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手工磨山药2003年摄于牛心乡</font></b></h3> <h1><b> 不将议顾再有两天,又要过中秋节了,在我记忆中,一过八月十五,庄户人的糜谷黍也就拾掇的差不多了,过罢节人们就该起山药啦,起山药是庄户地里最迟的营生,起完山药地里基本上也就了了。</b></h1><h1><b> 农业社时代,像我老家千井村不足五百口人,成立三个生产小队,每队约有30来户人家,五六十个劳力,160口人左右。山药是我们那里的大作,每年每队都要种一百五十亩上下。正常年份,除留够来年种墒(籽种)外,每口人可分山药500斤左右。那时候山药蛋是顶口粮的,五斤折一斤,算100口粮。大集体时期,每人口粮统共才300来斤,也就是说山药在人们口粮中所占比例近三分之一。</b></h1><h1><b> 过去,农业社种山药没有化肥一说,连农家肥也上的不多,山药籽籽不常调换,再加上人们务义的不到。因此,它的产量正常年份每亩也就五六百斤。可种山药却麻离倒烦不容易,到时又是锄来又是搂,前后得折腾两三个过儿。</b></h1><h1><b> 特别是到了起山药的时候,节令已是秋分,当地天气有时一早一晚都在零度以下,背阴泊遇时一黑夜冻寸数厚,出工早了人们冻的根本没法儿擩手,等到阳婆婆高了,顶多干一个时辰,就快晌午了,女人们便该回家做饭了,为后晌挱山药不堵手,刨山药的后生们还要再动弹一阵儿,约莫快饭熟了,他们才回家。</b></h1><h1><b> 每到起山药季节,人们简直忙疯啦,主妇们做饭都是护能,啥省事做点儿啥,家人不惧怎填饱肚子就行,吃罢晌午饭,出地的人连个展腰的空儿也没有,赶紧又得走,紧刨满挱,不将为念天又黑了。天寒日短,做不下多少营生。因此,一个生产队起百十亩山药,差不多撅扯半个月。</b></h1><h1><b> 起山药苦倒是没多重,但受的罪过不小。女人们挱山药,也没个手巴掌(手套),长时间在土里捯抓,一个个手都成了裂子圪嘟。膝盖虽说套了衬圪膝壳,但她们一天到晚,双圪膝跪在土里头,许多女人程度不同竟落下了关节炎。刨山药的男人们根本没有鞋钵穿,双脚就像两只灰瞎老(鼹鼠)一天攻战在冰冷的湿土中,刨上三天脚板的裂子就像小娃娃的嘴。每日黑将来吃完饭,人们便从门头上取下猪牙叉骨,用煤油灯头烤出里头的猪油滴在裂子中,名曰:烧裂子,女人们烤指头,男人们烧的是脚后跟。</b></h1><h1><b> 每天起出的山药,再迟也要分送到户里头,生产小队长根据当年山药长势,预估出全队的山药产量,估摸出每口人应分的山药斤称数,然后吩咐掌鞭儿(赶牲口)的挨门逐户倒山药。小驮算180斤,大驮算200斤,根据你家人口数,与所需山药的驮数,最后进行多退少补。</b></h1><h1><b> 给谁家倒山药,谁家的女人可以早回家,因为掌鞭儿的把山药倒在你家门口旁,还需你自个儿按照大小好坏对山药进行分类处理,这营生叫“攒山药”。即把大的好的捡出来入窖,差不多要供家人一年吃。将碎猴猴小的、刨成半片片的、核桃虫(蛴螬)吃成半壳壳的、风号日晒变成绿圪蛋的捡出来,准备磨山药粉。</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大浅盆上口直径50厘米底直径38厘米高28厘米厚1厘米2002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斗盆上口径38cm底直径29cm高16cm厚0.7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磨礤高31厘米宽14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马尾箩二细箩直径30厘米高10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抿面床长58厘米宽21厘米2003年拍摄</font></b></h3> <h1><b> 那年代,山药都是十分金贵的,除有毛病的,好的一个都舍不得磨,连娃娃们吃个馏山药当大人的都不准剥皮,早起和子饭腾山药,大人二号盆一往炕上端,孩子们便你争我抢,抓住勺把捞山药,当他们捞完后,轮到当家人连一个山药瓣也不剩。