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游子驾鹤归,故里满乡愁。深切怀念著名诗人余光中。 ——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305041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 称:乃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 片: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生于江苏省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先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任教。他一生驰骋文坛愈半个世纪,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梁秋实曾赞誉余光中 “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4月22日,余光中归来,畅游刺桐城,用1060步走完洛阳桥,留下了《洛阳桥》经典之作。他在诗中将思乡、爱乡的情意糅入新作,通过为“海内第一桥”洛阳桥赋诗,表达了对家乡历史的追溯和对家人的思念:“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调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诗人托物言志,情感真挚,通过描绘洛阳桥的历史厚重感和思乡之情,沉淀了自己多年来浓浓的乡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统一与亲人团聚的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旧居内用20分钟一挥而就,赋诗一首,写罢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余光中四十年后再续《乡愁》情愫:“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这一段,把乡愁化作一座桥梁,将海峡两岸紧密联系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光中酷爱中华文化,他将中华文化形容成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 ,这个圆的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希望自己能做的,就是把半径拉的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的更大。其寓意深刻,即渴望祖国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12月14日,天堂需要诗人去谱写诗章,于是带走了余光中。斯人已去,乡愁还在。当初年少无知不懂乡愁,如今离家奋斗半世读懂乡愁,也读懂了先生的思念与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学贯中西,名扬四海,却始终如赤子般对华夏大地一往深情,对中国文化一往深情,对中华民族一往情深,对“四度空间”一往深情,其代表作“乡愁”传咏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诗人虽远行,乡愁在心中。夜空那颗最亮的星,一定是天堂的诗翁。乡愁不散余光中,诗声琅琅耀天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