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之五】石屏赶街

汪海

<h3>  9月5日,正午时分到达石屏县城。在酒店办入住手续时,前台小妹告诉我一消息:今天是赶街日,老城里一大早就汇聚着四邻八乡山里来的农民在做买卖,很是热闹。大约下午吃完午饭一二点就会散去。石屏的赶街逢五逢十才进行,真是机会难得。放在行李,操起相机直奔老城。<br><br> 石屏的老县城还保持着古城的模样。大片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完好,小街小巷依旧,铺面民居依然,充满市井烟火的味道。<br>  走进一窄街,人声鼎沸,果然热闹非凡。高大的红土高墙下,拥挤异常。摆摊的、开店的、挑担子背背篓的,骑摩托车带孩子的,坐在街边抽水烟喝茶聊天的,买的买,卖的卖,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混杂在一起,哩语乡情,各色人等,活色生香。</h3> <h3>  老城里赶街的街区面积比想象的要大。几条背街小巷,弯弯转转,人流如织。集市上的商品服务也十分丰富多彩,蔬菜瓜果、火腿鲜肉、菌菇山货、服装鞋帽日用品、草药按摩拔火罐、看相算命耗子药……,让我眼花缭乱,相机镜不暇接。值得一提的是,中午时分街边小吃店生意都火爆,主打就两样:烤小豆腐和过桥米线,家家如此。后来听店主说,吃东西的也人以群分,游客和城里人多吃烤小豆腐,而山里来赶集的农民则专注米线。这里的物价实在是便宜。大碗米线14元,汤鲜配料足,一碗管饱。两人坐下来,围着烤盆悠哉悠哉地吃起小豆腐,你也不用数,基本上20多元也就管够。烤小豆腐大概是滇南最有特色的小吃,要围盆而食才有感觉。刚出炉丸子大小的烤豆腐,色泽金黄,鲜香嫩脆,美味可口。有一种颜色深一点的是用臭豆腐,也就象我们皖南的毛豆腐烤成,味道特殊,更有嚼劲,是我的最爱。从建水、团山到石屏,一路边吃边走,这小东西看似单调,但百吃不厌。</h3> <h3>  石屏叫“赶街”,云贵川许多地区叫“赶场”,北方地区叫“赶集”,云南有些地方还有叫“赶墟”、“赶街子”的。新疆人叫“逛巴扎”。都是一个意思,参加集市贸易。<br><br>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古老贸易组织形式。重庆主城的一些地方还保留有赶场的习俗,这在其它大城市是绝对少见的。赶场、赶集都是当地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br>  记得我童年时所住江淮地区的小镇上,有赶大小集之分,日子逢单小集,逢五逢十大集。逢大集人多、交易规模也大。小集就是些卖菜卖日用品的,而大集上则有卖牛、卖马卖驴,杀猪宰羊,耍猴练把式的,那是我最喜欢钻的地方。后来大人们怕我一个人偷着去,就常拿集市上有“老拐子”出没吓唬我。其实上世纪六十年代,拐卖人口的也没后来那么多。</h3> <h3> 云南的商业贸易活动起源也很早,唐宋时期洱海地区有所谓“河赕贾客”,跑缅甸等东南亚做外贸的专业商人群体。南诏政权就设有主管商贸的“城管”机构叫“禾爽”。商业贸易促进了了初级集市——“街子”(定期定额点的贸易场所)的形成,而且很快遍布云南各地。这些街子因所处地域和气候条件不同,有不同分类:“露水集市”、“日出市”、“日中市”、“夜市”等等。云南的街子大多以十二生肖的日子为街期,诸如鼠街、牛街、羊街、猴街、鸡街、狗街……。后来逐渐又演化成地名。所以刚来云南时,看高速上有“鸡街”、“狗街”的地名很是奇怪。<br><br> 许多地方一样,不管叫集、街子、场,还是巴扎,最大特点是集贸易、社会活动、文化交流为一体,有的还和当地节日活动联办。象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拨水节”,图的就是人多,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能充分展示各地不同的民族和乡土风情。所以我每到一地,最喜欢走老街老巷,逛菜市场。如果能遇上赶集赶场赶街,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乐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