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永远在我心中,一47载同窗情谊浓90年春秋谱华章之二

五湖四海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这是一支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的团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全国首次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当年全国十届高中毕业生中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因当时大学容量有限,尽管中央一再要求扩大招生,最终录取了27万名大学新生入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下面这张照片上的68人陆续收到西北农学院录取通知书。当时他们正在水利工地、田间地头劳动或课堂讲课,大家放下铁锹、锄头、粉笔……背着背包,穿着朴素衣服,乘着火车、汽车(或者骑自行车)赶到了陕西省咸阳地区武功县杨陵公社五台山上的西北农学院报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上71人姓名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排:马志军,袁金科,邓东来,郭松玲,宁春红,何建政,韩淑英,薛晓玲,陈菊鸾,梁银丽,曹导叶,李庆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排:杨 善,李满兆,李拴来,杨忠贤,洪民庆,王军善(辅导员、系团委书记),余清华(院党委常委,系党总支书记),高 昌(系主任),段化民,贾占狮,张文明,袁本威,杨兴臣,赵致远(赵铁),杜平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排:费养军,潘公平,王智才,许可飏,徐明正,唐俊昌,贺缠生,杨平信,高建元,王荣成,段晋军,吴永麟,曾慕恒,王栓全,于存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排:魏益民,郝明德,何均锁,崔 鸣,李金平,刘公社,高模海,王全明,秦民民,苟升学,陈官印,慕建斌,张建国,田志诚(田鱼鱼),李志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排:韩岁权,闫栓牢,黎玖民,赵都利,胡小平,张栩新,陈彦博,韩建中,刘宏印,陈玉忠,沈黎明,刘德民,史俊通,李先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出过远门,甚至有的人搞不清武功县城的火車站叫普集车站,杨陵公社的火车站叫武功车站。通知书上说学校到火车站接人(其实到武功車站接人)。很多同学当时在武功县城的普集车站下车。下车后,见不到学校接车的人一片茫然。因为武功县城(普集镇)到杨陵公社(武功車站)相距15公里,班车很少,坐火车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也是这些误坐车到武功县城普集车站中的一员。记得我出火车站后见不到学校接站,非常茫然,这时正好遇到两位同样背上背包的年轻人,互相一打听,一位是从汉中上车,一位是从城固上车。都是到西北农学院报道的新生。有一位找到邮电局打电话与她父亲取得联系,她父亲与西北农学院校门口五台山下的华山安装公司有熟人,通过熟人找了一辆卡车连夜晚把我们送到西西北农学院报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四年寒窗苦读,1982年元月8日,这68位莘莘学子高高兴兴地领到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的大学毕业证和农学学士学位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从此,他们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融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经过43年艰苦奋斗,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了光和热,取得了巨大成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学毕业时他们中大部分同字奔向了科研生产管理第一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多年来扎根秦巴山区、陕北老区、关中大地、扎根新疆甘肃军马场,扎根陕西各地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部分人到西安,到省农业厅等单位及农业部,或青海省科委、中国棉花研究所等单位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八位同学公派到欧美留学,几位留校深造或到杨凌工作。有多位被省委组织部派的陕南山区锻炼,这些人最后都调回到省委和省政府各部门工作。当然,也有人在地方上被提拔重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34年成立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她破土于中华民族危亡之时,发轫于新中国创立兴旺腾飞之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0年来,学校与国家发展进步风雨同舟,维系于传承后稷教稼薪火、振兴国家农业使命,扎根祖国大西北,努力提升教学科研,呕心沥血培养英才,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这68位同学都是赵洪璋教授的亲传弟子,都聆听了他的讲课,他亲自带同学们做试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从赵洪璋教授身上学到了</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为农业发展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胸怀全局、无私奉献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这也是西北农学院传承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赵洪璋(1918.06.01—1994.02.07):</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著名的育种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小麦育种事业,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小麦育种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大学毕业后涌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过30年奋斗。在这过程中虽说他们有的人流过泪,徘徊过。但是,他们都不负韶华,每个人都取得了辉煌成绩。毕业30年后,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回到母校,相聚于杨凌,受到校领导院领导的热烈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为厅级(甚至副部级)、处级领导,博士生导师,二三四级教授。扎根基层的也成为高中级专家,并担任了单位或部门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国留学的大部分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留在国外工作的不断回到国内传经送宝并担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或公司顾问。在国内工作的好多人曾出国深造、共同研究、考察学习、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甚至有的人扎根贫困国家援助他们发展多年。