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雨中行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定格在一九八一年,初春的一个早上。</p><p class="ql-block">三三两两的前辈们,踏着轻快的脚步,走进了,以后让他们为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一去四十多年。</p><p class="ql-block">老照片锁定了,一瞬间历史的轨迹,却锁不住流年。</p><p class="ql-block">照片背后里故事,让记忆犹新,让心悄悄的、猛烈的、回到了曾经…</p> <p class="ql-block">厂大门左前方的这幢二层大楼,是当时单位的管理中枢。</p><p class="ql-block">厂长办公室,党政办、财务室、勾兑室、供销科、保卫科、医疗室、工会、团委,依次设置在中心单走廊的两侧。</p><p class="ql-block">每个小房间办公室不过20平米,却容纳着每个部门的各项架构。</p><p class="ql-block">二楼,被分为两大部分。</p><p class="ql-block">三分之二是会议室,可容纳近五百人开会开展活动。</p><p class="ql-block">三分之一是厂档案室。</p><p class="ql-block">记忆犹新的事:一九七九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的电视转播,是在这里看的。</p><p class="ql-block">当时厂里买回来了大屏幕投影电视(黑白的),晚饭后,与小朋友们早早地来到,占据着前排的座位。看不懂也听不懂,只看到了屏幕里的浓浓炮声,火箭弹不停地的留下的烟火。</p><p class="ql-block">这幢大楼,留给我最深的记忆是父亲的去世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85年8月15日,父亲经过多年与肺病的抗争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在这幢楼里,在党政办办公室。我与三姐夫、大嫂与厂里协商。就父亲追悼会及我的接班等问题与厂里作了很友好的交流沟通。</p> <p class="ql-block">办公大楼后面的这座水塔,高有四十米,塔的直径有八米,高有六米,容积300吨。水塔后方十五米,是一口直径有8米,深有三十米的大井。每夜都能听见泵房断断续续的抽水声。</p><p class="ql-block">每天,它解决着厂里主生产区,八个曲酒生产班组及办公,家属二百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只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哪管得着你的的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一到周日放假,只要是晴天,便与儿时玩伴,兴高采烈地爬上塔尖,感受着“一览众山小”的气势。</p><p class="ql-block">风,轻轻的拂着脸,风把脸吹成了一个个小酒窝。</p><p class="ql-block">却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一望无际的田野,蓝蓝的天,一串不经意飞过来的大雁,最多的是白鸽,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就住在塔下不远二十米不到的一间小平房里。</p><p class="ql-block">安了两张床,与父母,妹妹,四哥简陋而居。</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房前简易地搭起一间不到六平米的偏房作为厨房。</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这里生活了六年,直到1982年,厂里一号宿舍建成。</p> <p class="ql-block">照片的右侧,前排平房是收发室,它的后边也是一排平房。儿时玩伴“巩老大”的家就住在里面。</p><p class="ql-block">照片的右前方就是厂里的伙食团,有一次,父亲让我去买菜,买一份回锅肉。价格4角钱一份。</p><p class="ql-block">当我把菜带回家,父亲生气了。</p><p class="ql-block">用筷子夹了一遍,发现只有三片肉,蒜苗十多节。把我叫上一起返回食堂,与打菜阿姨美美的吵了一架。</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岁月,能吃上一次肉,基本上是过年的念想,或许家里来了贵客的享受。</p><p class="ql-block">大门墙画的后面是厂里机修班,前辈同行们就在那里完成着每天的维修保养工作。</p><p class="ql-block">机修班的后面就是厂里曲酒生产主生产区。前面两个组就是生产驰名的“绵竹牌工农酒”生产基地。它的旁边是老字号“绵竹大曲”4个生产班组。再后面是制曲车间,木工房。木工房右侧是防空洞,防空洞前右侧是一排平房,三任厂领导在此居住。后面又是两个曲酒生产班组。</p><p class="ql-block">当时生产工具原始简单。没有现在的燃气供气,只有叔叔们用钢钎手工烧煤产生蒸汽酿造。也没有起重机可移动式酒甑。只有泥工班叔叔们手工用钢筋水泥打造的土甑。</p><p class="ql-block">一到春节前,土甑边人山人海,大人们纷纷带上自己的小孩,在土甑里美美洗个澡,等过年。</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已是久远,但它前进的步伐没有停息。</p><p class="ql-block">从初始一百多人的小企业,发展到今天一万多人的著名企业。也见证了共和国奋发图强,只争朝夕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就像今天公司的企业精神:“为国家作更大贡献、为集体创更多效益、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一样。</p><p class="ql-block">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就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