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相处两茫茫——给自己的43岁生日礼物 🎁

<p class="ql-block">2024.09.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艺女中年,在曼谷行的最后一天,留一些话给自己,作为自己43岁的生日礼物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7月开始入驻朋友圈。十年多以来,妈妈的朋友圈几乎没怎么变过,可以堪称是真正的朋友圈。倒不是说没有进进出出的人,主要是我的风格貌似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说的是对的,朋友圈是看着这两个孩子长大的。所以我相信大部分的叔叔阿姨都不会觉得妈妈是在晒娃,妈妈晒的其实就是她自己。</p> <div><br></div>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感觉不怎么思考,一切随生活和社会的惯性走,那会更多关心的是外部世界,当然也包括知识的求取、功名的得失等。随着年龄渐长,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更多地向内观,发现了更多自己的需求,自己的优势,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不足。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博主大张旗鼓地教大家女人四十岁以后要学会爱自己学会为自己活等等。其实,和端粒的变短、细胞的退化一样,四十以后的女人自然而然便会为静下来,向内求,为自己活。那都是荷尔蒙带来的自然规律,无他。<br><br>当然,我也不例外。<br><br>生了孩子以后十几年,可以很坦诚地说一句,真没想过什么为自己活,为孩子活,为家人活啥的等等问题。就是生物本能,和身为学生就该好好学习,身为打工仔就该好好上班一样,生了孩子以后就该好好做妈妈,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其位,施其职,谋其政,社会角色的需求,而已……<br><br>所以,今天我也不接受各种自媒体的道德绑架,什么妈妈不能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总为孩子考虑,为自己考虑得太少了,要好好做自己,妈妈好了孩子才会好等等。各位博主,你们说的都对,可是——<br><div><br></div> <div><br></div><div>孩子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除了知识,还有社会规则、生活常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窍不通。祂在早期那几年,唯一可信赖和相信的就是父母。所以,早期教育责无旁贷,这个道理似乎在我年轻的时候就明白了。<br><br>于此同时,嫁进一个新的家,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新的环境,那个环境里的三个人早已磨合了三十几年,互相熟悉了彼此的脾性和相处模式。在新家,妈妈其实和新生的婴儿是一样的,怀孕、哺乳、育儿,包括平衡各种不熟悉的关系以及搞定工作和生活等等,简直一切从零开始,在一片混沌中摸爬滚打着前进。<br><br>面临妈妈们的全是不会的自己,各位有爱的博主,你们要的做自己,就是从早上十点逛街逛到晚上十点,下了班就和三两好友吃个饭喝个茶,没事就往脸上抹点粉涂点油。和喂奶换尿布以及搞定各种复杂的关系,有何联系?这个问题,何解?<br><br>妈妈养育孩子的前几年,本质上就是一个婴儿开始养育另一个婴儿。所以,媳妇到新家的前几年和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前几年一样,几乎就是一个残疾人。祂所要的无非就是支持,帮助和理解。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根本上就是取决于关系开始的前几年。<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然而,很多人并不懂这个道理。这也是很多亲子关系婆媳矛盾的根源。我们,对这个世界应该存在的样子,知道得太少了。<br><br>要知道患难见真情。在一个人最困难的时候你真心地帮一把,哪怕就是真切地问候一句,都是让人在困难中前行的动力和支持。良言一句三春暖,有些时候给人力量的就是雪中送的那一块碳。因此,妈妈至今一直感恩刚来日本那几年曾经帮过我的每一个人。<br><br>千百万年,社会风貌在变,世界格局在变,甚至道德标准都在变,然而永远不变的就是人心。在一个人最弱小,最无助,最困难的时候,你对待他的样子直接决定了你们今后的关系。永远不要忘记,孩子会长大,我们会变老。<br><br>以上这些就是妈妈在葫芦兄妹早期不遗余力地学习育儿的根源。关系一旦固定,很难改变,除非出现外力。<br><br>十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对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等等有一个基本认知模式。如果孩子心中留下对父母正面的印象,对社会积极的评价,这孩子大抵成绩一定不会差,也会对未来充满期待。所谓的差生,内心一般都留着长期累积的未消化的情绪,而这些大部分来自最亲的人。成绩不好啊,只是个结果罢了,大部分人都搞反了因果。<br><br>所以,身为原初中教师,我本人一直有一个不被同行模仿的想法,那就是——身为初中班主任的那几年,我的主要精力就是在说教,致力于孩子的三观教育而非学科教育。<br><br>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很难再接受父母的建议了。所以一旦初中老师能改变孩子对父母之前行为的认知,从不理解到感恩,大部分孩子便开始亲社会,慢慢地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期待。只要内心变暖的孩子,大部分时候成绩也就提高了。成绩提高啊,只是顺利成章罢了。<br><div><br></div> <div><br></div><h3>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深受<font color="#ed2308">阿德勒心理学</font>的影响,我代言一下阿德勒思想,不配合的表象背后都站着一股情绪,而青春期就是峰值。</h3><br>当然,阿德勒也说,孩子在十岁左右会有一次自我选择,也就是十岁以后的孩子基本和父母的养育关系不大了。所以,我一直把十岁作为育儿的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br><br>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十岁以内,在孩子最无能最无知最无助的十年给他全力地帮助支持和托举。养育是浅爱,托举才是深爱。