这些有过国外学习、工作、生活阅历的同学,没有一个叛国者、没有一个出卖国家机密和情报者,因为他们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们为中国腾飞义无反顾,呕心沥血。</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这张大学毕业30周年聚会照片上人名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排:赵铁、潘公平、闫拴牢、李栓来、苟升学、刘德民、陈王忠、张栩新、王荣成、段晋军、王栓全、郝明德、陈彦博、许可飏、吴永麟、贺缠生、李金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排:张建国、杨善、马小玲(刘德民夫人)、王卉(王全明女儿)、任秋燕(王全民夫人)、陈桂芳(张建国夫人)、李玉萍(张文明夫人)、苏红霞(苟升学夫人)曹导叶、陈菊鸾、刘冬梅(王栓全夫人)李庆玲、梁银丽、郭松玲、曹锡芳(李栓来夫人)、李金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排;费养军、黎玖民、洪民庆、张文明、韩岁权、杨忠贤.杨兴臣、崔鸣、韩岁全、王全明、魏益民、田志成、段化民</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同学聚会有42位同学到场,是他们毕业后到的最齐的一次聚会。每个人都交流了30年的工作学习情况,随后参观了学校的巨大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这68个人除一位走偏路以外,其余67人无论担任哪一级领导(甚至市委书记)或什么样的专家,他们当中没有一位因为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纪律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受到国家法律制裁或党纪、政纪处分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i>因为他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是中华民族脊梁的代表……</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毕业30年聚会,校长孙其信亲自参加了同学们的纪念活动,并发表了讲话。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热烈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们见面有说不完的话,述不完的情,在饭桌上显得更为亲密无间,他们举杯畅饮,共述离别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校长和高茹嵩老师到各桌与大家干杯,同学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学毕业20年的时候,以西安杨凌为主的部分同学举行了聚会。因为当时聚会没有设置统一的秘书机构,同学们互相通知,到场的仅有25位同学。参加聚会的名单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排:许可飏,韩岁权,陈玉忠,黎玖民,魏益民,马志军,胡小平,田志诚,梁银丽,郭松玲,李拴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排:史俊通,李志西,王荣成,唐俊昌,徐明正,吴永麟,王栓全,何均锁,袁本威,邓东来,李金平,洪民庆,郝明德,苟升学,费养军,杜平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位网友对他们为庆祝母校建校90周年举行的大学毕业43年聚会給予了如下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这是一场人生岁月的检阅,也是一场向母校,向恩师的汇报,进而也是向党、国家、人民和社会上交的一份厚重的答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从艰苦岁月中走来,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孕育着厚重的家国情怀,背负着历史的重担和责任,数十年奋斗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为了端稳手中的饭碗,为了人民的温饱,为了人民的幸福,披星戴月、酷暑寒冬砥砺奋进。这样一群人,他们与众不同,他们甘于奉献,甘于平凡,以苦为乐,与大地做伴,与泥土为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位网友对他们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精神鼓舞着奋进的人们,满满当当的正能力流淌和传递在你我之间。如此辉煌之人生,令人艳羡,令人钦佩和敬仰。感悟的是:奋斗的人,收获的人,不悔人生,不负众望,不负嘱托,不负责任。这正是党、国家、人民、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国之栋梁,民族之脊梁,人民之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他们来相聚,偎依在母校怀抱里,拥抱在恩师的胸前,暖流在心间悄然奔涌,幸福洋溢在脸上,荣光播洒在祖国大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40年聚会的部分同学站到图书楼前留影纪念。43年前,他们放弃了逛街、放弃了休息、放弃了玩耍、放弃了看电影电视,放弃了同学聚会。大部分业余时间就在这栋楼里度过,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向往达到了高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书馆工作的所有老师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给他们提供了最优秀的服务,使他们能够在知识海洋中荡漾,不断吸取营养壮大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他们站到楼前,感慨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号宿舍楼是他们生活了四年的地方。这栋宿舍楼当年是农学系、植保系、农化系三个系四届学生居住的楼。他们主要在二楼的东头和三楼东边居住。每个宿舍住七个人,全部是上下铺。当时学校条件较差,用的是公用水房,公用厕所,无洗澡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在宿舍除过睡觉吃饭外,最多的时间是学习复习和一起讨论。他们谈理想,谈抱负,谈未来,共同探讨国内外形势,共同探讨中国怎样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时为了一个问题或一种观点辩论到凌晨,因为他们上学期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通过辩论讨论,他们逐渐成熟了,成了一代积极投身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他们当年吃饭的食堂。当时国家生活相当困难,许多人吃不饱饭,没有鱼肉和油吃。但是,他们的生活标准是每月34斤粮,十三元五角的生活费,每月四两油,每周可以见到一次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3年过去了,他们感谢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保证了他们生活基本需求,感谢为他们起早贪黑做饭的师傅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号教学楼是学校最大的一栋教学楼,他们的大部分课程和实验都是在这栋楼里完成的。这栋楼有多个系在里面办公,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这里面上课做实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永远忘不了4129教室,这是一个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台阶教室,墙体可以吸音(据说是当时陕西省高校中唯一有吸音墙的大教室)。