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主席七律诗词平仄用韵——也看格律诗词的求正容变

吴仕钊

<p class="ql-block">学习毛主席七律诗词平仄用韵</p><p class="ql-block">——也看格律诗词的求正容变</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早期的诗词作品,主要是在亲属、诗友、战友之间流传。《七律·长征》是最早以印刷文字流传开来的毛泽东诗词作品。1936年10月,埃德加·斯诺在陕西保安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把长征诗抄赠给斯诺。它最早披露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该诗以《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为标题刊登在该书的封三上。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在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1938年2月,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西行漫记》。在《长征》一章,斯诺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1939年5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成立周年而举办的文艺创作与活动展览会上,展出了毛泽东长征诗的手书稿。1940年前后,王承骏(久鸣)将其谱成歌曲《长征》,在抗日根据地开始传唱。 </p><p class="ql-block">长征是华夏大地上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每每重温毛泽东长征诗词,徜徉在平仄工整的字里行间,内心的感觉总能超越惨烈、苍凉和悲壮。“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又何尝不是一种意境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样一首工整的七律,如果用现代网络检测,平仄没有什么问题,该诗押寒韵,就会发现格律或有2处错误。“闲、丸、寒、颜”几个字不在一个韵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多音字),万水千山只等闲(或用韵有误)。</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仄平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多音字)丸。</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 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多音字),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或用韵有误)。</p><p class="ql-block">中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作为旧体诗词,本身也是发展的。例如,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形式是律诗,其形成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诗经》、《楚辞》等已具备了一定的韵式,从《古诗十九首》至建安诗人创作已略具五言八句诗歌雏形,但真正从古风向律诗转化的关键是南朝齐梁新体诗,到唐朝则成熟定型。律诗就要守“律”,毛主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毛主席的律诗严守平仄,但在用韵上却突破了传统的“诗韵”,例如《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四支、五微通押,《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十四寒、十五删通押,《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与《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都是三江、七阳通押,也就是说,把诗韵放宽到了词韵。而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句一韵,十句十韵,均押去声韵,分属十四愿、十五翰、廿八勘。按照词韵,十四愿(半)、十五翰可通押,廿八勘只能与廿九艳、三十陷通押,显然,这首词的用韵又突破了传统的“词韵”。但用今韵读来,却是押韵的。近年来,有人提出“求正容变”,即既提倡坚持格律,又支持改革创新,这也反映了中华诗词发展的趋势,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p><p class="ql-block">“求正容变”,就是“守正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弘扬优良传统文化诗词这一体裁,需要守正,如不守正,就会完全放弃(彻底废除)优良文化,这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而完全变成新诗,或叫现代诗(自由诗)。如此这样,怎能弘扬先进文化?同时,容变,说到底就是创新,也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求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容变是求正的推进与发展。如离开创新,而谈求正,就是死水一潭,这就不是真求正,而是假求正。求正容变,体现了诗词本身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求者,在此即是坚持、坚守、坚定,但不是绝对固守。这就是要变。变,就要思路变、载体思维变。守正是目的任务,创新是手段方法;求正是“立”,容变是“破”。而“破”是为了更好地求,充分体现两者的辩证法则。求正是基础,容变是方向。因为只求正不容变,优良传统文化诗词就难以得到继承和发扬。总之,求正与容变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中华民族追求大雅正声、和谐共存,其文学创作常以雅正为美学原则,格律、风格、人品均要“求正”。从发展的角度而言,诗词的格律、语言、题材、技法都在变,“容变”才是中华诗词生生不息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华诗词的求正与容变的辩证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p><p class="ql-block">我们再从历史的角度,体察毛主席《七律·长征》的意蕴,更觉得当年他放宽用韵的魄力是来自于长征的胜利,是信念、信仰使然,是文化自信的诠释。现在再读这首诗,当万里长征在这首著名的七律诗里得以全景式的再现时,我们分明觉得,长征并非因为在诗里获得了诗意,长征本身就是诗。再回首,山已不再那么凶险,巨龙一样的五条大岭不过是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更像是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的感觉只是一种“暖”热,被敌人抽去桥板的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也仅仅有点“寒”意。连眼前岷山的千里风雪,也已变成让人欣喜的美景。虽只有56个字和一年的跨度,其真正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最罕见的沉重和遥远。</p><p class="ql-block">1957年,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正式发表于《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颈联中的原出句“金沙浪拍悬岩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一改动,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毛泽东所说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指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的罗元贞教授。那时《七律·长征》已广为传诵,罗教授读后,觉得诗中的“细浪”和“浪拍”中有两个“浪”,显得重复,应该把后一个“浪”改为“水”字。