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暑假以来,大多时间总是奔忙在送接孙辈拓展培训的路上。其中两周孙子在毗邻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黄花高新科技园上课,遂每天把孙子交给老师后,偷闲到黄花岗烈士陵园瞻仰、凭吊黄花岗烈士陵墓。</p><p class="ql-block"> 黄花岗烈士陵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以前来过很多次,但都步履匆匆,不及细览。连日多次踏入,时间充足,细细浏览,有如捧书读史。</p><p class="ql-block"> 黄花岗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下称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墓园。该园整体建筑体现了清末民初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园中除安葬有黄花岗起义的烈士外,还安葬有民国建国前为反清共和献身的义士和包括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陆军上将邓仲元、“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等多位列入民国国家烈士英名录的烈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园内集中了孙中山、章炳麟等辛亥革命重要人物手书碑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凭吊一圈,获知良多,有如读了半部辛亥革命史。</span></p> <p class="ql-block"> 黄花岗烈士陵园正门建有高13米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浩气长存”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尽显巍峨肃穆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墓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 入园是300多米长的宽阔悠长的层级主墓道。墓道两旁的苍松翠柏排列有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p> <p class="ql-block"> 走过墓道,踏上默桥。默桥两边是默池。站在默桥上一股敬意默然升起,情不自禁的肃立默哀!</p> <p class="ql-block"> 迈着轻轻的脚步(怕惊挠安息的烈士)绕七十二烈士墓一周,细细品悟陵墓的规制和建造规模,不禁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岗陵上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居于墓台当中,</p> <p class="ql-block"> 墓园内有墓亭、陵墓、纪功坊、记功碑等。 记功碑上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英名,顶部是高举火炬的自由神石像。 </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镌铭于墓坊上。</p> <p class="ql-block"> 墓后的纪功坊由国民党各地方基层组织的七十二块献石砌成。纪功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石像(初建时那座石像)为美洲华侨献造。自由女神像左手捧书,右手举槌,以彰显着烈士为争取国家民族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七十二烈士墓纪功坊上这个自由女神像历史上多受波折。</p><p class="ql-block"> 1930年,国民党在重修墓园时认为女神是一个外国女人偶像,有碍国民党形象,曾经把此像撤去,换成了一个圆形的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p><p class="ql-block">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给换回了自由女神像,只是把女神手中的火炬换成了枪。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 </p><p class="ql-block"> 在十年动乱中这个女神像被扯了下来并受到了毁坏。后来以一根2米多高的红火炬取代了自由女神像。动乱结束后,火炬被拆除,原石像座上空无一物,很是悲催!</p><p class="ql-block"> 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政府拨款修复黄花岗烈士墓,重新塑造的自由女神像再次站立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纪功坊之上,新像比旧像增高了约一米,左手捧书,右手高擎火炬。神像脸容略加变化,雕成了中国脸型的。一直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陵墓的记功碑。 记功碑上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英名。</p><p class="ql-block"> 记功碑的型体之大及石材质地实属国内之最。由于碑体高大,字迹也没有上漆,憾难细读!但从能读到的字句来看,字体娟秀有力,镌刻精致。实属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 这是铭刻有七十二烈士名录的石碑。六行十二列,整整七十二名,除名字外还有烈士的籍贯。</p> <p class="ql-block"> 据史载此役广州起义革命党人牺牲了八十七人,只是收殓了七十二人。此碑是补录了未入七十二烈士之列的其余烈士。</p> <p class="ql-block"> 从墓亭往外览视,陵园前后的建筑物都被严格控制了高程,丝毫不影响陵园的庄严肃穆。从这点上足见政府对陵园的重视程度。</p> <p class="ql-block">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在黄花岗杀害了参加起义的同盟会(国民党的前身)革命党人后,并暴尸荒野,且严令不准收尸。收尸者作革命党论处。</p><p class="ql-block"> 潘达微是没有公开身份的同盟会会员,他不忍革命同志暴尸荒野,遂冒着杀头的危险,以报社记者的公开身份策动善堂出面收尸殓葬。