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返我们上海知青的第二故乡:牡丹江

夏咸元6193531

<p class="ql-block">四个上海老知青结伴去旅游,顺道重返我们曾经的上山下乡地:牡丹江。</p><p class="ql-block">我们下乡地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局下属的各林场,1972年1月20日我们从上海出发上山下乡时,林业局还属于牡丹江市郊区林业科,后来升级为牡丹江市林业局。现在又成为牡丹江市林业和草原局。</p> <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我们上山下乡报名去大兴安岭18站地区,通知书发放注明去大兴安岭大杨树区。后来由于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推迟了几个月后,1972年1月20日我们最终上山下乡去了牡丹江市郊区林业科下属的各个林场。</p> <p class="ql-block">牡丹江市林业局对面的新悦酒店,我们几个上海知青就下榻在这个酒店。这个酒店2018年我去牡丹江为一个上海老革命军人办理退休后的医保业务时曾经住过。</p><p class="ql-block">这个酒店不大,性价比很高,整洁卫生,还有早餐、电梯,价廉物美,值得我们这次回牡再次入住。</p><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旅途中我的背包脱线,露了一个小口子,到了旅店后我问:有针线包吗?前台小妹妹回答:有的。当我接到针线包,仿佛又回到了6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年代,几十年后旅店一个小小的针线包,温暖了我的心,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日中午,我曾经的学生为我接风。我事先和召集人王举义说好的,我买单,难得有机会请请那些年没有师道尊严,亦师亦友,亲如兄弟姐妹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朋友到饭店后马上去结账,但是还是被他们买单了。他们的理由应该是他们买单,我只能无语了。</p><p class="ql-block">在牡丹江姬家鱼酒店一见面,王举义首先认出来了小陆,一句“小鸡X陆”,说出了那个年代的绰号,也说出了第二故乡的乡音,仿佛我们又回到了知青岁月下乡到林场的年代。这个绰号已经五十年没有人称呼了,这次回牡丹江又听到那个时候的乡音,这是真正的两地青年那个时候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我和曾经的学生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王举义是他们的召集人,我委托王举义组织的聚会,理应有我买单。我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我是用人有误,还是盛情难却!我想不到,比我更聪明的人大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们林业学校建校时,我组织了一个[木工小组],其中就有学校高年级的学生王举义、冯亚平(人称小木匠)等人。</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黑白照片中的监球架,旗杆都是[木工小组]的学生创建起来的,右手边还有荡秋千的设备,另外还有乒乓球台,包括我放体育用品的大柜子…。</p><p class="ql-block">篮球架是我和小金老师去市里百货大楼量出来的标准尺寸,乒乓球台也是标准尺寸。</p><p class="ql-block">在牡丹江的山沟沟里,能有这样的设备应该是很少的,农村学校的设备更差。我们东村林场子弟学校原先的蓝球架也是二根木头,几块板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后来除小学外,成立了林业中学(附有高中部)。</p> <p class="ql-block">1976年夏天,我不慎被蛇咬伤,学生吴锡宁马上为我吮吸蛇毒,为我上医院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减少毒性)。因为历史上的这件事情的渊源,他成了我的救命恩人,这次聚会我也邀请他们夫妻俩参加了,我很高兴又见到了我的救命恩人。谢谢当年的吴锡宁同学,否则说不准我会命丧牡丹江,魂落黑龙江。</p> <p class="ql-block">四个上海老知青结伴重返牡丹江,再一次合影留念。相同的是在同一个牡丹江,不同的是在那知青岁月的年代里,我们年轻有生命力,我们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林场。如今我们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上海女知青和牡丹江女知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男人聚会唯一的话题就是你今天喝什么酒,王举义喜欢喝白酒,不过他今天喝的是红酒。也有可能岁数大了,少喝白酒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牡丹江市遇到了我曾经下乡三道关林场的同事小贾(照片中左),感谢知青岁月的相识,感谢知青情结一直存在。</p> <p class="ql-block">1973年夏天,我和小贾都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大学生”的高考考试,之前在东村林场学校参加了复习班(类似于后来的高复班)。(下面照片中二排右为小贾,左为小季,作者在前排左)。</p><p class="ql-block">后来高考后,虽然受到了“张铁生白卷英雄”的干拢,最后小姜(后排右)去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其他的人都名落孙山。</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3日中午,在金英喜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上海知青和我原来在东村林场子弟学校的几位老师在牡丹江又相聚了。</p> <p class="ql-block">白小丽因为去长白山天池旅游了,没有参加当天的聚会,我邀请的李勇琴准时参加了。</p> <p class="ql-block">金老师和上海女知青小倪的合影。