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谷场上的悲欢印记</p><p class="ql-block"> 文/闫国平</p><p class="ql-block"> 说起打谷场,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村有两个,一个在村西,一个在村东,村里人习惯将它们命名为“西头大场”和“东头大场”。</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大场原本是附近村民建国前购买的闲散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村里成立了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这两个大场就归属于集体管理、集体使用了。其实原来不属于集体管理时,村里偶尔搞的一些集体活动也就在此进行,村民们农闲时要举行的娱乐活动也是利用此场所,所以这两个大场的功能就多了起来。即夏天、秋天就用它打麦、打谷、打豆、打高梁、翻晒粮食等,冬春季节就成为村民娱乐活动或举行集会的地方。曾记得我们小时候或是跟着大人在场上玩,或是由我们小朋友自个儿组织玩。“打瓦瓦”、“蹦蛋蛋”、“顶拐拐”、“打圆宝”、“捉迷藏”等活动就都在此进行,打谷场就成为了大人、小孩的精神乐园。在这里可以充分释放心中的郁闷,寻找到无限的乐趣,还可以广交朋友,学会好多玩法。星期天或放学后儿童们就都不约而同地来此玩耍,直玩得饥肠辘辘、昏天暗地。大人们中的中青年男士也抽收工后来此消遣放松,他们或是自己组织玩,或是参与指导儿童玩。可有时他们中的个别人也好做些恶作剧,搞得孩子们哭笑不得,他们却乐得前仰后合,以此来添补他们心中的乐落和解除劳动的疲惫。当村里或队里要举行集体活动时,大场就成了必需的活动场地,各种活动记录和见证了好多或让人欢乐心怡、或让人惊恐悲伤、或让人铭记不忘、或让人不愿提及的事实。比如给人以欢乐心怡的事莫过于一年一两次的晚间放电影和正月里的闹红火;比如让人惊恐悲伤的事就是建国前搞土地改革运动(也叫群众运动,简称“群运”或“土改”)时,村里的翻身户将当时的被算户拉拽到场上进行公开批斗、打骂,使一些被算户既将家产全部交出分给翻身户,还要受到严刑拷打,甚至死于非命。还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搞“四清”运动时,曾经全公社在我村西头大场召开群众大会,在大场东面搭着主席台,整个大场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令人恐怖。主席台上站着公社领导和持枪民兵押着我村一个人和外村几个人。会场上领导严词阵阵,宣布我村那个人等所犯罪行,群众代表义愤填膺,批判他们几个“戴帽分子”。散会前将“戴帽分子”们五花大绑,押赴公社,我们孩子们参加此会感到惊恐万状,大人们也都感到不寒而栗。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西头大场就成为每次批斗我村“戴帽分子”的场所,无论白天晚上都让人感到有不名言状的恐怖和不安。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无言大场载悲乐,</p><p class="ql-block"> 彰显人性丑与恶。</p><p class="ql-block"> 太平盛世笑声漾,</p><p class="ql-block"> 动乱暴露真与假。</p><p class="ql-block"> 到了夏天麦子收割后,打谷场上堆上了小麦垛,经过近二十来天的收打,打谷场上就又恢复原状。秋天来了,打谷场上就陆续堆上了从地里收回的豆子、谷子、高梁。在收打豆子、高梁时,我们儿童是不会参与的,而收打谷子时打谷场就变成了儿童乐园了。当一捆一捆的谷子或担或拉垛到场上时,孩子们就开始高兴地围绕在谷垛周围玩耍了。我们几个孩子用力将谷捆子硬是搬开,留出能通过一个人的圪廊,隔几捆再搬一圪廊,直至能转通为止,然后就玩起了捉迷藏或打巷道战。凡是中午或晚上放学后,我们无疑要到场上玩一会才回家,星期天就更不必说了。因为玩耍,不免要把谷穗揉坏,谷粒撒落满地,这时假若遇到队长来查看,必然要遭到训斥,更有甚之一旦抓住就免不了“赠送”一记耳光,我们害怕了既然就会像鸟雀一样“飞”去。跑远了还能听见队长“狗日的们,看把谷穗糟塌成什啦!”的骂声,而我们却都为躲过一劫而哈哈大笑。窥着队长走开后,我们就又当起了“还乡团”,直到玩得尽兴才蹦哒着扬长而去。不过我们也非尽贪玩,也还是有一些爱社如家的觉悟的。在地里的谷子全部割倒拉运回场上后,队里就安排照场。照场本是男劳力的事,但我们小男孩们往往自告奋勇参加照场队伍。大人是一人轮照一夜,小孩们是两人轮照一夜。照场前要用谷捆子搭起个庵窝,也就是三面用谷捆子垛起围墙,留一口子面朝场中央,口子用一门帘遮挡,地上铺着厚厚的谷草,头顶上挂一盏马灯。谁照场谁搬上自已铺盖,晚上在庵窝中睡一大觉,天亮后就搬上铺盖回家了,照场任务就算完成。照场队里是要付工分的,所以我们照场还能挣到大人一半的工分,当然心里感觉美滋滋了。正如有诗曰:</p><p class="ql-block"> 农家子弟有乐园,</p><p class="ql-block"> 庄稼垛里笑开颜。</p><p class="ql-block"> 虽无金钱买玩具,</p><p class="ql-block"> 庵窝圪廊荡心田。</p><p class="ql-block"> 到打谷时,前提工作是队里全体妇女负责切谷穗,男劳力们负责搬运谷捆子,保证不耽误妇女们的劳动。我们在放学后就到场上帮忙,任务就是将男劳力捆好的谷草搬运到另处,为切谷穗的妇女们腾开场地,让她们更麻利地展示切谷穗的技艺。