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第八章:两弹为主,导弹第一</b></p><p class="ql-block">在拿起笔来写这一章节时,我就深深的回忆起1968年初,我入伍到东风基地时情景。在下了火车去4号的公路上看的一幕,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幕。在进入4号的大道两旁,两幅醒目的大标语展现在我们这批新战士面前,<b style="font-size:18px;">【一切为科研生产服务】【一切为科技人员服务】</b><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计十八块牌子立在那儿,看上去时间有点长,褪去了的颜色有点旧,但字迹还是非常清晰。在当时那个年代,当在地方参加过“文化大革命”的,刚入伍的我们看见这样的标语口号,都是非常之惊叹和要直接面对的,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怎样看待它,面对它,是我们这批穿军装的新移民的一个热烈讨论议论问题点…</span></p><p class="ql-block">后来是在一部教导队和老师们交谈时,才知道了这两幅标语的来历,才知道它的真正历史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告诉我们,话得从苏联专家们撤走后说起,1960年9月10日7时,也就是苏联专家走后的第十七天,我们的科技人员和各技术中队操作人员,用国产燃料把苏制P-2导弹在3号发射场一鼓作气发射上天,飞行试验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1960年11月5日9时,用我国自己生产的东风1号导弹,用国产自己生产的燃料,在3号发射场发射飞行成功。不久接着东风2号开始试飞,为了激励基地第一试验部全体发射试验官兵们士气,而留下来的标语。当时发射阵地在3号,而地地导弹试验部直属队在4号,中间是敖包山它们三点遥相呼应,为发射任务提供一切保障和支持。我们东风人都知道,要完全成功发射试验,必须要一切以科研生产为中心,必须以科学技术人员为主体,服务他们就是服务成功。因为,他们从事的是我国国防高尖端技术,没有其它国家给予我们帮助,只能依靠自己的国家培养出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来完成。他们是任务的执行者,消化吸收者,言传身教者,有他们中国的导弹就有希望。服务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是我们国人希望,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教员们接着说:你们这批兵来基地晚,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日子,没有亲耳听到我们的老司令员孙继先在苏联专家走后,一场激动人心的讲话,他说:同志们苏联专家走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走了,戈壁滩上还有我们,发射场还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是新中国的第一支导弹试验发射部队,我们的身后有党中央的支援,有毛主席的支持,所以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怕,就是天塌下来了也要顶住不能趴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主管发射的副司令员李福泽也讲:人最重要的是精神,最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和工作技能,要是精垮掉了信心没了,工作技能丢了就没救了。但是,只要精神还在信心还在,工作技能还在希望就一定还在。我们的科技人员是了不起的,他们不仅具有聪明智慧,他们还特别能战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司令们把科技分子,技求骨干当成我你东风基地宝贝,国家的宅贝去爱护去保护去培养,目的是为了我国的导弹试验工作不受何干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国家自己的科技队伍能行,我们部队自己培养的技术骨干能行。有了这种对待科学技术热情,有了这种对待科技人员态度,从1960年到1964年期间,基地的导弹试验是一枚接着一枚,一个型号接着一个型号都获得试验成功和定型。特别是新的型号也不断出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这是中央军委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指令号召的下达,东风基地又一次掀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热潮。他们牢记聂荣臻同志在基地的讲话,不管出现什么情况,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不能减,新分配的大学生不能减,他们是导弹火箭事业的金疙瘩,要把导弹火箭送上天,还得靠他们。前苏联专家在时,我们提出的是:“一切为苏联试验安装和特种设备安装专家服务”他已经走了。我们现在也要提出:“一切为科研生产服务”,“一切为科技人员服务”,把服务苏联人的食堂、宾馆都全部用来服务我们自己的科技人员和专家,这是天经地义的。当时听了教员们的一段感人之言,还有老司令们发之肺腑的那些讲话,我们无不感动的说,只有孙继先司令带领的二十基地才能做才敢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过的飞快,1964年6月29日7时,东风2号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在东风基地一举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爆炸试验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大试验的成功突破,它首先标志着中国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掌握了导弹和火箭的运载技术,从而让发射核弹头成为可能。而原子弹的爆炸试验成功,则标志着我国突破了核裂变技术,我们中国人也掌握了当代世界人类最强的核武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中央决定,加快东风2号导弹试验,让它成为发射核弹头的运载工具,真正使我们国家有弹又有“枪”。于是,核试验的工作重点,很快从新疆马兰试验基地转向甘肃东风试验基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65年1月起,酒泉基地在中央军委、国防科委领导指挥下,对东风2号导弹实施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射试验,一次又一次的不断改进,通过一系列的反复的发射试验,东风2号终于日趋成熟。