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情提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过长春的高楼大厦,走过长春的高架、路桥,去过长春的时尚街区,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长春似乎越来越有国际都市的范儿,其实,在繁华之后,在高楼大厦之下,依然还有这样一些地方,保留着历史的印记,一年又一年,用静默的存在,去讲述长春那些年所经历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东北全景跟团游结束后,和驴友历时三天,按图索骥徒步探访了伪满洲国八大部及其他日伪时期代表性建筑。正所谓:沉痛的历史,无言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些历尽沧桑的建筑,了解和品鉴这些建筑的风貌和建造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春新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伪满国务院旧址</span></p> 伪满八大部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北被日本殖民的历史是沉重的、屈辱的,这是“国耻”,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并始终警示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遍布长春的伪满时期建筑,是一幢幢不可移动的日本殖民中国东北和侵略中国的“罪证”和“铁证”,是中华民族耻辱历史的“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活生生的教材。但这些留存下来的建筑,也是“艺术”。这些建筑“艺术品”是日本人(或西方人)设计的,但勿庸置疑的是,这些建筑都是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建设的,中国人民才是这些建筑艺术真正的“主人”,也最终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手中,为我所用,发挥其历史与现实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民大街”北接解放大路文化广场,南连新民广场,是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虽然以“大街”命名,但全长仅有1446米,是长春城区内最短的一条大街。在伪满洲国时期,新民大街被称为“顺天大街”,作为伪满国都的政治中心,附近聚集了伪满国务院、八大部和伪满综合法衙(司法检察机关),新中国成立后则改名为“新民大街”并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观路线:伪满外交部-伪满国务院(驾车1.8公里4分钟,骑行1.9公里10分钟)-伪满军事部(步行183米3分钟)-伪满司法部(步行911米13分钟,骑行5分钟)-伪满经济部(路对面相距93米步行1分钟)-伪满交通部(步行362米5分钟)-伪满兴农部(步行901米13分钟,骑行1.1公里6分钟)-伪满文教部(步行557米8分钟)-伪满民生部(驾车2.6公里5分钟,骑行2.3公里13分钟,步行2.1公里30分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八大部是指伪满政权国务院的八大统治机构,即军事部、经济部、司法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民生部、外交部、以及综合法衙。这些建筑物被称为*“兴亚式”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兴亚式建筑最初用于政府和商业建筑,融合了东亚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特点,具有新时代特征和功能。长春市著名的兴亚式建筑有“伪满洲国政府”旧址,是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整个东北地区后设置的伪满洲国政府的所在地。1932年3月1日,清朝末代皇帝(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使当时的长春成为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而“伪满洲国政府”是中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伪满洲国政府机关建筑群,该建筑群包括了办公楼、大礼堂、官邸等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国务院旧址在新民大街左边。现为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日人石井达郎设计,效仿日本国会大厦,主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独特的五层塔式屋顶,烟灰色琉璃瓦,建有溥仪阅兵台。斜对面是“伪满军事部旧址”,浅灰色砖墙,褐色条纹面砖,后扩建了一层,屋顶由原来的硬山式改为歇山式,外部镶嵌了巨大的装饰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春的历史不长,不过200多年,长春的那些老城墙、城门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些日伪时期的建筑,那是历史凝结在大地上的符号,也是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见证,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们常说的伪满八大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军事部旧址位于新民大街71号,现为吉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来的四层楼建于1935年,1970年又在其上接高一层。该建筑呈三角形,钢筋砼结构。建筑面积538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现为空军四六一医院。当时楼内有伪新京高等法院、监察厅,地方法院、检察厅等部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局部五层,楼顶平台建有三层塔楼,紫红色琉璃瓦敷顶,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圆角流线型建筑,平面结构呈弓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司法部旧址位于新民大街828号,现为吉林大学新民校区。该搂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16200平方米,钢筋砼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民生部旧址位于人民大街623号,现为吉林省石化设计研究院。平面呈长方形,钢筋砼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经济部,前身是设立于1932年3月9日的伪满财政部,1937年7月1日改称经济部,职能为掌理税务、专卖、货币、金融、国债、投资、商事、贸易及国有财产事宜。旧址建成于1935年,坐西朝东,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4.32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主体为五层,两翼四层,地下一层。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吉大三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经济部,位于今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会处东南角,与伪满民生部隔人民大街斜相对(背靠长春国际金融中心,地铁1号线D出口北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旧址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主体地上两层局部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似“凸”字形,中央方攒尖,两翼平顶。