当时农学系、农化系、植保系、畜牧兽医系、园艺系、林学系的公需课,公共基础课都是在这里上的。专业基础课农植化三个糸也是在这个教室一起上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书馆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可以查到许多课外资料,看到最新的论文,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有的同学假期不回家,一直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和复习,大部分同学周日和平时晚上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当时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但是图书馆保证每天都开放,鼓励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荡漾。这为他们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能够适应各方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号楼是水电楼,他们在这栋楼里上完了农田水利、测量学、水电知识等有关课程和实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号楼是植保农化楼,我们在这里聆听了屈尔福、任景华、李生秀、刘鹏生等教授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徽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等课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还在这里系统学习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病虫害防治学等课程。他们聆听了李振岐、周尧、卢铮、刘汉文、宁毓华等教授及老老师的讲课。并在这栋楼完成了植保、农化方面的实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3年前到杨凌逛街,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今天他们参加聚会的同学都下榻到杨凌神农渡假酒店,在酒店门前合影意义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片树林,当年是他们课后坐到这里互相复习的地方。43年前他们在这里共同讨论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共同交流学习方法里,怎样提高学习效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这里道路硬化,环境更加优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上学时,农学系在四号教学楼的四楼有多半层办公室和实验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农学系已经升级为农学院,并在头道塬建起了一栋农学院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多年来同学们在变,变的更加成熟睿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变,农学院也在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台山是大家上学时候杨凌爬高的一个台阶地带,共有99个台阶组成,台阶下面是陕西省农林学校和华山安装公司,台阶上面是西北农学院。今日五台山经过科学修善显的更加壮观雄伟,同学们争相在此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为山上和山下,大部分学院都建在山下。办学规模也由原来一年招收几百人到招收近万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学院的实验设备由过去主要靠尺子、剪刀、镊子、天平、放大镜,显微镜等逐渐改善,现在已经建成了现代化实验中心,一台仪器几十万上百万及为普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实验中心主任给大家介绍整个农学院教学实验设备、检测、检验手段、实验手段的变化。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为农学院的变化感到欣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业科技的发展,显著的标志是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使农业科学家对品种和材料的检测检验效率显著提高,检测能力迅速增强,检测范围不断扩大,检测的准确性预测提高。甚至生理生化现象的模拟和遗传基因的改良,一些原来必须在田间完成的过程,现在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使育种速度提高,生理生化理象分析的更为透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90年的发展壮大,当年西北农专成立时由六个专业发展到今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草业与草原学院、动物医学院、林学院、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这些学院涵盖了农业、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园林、林学等多个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葡萄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化学与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创新实验学院、国际学院等,覆盖了从理工科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拥有76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了农理工经管文法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显示了其在各个学科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到专业类别,包括传统农科类专业、智慧农业类专业、现代生物类专业、农业工程类专业、食品化学类专业以及生态环境类等专业。这些专业设置反映了学校在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高水平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综上所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仅拥有广泛的学科覆盖和专业的教育体系,还在多个领域内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和成长路径‌。现正朝着争创世界一流农业综合大学道路迈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稷,周始祖,被尊为稷王(也称作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并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在教稼之地建设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辛树帜(1894年8月8日~1977年10月24日),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农史学家,毕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为中国西北的农林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担任西北农专校长,1939年西北农学院成立时担任首任校长,1950年开始又担任西北农学院校长,先后担任校长3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坚持“人才从事业中出,只要以诚相待,知人善用,处处都有人才。”