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程颢书院

赵沁生

<p class="ql-block">  程颢书院位于城区古书院社区,亦称“古书院”,由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任泽州府晋城县令时创办,程颢、程颐两兄弟都曾在此讲学。作为程颢创办的第一所书院,程颢书院在中国理学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国内诸多学者视作中国理学之源。2007年,程颢书院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为了重现书院历史风貌,重塑晋城文化地标,程颢书院修复重建方案初步确定。2013年书院修缮工程开始动工。到2014年10月份,一期修缮工程完工。2016年3月,程颢书院修缮保护二期古建文物修缮工程开始启动。2017年底恢复全部四个院落,并建立程颢书院保护区、程颢书院博物馆、先师祠、藏书阁等。历经950多年岁月沉浮,程颢书院在新时代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双重地标”。</p><p class="ql-block">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二程”的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他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历任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程颢来到晋城任职,下决心将这片多年战乱之地治理好。他生活简朴,同情百姓疾苦,工作兢兢业业,在发展经济、维持治安、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其最为突出的政绩体现在文化教育领域。为改变晋城重武轻文、文化发展长期落后的局面,程颢制定了“欲治晋先兴文”的从政纲要,提出了“乡必有校”的具体举措。在程颢的大力推动下,晋城建起72所乡校、数十所社学,办学数量和力度当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程颢书院先后成为牺盟会晋城分会、决死三纵队晋城独立第三营驻地,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行纵队曾在此驻扎休整。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于1936年九一八事变五周年时成立,改组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7月成立的牺盟会晋城中心区曾在古书院枣院驻扎。决死三纵队独立第三营的前身是晋城县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之后被编入晋豫边游击支队。1946年末,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岳4纵队第13旅4大队第2营进驻古书院村休整。休整期间,部队对新兵进行了政治学习及军事技术培训,经过4—5个月的整编,补充兵力达500余人。部队于1947年4月初开赴晋南,随后参加了解放曲沃、运城、临汾的战役。太岳纵队在古书院住址几所四合院墙上留下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宣传标语和以攻城、练兵为题材的壁画是见证那段光辉历史的红色印记。</p> <p class="ql-block">  程颢书院对晋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民风为之一变,人人读书,家家向善,出现了“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景象。黄庭坚的叔父黄廉到晋城考察,赞誉道:“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明朝学者张琎在《重修程子祠记》中说:宋代“熙宁、元丰间,应召者数百人,登科者数十人,达乎邻邑高平,渐乎晋绛,被乎太原。所谓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者是已。”如北宋的宋太初,仕至权御史中丞;刘羲叟,仕至崇文院检讨;王献可,仕至泸州知州、英州刺史;王云,仕至资政殿学士;段思恭,仕至镇国将军,节度使。元至明、清,泽州5县涌现出来的人才更是多如繁星,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