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巴尔干半岛23日旅游日记(11)波黑共和国-萨拉热窝(副本)

py501

今日行程:<b>波黑共和国</b>的首都 <b>萨拉热窝</b> 2018.9.14 晴 早晨7:30乘车离开贝城前往<b>波黑共和国</b>的首都<b>萨拉热窝,</b>行程约300公里。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波黑”,是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成员国之一, 这个国家建立于1943年11月25日在姆尔科尼奇的一次会议中,其在1990年瓦解并于1992年脱离前南斯拉夫, 1990年12月20日该政府旋即建立日后独立出来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该国首都定于萨拉热窝。 10:30抵达塞黑边境,11:00左右进入波黑境内继续前行。 途中休息,与两位阿尔巴尼亚朋友(导游和司机) 进入<b>萨拉热窝</b>城市。<b>萨拉热窝</b>是<b>波黑共和国</b>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建于1263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城东的拉丁桥附近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r> <b>萨拉热窝</b>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名,现在的名称在土耳其语为“苏丹总督的宫殿”之意,由此可见,土耳其文化对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 <b>萨拉热窝</b>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要外景地,影片中出现的钟楼、铁匠街和清真寺至今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br> 由于是四大宗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及犹太教)聚集和冲突之地,该城市亦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14:10到达萨拉热窝老城区,已是午餐时间。 下车去往午餐饭店的途中,路过老城区的中心广场。 15世纪后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打败塞尔维亚,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使部分居民成为穆斯林。 老城处处可见清真寺 餐馆的餐具也充满着穆斯林元素。 萨拉热窝有众多不同的宗教共存,城市的文化也十分多样。波斯尼亚的穆斯林、正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同时也一直维持了各自独特的认同感。 米利亚茨河两岸如今一片祥和景色 高耸的宣礼塔旁边自然是穆斯林的聚集地,天主教堂旁边的露天咖啡座是可以饮酒的,相隔不远就是阿拉伯水烟和红茶的摊位。 过了市政厅往东,沿米利亚茨河边亚帕尔大街到头的路口是一片依坡而建的民居 坐落于山谷中的萨拉热窝,米利亚兹卡河穿城而过,数座桥横跨河上 米利亚兹卡河边景色。 沿河岸的建于1894年的萨拉热窝市政厅,后改为图书馆。 最有名的就是这座<b>拉丁桥</b>。 <b>拉丁桥</b>的旧称是普林西普桥。这座桥是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杀害的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 随处可见的清真寺宣礼塔 桥对面就是一战博物馆。 据称这是当年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乘坐进城的轿车。 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此遇刺,由此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拉丁桥的对面,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刺杀事件发生的确切地点—如今的<b>普林西普博物馆</b>的门前。博物馆的墙身上嵌有一块纪念碑, 上面写着:“<b>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b>。” 午餐后,在老城中心广场见到了当地的地接导游。 由她带领我们逛起了老城的老街。 萨拉热窝最有看头的是<b>巴西查尔西亚老城</b>,她拥有这个国家最别具的风情、五光十色的集市中心,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公映。它曾影响了一代中国人。<br><br> 在这里可以寻觅到电影“<b>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b>”的电影场景:钟楼、铁匠街、清真寺及其绿色的圆屋顶等等。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出现的钟楼依然耸立着。 比清真寺的宣礼塔还要高的这座钟楼,建于1667年,在电影中曾是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二战期间,它是波德戈里察轰炸中幸存的少数几个奥斯曼地标建筑之一。 <b>塞比利(Sebilj)喷泉</b>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 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城内最多时曾拥有大大小小的喷泉300余座,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 老城中心广场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波黑战争中,喷泉曾被炮弹击中,2006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的。 站在人群中间的据说是当地的一位明星人物,引起女同胞的追捧。 <b>噶支胡瑟雷·贝格清真寺</b>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最大的取景地, 电影中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遭遇德军伏击中弹身亡的拍摄地点就是清真寺的院子里。 清真寺附近的铜匠街是老城最具特色的一条街道,现在,弹壳制成的战争纪念品也非常热销。 铜匠铺子里琳琅满目的银器、铜器以及木艺雕工,都非常精美。 红铜手工艺品是萨拉热窝波斯尼亚人的传统产品,银质咖啡壶,琥珀、红蓝宝石都是这条街上的特色商品,工艺考究。 这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铜匠街,也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道,1489年就开始建造,现在的规模只是曾经的三分之一。在电影中,游击队在迷宫般的小巷中与追捕的德军周旋。 低矮的商铺,狭窄的街道,弥漫着浓浓的穆斯林风情。 好像有驴友在淘货。 在导游的帮助下,看样子友好成交了。 市场上的水果和蔬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萨拉热窝带来了铜器的制作工艺,巴尔干半岛的女人们也一直使用铜饰品。 这里的手工艺品有几百年的打造传统,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雕刻和打凿制做的铜质花瓶、各类壶和罐、圆盘艺术品到手工制做的木质烟盒、首饰盒等, 一顶二战时的钢盔摆在小铺门前显眼位置,颇吸人眼球。 铜制浮雕工艺精美绝伦 从表现萨拉热窝老城风貌的装饰画、各种式样的金银首饰及至用波黑战争遗留的炮弹壳打磨制做的工艺品, 传统的工艺品包括餐具、烛台、咖啡壶、灯具、茶盘器皿等70余种,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长久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 老城区清真寺的一侧,是一家商品市场,名为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建于1540年,起初是食品贸易市场,内部冬暖夏凉。 站在老城区的一个街口,不用挪动脚步,原地转一圈,视野中就能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 这两间八角形的建筑是<b>格兹·胡色雷·贝格墓室</b>,建于16世纪,是典型的穆斯林名人墓风格。他是萨拉热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古老的浴室。 萨拉热窝的穆斯林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南斯拉夫人,只是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转变了信仰。因此,这里的穆斯林相对开放与世俗。 建于16世纪的<b>噶支胡瑟雷·贝格清真寺</b>,是波黑最有历史的清真寺,也是巴尔干半岛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奥斯曼式建筑。 萨拉热窝的人民热情友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温和的穆斯林之一。<br> 萨拉热窝人经常会花上几个小时和朋友一边喝咖啡或者饮料,一边聊天, 天主教的圣心大教堂“Sacred Hearts Cathedral”,内战中遭到损毁,战后重新修复。 老城区中著名的Ferhadija街上,有一条金属标识的分界线,上面写着“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东西文化相遇线)”。 在萨拉热窝街头,除了少数戴头巾的女性,很难分辨出行人的民族身份,但历史的积淀仍从街角流露出来,让人感受到这个“文明的十字路口”。 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与奢华精致的清真寺林立其间,黑纱遮面的穆斯林女人与踩着高跟鞋、化着精致妆容的西方女性并肩而行。 萨拉热窝,读起来很有韵味的名字,却是个命运多舛的城市。它曾历经500年奥匈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占领;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对后续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影响都很深远;它也是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发生地。它在仅仅20年前,还处于绝对的战争前线 -- 二战后欧洲最大最激烈的局部冲突 -- 波黑战争的中心。 夕阳西下,行人依然如织 18:30我们赶往晚餐地点。 今晚入住的《好莱坞酒店》,明日前往黑山<b>科托尔古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