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日新丨“山左”明清那些事

张胜荣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山东因居太行山之左(东),故得名“山左”,明朝建立后,于明洪武元年设置山东行中书省,从此“山左”开启了在明清时期的精彩旅程。</p> <p class="ql-block">明清山东人文昌盛,教育蓬勃发展,科举中试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地方望族长盛不衰,家族文化底蕴深厚,经学大师为学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坛名宿在诗文、戏曲、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书画名家为世人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艺术遗产,各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共同绘就了山东文化的多彩画卷。</p> <p class="ql-block"><b>山左</b><b style="font-size:18px;">六府格局</b></p><p class="ql-block"> 明初山东行中书省,治所在青州。九年(1376年)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移治济南。布政使司以下设府(直隶州)、县(属州)两级地方行政机构。</p><p class="ql-block">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因明制而几经变更,乾隆年间始成定制,省以下设道、府(直隶州)、州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时期,山东长期保持六府格局,俗称西三府(济南、东昌、兖州)与东三府(青州、莱州、登州)。</p> <p class="ql-block">明“分巡东昌道印”铜印(东昌即今山东聊城),印面篆刻“分巡东昌道印”,背面右刻楷书“礼部造”,左刻楷书“分巡东昌道印”,左边款“大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右边款“第一百二十五号”。</p><p class="ql-block">这件“官印”的来历有点意思,据清康熙《天门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东昌府巡按途经<b>竟陵探亲</b>,船到沉湖时雷雨大作,官船被冲翻,人虽被水手救上岸,但官印不慎失落湖中,经两天打捞,并未找到。事后不久,这位东昌府巡按再次来到干驿,在沉湖边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b>“失印亭”</b>,并立石碑记载此事。当官的丢了官印,这罪过不小,据说这位巡按最终还因此被罢官。四百年后,此印即于沉湖边失印亭附近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为“藩屏王室”,定封建诸王之制。明朝在山东先后分封齐、鲁、汉、德、衡、泾六王。其中齐、汉、泾诸王因罪或无子而国除,鲁、德、衡王分别就封于兖州、济南、青州三地。山东藩王世系绵长,对山东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有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藩王及其子孙坐靡厚禄,生活奢侈。其中朱元璋那不争气的儿子“鲁荒王”朱檀,其墓中有不少稀世珍宝,可见其生前的奢靡生活。</p> <p class="ql-block">“藩屏王室”在山左之地留下了很多“印记”,比如青州明衡王府石牌坊、济南德王府内被民间称为“王府池子”的濯缨湖等。他们不仅为明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还为城市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被民间称为“王府池子”的濯缨泉 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兖州“鲁荒王”朱檀</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礼运东方展出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在海岱日新展厅展出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皇权至高无上,山东作为中国腹里和孔孟故里,表现出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极其稳定的一面,创造了“山左故事”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氏被称为“安富尊荣公府第,文章道德圣人家”,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宋至和二年(1055),宋仁宗赐予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b>“衍圣公”</b>封号,后世袭32代,历时880余年,孔氏家族成为中国历史最久的贵族世家。历代衍圣公嫡长子孙居住的府邸即为衍圣公府,俗称“孔府”。孔氏家族世守儒学,诗礼传家,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历代衍圣公、经学家孔安国、文学家<b>孔尚任</b>、校勘学家孔继涵等。</p> <p class="ql-block">  <b>文脉绵延的明清山东</b></p><p class="ql-block"> 临朐冯氏是明清时期闻名海岱的名门望族,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康熙二百余年间,家族中七代科第蝉联,成员仕途显赫,文人辈出。代表人物有冯裕、冯惟敏、冯琦、冯溥等。</p><p class="ql-block"> 新城王氏是明清两朝最重要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之一,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均有重要影响。代表人物有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王象晋、王象春、王士禄、<b>王士禛</b>等。</p> <p class="ql-block">无棣吴氏家族科甲连绵,从乾隆至道光年间,十三世至十七世的吴氏子孙中共出现了13名举人,6名进士,17名贡生,16名太学生,廪生、监生、庠生共13名。其中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先后中进士,更为吴氏家族赢得“进士世家”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清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左上) 明 沧溟先生集三十卷附录一卷(右上) 清 桃花扇四卷(左下) 清 聊斋志异十六卷 (右下)</p> <p class="ql-block">  <b>诗歌</b>作为古典文学最基本的一种文体,在明清两代颇为兴盛,而表现在山东诗坛的盛况则尤为显著。这期间不但出现了力主<b>“文必秦汉,诗必盛唐”</b>复古思潮的<b>明代前后“七子”</b>中的边贡、李攀龙和谢榛等名家。