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籍里的成都》札记

竹海散文

<p class="ql-block">读《典籍里的成都》札记</p><p class="ql-block">杨柏书(武侯)</p><p class="ql-block">好久没读书了。看见茶几上放了一本,《典籍里的成都》,觉得应该有可读性,因为长期寄居此地,有关成都的一些知识点知之甚少,有必要读读。既打发时间,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成都。</p><p class="ql-block">《典籍》是由成都地方志编纂的,刚刚出版发行,定价68元。我问儿子是买的?他说别人送的。还说哪个买这种书?显然,科普类,纯文学类读物,人们不断弱化,市场逐渐萎缩已是一种趋势。留给有责任感的人去探究。</p><p class="ql-block">读书,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不同于电视咨询,手机信息。但有一点非常重要,读书对时间的要求和对知识的攫取胜于前两者。尤其是对好的文字段略,可以反复品味,反复咀嚼,你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倘若边读边想边记,用心做一些读书笔记,那将会又有一番境界。既然如此,我翻这部《典籍》,在书中荡漾,游弋,再记录一些点滴……</p><p class="ql-block">读《典籍里的成都》前言</p><p class="ql-block">“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这是《典籍里的成都》前言引用南安袁说友之文所述。</p><p class="ql-block">成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一定义还第一次所见,可见成都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有着不可忽缺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成都建城史达2300多年,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从农耕文化到商业贸易,人才智慧,历经岁月沉淀,演绎出生生不息,气象万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典籍里的成都》,由成都地方志编撰,前言由方志主任马海军撰文。这是官方权威的采集,订制和推送发布,是认识成都,了解成都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闲暇时光,有选择地读读,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古蜀三王</p><p class="ql-block">古蜀三王是指蚕丛,柏濩,鱼凫。</p><p class="ql-block">古蜀国是中华文明三大发源之一。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00~2600年发源岷江上源。史书主要依据为《三海经》,《华阳国志》。第一代蜀王为蚕丛,兴农的创建人。第二代和第三代延续第一代基础,把古蜀带入更高层面。尤其是第三代蜀王鱼凫,最终完成了古蜀统一。古蜀国进入了历史性的时刻。</p><p class="ql-block">我国三大文明发源地的概念出入较大。刚刚查阅了一下百度,那个A|沉默了2秒中答复,三大文明发源地是指: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还有北方草原文明。奇怪的是根本没有古蜀国文明之说。</p><p class="ql-block">在学术界,类似有关文化源头,事物起源等等,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出据论证都是铁证,都是最为权威的。作为一般读者,云里雾里,无所适从。</p><p class="ql-block">但有那么一点,在这些分争后,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得一见,得一文,加深了一些印象,是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因此,报有如此心态,有什么不好呢?</p><p class="ql-block">何为成都</p><p class="ql-block">古蜀国时期,兴农,重蚕丝,治水,均有建树,留给后人丰厚的遗产。春秋时期以后,古蜀国渐渐衰退,由开明王朝执政。开明王洞悉城郭所在地限制了城郭的发展,他要想理直气壮做出迁都却顾虑重重。于是说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告诉他要迁城,也许这是个借口。但从开明五世,六世的发展来看,苕泽,湿地等因素不利城郭继续发展,交通受限。在开明九世时期,决定了迁徙成都,因成都之前有杜宇王朝的底蕴,交通进退自如,果然,迁都换得繁荣昌盛。也就是2300多年前,开明王终得实现了迁都成都的宏愿。</p><p class="ql-block">让人惊讶的,就连开明王都没想到,以一个梦为由迁都,揭开了成都2000多年建城史的序幕。后来,秦国统领成都,在此古蜀国基础上建立了新成都城。此后代代沿革不变,城名不改。这就是今天成都的来源。不可思议。可敬可叹。</p><p class="ql-block">列备五都</p><p class="ql-block">之前,我对列备五都很茫然,在成都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都提到过。即使如此,仍没弄明白。在《典籍里的成都》又涉及到这个方面。我仔细翻阅了书籍,就是没有明确答案。走投无路之下,百度了一下,才搜到了想要的明确答案。原来列备五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所构建的五个都城。具体来说,指的是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这“五个都城”。</p><p class="ql-block">这个历史时期,成都居然能有一席之,属实罕见。可见当时成都的经贸,文化相当了得。在沉淀了古蜀国的农业繁荣,尤其是经历了丝绸文明的摇篮后,又开设了武阳买茶,开启了全球茶叶市场之举。并且以酒曰礼等等。这些事放在今日可以说无须挂齿。可那个时期,就是举世嘱目的国家大事。</p><p class="ql-block">随后,举国治水,成效值得大书特书,树立了里程碑。由此衍生的盐业,冶铁和丝绸之路,成为燎原之势不可阻挡。</p><p class="ql-block">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盛兴。西汉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选拔有才华的人送往京师最高学府求学。后归来学子任官。为教学所需,在成都开辟了一场地,“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这便是“石室”起源。在文翁努力下,蜀地文化风气日渐昌盛。汉武帝下诏全国推行此制,成为全国地方官学之始。</p><p class="ql-block">文化温雅,成都汉赋撑起半壁江山,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列备五都时,成都举足轻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清廉印记</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病危之前写信给后主刘禅称,自已“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其余开支均为奉禄,并未经营其他产业谋取私利。后人追诉,诸葛亮是第一个申报财产的官员。可见千古第一相,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那时,像诸葛亮的财产,可谓是多如牛毛,彼彼皆是。而他的财产,就连当时成都的大地主都算不上。充其量仅能算着一个小地主。