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是首批被确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我们于2024年7月6日从温州出发,乘高铁于10点18分到达杭州东站,然后乘坐杭州地铁4号线到中医药大学站转6号线枫桦西路站A口出来步行800米左右便是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了。</p> <p class="ql-block">浙江,山川毓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万年上山,稻作起源;五千年良渚,文明璀璨;两千年古越,精耕勤战;一千年两宋,东南乐土;一百年红船,辟地开天。这里有王朝都城,是文明礼仪之邦;这里有海上丝路,是万方辐辏之地;这里有诗情画意,是江南风雅之所;这里有百工竞巧,是青瓷丝绸之乡。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勇于拼搏的传统,千百年来激励浙江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谱写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万年启明:浙江史前文化肇始于距今约11000年的上山文化。它与之后的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好川、钱山漾、广富林等文化一起共同构建了浙江多姿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并以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和领先世界的众多发明,书写下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这是陶筒形罐-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2019年下汤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多彩文化:浙江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钱塘江南北还分布着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等多姿多彩的文化,他们风格各异又互有联系。这个时期,农业已经出现并有长足发展,但采集渔猎所获资源在生活中还占有相当大比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文化不断融合,生产性生计方式占比不断增加,文化共性愈发显著。</p> <p class="ql-block">这是猪纹陶钵-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 1973-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士-圆角长方形,器表打磨光亮,内壁核粗糙,有条状機向磨擦痕迹。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长嘴,竖耳,高腿,短尾,粗鬃,腹略下垂。刻纹线条流畅、刚劲干练。猪的腹部均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装饰纹样,这类纹饰常见于河姆浪文化。器身两侧猪首朝向不同,纹样不完全一致,其中一侧相对小且纹饰简单,这种对称动物纹略有繁筒的现象也常见于河姆渡文化的各类器物上。</p> <p class="ql-block">蚕纹象牙端饰•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 1973-1977河姆度遗址出土-端饰下方截面处为椭圆形,中腔近长方形,表面打磨光滑,路有划痕和开裂痕。器身上部阴刻6只蛋纹,蚕纹下方刻一圈三角斜线型纹样带。两长边各有2个穿孔。穿孔压于纹样带下端,从内侧看,两孔有连通趋势。类似的素面器物在罗家角遗址也有出土。</p> <p class="ql-block">漆木碗•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 1973-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五叶纹陶块• 新石器时代河姆波文化(距令7000-5300年)• 1973-1977 年河姆波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反山王陵位于良渚古城莫角山遗址西北角,是一座高出周边地表4米的人工堆筑高土台。1986年,在反山西部发现良渚文化大墓11座,其中以12号墓为核心的良渚文化早期高台墓葬九座,出士各类随葬品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1100余件(组),是已知良渚文化遗址出士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雕琢最精美的高等级墓地。</p> <p class="ql-block">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器身瘦高,每个角雕琢“神人一兽面一神人”相叠一组半神人善面纹,这种组合比较少见。神人头顶刻2道弦纹带,眼部为管钻重圈,并刻划有眼角。神人的鼻、善面的椭圆大眼和鼻部均减地突出,内部刻划细线纹。神人与兽面的脸庞以弧线表示,脸上无细刻纹。良渚玉琮的神人善面纹均以四角为中轴向两侧展开,由此使纹样呈现出立体造型。</p> <p class="ql-block">玉柱形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高圆柱形,器表风化严重。器身雕饰竖向4列、横向3层共12幅图像,图像的形式有两种:一为神人骑跨在神兽上的形态;另一种为单独的神兽纹。神人头部及兽面减地突出,肢体为细纹刻划而成。两种图案上下左右错落布列,互力间隔,形成错落旋转的纹饰布局结构。纹样刻划如此复杂的柱形器是极其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玉长管-•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玉三叉形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百越翘楚:“百越”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指的是先秦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南和南方大部的众多民族。居住在江浙一带的於越是百越中文明化程度最高的支系,又被称为大越。他们主要生活在现在的浙江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一带,依水而居,渔猎农耕,拥有鲜明的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这是象鼻盉-肩头弄文化(距今4000-3500年)·松阳新兴乡出土</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兽面鼎• 战固(前475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錞于-战国(前475 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器座• 战国(前475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吴越争霸:同处长江下游平原的吴、越两国,疆界相接,习俗相近,受晋楚两强争霸的影响,吴越两国的政治经济争端却始终存在。