<br></b><b> 因此,大集体年代,每家每户磨山药数量都不多,一般六七口之家,攒出来有毛病的山药也就四五箩头,不足百斤。好山药的出粉率为15%左右,而有毛病的山药出粉率最多10%,也就是说磨四五箩头山药可打澄二升半粉面。<br></b><b> 人们难以想象庄户人磨十来斤山药粉是多么的不容易,它要经过攒、洗、磨、滤、澄、晾、罗七道工序。攒山药的过程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不必重叙。<br></b><b>洗山药是件费水的事,在右玉北部山区相对来说不缺水,挑个三四担水也不费劲,可在南山担水就很麻烦,井里水不多,男人们黑死半夜守候在井台旁,排队汲水,即便轮到你,迫上七八柳斗才能凑满一担水。所以,南山有很多村庄磨山药使用的全是麻潢水,尽管水里有牲畜粪便不干净,那也日本人吃高粱米——没法子。<br></b><b> 磨山药虽说是耗时费事之事,但它又是庄户人稍来搭去的营生。因八月秋忙,人们没闲功夫专门去磨它,均是两口子在夜里进行操作,一般由女人负责磨山药。磨山药的主要工具是磨礤礤,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简单,庄户人把吃完罐头的白铁钵子铰开捣展,用洋钉钉上一排排的小眼儿,找一块平整的木板钉在其上,即是磨礤。<br></b><b> 当女人磨满一盆,男人开始过滤,过山药渣用的主要工具:一是大瓷窑村烧的大浅盆和大斗盆,再是一面马尾箩,还有一把抿面床,过滤前两个盆各注半盆水,用马尾二细箩先在浅盆里滤头货(次),再到斗盆里滤二货。过滤时短不了抿面床,将它架在盆沿边,箩子置于其上,出水利洒。滤上两个过儿,等山药粉沉淀到盆底下,将上面的洪水倒掉,然后把斗盆里的粉面归并到浅盆里,再注入清水,用锅铲或木棍反复忽搅,待粉面完全沉淀后,将水倒掉再注入清水,来回往复打澄多次,直到水清粼粼,粉面白生生为止。这样,磨一口袋山药,两口子差不多要折腾一黑夜,第二天早起照常不误出地起山药。再说那时候磨完山药粉,剩下的山药渣也舍不得全喂牲口,挖出一大盆掺上几把莜麦面,拍成牛舌头片上屉蒸熟,全家一连要吃好几顿。</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晾山药粉的老奶奶 摄于右玉东山沟2001年</font></b></h3> <h1><b> 打澄好的山药粉干到一定程度,先用铁匙将上面的一层黑皮刮掉,再用铁匙裁成小块儿,炕上铺牛皮纸,双手慢慢将粉面块揉搓碎,散在牛皮纸上。什么时间粉面干透了,再用马尾箩罗下,然后装入纸缸缸或泥坛坛,因一眼窝粉面,不值喽攒歘(chua)大缸。</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装粉面的纸缸缸上世纪7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装粉面的泥坛坛上世纪70年代</font></b></h3> <h1><b> 农业社时期,自从每家分了自留地,人们便可在自留地里种点儿山药,吃山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再加上村民还可偷悄悄儿刨一点小块地,虽说这是名不正言不顺,上级不允许的事情,可大家一同偷着干,上面不追究,村干部也不嘿拦(呵斥),小块儿地里再厾达(种)上点儿山药。这样,人们山药就有了一定的富余,多余的山药就可磨粉面,此时起,遇个时分八节,人们吃个秸子菜调粉或豆腐烩粉疙瘩也就不成问题啦。