最初为伪满财政部等机构在此办公,后来驻此建筑的是伪满国民勤劳部。上世纪七十年代楼体有所增建(加盖了一层),现外观亦有所改动。解放后曾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1992年改称长春税务学院,现为浦发银行长春支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交通部旧址位于新民大街1163号,现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该建筑始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8279平方米,建筑平面显长方形,钢筋砼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兴农部,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伪满实业部,1937年7月改称产业部,1940年6月又改称兴农部。伪满兴农部是管理永久性产业的行政机构,掌管伪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矿产、工业、开拓殖民以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事项。旧址建筑面积9871平方米,正门朝北,二层楼房,平面呈“弓”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大楼被苏联红军占用,1946年后由国民党军队使用。1948年长春和平解放后,由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前身)接管。1958年8月,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使用至今。1998年,旧楼被拆除,并在原址新建一座五层教学楼,大楼正面一至二层模仿原建筑立面式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兴农部旧址,经新民广场从自由大路出口出,前行约300米,在长庆街口南侧,一栋黄色建筑便是不少长春莘莘学子向往的学校——东北师大附中,该建筑建于1932年,整个建筑呈矩弓字型,建筑面积9871平方米,原建筑为两层,80年代改为四层建筑。外墙采用黄色涂料,屋顶为普通灰色瓦。这个部门在伪满时期主要是管理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开拓殖民等。1948年长春解放后由东北师范大学接管,1958年交由东北师大附中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0年,伪满当局对伪中央农业机构进行了整改,原有的产业部解体,其工矿业部门移交经济部进行管理,农业部门则独立出来成立了兴农部。兴农部主要负责保证日本在战争过程当中关于农产物资上面的需求,同时从全局管理伪满洲国境内的农业生产与流通工作。兴农部继续压榨着东北人民的每一滴血汗,成为了难以摆脱的枷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兴农部旧址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平面呈弓字型,钢筋砼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兴农部旧址竣工于1937年,上世纪拆除,新楼一层和二层外立面对旧楼进行了还原。伪满于1932年设立实业部,1937年改为产业部,1940年改为兴农部。兴农部掌管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矿产、工业、开拓殖民以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事项。地址:自由大路与牡丹街交会东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文教部,位于今自由大路南侧,距离新民广场500米处(与伪满兴农部和综合法衙呈“一字型”排列),设立于1932年,下设三司,即礼教司、学务司和总务司,主要负责常务、宗教、社会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的统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7年7月,伪满国务院将原来的九个部改为八个部,撤销了文教部,将其业务归并到新设的民生部之中,1943年4月1日又重新恢复了文教部,1945年1月增设学生勤劳奉公司。旧址大楼为“凹”形二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1万多平方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大楼被苏联红军占用,苏军撤离后,为当时的长春大学占用。1948年长春和平解放后,由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前身)接管。1958年8月,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使用至今。1986年发生火灾修复后改建为三层楼。2002年3月,被彻底拆除,原址新建一座五层的教学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外交部旧址位于普庆路70号,现为太阳世纪居酒店。该楼建于1932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系带地下室的宫堡建筑,具有西方建筑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外交部始建于1932年,砖木结构,楼高两层系带地下室的宫堡式建筑,具有别于其他兴亚式建筑的西方建筑特点。外交部可以说是八大部中最没存在感的部门,因为当年也没有几个国家承认伪满洲国主权,更何谈外交。现在的外交部旧址也基本上没有往日痕迹了,现为某美容集团总部,位于普庆路。长春的地铁里到处是它的广告。</span></p> 伪满其他机构遗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中央银行旧址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吉林分行长春市人民广场支行所在建筑,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91号。在东北沦陷十四年间,该址是东北的金融中枢机构~伪满洲中央银行。它建成于1938年,这座由日本西村好时事务所设计的四层金融建筑,建筑面积为26835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楼高21.5米,到最高部位为27.5米,地上4层,地下2层,建筑内有一个内采光天井(在营业大厅内)和两个外采光天井。大楼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用多层钢网及混凝土浇灌,每层楼地面全部用20毫米粗的钢筋一根挨一根拉制,钢筋用量为5000多吨,占伪满洲国全国当时建筑工程用量的一半。墙体用鹅卵石加混凝土浇筑,其厚度为60厘米。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东北产花岗岩石贴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中央邮政局,这个邮局的风格着实和电影《情书》中在日本北海道小樽中出现的邮局风格相辅相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大陆科学院旧址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当时是长春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资源,“以战养战”的工具。