我们在搬运谷草的空隙就又玩起了“猫猫扑老鼠”的游戏,一旦“猫猫”抓住“老鼠”后,势必是一阵哄笑。有时因玩游戏竟忘掉了搬谷草,遭到队长训斥后自然就显得很狼狈了。切完谷穗就开始套牲口碾场。碾场即用石磙碾压谷穗。老头们拉着牲口碾场,我们孩子们就是负责接粪(避免牲口屙尿到被碾压的谷穗中)。只要牲口不屙尿,我们就可以玩耍。既可以挣点工分,也还误不了贪玩,所以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上午碾了谷,下午就是妇女们用梿枷(我们沁县叫络歌)打谷,因为只靠石磙是不会使谷穗上的谷粒全部脱落的,必须用梿枷不断地拍打,才能使谷粒与谷穰彻底分开,真正做到颗粒归仓。用梿枷打豆、打谷、打高梁通称为打场。打场一般是妇女们的事,偶尔也有男士参加。全队妇女每人一副梿枷,面对面站成两排队伍进行对打。“啪”,“啪”,甲方队统一打一下,乙方队接着打一下,交错融合,齐声悦耳。你在现场观摩就像军训一般,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但却没有口令,她们自然形成节奏,谁也不会打错。倘若你在场外细听就像军队在训练正步走,那气势磅礴,直教人拍案叫绝。她们一排队伍边打边倒着走,另一排队伍边打边跟着走,交替轮回,而且边打边还要拉着家长里短,说着奇闻轶事,谈笑风声,其乐融融。有时还边打边唱歌,唱出她们愉快的心声。这样重复拍打几个回合后,就歇息一阵子。歇下后有的人找水将梿枷的转扭处蘸湿,有的人重新将梿枷的转扭上好劲,枕戈待旦,准备战斗下几个回合。一下午反复拍打后,经妇女队长仔细查验,认为确实打净了,那么今天的打场也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起场。起场就是人们用木杈将谷穰全部杈掉,露出藏在谷穰下的谷粒,然后人们用扫帚扫、用木杷推、用木𣔙铲,把摊在场上的谷粒集中成大堆,以便于扇场。在起场时我们就不当观众当小兵,拿起扫帚或木杷直接参与劳动。一场谷粒堆起后,大人小孩的头上、身上就都蒙上了厚厚的尘土,但看到堆起大大的谷堆,心里就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甚至还要飞出咯咯的笑声。接下来就是扇场。所谓扇场,就是把堆起的谷粒用扇车经过风吹,将谷粒与油糠和尘土及碎谷草等杂物分开,获得纯粹的谷粒。扇场是一项综合性劳动,是需要几个人紧张而又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任务。扇场需要有一至二人扇扇车。有一人站在扇车上溜场(将盛在簸箕里的带有杂质、尘土的谷粒溜下去,经扇车吹出的风将谷粒与杂质、尘土分开)。需要一个人将要扇的谷物传送到扇车上,为溜场者服务。在扇车前面的左右各有一人负责将扇出的谷粒和杂质、油糠、尘土用扫帚扫开,让干净的谷粒得以脱身。在扇场的时候,扇车上下的人也免不了说说笑笑,调侃逗趣,欢乐伴随着劳动,欢笑声、说话声、扇车的隆隆声交织在一起,汇集成了一首婉转悠扬的交响曲,人们在辛苦劳动的过程中享受着无尽的快慰。打谷是这样,打豆子、打高粱虽然前期劳动形式与打谷不同,但用梿枷对打、起场、扇场就基本相同了,所以秋天的打谷场上劳动的日期长,带给人们欢乐的机会也就自然多了起来。当然在打谷场上劳动的日期多与少和当年的丰收、欠收有直接关系。当时就有人为之赋诗如下:</p><p class="ql-block"> 劳动之中有苦乐,</p><p class="ql-block"> 打谷场上亮风华。</p><p class="ql-block"> 集体生产士气旺,</p><p class="ql-block"> 效率提高产量加。</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的承包下户,生产队取消了,生产经营方式变成了以户经营,小打小闹了。收秋过夏都在自家的门前或院内打庄稼。原来生产队的大场变成了附近几家农户的打谷场,这家一摊摊,那家一场场,各自收打,偶尔互助合作,再也看不到生产队时的规模经营了,也没有了过去集体劳动的欢乐气氛了。近年来老百姓种植都趋于单一化,多数是以种植玉米为主,谷子、高梁、豆子种的极少,所以用石磙碾、梿枷打庄稼的方式也慢慢消失了,因此现在的小青年、小少年们自然也就不知道石磙和梿枷、扇车等这些曾经为农业生产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农具了。好多原来农村生产队的打谷场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而完全改变了用处:有的分割成块修建了农家庭院,有的变成了群众活动场所。大场里安上了健身器材或种上了花草树木。有的在场上盖起了文化舞台,成了村民看戏、看电影、跳舞或举办其它集体活动的地方,场面大都用混凝土或地板砖硬化,光溜溜的场面让人们在此玩的安全、玩的开心,玩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和对美好愿景的憧憬与期盼。我们村的东头大场已全部修了民宅,西头大场虽未盖房,却也改变了原来模样,同样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怀念过去的打谷场,打谷场上的乐和悲是永远刻在我脑海里的印记,不仅使我今生今世不会忘记,而且我还想让村里的后代们,知晓曾经的打谷场所发挥的功能和承载的历史故事。正是:曾经谷场悲与欢,</p><p class="ql-block"> 历史演绎兴衰版。</p><p class="ql-block"> 今日成文书记忆,</p><p class="ql-block"> 传承后世有美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