上述情况指的是人家有人手的家庭,像男人在外工作的四属户,家人吃饱饭仍是个难题,像我家吃山药照旧不充。于是,我父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辞掉了好旦旦的国家干部职务,回村种地了。<br></b><b> 我国要说十几亿人真正解决了吃饭问题,那是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的事情。打那儿开始,土地才真正回归到农民手中,他们也才真正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种庄稼再没任何限制,啥吃香种啥,啥值钱种啥。<br></b><b> 我记得土地分开后,一度时期农民种山药曾火了一把,每家每户少则三五亩,多则十来亩,周边城市的人们都知道右玉的山药又沙又绵挺好吃。过罢中秋节,原雁北区各单位和大同矿务局及其下属各矿都到右玉挂(买)山药,凡来买山药的人都很挑剔,再加上右玉人淳朴善良,所买山药挱的全是十公分以上的,剩下的只好加工成淀粉。<br></b><b> 这时候,人们磨山药可再不是三筐子五箩头的事情,而是几麻袋几十口袋的营生,如再靠磨礤礤手工磨山药,恐怕整个冬天女人们别的事情就什么也不用干啦!<br></b><b> 鉴于此,许多山药较多的人家,都掏180元购买了山西偏关县通用机械厂生产的单项电薯类磨碎机,这个东东看起来身量不大,可它每小时能吃进700斤山药,这样,最麻烦的磨山药工序就变的简单轻松啦,只不过是打澄凉晒付点儿辛苦。</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单项电薯类磨碎机山西偏关县通用机械厂产2001年</font></b></h3> <h1><b> 不过,右玉的山药粉面就是好,又白又光又筋道,市场人们挺看好,贴点辛苦变卖票子也不少,即使当年一齐卖不了,因它细腻密度高,放个十年八载也坏不了。<br></b><b> 1986年我父病逝,像我家这样没有半个男劳力的哈(差劲)人家,母亲领拉三个女儿还种了四亩山药,除留足当年吃的来年种的,另外还磨了20多口袋,加工粉面300余斤,整整按下两皮缸。时隔28年母亲去世,打发她的时候,我从老家挖回100多斤粉面,家里还留一大半。整个事宴地里所吃粉条,粉疙瘩用的还全是老人留下的粉面。<br></b><b> 我这种状况的家庭,母亲还能抬裹下如此多的粉面,而像我村里收收(叔叔)大爷有人手的家庭,他们家存放一两水泥柜、几十蛇皮袋粉面的人家大有人在。</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威远古堡下的磨山药点2007年摄</font></b></h3> <h1><b> 随着山药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和产量不断增加,一些有经营头脑的人,瞅准了山药粉加工这一有利可图的项目,他们购置回大型磨山药机,自动化程度很高,就连洗山药采用的都是滚筒机,只需你拉去山药,到时拉上粉面走人即可。15年前威远古城东门外,就有这样一个大型山药加工点,我曾带着相机拍摄过半天,采访过多位山药加工户,记录下数百张老百姓磨山药的珍贵镜头,我记得加工户当中,不仅有威远当地人,还有外县(山阴、平鲁)和外区(内蒙)的人。<br></b><b> 时跨60余年,我一个年过古稀之人,亲眼见证了磨山药由少到多,由手工到机械的全过程。亲身经历过小时候盼过时过节,想打一下“瘦虫”,解一嘴馋,吃一顿秸日菜调粉或豆腐烩粉疙瘩的情景。那时,像我们这一代人说起这些东西,都口舌生津、嗓咽唾沫。现如今娃娃们吃不惯它,年轻人也不一定喜欢它,老年人更是惧怕它,(怕糖高)它已从昔日节庆的餐桌上拉了下来,素日里市场上两元一个粉坨也不很畅销,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