现在为中国科学院长春理化研究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映画株式会社旧址,现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老厂区,《长影旧址博物馆》。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3年在日本关东军掌控的国策会社企业“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满铁)的资助下在长春成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1939年11月由甘粕正彦任“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日本陆军中激进的法西斯分子,后掌管伪满警察机构,号称“满洲夜皇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在满映旧址基础上建立的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满映直属伪满洲国国务院,由关东军实际控制,并垄断了“满洲国”的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权。在“满洲国”境内的各大会社(公司)中,满映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其承担着制作、发行并放映“国策电影”的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满映存续的八年间,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及纪录片189部。编辑发行《满映通讯》(日语版)307号,《满映时报》(汉语版)313号,《满洲儿童》55号。做了大量的“日满协和”的宣传,并美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以利于伪满洲国的统治及日本在伪满洲国的特殊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关研究表明,从1939年到1945年间,“满映”拍摄的影片分成三种类型:“时事新闻电影”、“启民电影”和“愚美化日伪民影片”(故事片)。1939-40年间日本陆军掌控下的“满映”与日本“东宝映画”合拍了三部所谓“国策”愚民影片《白兰之歌》《支那之夜》另名《上海之夜》和《热砂的誓言》,称“大陆三部曲”。以美化日本侵略、殖民统治和欺骗民众,达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的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东军司令部旧址,现在吉林省委机关大院内。关东军司令部一九三二年由沈阳迁至长春,这栋大楼也是一九三二年开始动工,造价170万元,旧址主体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当时是关东军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址,现为吉林省松苑宾馆一号楼,此官邸接待或住宿过的名人也有很多:满洲国时期有溥仪、张景惠、汪精卫、东条英机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此住宿过的我们中央领导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朱德、林彪等。外宾接待过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官邸四周有高墙护卫,院内地势起伏,林木葱郁,溪水潺潺,实乃闹市中的幽静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吉林大学鸣放宫原为神武殿,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区东临人民大街、北靠东中华路、西连同志街、南隔前卫北区图书馆与解放大路相望的牡丹园的一角。神武殿采用日本传统的建筑形式,黑色陶瓦的大屋顶,雪白的墙壁,花岗石的基座,建筑形式舒展。当时是供日本人习练武术和祭祀神武天皇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多数长春人,尤其对年纪不轻的吉林大学教师和毕业生而言,鸣放宫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是一个经常听到并提起的地标性建筑,更代表着一段青春往事。回望鸣放宫这座具有70余年历史的日式建筑,人们发现,这座建筑的原名叫“神武殿”,与日本侵华那段历史有关。1940年是神武天皇诞辰2600年的日子,侵华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长春修建了“神武殿”,以此祭祀神武天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广场前身为地质宫广场,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是伪满州国的国都广场,始建于1933年,名为“帝宫广场”、“顺天广场”,建国后,地质宫广场作为我市的大型集会广场,在全市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八十年代初期,广场东半部被改造成城市公共绿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年9月10日,伪满洲国在此举行新宫廷营造动工仪式。按关东军计划,在此建造新帝宫,从1940年开始修建,到1941年停建,只完成了地基浇铸和一层地下建筑,当时遗留在地面上的只是些裸露着的参差不齐的钢筋头和水泥柱块,形同枯木,格外凄凉……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物资匮乏,水泥、钢材和有色金属材料更为紧张,工程随之停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要发展,地质学人才急缺…… 1952年东北地质学院成立后,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与长春市政府磋商,决定利用原正殿基础修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3年7月1日,东北地质学院教学主楼在“皇宫政殿”的地基上正式开工建设。地质宫工程,简称308工程。1954年6月18日基本竣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伪满新“皇宫”旧址,位于现御花园公园内,1938年由日本大同株式会社设计修建的溥仪避难所是当时新“皇宫”内唯一竣工的建设项目,但却未曾使用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景惠~官邸旧址由长春市八一招待所使用,2014年被定为吉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邸主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791平方米。主楼的红褐色面砖与屋顶琉璃瓦的颜色非常接近,整个建筑以转角处高耸的单檐四角攒尖顶塔楼作为构图的中心,两侧以琉璃檐山花与塔楼相呼应,形成一座风格独特的“满洲式建筑”。官邸主楼一层有前厅、大型会议厅、接待、餐饮等服务用房,二层是张景惠的办公及家属生活区域。官邸外观现保持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建筑的色彩以白、灰、黄等等为主,兼具了古朴感和现代感,层次丰富,总体统一。满足了人们视觉感官的享受,而且完美融入城市之中不显突兀。使得长春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增添了长春建筑的美感,增加了历史色彩。当时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是一个时代的佐证,如今这些建筑更成为长春风格独特的景观,它们的基础设施完善,兼顾了城市的完整性和时代性,既不与长春市快速发展的脚步脱节,又保留了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于网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