辛树帜凭借自己的崇高威望和热情、诚恳、坦荡赢得涂治、盛彤笙、沙玉清、薛愚、孔宪武、谌克终、张德粹、祁开智、程宇启、杨亦周等专家教授纷至沓来,在后稷教民稼穑故地艰辛创业,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他为西北农林科学大学的创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学们对这位老校长表示深深的哀思与敬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振岐(1922年10月4日—2007年9月23日),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68位同学都聆听了李振岐教授所做的巜小麦绣病的遗传基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的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们都聆听了周尧教授的昆虫学,他的夫人卢铮教授亲自给这68位学员带昆虫学实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尧(1911年6月8日—2008年12月15日),著名昆虫学家,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办昆虫出版社,建昆虫馆多处。让更多的人了解昆虫学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哲民老师:当年曾担任作物遗传育种学总论和小麦育种学分论的主讲老师。我们上学期间他是赵洪璋教授的第一助手。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每堂课都认真备课,他讲课的效果同学们评价很高。去年他还亲自指导学生费养军小麦育种的思路与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病中,同学们派出代表前去看望。他参加了同学大学毕业30周年的聚会,并在会上发表了《师生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师生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哲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师生者,秉天地之大道,担国家之重任,怀亲人之祈盼,肩理想之守望,塑平常之心境,育创新之思维,传文化之薪火,铸民族之巍魂。立德树人,任重道远,与历史同进,与岁月同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师与生,相依相存。教与学,相辅相成。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尚科学,去功利,忘年龄,越时空。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为真理,为未来,为梦想,接续奋斗,接力探索,同心共力而成为社会中担当和引领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动态的特质群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学校氛围里,在师生群体中,岁月陶冶,潜移默化,融汇天地、国家、民族、亲友之情愫,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自然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人际情怀——珍贵而恒久的师生情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师生之情谊,因源深流长,纯朴自然,内涵丰厚,外延博远,至真至实,至平至常,故必至珍至久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8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立祥教授,著名的耕作学家。给这这届学生担任耕作学老师,其后又带了一批研究生。他今年已经90高龄,两次参加同学聚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同学们对他很尊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天章教授,著名的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同学们聆听了他的遗传学课程,遗传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是他讲课深入浅出,谈笑风生,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能够讲清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参加了同学们毕业30周年聚会,并在会上发表了《</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满江红 贺农81届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天章 2011.08.2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茂年华,文革起、路途迷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劫难、幸得拨乱,大学恢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应试一场名上榜,寒窗数载何言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待学成,热血满胸怀,强国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才华展,逢盛世,三十载,无休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民生立命,共参国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伟业宏图亲手绘,江山锦绣精心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登高、巅峰展红旗,神州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7岁高龄的高如嵩教授,参加了同学们大学毕业30周年、43周年两次聚会。每次会上都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他的讲话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激励与励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说话干脆,思维严谨。好像他给同学们40多年前讲授《水稻栽培》和《甘薯栽培》一样,受到同学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们为他旺盛的精力,如此强壮的身体,讲课的声调与底气而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改生教授,给同学们讲《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的时候,年龄还没有最大的同学大。他不断攀登遗传学的新高峰,受到同学们的尊敬。参加同学们43周年聚会,他的发言引起了雷鸣般的掌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沈煜清教授:1916年2月5日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农业区划的开拓者。给同学们担任水稻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我有幸参加了沈煜清教授主持的《中国优质稻米气候生态区划》,当时全国有12个省、区、13个科研教学单位参加,我有幸代表陕西省参加了该项研究。