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生发声

朱超群

<p class="ql-block">议事散文集《民生日记》封面。</p> <p class="ql-block">《民生日记》作者宋长星。</p> <p class="ql-block">宋长星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丁罗蕾签名赠书。</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组织者朱超群与中国著名作家叶辛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组织者朱超群题词“为民生发声,圆中国之梦”,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费荣长书法(右),赠《民生日记》作者宋长星(左)。</p> <p class="ql-block">宋长星议事散文集《民生日记》作品研讨会集体照。宋长星议事散文集《民生日记》作品研讨会主席台。</p> <p class="ql-block">宋长星议事散文集《民生日记》作品研讨会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5日上午,文笔精华研究会在上海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组织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原劳动报副刊主编宋长星老师新著一一议论散文集《民生日记》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沪上高级记者袁德礼主持会议,特邀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老师,上海市总工会常委、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原劳动报社总编辑王厚富先生,劳动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崔校军先生,以及孙琴安、管志华、黄业盛、沈裕慎、贝鲁平、黄大秀等上海文化界名流、包括研究会会员,近40人参加此次会议。</p><p class="ql-block">宋长星、叶辛、王厚富、崔校军、孙琴安、管志华、朱超群、徐一化、张春新、周琪卿、梅常青等先后发言、评价和祝贺宋长星老师新书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袁德礼主持会议。袁德礼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沪上髙级记者。</p> <p class="ql-block">宋长星先生为《民生日记》作者,在介绍自己所写此书创作过程和写作经验。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劳动报副刊主编。</p> <p class="ql-block">叶辛先生发言。叶辛为中国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王厚富先生发言。王厚富为上海市总工会常委、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原劳动报社总编辑。</p> <p class="ql-block">崔校军在发言,崔校军为劳动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p> <p class="ql-block">孙琴安先生发言。孙琴安为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教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p> <p class="ql-block">管志华先生发言。管志华为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上海作协会员,著名书评人。</p> <p class="ql-block">朱超群先生发言。朱超群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文笔精华》杂志主编。本次活动组织者。</p> <p class="ql-block">下面此文,为朱超群发言稿。</p> <p class="ql-block">为民生发声</p><p class="ql-block">作者:朱超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我们熟悉的作家宋长星老师写了一本新书——《民生日记》,一共有54篇文章。本书称为“日记”,即有日常记录的意思。因为是作者,就对特定事件有感想,如日记把需求的内容拉出来,加以分析、改写,从而变成一本书。书中的每一篇都触及一个群众生活中遭遇的难点、堵点;涉及一个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点。所以,作者自己说,“全书以日记形式显示了了解民生、关注民情、倾听民声……”</p><p class="ql-block">如本书最先几篇是写百姓在医疗上遭遇的问题,他们期盼免费医疗,后面则是教育、住房、养老等一系列生活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的反映。</p><p class="ql-block">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本书通过一个个故事告诉读者,建设美丽中国需要自然环境的改变,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改变,唯有双轨并行,美丽中国才能梦圆;美丽中国才能真正美丽!</p> <p class="ql-block">徐一<s>华</s>在发言。徐一<s>华</s>为高级编辑、教授,文学评论家。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等。</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阅《民生日记》这本书,认真读了一遍,他在自序中说:“要建设和谐社会、打造美丽中国,就需要了解社会现实、颂扬社会正气;找出社会不足,批评社会不公。一时间大兴调查之风、弥补各类短板的活动此起彼伏……”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位在报社长期工作的记者和编辑,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态度,有这样的执著,是正常不过的事。</p><p class="ql-block">书中许多篇是写老百姓在医疗上遭遇的问题,如“翘首期盼 免费医疗”、“危重病人不该频繁“出院住院”、“求医:门难进 医难找 病难看”、“与官者友 或能救命”、“抓腐败医官与就医难无关”。其中第一篇“翘首期盼 免费医疗”这篇文章中,说的是他姑妈,一天下午,他忽然接到苏北乡下的报丧电话,说大姑妈死了……</p><p class="ql-block">姑妈是喝农药死的。