</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前期更涌现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倡言“神韵”的诗坛大家<b>王士禛</b>。形成了“诗学之盛,莫盛于山左”,“山左之诗,甲于天下”的繁盛局面。</p><p class="ql-block"> 清初,继遗民诗人之后崛起的诗人群体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王士禛,他执康熙诗坛牛耳,为<b>“一代诗宗”</b>,追随者云集。王士禛一生创作了大量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的作品,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24岁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所赋《秋柳诗》四首。此组诗造语含蓄典丽,句句写柳用典,而通篇不着一“柳”字,令人叹绝。四方和者数百人,可谓文采风流照耀一时。济南文士为纪念此一盛事,便结“秋柳诗社”,并在水面亭附近修建馆舍,观柳赏荷,读书唱和,号为“秋柳园”。</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是山东<b>曲坛戏剧创作</b>的高峰期,无论是杂剧,还是传奇,都产生了颇具影响的作家和剧作,为我国的戏剧史增添了重彩的一笔。<b>孔尚任</b>(1648-1718)是曲阜孔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清初诗人、著名戏曲作家,与洪昇齐名,并称<b>“南洪北孔”</b>。孔尚任代表作《桃花扇》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剧,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明王朝覆灭、清军乘机入关南下建立清政权为历史背景,叙述明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全剧以侯、李二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南明亡国的历史悲剧,展示明末清初之际的社会生活,歌颂坚持民族气节的主战派史可法与底层人民,堪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该剧自问世300年来长盛不衰,先后被改编为黄梅戏、京剧、昆曲等。</p> <p class="ql-block">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b>小说</b>创作,到明清时期已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期。<b>蒲松龄</b>代表作《聊斋志异》约创作于康熙初,大约康熙四十五年基本完成,前后历时40余年。全书现存491篇,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它通过花妖鬼狐或奇人异事,从不同角度广泛而深刻地暴露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腐败,锋芒指向腐朽的封建制度。《聊斋志异》是继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之后,文言小说中的惊人之作,在社会上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被列入世界杰作之林,蒲松龄也因之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 高凤翰折枝花卉图卷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出</p><p class="ql-block">明清书画艺术呈现百花齐放的竞秀景象,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书画流派,显示了传统文脉连绵不断的顽强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在“扬州八怪”之中只有一个北方人,他就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山东胶州人高凤翰。<b>高凤翰</b>工诗文,善书画,能治印,尤嗜刻砚。他擅画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派。55岁左右,右手病疫改用左手,更号“尚左生”刻印“丁巳残人”。其画具有宋人雄浑之神,元人静逸之气。秦祖永《桐荫论画》评道:“离奇超妙,脱尽笔墨畦径,法备趣足,虽不规规于法,而实不离于法。”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高凤翰被世人誉为<b>“四绝奇才”</b>,闻名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清 高凤翰雪浪金星砚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出</p> <p class="ql-block">  清代山东潍县,有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父母官”,他就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b>郑板桥</b>。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出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十二年。</p><p class="ql-block"> 刚到潍县时,一首《恼潍县》,道尽了他对潍县的第一印象:“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宰官枉负诗情性,不得林峦指顾间。”然而此刻“恼”,几年以后却“打脸”了。“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在郑板桥治理下,潍县人民安居乐业,变得美丽繁荣,郑板桥也越来越喜爱这片土地,以至于他卸任回乡十年后,仍写下了“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的恳切词句,毫不掩饰自己对潍县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这本清代《郑燮手批判词册》,共19开,为1746至1753年间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断案时所写的判词,经后人收集帖裱成册。判词字迹清晰,简洁明了,用笔流畅,纵逸豪放,是郑燮日常书法最真实的体现。册中诉讼公堂的案件多为争地立界、商贾争利、作奸犯科等。从判词内容不难看出,郑燮为官清廉、是非明辨和体恤百姓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  诸城刘氏是有清一代显赫的仕宦大族和文化世家。家族中出仕为官者众多,以清廉爱民享誉朝野,并在文化领域多有建树。代表人物有刘棨、刘统勋、<b>刘墉</b>、刘鐶之、刘喜海等。</p> <p class="ql-block">海岱的多元与包容,成就了文脉绵延的明清山东,活力与创造力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活,展示出齐鲁文化独特的魅力,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海岱的文化的蓬勃发展蓄力、聚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