</p><p class="ql-block">自从1979年上海知青返城后,分别四十多年,她们在牡丹江又相遇了。她们回忆起了在林场的点点滴滴,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有说不完的话儿,更有难以忘怀的被领导欺负的事儿。虽然那个年代生活艰苦,缺衣少食,但也有快乐生活的乐事、乐趣!</p> <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牡丹江知青一家亲,有缘相识相聚,几十年后有缘再相聚,历史见证了这个时刻。</p> <p class="ql-block">比我们年少几岁的李勇琴(右二),见到我们又一次来到牡丹江,很开心也很兴奋,开席前拉着我们合影留念。我赠送给她的《林海知青》一书,她始终保存着,她家住市里去林场她姐姐家时,不管她姐书没看完,临走时也要把这本书带走。她说这本书是买不到的,我要好好保存。</p><p class="ql-block">特别感人的故事是小倪在返回上海前送给她一个晾衣架,她至今还保存着,上面写着小倪的名字和赠送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小李子:一个有爱心,有情有义的牡丹江姑娘,她那标配的大高个、大嗓门更显年轻、热情!</p> <p class="ql-block">下图这本书是2021年10月(以迁移户口为准),纪念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时我主编的一本《林海知青》之书。小李子所说的就是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我们在知青岁月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有老知青们投稿产生的几十个小小说,或者说小故事。</p><p class="ql-block">黑龙江,北大荒,那里不但有大豆和高粱,还有我们喜欢吃的豆角(开锅烂)。我们从佳木斯到牡丹江,几乎天天都要点一个五花肉炖豆角,即使到了林场韩淑云家也指定要这个菜。</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2016年金老师设计、印制的同位置留下来的青春影像+相聚一刻。这张照片真的很有纪念意义,2024年的相聚,这张照片的记忆停留在了2016年。小金宪老师在天津不能返牡,小尹健老师在三亚,也不能回到牡丹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东村林场发现的照片,里面有我的影像,但是我却没有这张照片。也有可能年代久远丢失了,记忆不清了。这张照片是原学校“工宣队”员的女儿韩淑云提供的,真实的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9月4日我们返牡丹江回东村林场,午餐就是小韩招待的。在此再谢当年那个面带笑容,总是讨人喜欢的小韩姑娘。</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也是小韩提供的,我也不知道这张照片去他家的经过,他父亲当年是“工宣队员”,我们相处的很好。这张照片的穿着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的确良”衬衫,它经久耐穿,一件衣服陪伴我走过了很多年。</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我也没有,我收藏了。</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东村林场,我特地去看望了我上山下乡到牡丹江三道关林场后,我们的启蒙老师傅,林场的团支部书记韩宝卓。</p><p class="ql-block">老韩现在已经八十五岁了,身体有恙,行走不便。他见到了我后,眼泪水哗哗的流了下来,他说:夏文远我不行了,我不能陪你们去喝酒、去玩了…。这个场景让我也泪眼朦胧,也流下了眼泪水。岁月沧桑,年代留痕,当年的老师傅们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心里酸酸的感觉。我只能对韩师傅说:这是自然规律,我们也会有那一天的,你多加保重身体。老韩目前有住家保姆照顾起居生活。</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我们离开林场住宅区,老韩还立在窗下为我们挥挥手送行,那难过的场景又一次呈现,我的心里也很难过。</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局东村林场是我们曾经上山下乡的第二故乡,我原先去了三道关林场,1974春“工农兵大学生”落榜后被调往了东村林场子弟学校当小学老师。说句心里话,我当时是“救火队员”,在学校有班级没有了老师,学生回家等有老师再来上课的时候,我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去学校报到后,直接被校长推进了教室,成了四年级的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东村林场,现在已经是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这次回牡丹江,我得到了一个资料,《牡丹峰的由来》。这是原林业局老干部李德林写作的文章,他讲述了创建《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故事。1981年5月28日省政府同意建立[老爷岭东村自然保护区]。后来觉得[老爷岭自然保护区]有点不文雅,欠妥当。由于牡丹江市地图呈牡丹花形状,1981年9月8日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讨论决定定名为:[黑龙江省牡丹峰自然保护区]。1994年3月6日,林业部又确定牡丹峰…等全国20处为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牡丹峰…等13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此,牡丹峰荣获三个国家级称号,极大的扩大了牡丹江市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李德林的女儿李小静,是我下乡时在学校当老师的战友,她是牡丹江市女知青,首先下乡到生产队,后来又抽调到学校当老师。《牡丹峰的由来》就是她提供给我的,她说她老爸还在关心林业的发展,经常写文章。一个林业局的老干部,一个林业人还在关注、关心林业的发展,确实不容易,不简单。在此向老李致敬!