大姑妈没有表现得很悲伤,她该说说该笑笑,一如往常,但一个夜深人静的夜里,她偷偷地喝了农药水,就此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像姑妈这样的人,只是社会千万人中的一个缩影。有许许多多的家庭,因为家人患上重大疾病而陷入贫困。因为生活在农村,医保条件差,又没有收入,她觉得自己的病,要用家里很多钱,而家里穷,为了看病,可能要倾家荡产,实在用不起,她就自杀了。这简直是一桩悲痛而伤心的事啊!</p><p class="ql-block">据作者文中查阅的数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有230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免费医疗的国家多达193个,这其中有不少发达国家,也有不少是发展中国家,比我国穷的也不少。</p><p class="ql-block">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不能加入免费医疗的行列呢?</p><p class="ql-block">确实,中国14亿人口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困难比较大,但其它方面工作深化一下、压缩一些、节省一点,应该还是可以实行的。作者提出这样的想法,一点也不过分,政府应该纳入修改全民医疗的方案,真正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服务。</p><p class="ql-block">作者在“危重病人不该频繁“出院住院”一文中,也是具了实例,说他的姐夫死了。本来就在疫情期间,姐夫就发病了,其后老年痴呆加大脑萎缩,基本上已经不认识人、不能说话,几个月靠接输胃管存活,死也就是早晚的事。</p><p class="ql-block">姐夫死了,也不觉得难过。姐夫的毛病出在肾脏上,浑身虚肿,身体不太能动弹,躺在床上没有人助力,连翻身也不行。去年发病时,因处于封控期间,医院根本进不去。他大小便失禁,老是弄得床上、地上、厕所间都是屎尿,姐姐为此不断擦洗,每天忙得停不下来,因为你这里刚擦洗清爽,他那里又便溺了,真是遭老罪了。</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进了医院,住了15天,看病基本上没有气色,但必须出院,说是国家规定,出去一天之后才可以进院,这是涉及到医保的事。但无论怎样,医院一定要病人出院,没有一点可商量的。</p><p class="ql-block">让作者姐夫这样的病人回家,不只是造成病人与家人痛苦,简直就是提前结束他生命,家人又怎么肯?</p><p class="ql-block">继续住院不行!回家也不行!只好到处找人托关系,后来一个亲戚帮忙才找到了另一家医院,才住进了癌症患者住的病房。作者觉得这种医疗制度是否应该修改?</p><p class="ql-block">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作者观察社会现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补课卷土重来”、“学费涨价应与贫困生帮扶同步”,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考虑贫困地区的学生在读书中如何与帮困同步。后面写民生住房、养老,“购房一套 陷坑三个”、“曾经的房奴说房奴”、“养老问题不能再久拖不决了”、“我们不怕死,怕老不死”等。在“我们不怕死,怕老不死”一文中,介绍自己父母的亲身经历,老了,应该怎样养老的事。年纪大了,总是要生病,年老体弱,需要用人或者请求别人帮助,如何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政府在这方面要有好的计划和规划。</p><p class="ql-block">其他还有社会中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宋老师的文笔都有涉及,包括书中的最后一篇“怀念”,写他的父亲。讲了一些父亲生前的经历和小故事,写得很亲切,很感动人。父亲是怎样从苏北到上海来打工,怎样在上海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深受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作者在文中说:</p><p class="ql-block">“我曾经陪父亲回老家去过,虽然他离开村子多年来,但有关他的传奇、传说还在。村里的一些与他同龄的乡亲们说到我父亲,无不翘起大拇指,这使我对父亲变得敬仰起来。我不知道父亲去世的时候是否有遗恨,我认为父亲不该有遗恨,人活一辈子,堂堂正正不摧眉折腰,就值了!”</p> <p class="ql-block">张春新在发言。张春新为原上海铁路局代局长、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人称"局长诗人”。</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了解的宋长星老师,曾为工人日报记者、劳动报副刊主编,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他写出许多作品,出版过长篇小说《天柱》、杂文集《真话》、报告文学集《真情》、维权文集《真事》。《民生日记》为他的第五本专著。</p><p class="ql-block">宋老师用身边事、身边情来写文章,写出他的真情实感,反映社会的真实,希冀政府相关部门看到有关不足的情况,怎样去改进。作为一个文人,也只有提建议一类的事可做。作者写他的大姑妈、写他的姑父、写他的父亲,写他身边熟悉和了解的事情,把一桩桩、一件件全抖落出来,把人间的悲剧给人看,也希望社会不断进步,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p><p class="ql-block">他表示崇尚“文章合为时而著”,总是把笔触深入到百姓之中……愿他的作品是纳喊,在有志者心中,特别是在政府有关部门当中,引起重视,值得深思,不断在建议中改进、践行。</p><p class="ql-block">一句话,概括作者写作时,一定有各种的想法、思路和目的,而我们作者的初衷,如序中所说,让美丽中国梦更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5日</p> <p class="ql-block">周琪卿在发言。周琪卿老师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文笔精华研究会员。</p> <p class="ql-block">梅常青在发言。梅常青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双城人文》杂志副主编。</p> <p class="ql-block">宋长星议事散文集《民生日记》作品研讨会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注:以上照片主要由夏梅珠、鲁守华、周裕华、陶建<s>新</s>等拍摄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