73岁,他每天练习十分认真刻苦,精气神十足,值得年轻的乡亲们学习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可贵学习精神。祝福老爷爷及全体演员们开心快乐,四季发财,吉祥如意,全家幸福安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老爷爷是这支表演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一位,现年73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1981年编辑的《西宁社火资料》中关于“碗灯”的表述这样写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碗灯是社火中一出杂技节目。碗灯的制作是以粗泥砂碗盛泥土,竖竹棍糊白纸做成简易蜡灯。碗灯表演者一般也是十人,凑十盏灯之数。剃光头发,顶碗灯而舞,进行跑场和各种动作的表演。碗灯的表演,大体上也可分为八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掌灯圆场:表演者右手平伸掌灯,以均匀的间隔和碎步,跑顺转大圆场,然后改用左手掌灯逆转大圆场。要求速度快,灯不摆动为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横排行礼,表示报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顶灯走四门:碗灯四门的是套用《竹马的迂回四门路线。要求表演者头顶碗灯,两手叉腰,碎步疾速,如一条灯火龙盘旋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穿花:横穿花、竖穿花,亦与竹马同。也可用下蹲和起立的动作变换左、右灯架成此起彼伏的灯光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搭花架:表演者以叠罗汉造型,搭成花架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滚灯:表演者脚朝里,头朝外平卧组成灯圈左翻滚一周,右翻滚一周,俗称滚灯圈。表演者并排左卧,依次从身上滚爬,左、右各一次,俗称滚人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掌灯亮相唱十盏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八、左右臂对称掌灯,剪子花退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页沟村民间滚灯的传承人党永宗,作为民间艺术滚灯和头顶碗灯传承人在传承和发展滚灯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进了传统灯笼用纸粘贴,使用时间不长,党永宗和儿子(画家)改用用白绢画上山水画,人物画等图案表情达意。这一制作方法的改变使使用年限延长了十年以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滚灯表演技艺反映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滚灯作为一种以灯为载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传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滚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在元宵节期间用彩灯装饰房屋和街道来庆祝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滚灯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滚灯至少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诗中记述了滚灯的表演情景。滚灯的制作过程繁琐且精细,首先需要选取三年以上的毛竹,将其破开成竹片,去除竹节,然后用剑门原理将竹篾拉刮成统一的形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球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滚灯表演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传承文化、祈愿美好、展现力量与气势上。‌主要意义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传承与保护‌。滚灯表演象征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当前,滚灯面临着无人传承、无人知晓的困境,因此,通过表演滚灯,人们希望能够唤起对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关注和重视,让滚灯这一象征着灯火文化的璀璨的传统艺术形式持续散发光芒,照耀祖国大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祈愿与美好‌。滚灯表演中,舞者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富有创意的动作,如抱耍、掷推、扛舞等,不仅展示了舞者的技巧和力量,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些动作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积极期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力量与气势的展现‌。滚灯表演中,舞者通过快速的旋转和翻滚动作,展现了舞者的力量和技巧,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淳朴和坚韧。这种表演形式不仅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期盼美好生活的反映,也是对力量和气势的直观展现,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的勇气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滚灯表演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展现了舞者的技巧和力量,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同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承载着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使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头顶碗灯的表演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展现。表演者们身穿传统中式礼服,头顶碗灯,手摇芭蕉扇,走着梅花步,表演民间绝技,这种表演形式以黑驴打滚、鸭子围蛋,前后串着载,高、难、险著称,借鉴了杂技、体操等艺术形式,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每个表演者神态安详,丝毫不慌,技术非常娴熟,放在头顶上的大碗纹丝不动,如同生在头上一般,让人啧啧称奇。更神奇的是每个碗里都立着一根又粗又长的红蜡烛,随着表演者的不断舞动,闪烁着飘忽的火焰,成为夜里一道独特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表演不仅展现了表演者的技艺和毅力,更传递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通过这种表演形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以及表演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头顶碗灯的表演是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也是对表演者技艺和精神的赞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几年来页(音xué学)沟村农村业余文艺队伍不断发展, 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需要从资金投入、管理机制、人才建设、内容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解决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页沟村农村业余文艺队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有四大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倡导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慢慢滋生了人们在婚丧喜庆活动中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慕虚荣等种种铺张浪费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营造良好氛围,满足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被迅猛释放。为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以建设和谐文化新农村为目标,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各村文艺队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编排了一批以农村风土人情、乡风习俗为题材的节目,并多次进行演出,受到群众好评。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村业余文艺队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传承者。页沟村村业余文艺队凭借着其广泛的群众性、深入的参与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得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效地实现了其社会教育功能,推动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提升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是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多样性发展,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因西宁市城北区政府及文旅部门邀请演出,是对页沟村非遗文化节目的肯定和鼓励,对今后传承提高民间传统社火等广场舞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应,是推动乡村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有力抓手,收效十分明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参加正式演出前期的演练磨合阶段,各位演员都能主动克服自己家中的困难,顾全大局,有为湟中人民和本村村民争光的尽头,积极配合参加演练,为这次成功在青海省省会城市城北区豹街迎金秋文艺演出活动中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表演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奖励。所表演的节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和上级领导的肯定。演员们决心今后更加努力演练好每一个动作,做到整齐、有力,给广大观众献上更新更好更精彩的滚灯和头顶碗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双灯照亮广大人民群众幸福之路,文明和协之路,社会主义新时代稳步发展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用绢布精心绘画制作的滚灯和顶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滚灯和顶灯全部用新购置的绢布粘贴和绘画制作,其优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细腻:绢布因其细腻的质地,能够更好地表现工笔画的精细和传神,适合表现细腻的线条和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逼真:绢布画在设色后整体效果非常逼真自然,能够更好地体现工笔画的特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保存时间:虽然绢布画的保存时间较短,但只要妥善保存,其保存时间仍然较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绢布画的缺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价格较高:绢布的价格相对较高,且需要更多的前期准备工作,如绷绢等工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容易弄脏:绢布容易弄脏,且不易清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页沟村参加演出活动重新制作的“双灯"剪纸图案大多数都出之党占红工艺美术师之手。据组织者西宁市页沟村黑社火非遗传承人代表党永宗老师介绍:党占红,女、汉族,湟中籍人,主要从事湟中堆绣、河湟剪纸、手工装裱等手工艺。现为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党占红民间一级美术师的作品和开展的各项活动对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价值,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她的努力,剪纸艺术这一非遗文化得以在广场舞滚灯和顶灯表演节目里绽放出了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人们在欣赏和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湟中区甘河滩镇页沟村演 职人员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李世林,李翰林,李义林,李成林,李永林,李元林,李玉龙,李玉新,李玉明,李玉雄,李玉珍,李玉勇,李玉猛,党永宗,党永谦,朱云鹏,李延祖,李旭祖,李鼎祖,朱永业,朱永义,丁启明,朱胜帮,朱成海,雷登月,总共25名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保证每天“双灯”演练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去排练,充分利用中午时间,减少演员们中午回家去吃饭时间长的问题,村里有几位乡亲主动出来义务每天给演员们做中午饭,保证了每天的演练有足够的时间。他们几个人的辛勤工作,也体现了他们几个人的高风亮节,为村集体活动积极主动奉献出力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推广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做出了努力,值得全村广大乡亲们学习和点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