</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年春季《植树造林》种植的落叶松,五十多年后已经长大成材了,它们树干笔直,亭亭玉立,仿佛一个个知青战士,守卫着祖国的北疆领土。</p> <p class="ql-block">人工造林“落叶松”林带。</p> <p class="ql-block">1994年4月,国务院命名:黑龙江省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在东林大桥上拍摄的《大桥下》照片,在我们的印象中也是东村林场八大景观之一。夏天,我们每逢星期天会到这里来洗衣服,洗被子等。那些年没有自来水,打井水是很困难的事,把水从深几十米的水井里用轱辘把摇上来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洗被子的活儿只能放到夏天到河边去洗了。如果冬天你去洗被子晒在外面,那么你收回来的则是布条子了。那是因为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被子结冰一碰就碎。更好的办法就是烘干,反正天天烧火炕的。</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因为长的不帅,又黑又瘦,没有姑娘喜欢我,所以我找不到对象,洗被子,洗衣服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了。不过我生活的自理能力还是很强的。</p> <p class="ql-block">《大桥下》临近河边,所以现在成了游客们吃烧烤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我发现桥下的河边没有以前开阔,也没有了大石头、小石块阻挡河水流动而产生的阵阵水花。这个感受是真实的视觉,因为那些年我们会在大石块上把衣服涂上肥皂,然后用棒槌敲打几下就可以过水了。</p> <p class="ql-block">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里人工湖里的荷花长的特别的肥大、壮观,那荷花儿开了也更鲜艳。</p><p class="ql-block">突然间发现一只野鸭在游泳,那泛起来的阵阵涟漪水花像一条直线,荡漾在人工湖中。野鸭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任何影响,国家有保护动物法,现在的人们也喜欢保护动物,和动物和谐,共处一个宇宙村。</p> <p class="ql-block">人工湖里盛开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在东村林场,我们遇到了那些年与我们一起工作、生活的工友:庄殿国。他还是那样的健壮,健谈,热情,和蔼可亲,遇到了年轻时的上海知青朋友,他放弃手中的农活,陪着我们游览了桥东的人工湖,荷花池,花海等景区。东村林场子弟学校的残垣断壁还留存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庄大哥、庄大嫂年轻时候的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小倪亲切的和她打招呼,那热心肠的庄大嫂还是那么热情洋溢的和你交谈甚欢,那大大咧咧、快人快语的风格还有年轻时候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庄大哥、庄大嫂金婚纪念照片,几十年来他们恩恩爱爱,共同携手走进了金婚的年代。</p><p class="ql-block">一个有仪式感的家庭肯定很幸福的,祝福庄大哥夫妻俩继续恩恩爱爱,携手走进钻石婚、白金婚,幸福到永远!</p> <p class="ql-block">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里的[花海]已经谢幕了。</p> <p class="ql-block">在[花海]里发现的向日葵小花,这个品种,我们那年在林场时没有的,也有可能是[花海]引进的,只看花,不看果。这个向日葵小花我也喜欢。</p> <p class="ql-block">[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原来也有饭店的,可能是游客不多,没有开业。</p> <p class="ql-block">东村林场旧居一瞥。有的逐年败落,职工们都搬进了新大楼,旧居还没有拆除,还可以种菜,养蜂…搞点副业。</p><p class="ql-block">我们当年的知青宿舍也被围栏锁上门,不能进去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4日晚上我们四个上海老知青又和我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学校老师们相聚了)。那个去长白山旅游的白小丽也回来参加聚会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牡丹江相聚的集体照,唯独缺少了在天津的小金宪老师,还有在三亚的小尹子老师。</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做美篇时,我突然发现我们四个老知青当年都没有找到对象。究其原因,我是因为又黑又瘦,长相不帅,所以没有姑娘喜欢我。小陆因为身材瘦小,而不受姑娘青睐。小季后来调去了铁岭河林场,不知道什么原因?小倪被人称之为“六百个工分”(当年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里的一个主角),因为胖,所以找不到对象。电影中还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好看的脸蛋能出大米吗。这句话后来成了青年男女择偶新标准。</p><p class="ql-block">我这里还是用小陆,小倪,小季来称呼,几十年的称呼,也改不过来了。</p><p class="ql-block">一个知青在青春年华岁月里,在诗和远方的广阔天地里,在应该是恋爱的季节里,没有谈过恋爱,没有拉着她的手进行表白,我想:这也是一个人的人生不完美的。</p><p class="ql-block">在乱世的文革时期,在人性泯灭的提倡晚婚中,以上的话题可能是小资情调,而在生活中,大部分的男女知青,他们还是会偷偷的、或者公开的谈恋爱,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人生正常的事儿,也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升华。