特别是增加射程后的东风2号甲导弹的试验成功,具备了发射运载核弹头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稳准狠速建,东风人在基地发射场,对东风2号甲又连续七次进行了试验,六次成功一次失败,这说明采用东2甲作为发射核导弹的条件已经成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怎样把核弹装在东风2号甲上,把核弹头打出去,那还要真弹实弹地进行一次的两弹结合的发射试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怎么样的事,这是我国领导人最为关心的。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还有东风基地西北导弹发射场,既不具备打到公海的技术条件,也不拥有打到公海的经济实力,导弹射程只有1至2千公里,只能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无论怎么样打怎么样的试,都只能在中国自己陆地上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陆本土上进行导弹核武器的飞行试验,是我们国家两弹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世界上的一创举。怎样搞好这一试验,当时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七机械工业部、总参作战部、装备计划部、国防科委、东风导弹试验训练基地、马兰原子弹试验基地等有关领导和专家们,最为关心和关注,他们从单位讨论到集中讨论,又从集中决定到分别决定,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对发射核导弹弹头,进行了诸多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并就发射阵地,弹着区落点位置,导弹射程,核弹头爆炸高度,还有跟踪测试等项目问题都作了具体分析,最后一致认为两弹结合的发射试验条件已经具备,应该加快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3月11日,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到底能否实施两弹结合的发射试验,认识统一了后,会议作出了具体决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东风2号甲导弹,具备了发射核弹头的能力,导弹、原子弹可以进行一次核试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二机部负责对核弹头进行地面试验,确保核弹头在专门解除保险时,即使出现各种异常,也不会在地面发生爆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二十基地作为核弹头发射的首区,二十一基地作为核弹头的落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为稳妥起见,先进行冷试验,试验成功后,再进行热试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总参谋部,国防科委负责当地居民和基地非参试人员和家属的疏散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9月8日,是特级专列从北京秘密出发载着核弹头,开往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9月28日,中央专委向基地发来电报:两弹结合试验,是用导弹作运载在大陆本土进行,在国际上都是个创举,只能成功不能出事,出了事影响太大,这不单是个技术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一定要先把合唱搞好,保证不出事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针对这次试验任务,周总理专门还作了指示:他说在过去飞行可靠性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情况下,现在要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剩下的百分之十不可靠的问题。总之,要坚决做到:<b style="font-size:20px;">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b>的指示讲话,在发射大队各技术中队传达,然后将十六字作为发射任务方针,显赫写在了发射场及各技术中队宣传黑板上,同时3号发射大队、4号一部直属机关、6号技术阵地、7号技厂房都统一的挂上了十六字横幅标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上级要求,10月7日东风2号甲进行了导弹自毁试验,紧接着10月13日10月16日,先后进行了冷试验,同时按照实弹的发射程序与二十一基地进行了同步合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10月26日下午,东风2号甲从7号技术阵地的技术厂房,核弹头从6号技术阵地的的技术厂房分别出发,运往东风基地50号发射阵地,紧接着执行艰巨而又艰险的结合任务,并马上行动着把它们竖立在发射架上试,进行最后的测试发射前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7日早5时,聂荣臻老总<s>请</s>示周总理,一切准备顺利是否可以加注,周总理回答到可以加注,二中队加注分队全员接令进行发射前最后一道工作程序,开始加注,早6时加注推进剂燃料顺利结束。发射场区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发射进入三小时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7日9时零10秒,第一试验部,司令部参谋长王世成在地下室,果断下达了最后一道指令:点火!控制台操作员佟连捷稳准按下了发谢按钮,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导弹从发射架上隆隆升起,发射场一片熊熊火光,东风2号甲喷射出的火焰,推动着载有的核弹头速,急速扑向天空很快就离开了50号发射场,离开远处东风人观看两弹试验人的视线,瞬间消失在浩瀚无边无际的天空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分钟后的落区传来报告,核弹头按预定目标要求,在靶心位置上空爆炸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世界上唯一第一次陆地上核试验,标志着中国从此有了用于实战的核导弹。东风基地疯狂起来了!东风人记住了这一天,中国的核导弹于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在东风基地50号试验发射场发射成功!</p> <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