<div><br></div><div>当然,自从生了二宝之后,自然从十年变成了十四年!<br><br>所以,十四年感觉没干什么大事,最正经的事就是———养孩子。都还不敢称育儿,因为养很容易,育,真的很难。养儿养女十四载,感觉终于快毕业了🎓<br><br>佛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就成仙了。养儿育女十四载,应该早就成仙八十一回了吧!</div><div><br><div><br></div></div> <h1><div><br></div></h1><h3>虽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但确实正如我的某位人生导师说的那样,父母能留给孩子的其实很少,钱财,地位,名望等等都不是,父母能留给孩子的只有两个字——<font color="#ed2308"><b>精神</b></font>。</h3><br><h3>我的理解就是,孩子出息便不需要靠父母留给他的任何东西;孩子不出息,你留给他再多也没用。最有用的就是——你是什么人。父母是什么人,孩子大概率也是什么人,而做什么样的人是和富贵贫穷地位出身等都无关的,只和一个有关,那就是——<font color="#ed2308"><b>自我选择</b></font>。</h3><br><h3>有人说,那是代表十岁以后就不管了?这个世上总存在着一些极端的二元论,而我们大可不必。如果孩子从小不娇不纵,十岁以后应该有一定的成熟度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然后慢慢地,可以把试错的权利送给孩子,让孩子学会在错误里多待一会,真正地开始退后,看着孩子一次次从失败中学会成长,让父母的逐渐退出不是一句空话。</h3><br><h3>十岁以前挖掘孩子的需求,十岁以后听从孩子的需求。十岁以前把孩子当客户,十岁以后把孩子当老板。十岁以前家长不放弃孩子就不会放弃;十岁以后孩子不放弃家长就不应该放弃。</h3><br><h3>很喜欢这么一句话,养育一个孩子好比带一个团队。如果你认认真真做过这件事,你一定理解我这句话。因为育儿不是一个人的事,育儿是一个家族的事,更是一个<font color="#ed2308"><b>系统</b></font>的事。</h3><div><br></div><h3><br></h3> <div><br></div>在这个系统持续的十几年的过程中,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肯定、赞许、包容、理解和支持。当然,也一定会有不解,疑惑,质疑甚至反对。<br><br>时常有人质疑,你这样不累吗?你这样还有自己吗?<br><br>每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都想用全婵红那萌化的小眼神轻飘飘地来一句,“真是的,瞧你这问题问的。谁不累呀?” <br><br>可不,任何一个人想做好任何一件事,说不累的,那不是笑话吗?<br><br>但十几年来,哪怕有质疑或不解,我貌似都没有变。因为,我本人,对于如何做妈妈是有自己的界限和标准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自我要求的精神。<b><font color="#ed2308">所谓做自己,就是做那个坚持做正确的事儿的自己。</font></b><br><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div><br></div><div>昨天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老师发来了一长段文字,很关心妹妹的心情。哥哥陪着妹妹一起认认真真地读完了。 <br><br>读完,虽然很晚了,但我还是带着妹妹去老师房间谈心了。<br><br>第一次夜聊,有一点小严肃又有点小特别的气氛,老师掏了很多心里话。老师知道妹妹已经尽了全力,正因为尽全力了才会这么不开心。老师也说,虽然前几天老师没来,但知道妹妹会努力的,因为妹妹是那种很让人放心的孩子。妹妹的集中力持久力和向上心等等,包括很说得起,被指出来的地方会很虚心地接受并努力改正,妹妹的诸多品质一直让老师很疑惑,这个孩子究竟是怎么被养育的?<br><br>当老师很认真地问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真的非常欣喜。育儿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智商以外的品格的培养。<br><br>因为,讲真,考不考得上名校,不往上翻个三代都别轻易说这话。至于这一点,很多鸡娃家长一定得明白,努力的终点其实就是流体智力的上限。有些孩子在小蝌蚪胜出的那一刻已经输了。所以,培养学霸可遇不可求。<br><br>妈妈我翻翻自己和爸爸的家族史,不是渔民就是农民,到了我们这一代也就是个普通的二本,想做梦蹦出个985或211,不是不可能,那得依赖祖上积德或超强变异。<br><br>然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件事完全和基因和背景和家产无关。即使原生家庭论乱飞的今天,我坚持认为,做什么样的自己是可选择的。<br><br><h3>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因为<b><font color="#ed2308">善良、真诚、守信、自律、有同理心</font></b>等等品质,和出身无关。事实上,即使原生家庭并不完美,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脱身的例子也比比皆是。</h3><br>一直以来都认为,这些才是这个孩子将来的立身之本。做人始终比做学问更重要。<br><br><h3>而老师提到的妹妹的这些品质,都是超越智商的品质,是可以带着一生走的品质。即使若干年之后,孩子回归平凡,也是可以受用一生的。这才是早期育儿的精髓,我们的孩子未必做得了学霸,但是一定可以成为<b><font color="#ed2308">人霸</font></b>。</h3></div><div><br></div> <div><br></div>十年相处两茫茫,父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其实真的很少,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也就那么几年。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更多的是看着孩子的背影前进。在妹妹即将年满十岁,老阿姨即将年满43周岁之际,只想对自己说一句:您辛苦了!<br><br><h3>养儿育女十四年,说不上功成名就,但也至少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孩子。虽然添了不少白发和细纹,好在依然四肢健全,还能继续意气风发。那今后的生活,你好好做自己,我好好做自己,咱们<font color="#ed2308"><b>合作愉快</b></font>!</h3><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