自允常称王起,两国相互争战,先后发生了携李、夫椒、笠泽等多次战役,互有胜负,直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吴越争霸历史。</p> <p class="ql-block">伎乐铜屋模型-春秋(前770一前476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房屋模型平面作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面敞开,无墙、门,立圆形明柱两根。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墙仅在中心部位开一小窗。四角攒尖顶,顶心立一八角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屋顶、后墙均饰勾连回纹,八角柱各面饰S形勾连云纹。室内跪坐六人,束发裸身。二人双手相交于小腹,应是乐伎;其他四人或作吹笙状,或作抚琴弹拨状,或执槌作击鼓状,或执小棍作击筑状,当为乐师。</p> <p class="ql-block">“配儿“ 銘青铜句鑃-春秋(前770一前476年)•绍兴越城区府山街道亭山村出士</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座-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提梁盉-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士</p> <p class="ql-block">玉耳金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p> <p class="ql-block">越技无双: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然而,越国凭借远离中原的地理位置,经济和军事逐渐发展壮大。在手工业制品方面,越国工匠一方面吸收了来自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发展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制作工艺,创造出独特的青铜越式鼎、青铜剑、青铜或原始瓷句鑃,以及精美的玉器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龟纹青铜盂-西周(前1046一前771年)•浙江省文管会移交</p> <p class="ql-block">带盖青铜钮-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战国(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楚式铜镜-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 安吉高禹五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楚国殊布当斤-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p> <p class="ql-block">楚国蚁鼻钱-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p> <p class="ql-block">会稽故郡:秦在今浙江设立会稽、鄣两郡,浙江大部分地区处于秦帝国控制的范围。汉初,浙江郡国并存,随着东瓯国的内迁和回浦县的设置,浙江南部最终纳入帝国的郡县体系。东汉实行“吴会分治”,反映了社会发展与人事机构复杂的实际情形。三国至东晋,今浙江境域属扬州,南朝宋时分置东扬州。梁、陈之交,州县更迭频繁,这种局面直到隋唐政区大调整时才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铜鸠杖首•西汉(前202-8年)</p> <p class="ql-block">铜勺-汉(前202 -220年)• 杭州饭店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凫尊-汉(前202 -220年)·1963年余姚姚江节制闸出士</p> <p class="ql-block">铜骑马俑灯-东汉(25-220年)• 绍兴出土</p> <p class="ql-block">吴会风貌:东汉后期开始,北方人口因政治局势不稳定南下避乱。长江以南地区受惠于劳动力的增加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升。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定武兰亭刻石-虞世南(今余姚人)、褚遂良(今杭州人)与欧阳询、薛稷并称力书法“初唐四大家”。欧阳询手摹《兰亭序》并刻石,北宋庆历年间辗转至定武(今河北定州)官库,即力“定武本”。宋室南渡,宋高宗投刻石于扬州石塔寺井中。明宣德四年(1429),东阳人何士英于寺井中发现此石,石缺一角,呈进宣宗,宣宗赐其石携归东阳。万历年间刻石断裂为三,一直由何氏子孙三房分开保存。刻石今藏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何氏《兰亭序》刻石-宋(960-1279)</p> <p class="ql-block">叶法善与大历铜钟-叶法善(616-722) 是唐朝的著名道教天师,历唐高祖至玄宗七朝,传承道家法脉,深得皇帝尊宠,封越国公、景龙观主等。717 年,叶法善回括苍创立宣阳观。铭文记载,铜钟铸造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叶法善“摄”令当时刺史、县令等人出资并化缘筹铜 1500斤铸钟。该钟端庄厚重,工艺精湛,作为与叶法善相关的重器,历来享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堆塑罐-西晋(265-317年)</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会稽上虞”碑铭堆塑罐•西晋元康元年(291年)•1966年平阳县整江镇种玉乡横河村西晋墓出士</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陶瓦当-六朝(222 589年)• 台州椒江章安故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泰元二年”铭文砖• 东晋泰元二年(377年)•台州椒江章安故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俑-西晋(公元265-317年)• 2008年浙江省文物商店移交</p> <p class="ql-block">釉陶瓿-西汉(前202 8年)• 安吉上马山墓群127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越窑黑釉熊灯• 东汉(25—220年)•1974年上虞百官出土</p> <p class="ql-block">戚鲁越窑青瓷墓志罐•唐天复二年(902年)</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八年铭铜钟• 唐开元八年(720年)• 1953年部县七里乡出土</p> <p class="ql-block">朱雀瓦当·西汉(前202-8年)</p> <p class="ql-block">吴越胜览:唐代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动荡不安的五代十国时期,浙江境内由十国之一的吴越国统治。