项目于上世纪90年代前期完成。此项目为国家调整水稻品种布局、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商品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农业部及陕西、江苏、湖南等八省、市、区均采用其研究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于1912年的闻洪汉教授是著名的植物生态群落学家。当时给同学们讲授的植物学和植物生态学课程,他的知识渊博,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功底深厚,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等数学应用数学教授袁志发,是中国应用数学协会副会长。当时担任我们的数学老师。他对一些复杂的难理解的数学问题,用简单的几句话能够讲清楚,讲透彻,让人理解。尽管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但是同学们学习兴趣很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语老师:张宝文(1946年11月生),西北农学院英语教授。我们上大学时,他是外语教研组组长,他英语讲的非常流准确,教学效果很好。后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曾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我们的英语主要还是赵成正老师主讲,张宝文老师协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给我们配备的全部是名师,以教授和老专家为主担任讲课老师。赵洪璋、张宝文、万建中、李振岐、周尧、曲尔复、沈煜清、张嵩伍、宋哲民,王立祥、许煊、苏献忠、高茹嵩、翟允褆、许玉璋、袁志发、刘汉文、高永成、刘鹏生、任景华、杨天章、耿志训、李天堂、蒋中刚、罗素平、赵成正、宁毓华、罗淑平、蒋纪云、朱光俊等等。学校还聘请了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一大批老师给我们讲课或者报告,如林季周、许志鲁、宁琨、吕金殿、李振声、朱显莫、山仑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个上大学期间必修了32门课,选修了4门课程,另外,体育课作为常年的课程没在必修和选修之列,但是一直在坚持着,这为同学们保持健壮的体态,完成四年学业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感谢体育组老师,每天早上出早操时会到各个宿舍去检查,让同学们都全部参加锻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当时日本在水稻上的文章比较多,所以我还自修了日语,后来我上中级、副高、正高职称都是考的日语。当然,在非洲工作期间,我又自学了法语,当时达到不要翻译,可以带一个代表团到全国考察的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时间久远,好多授课老师已经记不起来他们的姓名了,但是他们永远在我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样,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融入了全体代课老师、带实验老师和全体管理老师的心血而成的。当然,10个月的毕业实习到各个实习点去,又接受了多位一线老师的实践指导,提高了同学们毕业后立即投入工作的实践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康迪(1913年10月3日一1983年1月2日):我们上大学时的西北农学院长,党委书记。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担任西北农学院领导工作。倡导“教育、科研、生产结合”,“教师(科技人员)、学生、工人结合”和“学校、科研机构、生产单位结合”。这三个“三结合”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方法影响全国,为培育中国农业专业人才,发展大西北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以及筹建杨陵农科教三结合示范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对我们这一届学员影响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是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1906年赴日本考察报业,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宣传反清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一生参与创办、改建了渭北师范学校、复旦公学、上海大学、</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校</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后稷教家之地杨凌于1934年由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余友仁先生倡导并一手创建。由办学之初的六个专业,现发展到门类齐全,几十个学院的一所综合性农业大学,在全国排名前茅。在世界上影响力不断增强。我为是她的学子而感到骄傲,也为我们同学们感到自豪。所以我才花费了相当精力收集资料,编写了这个系列美篇之二《母校永远在我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改革开放后第一届进入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的68位同学迎来了毕业后43周年的聚会,39位同学和家属2024年8月26日,27日来到母校所在地杨凌,共祝母校90华诞,共叙47年的友情,共同探讨如何快乐、健康、幸福的走完人生下半场。他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无论是在陕西还是在边疆,为了这次聚会能来的全部聚到杨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组织者为了这次聚会,历时两年多时间,尽量把能联系到的同学全部联系到,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聚会期间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次团结,顺利,和谐的聚会。这次聚会必将在每个人脑海中久久回荡。他们是68位同学的代表,他他们不负韶华,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们必将写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愿母校青春永在更加辉煌,愿同学快乐幸福更加健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恢复高考制度正式开始的。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他们义不容辞的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成为参与者、引领者、贡献者。我为我们的团队而感到自豪,我为我能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愿为中国改革开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的所有退休者过好退休后晚年生活,乘上退休后快乐、健康、幸福的航船奋勇向前。向着健康80岁、快乐90岁、幸福100岁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作者:五湖四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17年以来连续发表美篇作品120篇,读者52万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