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大学

瓦土西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校——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成立五十周年校庆,已于九月十二日圆满举行。</p> <p class="ql-block">2019年老校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一所拥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现代化综合大学,能在短短五十年内,从无到有、从丑小鸭摇身而变白天鹅,作为亲历者,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庆幸自己曾是这里的一员;对今日的学弟学妹而言,可能很难想象它五十年前的样子!那么,就请跟随我的文字,回看一下这只小萌鸭的初时模样吧! </p><p class="ql-block"> 我是七九级中文系的老校友,来自北京,至今已毕业四十一年。在这四十余年里,我只回校参加过两次聚会,而每次都给我全新的感觉。无论是校园的各项建筑设施,还是整个淮北市,那真都是今非昔比,物异人非。说天壤之别,一点不过分! </p><p class="ql-block"> 七九年我们入学时,学校刚刚由“安徽师范大学分校”更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第一次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尚处于初创阶段。</p> <p class="ql-block">建校初期的唯一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尤其来自大城市的,当见到自己大学的样子时,完全超乎想象: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三栋红砖宿舍楼,教学楼与宿舍楼之间是两间简易平房的大教室;教学楼后面,是一排茅草屋——各系教师办公室!教学楼东、南方,是教工住宅区,有楼房,也有不少茅草房。全校最壮观的建筑就是大礼堂,同时兼图书馆、阅览室及大饭厅!</p> <p class="ql-block">在大礼堂前拍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入学时迎接我们的,是雨天无处不在的泥巴地!和隔三差五的停水!我们不得不拿着盆盆罐罐到教工住宅区去接水。一个个提着桶,或端着盆,拖着两脚沉重的泥巴,一路艰难地回到寝室,真是身心疲惫至极,以至于有的同学直接趴到床上嚎啕大哭!这一幕印象太深,所以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我没有哭,而是站在寝室中央,递给她们没人一条毛巾,也不知说啥好。恰在此时,隔壁的一位师姐进来劝解道:“不要这么哭了好不好?又不是让你们来修路干活,你们是来学习的,能苦到哪里去呢!水也不是总停呀!雨也不是总下,可对?不要再哭了,可好?” </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住在第二栋楼,等同学们都报到后,学校又安排我们搬到最北面那栋楼,并重新按班级分寝室。尽管之后依旧常停水,或者每天定时三次供水,卫生间不可用——直到我们毕业!但同学们很快适应了这一切,尤其正式上课后,注意力便被无尽的知识所吸引,无暇再顾及其他。</p> <p class="ql-block">建校初期的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七九级,应该是年龄上参差不齐的最后一届学生了。不少同学是历尽艰辛,才获得这难得学习机会的,因此,同学们各个如饥似渴地求知求学。不仅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下也是除了必要的休息外,都自觉地读书、探索。而真正引领我们在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无疑是各科的老师们! </p><p class="ql-block"> 虽然时隔数十年,但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以及独特的方言口音,都似生动的纪录片,时常浮现在脑际,令我们终生难忘!如讲现代汉语的裘荣棠老师,两手不停地搓粉笔;讲《雷雨》的白桦老师,慷慨陈词;潘武军老师的《费加罗的婚礼》把人带入剧中,以至我们私下里直呼他“费加罗”“费老师”,而忘记其本名本姓!(想来实属不尊!)联欢会上为大家表演《木兰辞》的于楠老师;以及讲《声声慢》的朱学忠老师;讲现代文学的许传京老师,和陈献之主任;需要看着口型听讲才能懂的吴孟复教授的目录学;还有亦师亦友、我们的辅导员年介磊老师,等等、等等…… </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除常规课堂教学外,还时常搞各种讲座。主讲者既有学识渊博的老教授,也有高年级的同学。记得一位七七级的师兄,讲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其镇静自如的仪态,潇洒整洁的板书,引经据典的学识,都令我们这些新生震惊不已!我们何时才能达到那样的水平呀?!震惊之余,深受触动。即为自己的知识浅薄自愧不如,也为曾经不满学校的物质条件而深感内疚!同样的条件,甚至之前学校的设施还不如现在,而师兄师姐们却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上一层楼?!自此后,同学们的学习劲头更大了,不少人每天都是熄灯了才离开教室。大家都暗暗使劲,尽可能地吸取更多知识。</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校庆期间的老校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常常会想起当年我们挑灯夜战,如饥似渴地学习、探索知识的情景。那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年代,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各级师生。</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4日 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