自唐未钱鏐(liG)割据杭州,立藩两浙,建国吴越以来,三代五王,“善事中国,保境安民”。对于浙江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安宁而有利的发展时期,农业发达,商贸繁荣,手工业兴旺,科技成就突出,艺术水平独领风骚,崇佛氛围浓厚。</p> <p class="ql-block">这是钱鏐66 岁钱唐湖水府告文银简</p> <p class="ql-block">钱镠(852-932),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他既是雄踞一方、兼具文韬武略的君主,也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的政治家。吴越建国后,他招揽各方人才,天下贤能纷纷投奔吴越;他重视发展经济,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促进了浙江地区的开发。钱锣去世后,后唐赐谥号〝武肃”;吴越国内私立庙号为“太祖”,葬于故乡杭州临安区太庙山。</p> <p class="ql-block">鎏金纯银呵育王塔-该塔外观模仿吴越国圣物——明州阿育王寺释迦真身舍利塔。塔顶盖四角耸立四根蕉叶状山花,中为塔刹。山花蕉叶外侧以众多画面表现了佛诞生、在家、出家、成道与传教等佛传故事。塔身四面均为透雕的佛本生故事画面,内容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月光王施首”。据钱俶《华严经跋》记载,塔身内部安置有“佛螺髻发”舍利。</p> <p class="ql-block">这是海塘木桩•1983年杭州凤山道口五代海塘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东南佛国:唐代会昌灭佛之后,中国佛教中心南移。吴越国历代国王敬天礼佛,奉佛至诚,以“转轮王”自居,企盼以佛法护佑国家。他们建寺起塔,开龛造像,刻经造幢,礼遇高僧,大兴禅宗,复兴天台宗。吴越国都城杭州,至今保存了大量石窟和塔幢遗迹。佛教文化遗址出土了众多造像、阿育王塔和经卷,极具时代和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烟霞洞杨柳观音-位于烟霞洞洞口东侧,与白衣观音相对而立,为吴越国烟霞院开凿。背光的火焰纹和缠枝花草纹,具有典型的吴越国时期造像风格。观音头戴高宝冠,中饰化佛。右手执杨柳枝,左手执净瓶,身穿天衣,饰有项链、環珞、臂钏、手镯,延续了唐代观音造像的特征。烟霞洞口的两尊观音造像,相对而立,守护烟霞洞主尊和十八罗汉造像群,承唐启宋,可称为是吴越国造像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飞来峰青林洞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烟冒洞白衣双音</p> <p class="ql-block">石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铜地藏像</p> <p class="ql-block">两京梦华:宋时期的中国版图呈现多方政权割据的局面。北方地区先后崛起了辽、西夏、金、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将宋朝的疆域从华北压缩到淮河以南。宋代商业繁荣、儒学昌盛、科技发达,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华文化造极于两宋之世。</p> <p class="ql-block">吴越国“纳土归宋”,实现管辖权限的平稳过渡,为浙江地区经济、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契机。北宋时期的浙江富庶繁盛,成为“国用所恃”的财赋之区,推动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南宋时期的浙江凭借地理和政治上的优势全面发展,典章制度、衣冠文物、蔚为大观。</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尊</p> <p class="ql-block">迦陵频伽瓦当</p> <p class="ql-block">函身四面工笔描金绘出四幅看似独立实则相连的画面:二天王待卫舍利版,二飞天飞翔于三道舍利金光的两侧虚空中,大梵天、帝释天及眷属礼佛护法,乐器环绕、水云飘荡。函内底有金字题记:“具录施主舍钱造宝函盈舍利名位于左/弟子朱翔并妻卢氏十七娘男吴安女二娘三娘等舍/金一钱真珠八十颗钱一贯文/弟子陈若讷井妻蔣三十三娘男仁薄等造/银神王二身并钱一贯文/女弟子薛氏九娘并男陈知言知尚及女子/二十四娘舍钱一贯文/女弟子孙氏十六娘奉为亡夫主郑八郎舍钱一贯/二百文销装劝缘沙门希一灵岳共舍一贯文/弟子陈允言井妻何甘九娘家眷等成就迎引供养舍利入塔/ 右具如前大宋庆历二年壬午岁十二月题记”。</p> <p class="ql-block">彩塑泥太阴天子立像-北宋至道二年(996)• 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士</p> <p class="ql-block">李嵩《西湖图》</p> <p class="ql-block">“汉编钟”“太清宫”铭铜钟-南宋(1127-1279)• 杭州西湖出土</p> <p class="ql-block">繁盛江南:元明清时期的浙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行政区划上,浙江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在经济上,市镇经济繁荣,传统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深刻变化;在文化上,浙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无论是数量还是造诣,都跃居全国前列,学者们除继续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接纳外来文化的开放性。</p> <p class="ql-block">铜龟鹤烛台-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 1972年浙大新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年杭州府钱塘县漕粮版串-•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九年款青铜簋•滑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 杭州府学礼器</p> <p class="ql-block">铜送子观音像-清(公元1644-1911年)• 1957年桐乡崇福寺塔出土</p> <p class="ql-block">浙江,居华夏东南,屹东海之滨,历万年巨变,奏时代强音。一代代浙江人继承弘扬历史积淀的“浙江精神”,谱写传颂与时俱进的“浙江故事”。一代代浙江人赓续文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开拓创新。文明绵延不绝,创造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注:文学来自博物馆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