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游东林书院

燕呢喃

<p class="ql-block">燕呢喃 65103245</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又称“龟山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十大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因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以及在明末党争中是“东林党”成员的聚集地和来源地而声名远扬。2019年11月23日的下午,在无锡工作的大学同学陪我到东林书院一游。</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林书院大门,始建于明万历后期(1604年-1620年)。门联“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是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的典故。杨时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诗中写道:“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绩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 明代书院重修讲学,所以说“此日今还在”。另外,杨时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题写。</p> <p class="ql-block">荣毅仁的题额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东林党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晚明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党和阉党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p> <p class="ql-block">再得草庐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杨时诗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而命名,为清初学者、东林书院山长高世泰读书讲学重要场所。高世泰为高攀龙之侄,他辞官归里后“主东林书院三十余年”讲学,是明清鼎革之际,东林建筑修复与讲学振兴的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当时,各地学人联翩来集,会聚此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拟取,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p> <p class="ql-block">依庸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即依乎《中庸》之意。此堂为东林书院主体建筑,是东林大会之前举行讲学礼仪之所,被称为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是由明代政治家顾宪成撰写的。‌这幅对联不仅表达了顾宪成对于读书人应该关注国家大事的期望,也体现了他对于教育和政治的深刻理解。此联现为廖沫沙于1982年手书。</p> <p class="ql-block">燕居庙</p> <p class="ql-block">小辩斋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顾允成在城中读书讲学处。顾宪成兄弟方便东林讲学而建。与顾允成同年,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亲自撰写斋记,云:用小辨斋“以名其居,称名以小而取数大”。顾允成著述《小辨斋偶存》一书亦由此斋得名。</p> <p class="ql-block">三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为时任东林山长、无锡人高世泰捐资营构。其功用为专祀明代常州知府、潜江人欧阳东凤,明常州继任知府、漳浦人曾樱,以及明代无锡知县、峡江人林宰三人。他们在明万历至明天启年间(1604年-1627年)为东林书院的修复、道南祠的保护及东林学者后裔受阉党迫害时据理力争,主持公道,一身正气,保护有功,受地方人民爱戴。同时,他们也遭阉党诋毁,皆被列入《东林党人榜》而受到打击迫害。</p> <p class="ql-block">道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祀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弟子门人专祠,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因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意将道学传之南方。该祠当年用官资建造,系无锡地方乡贤祠之一。</p> <p class="ql-block">道南祠内的《东林书院历史陈列展》值得一看。对于我这个历史小白,这个展览帮我普及了东林书院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正心亭。无锡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并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谈。亭内匾额上纪念旌表的皆为无锡历代科举中的优秀考生。</p> <p class="ql-block">离开正心亭,看见庄重古朴的东林书院地标建筑石牌坊,又称马头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明代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清乾隆五年(1740年)恢复石坊,坊额上改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其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的东林精神几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书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漫步在这闹中取静之地,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那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响彻耳边,跃然心中。“鸿儒谈笑千古一墅”的东林书院值得为你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