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报》创刊轶事

如一

<p class="ql-block">  1984年,《上海中医药杂志》社人事变动,我被聘任为编辑部副主任兼大内科编辑。有次在校内碰到时任上海中医文献所副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何传毅老师,他率先说起上海能否办一张科普性的中医药报的设想与愿望。而后在征得了中医泰斗张镜人老先生和时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邬尧清先生同意后,一起又与上海市药材公司谢霖富总经理商谈,确定由上海中医药学会与上海市药材公司联合办报,资金全额由上海市药材公司提供。社长:张镜人,刊名由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姜春华题写。至此我也就融入了《上海中医药报》的创刊及办报工作。</p><p class="ql-block"> 报社地址设在上海北京西路1623号上海医学会内。上海中医药学会邬尧清秘书长总负责(主管行政、财务、协调工作),何传毅先生为主与我负责审稿、组稿、编辑、三校等工作,医学会潘荷生先生(由市中医药学会华福俊引荐相识)负责版面设计,其他校对、出版、发行等事务先后由上海中医药学会华福俊、胡贤生、祝大卫先生负责。就这样,在1 9 8 5年1月全国唯一一张中医药科普报《上海中医药报》就此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办报纸虽与办期刊有同质化的一面,但又不尽相同,承蒙我上海中医药杂志社同事任丽娟编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牵线,她带我们走访了《解放日报》、《消费报》、《上海商报》等报社,与各报主编或副主编(都是任丽娟老师复旦大学同学),学习和参观了他们办报的整个工作流程。通过向这些复旦新闻专业者的学习,厘清了我们《上海中医药报》办报的基本方向、思路和方法,同时迅速分工并组建了以上海药材公司及上海中医医院的通讯员的队伍,为组织稿源和扩大发行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办报初期,报纸一边申请刊号、一边办报(内部发行),稿源主要以中医系统中约稿为主,我也利用《上海中医药杂志》的作者和经常与我在其他报刊发表中医科普文章的作者,请他们写一些科普副产品,再加上通讯员队伍的扩大和作者队伍的培养,稿源基本问题解决了,试运行了几期,自我感觉都不错,各界赠阅后反馈信息也可以。不久刊号批准(具体日期记不得了),经市邮政局批准代为发行。至此,这份有了身份的全国唯一的《上海中医药报》正式向全国发行。通过报纸全国的发行,作者、读者面的扩大,来稿越来越多,报纸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上海中医药报》在全国的影响也逐浙扩大,得到了中医界人士及中医爱好者的青睐和好评。《上海中医药报》三周年之际,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专为我们《上海中医药报》题词:“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人民健康服务”,勉力我们这份国内唯一的中医科普报多为普及中医药知识上多下功夫,多出好文章,多为人民健康服务。</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办报办刊,可不像现在电脑排版、印刷那么方便,文章的每个字都是铅字排列而成,而后制成版印刷,为此,医学编辑、版面编辑与印刷排版工人的通力密切合作分不开的。那时版面基本定为四大版块:1.头条与政策、信息,2.医疗,3.中药,4.副刊(诗文等),后又在版块内细化,以专栏栏目的形式。至此《上海中医药报》在编辑、出版、发行走上了正规化的模式。 办报不久,《上海中医药报》主要创始人何传毅先生英年早逝,报纸的编(改稿)、审稿全部压在了我一人身上。我专职工作是《上海中医药杂志》,兼做《上海中医药报》工作,两肩挑也真的累。邬秘书长比较关心我,曾多次到上海中医学院商调我到学会(专职办报),由于学校不同意,我只能坚持办刊办报。而后恰逢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情报所黄宝福先生调入上海,正想落实单位,我即与邬秘书长和卫生局中医处推荐后调入学会,至此该报才有了一名真正的专职偏辑(后为副总编)。我的中医药报工作逐歩减轻,到了九十年代才不参与报社工作。</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逝,一晃40年,巧遇的是《上海中医药报》现在又由我原工作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属下的《上海中医药杂志》社领导管理(编辑出版)。如今,我走进上海中医药报社编辑部,暖流而生,喜见一群高学历年轻的博士、博士后在倪力强先生的带领下,坚持并努力为办好这份全国唯一的中医科普报付出艰辛之劳!我发于内心的感谢他们!在电子传媒飞跃的今天,还能见到这份熟悉而陌生的《上海中医药报》,除了感谢!还只有感谢!!(茹小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