共收殓烈士遗体七十二具。</p><p class="ql-block"> 其后潘达微定居香港后去世,遗体也葬于香港。民国建成后,国民党感于潘达微义举,遂将潘达微灵枢移葬黄花岗与烈士同在,接受后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七十二烈士墓的北面是邓仲元墓园。</p><p class="ql-block"> 邓仲元(1886年~1922年),广东惠阳淡水人,原籍广东梅县丙村金盘堡。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 功绩卓著。</p><p class="ql-block"> 1922年3月21日,邓仲元亲赴香港接其老师周善培来广州,傍晚抵达大沙头广九车站时被人暗杀,经抢救无效去世,终年36岁。</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痛失良将,追授邓仲元“陆军上将”,其灵棂灵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右侧的墓园。</p> <p class="ql-block"> 邓仲元墓园建于1924年,坐西北朝东南。由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及墓表组成。</p> <p class="ql-block"> 邓仲元的墓园还有邓仲元雕像。该雕像为铜像,原竖立在广九东站殉难处。建国后才移置到黄花岗他的墓园内。</p> <p class="ql-block"> 在邓仲元墓园的北面是杨仙逸墓园。</p><p class="ql-block"> 杨仙逸墓园里除杨仙逸的墓,还有与杨仙逸在惠州检查同陈炬明作战的水雷时不慎引发水雷爆炸同时牺牲的粤军海军鱼雷局局长谢铁良、长洲要塞司令苏从山的墓;墓园里还有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冯如和中国第一个为国捐躯的飞行员叶少毅的墓。</p> <p class="ql-block"> 杨仙逸(1891—1923),原籍广东香山县北台乡(今中山市南区北台村人),出生于美国夏威夷。1910年,加入同盟会,随后考入哈里大学机械系,学习机械及兵器制造技术,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先驱,其被誉为“民国革命空军之父”。 </p><p class="ql-block"> 1919年,杨仙逸奉国父孙中山令往福建漳州筹备组织我国第一支飞机队,并充任总指挥。随后率机队投入作战。 </p><p class="ql-block"> 1923年2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任命杨仙逸为航空局长。随后又筹办了广东飞机制造厂,杨仙逸兼任厂长,并亲自领导航空和飞机制造工作。杨仙逸领导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乐士文”号。</p> <p class="ql-block"> 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广东恩平人,飞机设计师,制造家、飞行家、军事航空思想家,是“中国航空之父”,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p><p class="ql-block"> 冯如于1908年5月在奥克兰市东九街359号创办了广东制造机器厂。1909年9月,他制造出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冯如1号”。1909年9月21日驾驶“冯如1号”飞机在美国加州奥克兰首飞成功。1911年2月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1911年11月9日,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在广州燕塘建立广东飞行器公司。1912年3月,制成一架与“冯如2号”相似的飞机。于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p> <p class="ql-block"> 叶少毅墓。叶少毅(1895-1919),广东台山人。1919年,叶少毅作为援闽粤军飞行员在漳州上空侦察敌情,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年仅24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孙中山追授杨仙逸为陆军中将的碑记。</p> <p class="ql-block"> 在冯如墓的北侧是梁国一先生墓。梁国一是海南文昌人氏,生于柬埔寨金边。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及陆军速成学校毕业。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5年任中华革命军琼崖总指挥。1917年任护国军第二军司令部副官。后加入援闽粤军,任粤军第一师卫队队长兼教练官,广东讨贼军第一支队支队长,粤军第一路第二统领四营营长。1918年任东路讨贼军第二旅第二团团长,驻兵福州。1923年春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总指挥,在讨伐陈炯明的战事中中弹阵亡。</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明令追赠陆军少将,并亲自书写墓碑。梁国一墓坐西朝东,由墓道牌坊、墓亭和墓碑组成。墓道牌坊混凝土结构,顶饰西洋山花,坊心镶嵌石板,上刻民国陆军上将陈济棠题写的“梁国一先生墓道”。牌坊后建有西式墓亭,形制与邓仲元墓略同。</p> <p class="ql-block"> 陵园里还有一座金国治墓。金国治墓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方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墓碑,正面镶嵌“潮梅军前敌司令金公国治之墓”石碑,下部方台嵌“潮梅军前敌司令金公墓志铭”。</p><p class="ql-block"> 金国治(1883-1917),沅陵县人。1917年任潮梅军第一支队长兼前敌司令,受命讨伐莫擎宇,遭桂军拘禁杀害,1920年移葬黄花岗。</p> <p class="ql-block"> 陵园里还有雷荫堂墓。</p><p class="ql-block"> 雷荫堂(1877-1924),同盟会会员,任东路讨贼军军法处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被暗杀,葬入黄花岗。