可见清廉的楷模受到后人连连称道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财富”与豪门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大权在握的“魏王”曹操,整过魏国收入均为私人所有,还把魏明帝后宫的女眷充作自已乐伎。司马懿当时也有财力,豢养私兵3000,出警人跸,众人回避,备有金银车,仿天子六马车。其奢糜程度可见一斑。不得不说,较之诸葛亮清廉风气,当仁不让足以垂范后人。</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诸葛亮,老百姓要求设立祠庙,居然被后主刘禅以礼为由拒绝。后来,经历若干年民间自发祀祭,最终“君臣合祀”,才得有武侯祠供人祭拜。</p><p class="ql-block">清正廉明,风清气正是社会生态积极向上的标志。千百年来,那些真正为民谋福祉的公仆,那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人,永远值得世人崇拜和景仰。</p><p class="ql-block">成都十二月市</p><p class="ql-block">成都的商贸经济发展速猛。至唐起,特别是宋朝,迎来了商业繁荣的高峰。为首创“交子”,改变了市场以物易物的交换模式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率先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纸币的国家。不得不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创举。</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商贸不再局限时空,城市出现了经商做生意业态,“草市”和按月令销售特色的“十二月市”得到发展。尤以“月市”最为特点。“草市”是民间自发而约定俗成的。“月市”则是有组织安排引导的。</p><p class="ql-block">“月市”根据月令,围绕开展商贸。从月令的时期,大抵已明白交易物品内容。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由此可见,成都月月有集市,花样各不同。说明当时经济发展实效显著。</p><p class="ql-block">关于“交子”</p><p class="ql-block">原来在中国历史书上得知叫“交子”的纸币,发源于成都,而且是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印象也深,但仅仅局限在这个称谓上。</p><p class="ql-block">《典籍》里开了一个章节,专门叙述了“交子”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由此可见,“交子”对中国商贸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交子”所占据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已经突现出来。</p><p class="ql-block">在“交子”之前,也就是宋代以前,远距离贸易中已使用了“飞钱”,功能像如今的支票。此“飞钱”岂容我孤陋寡闻,我也是第一次听说。“飞钱”应该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但改善了交易的形式,交易过程和金属货币同值使用,但更为便捷。不过,因为“飞钱”要到指定场所兑换,还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其实,“飞钱”已经为“交子”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交子”的使用价值已经远远大于价值本身。“交子”取代“飞钱”也是必然趋势。</p><p class="ql-block">“交子”先是在民间发行,商人将现金存入“交子”铺,即可在其它“交子”铺兑取等额现金。因“交子”铺在取现金时,也要收取一定费用。于是,精明的商人为省下这笔费用,在商贸活动中,直接使用“交子”支付。别小瞧这个程序,也就是这过程,“交子”华丽转身,已经逐步完成了从支票到货币的转化。于是,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就这样应运而生了。</p><p class="ql-block">先人何等聪明,通过实践和智慧的力量,设定了“交子”印刷特定纸张,筹建了相应机构,规范了“交子”的法律文书,解决了商贸活动中许多疑难杂症,让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诗文乐土</p><p class="ql-block">隋唐到两宋,蜀地相对和平与稳定,经贸交易繁忙,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外来的本埠的文人与成都结下不解之缘。在与成都交集的诗人中,首推唐代李白和杜甫。</p><p class="ql-block">李白到成都才20岁,住了6年后离开成都。即便如此,他对成都很有感情。念起成都,仍满是自豪,满腹衷肠。他为成都所著诗篇,堪与对故乡和京都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耳孰能详的当数“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千百年来,这已经成为成都城市的推广语和招牌。</p><p class="ql-block">杜甫因安史之乱到成都避难,这个时期正是杜甫创作的高光期,诗作以此有了专属名字“成都诗”。由此可见杜了得。杜甫在成都度过了4年,作诗260多首。那首亦谏亦赞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里的“安得广廈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居欢颜”,骨风毅然,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唐末五代诗坛明星韦庄到蜀赴任,后官至前蜀宰相。为重建荒废已久的茅屋胜地,竭尽全力。后来与众多诗人在成都创立了“花间派”而名噪一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与众文人所著了《花间集》,从而奠定了宋词的范本。尽管未被称为宋词鼻祖,不过已经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宋词与蜀地的交集,应该与陆游,范成大二人关系重大。陆游在蜀度过9年,满腹经伦,诗词盖世,崇州罨画池内设有纪念馆,让人缅怀瞻仰。</p><p class="ql-block">成都本土诗人薛涛在众多文人中,扮有重要角色,尤为出彩。</p><p class="ql-block">北宋眉山文学家苏轼三父子,可称得上“半个成都人”,作品众多,受人称道。</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成都文脉源远流长,文化风流千古。一路走来的成都,繁花似锦,当之无愧“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景象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成都状元</p><p class="ql-block">据称,《滚滚长江东逝水》咏史怀古词,出自明代第一才子,明代四川唯一状元,成都人氏杨慎。</p><p class="ql-block">杨慎少时聪颖,24岁北京殿试第一为状元,授翰林修撰。37岁犯了错流放云南。在云贵川有大量粉丝。利用这一经历,游山采风,潜心著述,成就扉然。他的博学,成就传承至今,与他勤奋努力戚戚相关。</p><p class="ql-block">四川在清代有唯一一个状元,叫骆成骧。9岁从资中到成都,可以数着成都籍。在北伐中功不可没。晚年定居成都,余生与教育和培养人才中度。他提议并着手筹办建立了四川大学。后又筹建了成都大学,而且出任老师。值得铭记。</p><p class="ql-block">《典籍里的成都》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原著20余万字,我读了一个多月,主要是知识点多而且很难记住。札记较为简略,难免挂一遗万,疏忽,错讹多多,请诸君见谅,也勿喷。谢了!</p><p class="ql-block">2024.9.10.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