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集讲到,父亲经常用非常手段,教育我们姐弟三人。</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为父亲上学时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所以,父亲一直在我们学习成长的道路上,对我们姐弟三人的学习成绩较为关注。之前讲到,父亲在小学、初中阶段,数理化成绩经常能考到满分。而我们姐弟三人,姐姐是最最聪明的,我和哥哥较为一般。记忆中,姐姐经常给我们讲,她上五、六年级时,不用和其他同学一样早起晚睡,她能在被窝里就可以将每天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记住,在小学阶段,她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将学习成绩提高,并且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高智商吧。高智商的人,在学习方面,就是可以比别人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反而,作为我,记忆中,一直以来目光短浅,智商一般。在学习道路上,四年级升五年级,崎岖不平。印象中,我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这四年就是农村放羊式的管理。</p><p class="ql-block"> 此话怎讲,就是从我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可以到学校听老师讲课,而那节课直接颠覆了我的三观。原来学习是可以在快乐中进行的,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互动,老师讲课生动形象,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时,那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思路,老师的发散思维点评,那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让人身临其境,充分的展现了新时代老师的高素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直接让我改变了对传统教育印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老师基本上都是没有初中毕业的,农村为了解决学生受教育,招收的大多是本村初中毕业或者未毕业的学生作为老师,没有好的工作的人,他们在学生时代本就不是优秀学生,在他们成为老师后,即使他们想教好学生,他们学识有限。</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农村,我记忆中,学前班至三年级,是在农村的土窑洞里完成学业的,四年级开始,学校搬至砖窑洞。学校搬了,但是老师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老师,谈不上严厉、谈不上高素质、谈不上传道授业解惑。那个年代,我们一个班大约有二十个四年级同学,能上五年级的印象中只有三个,上五年级后,我们又换了一个地方。而五年级升六年级,有些人没考上,就又辍学了,六年级升初中,又有很多同学没考上,就辍学了。印象中,我们全大队一百三十多户人家的孩子,考到当地镇上上初中的,只有两个,其中就有我。</p><p class="ql-block"> 能从农村出来考上当地的中学,对于我来说,也是很大的跨越。在农村长大的我,看见外面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但是,学习一直没有与时俱进,自己考进初中时,学习成绩还是靠前的,但是,到初中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其实现在想起来,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看着别人学,自己也模仿着学,看着别人背诵,自己也背诵,但是背诵的东西、学习的东西没有进入大脑,这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黄土地养育了我,现在想起来,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陕北农村地区在早些年太太落后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地上,一代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数人是没有目的的劳作,靠天吃饭的劳作。</p><p class="ql-block"> 而我,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会一步步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前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亲的严厉,那种近乎不近人情的严厉,那种逼着你往<s>前</s>走的推力,那种大靠山,那种无以言表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坚守,执着、勇往直前的勇气,持之以恒的干劲,造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后续,敬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