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师说——读《岁月跫音》(陈永光)

随缘自适

<p class="ql-block">感谢知名本土作家、靖江市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永光先生拨冗阅览散文集,并撰写了文学评论。</p> <p class="ql-block">  外孙女满月,给她写封信。并不稀奇。以后每过一次生日,外公就写一封贺信,连续写了七年!这就有点少见了。</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家书(写给父亲的、写给妻子的、写给女儿的、写给亲戚的、写给同事的、甚至写给自己的)日记般的倾诉文字,在《岁月跫音》中比比皆是,无法绕开。我想,这些文字的意义,可能不仅仅在于写作层面上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并非一味柔软地抒情,而是有着另外的、刚硬的、严肃的意味。它们看似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方身上,但其实一点也没有放过自己,总是在努力靠近一个更为真诚的自我。它就像一堂突如其来的公开课,本来是老师和学生的闭环,却暴露在了更多的注目之下。</p><p class="ql-block"> 这就像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的目的,并非文学创作。又像曾国藩家书,曾公的初衷,大概也不是日后能够结集出版。诸葛亮和曾国藩的想法也许不同,也许完全一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p><p class="ql-block"> 从格物开始,到平天下,构成了中国人漫长的、理想的精神生活。诸葛亮和曾国藩突出了“修身”、“齐家”两个环节,给我们做了个示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 这大概也是“庶人”最能学习、落实的两个环节了。</p><p class="ql-block">顾祥明“庶人”一枚,但又有点特别:他是一名教师。《岁月跫音》的十辑文字,打头的便是“教育絮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老师本应走在他人的前面。所以顾祥明的“絮语”,不仅面对他的学生,首先面对自己,面对家人。</p><p class="ql-block"> 近在咫尺,读到了丈夫的信,读到了父亲的信,读到了外公的信,这种体验是非常奇特的。就像一个学生,对无数的课堂记忆模糊,对老师偶尔一次的耳提面命,却永生难忘一样。普通的家族生活,因此有了某种神秘的仪式感。沉闷的、庸常的人(代)际关系,似乎出现了一种制度安排,令人振奋,令人期待。</p><p class="ql-block"> 中唐时期,韩愈有感师道不存,写下《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的疑惑和洞见,是否依然?!顾祥明的“师说”,也许并无所指,但发自内心的“修身”、“齐家”之语,却也不乏发人深省之处,让我们看到了至今犹存的一些悖论、一些困境。</p><p class="ql-block"> 我们历来尊师重道。推而言之,《大学》也是《师说》,《论语》也是《师说》。《诫子书》也是《师说》,曾国藩家书也是《师说》。师说,既是旁观者言,又是夫子之道。既要说,更要行。正如清代书画家陈鸿寿的一幅名联:</p><p class="ql-block"> 课子课孙先课己,</p><p class="ql-block"> 成仙成佛且成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