</p><p class="ql-block">那些不让青年男女搞对象,自己却拈花惹草的领导,则是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p><p class="ql-block">读者:你们认为我说的对吗。</p> <p class="ql-block">我和高崎(照片右)在牡丹江也是第二次相聚了,高崎还是那么地高大,伟岸。哦,不对,女生不应该叫伟岸,应该说是丰韵犹存,丰采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四个原东村林场子弟学校的小花,五十年以后再相聚合影留念。岁月沧桑,变得是容颜,不变的是牡丹江知青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东村林场子弟学校几个老师五十年后再相聚合影留念,几个女老师还是那么青春靓丽,而我虽然年长几岁,却谢顶了。祝福女同胞们青春永驻,健康快乐长寿!</p> <p class="ql-block">感谢铁岭河林场牡丹江老知青小燕,开着车带着我们去历史上的《渤海国》参观游览,带着我们去东京城吃午饭,带着我们去海林市朝鲜族中兴村游玩。</p><p class="ql-block">谢谢你了小燕,一段难忘的不寻常的游历,真正的体现了那个年代上海知青和牡丹江知青之间的友谊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粟末部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部所建。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一说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说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p><p class="ql-block">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p> <p class="ql-block">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p> <p class="ql-block">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渤海国遗址公园里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渤海国遗址公园里的城墙遗迹。</p> <p class="ql-block">渤海国遗址公园里有几只小猫咪,毛发铮亮,它会跟着你游览,它还会表演节目(翻滚状),目的只有一个,向游客讨吃的。</p> <p class="ql-block">小燕带着我们去参观《朝鲜族风俗中兴村》。</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腰鼓状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中兴村里的人声喷泉,叫声越响,喷泉越高,很有刺激感,年轻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中兴村民族收藏馆。</p> <p class="ql-block">左下图的这个东东,下乡时在朝鲜族小金兄弟家见到过,记忆中好像是煮大米饭的饭锅。最后剩下的饭糍粑用水烧一下,就成了招待客人的茶水(具有解渴,消食之功能)。我常常调侃他说:那是我们上海人的刷锅水。</p> <p class="ql-block">我去了三次牡丹江,这一次特地去打卡夜游牡丹江边。</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时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p> <p class="ql-block">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1986年9月7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2009年9月14日,她们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牡丹江边夜景一瞥。</p> <p class="ql-block">感谢铁岭河战友们组织的聚会,共同的命运,相同的经历,我们一起走过了那个年代。同是天下知青人,相逢何以曾相识,我们都是林业知青人,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情谊是永恒的!</p> <p class="ql-block">聚会中提到东村林场,有几个人都说曾经去参加过林业局组织的篮球比赛。我说:那个年代学校的标准篮球架是我和高年级的学生们建造的。提到我们上海知青唯一留下来的老知青爱河车站的陈友谊,有人认识他,说他还在做孵小鸡的生意。他们还参加过东村林场采伐大会战。</p> <p class="ql-block">热情洋溢的一代林业知青人,谢谢你们的热情款待,谢谢你们能和我们上海知青一起相聚,共同的历史话题,把我们知青人的心连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祝一代林业知青人身体健康,青春常驻,退休后可以出去逛逛,欣赏一下祖国大自然的美景。铁岭河林场的老知青们也希望我们常回家看看,常回到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牡丹江,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再见了我的父老乡亲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有缘再相聚!</p><p class="ql-block">我们下一站旅游地:中国海边城市秦皇岛。</p> <p class="ql-block">我的这张在新建的牡丹江火车站前留影,体现了牡丹江市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新建火车站就是为高速发展的高铁而建的,牡丹江有了高铁,交通更方便,以后回到第二故乡的路更便捷。</p><p class="ql-block">牡丹江再见了,我的牡丹江朋友们再见了,我们有缘以后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5日</p><p class="ql-block">(本篇中景区介绍摘录百度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