墓呈方形,坐北朝南,由墓亭和墓冢组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在陵园西北角有一王昌烈士墓。英烈王昌生于1885年,牺牲于1918年。广东香山(现中山)沙溪石门村人。农民出身,少时家贫。青年时期到香港务工,喜欢与思想进步人士交往,由加拿大华侨李翰屏(环城恒美村人)介绍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辛亥革命后赴加拿大域多利开设理发店以掩护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加入中国同盟会。</p> <p class="ql-block"> 民国7年(1918),北洋军阀段祺瑞派汤化龙(袁世凯执政时的众议院议长)赴美,向六国银行集团借款购买军火,企图消灭广东0军政府。王昌趁汤假道域多利回国之机,于当年9月1日在维多利亚杏花楼守候,用手枪将汤击毙,刺杀成功后从容离开,回店与亲友告别,写下遗言,后用另一支手枪自尽。</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闻讯,即电旅加华侨将其尸首殓以玻璃棺,派员运回广州,以党礼葬于黄花岗西北隅,并立墓碑以表悼念。为国民党党葬第一人,辛亥革命烈士,终年仅33岁。</p> <p class="ql-block"> 在黄花岗公园中心墓道的西边,有一座粉墙环绕的独立小院,这就是史坚如墓祠。史坚如为广东番禺人,1899年加入兴中会;1900年10月28日,为策应惠州起义,意图通过地道爆破刺杀两广总督德寿,虽爆炸成功但未能致两广总督德寿毙命,在撤离途中被捕,同年11月9日英勇就义,时年22岁。</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把史坚如和“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的陆皓东相提并论,赞誉史坚如“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p><p class="ql-block"> 史坚如墓祠门额“史坚如先生祠”由时任广东都督胡汉民题写,题写时间是1913年。史坚如墓祠原位于青菜岗,1978年迁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 到访时园内史坚如祠正在围蔽维修。透过围蔽的屏蔽物可见维修人员正在修缮工作。</p> <p class="ql-block"> 更透过树丛见到修缮人员正在清洗高高耸立的史坚如立像。</p> <p class="ql-block"> 陵园主墓道南边墓道为碑林,这里树立着国民党各地方支部敬赠的挽碑。</p><p class="ql-block"> 在碑林里还有一座喻培伦的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 喻培伦(1886年—1911年),清末民主革命家,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p><p class="ql-block"> 喻培伦留学日本,并成功制造无毒害的火柴,也为研制炸药和炸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后考入千叶专门医学校药科,投身同盟会,为起义制造炸药及炸弹300多枚</p><p class="ql-block"> 喻培伦身于反清革命之中,采用银制法专研炸弹,成为有名的“炸弹大王”,广州起义中因弹尽力竭,为敌所捕,率献身革命,后被孙中山追赠为“大将军”。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曾专研化学,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载沣均未成功。在1911年春的广州起义中,跟随黄兴、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入广东督署,重伤被俘后从容就义,时年25岁。</p><p class="ql-block">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肯定喻培伦的烈士精神:“气振风雷、三日血战、虏胆为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政府,追赠喻培伦烈士为大将军,并在陵园的碑林里单独为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烈士树了这座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 镌刻有“精神不死”、“自由之魂”、“虽死犹生”等碑文,字字语重千钧,直击心弦。</p> <p class="ql-block"> 在主墓道南边的碑廊处,两座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由于墓道较宽,如同框拍摄两座龙柱会显得太小了。我遂采用拼接方式把两座龙柱拼在一张图里,以方便读者全面了解这两座龙柱体现的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 这是国民党安南(越南)党部于1926年3月(民国十五年)为陵园献造的。</p> <p class="ql-block"> 凭吊完毕,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复!</p><p class="ql-block">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同盟会(国民党前身)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民主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p><p class="ql-block"> 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成功,建立共和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沿着园区一条竹树参天的园道离开陵园,顿时觉得环境幽雅,特别静好!转念一想</span>。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已。</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捐献躯的先烈们吧!</p>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 : 礁石鸣琴</p><p class="ql-block">文字编撰 : 礁石鸣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