于是,1952年元旦,罗元贞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贺年信》中,附带提出了自己的上述建议。毛泽东收到信后,感到所提意见十分中肯,当《诗刊》正式发表时,就采纳了罗元贞的意见。后来,罗元贞为毛泽东改诗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此,他便得到毛泽东“一字师”的雅号。毛主席改诗的故事,更说明诗词是发展的,因为人们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发展的。</p><p class="ql-block">上文提到毛主席一些诗词严格遵守平仄。但也有例外,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律二首·送瘟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p><p class="ql-block">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p><p class="ql-block">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p><p class="ql-block">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首七言律诗,押歌韵,格律或有1处错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村薜荔人遗(多音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坐地日行(多音字)八(或平仄错误)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p><p class="ql-block">仄仄仄中 仄 仄仄,平平平中仄平平。</p><p class="ql-block">(本联上句三仄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中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p><p class="ql-block">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p><p class="ql-block">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p><p class="ql-block">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言律诗 押萧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雨随心翻作浪(多音字),青山着意化为(多音字)桥。</p><p class="ql-block">平仄平平平仄中, 平平仄仄仄中 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多音字)。</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借问瘟(多音字)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多音字)。</p><p class="ql-block">仄仄中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本联上句为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中,“坐地日行(多音字)八(或有平仄错误)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因为对仗和神话传说的原因,“八万里”与“一千河”相对,而“八万里”恰是神话传说的习惯说法,故“八”字平仄出格。再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第二句中的“江”与“慷、王、桑”不在一个韵里。但为了叙事的需要,因为要表达“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个“江”字是不能变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四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p class="ql-block">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p><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押阳韵,格律或有1处错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或用韵错误)。</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今胜(多音字)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多音字)。</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中 仄,平平仄仄仄平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宜将(多音字)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多音字)。</p><p class="ql-block">平中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如《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中,毛主席根据当时的情状,为了表达事情的起因(因果)是为了老百姓,为了民众,也全然顾不上“民、金、争、生”几个字在不在一个韵里。我们可以从该诗的创作背景中考察。</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投降,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蒋介石在加紧准备内战的同时,大肆玩弄“和平”阴谋。他连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和平谈判”。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对“和平建国”、“避免内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军队和政权问题上,与国民党代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揭穿了国民党妄图取消我党革命武装和革命政府的阴谋。在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会见了宋庆龄、冯玉祥、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和妇女界、民族工商业界的著名人士,以及外国友好人士,取得了他们对我党的了解和支持。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要诗词,毛泽东抄写了以前作的《沁园春·雪》给他。之后又写成这首《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p><p class="ql-block">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p><p class="ql-block">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p><p class="ql-block">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是毛泽东的一篇诗作,此诗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诗词史诗沦》。这首诗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国统区和解放区黑暗与光明、专制和民主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救苍生”、济黎民的伟大理想。如果不考虑上述写作背景和当时情状,硬性用当代网络检测手段去判定这首诗的平仄和用韵,那就会看出这首七言律诗,押庚韵,格律或有2处错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田有地吾为(多音字)主,无法无天是为(多音字)民(用韵错误)。</p><p class="ql-block">仄平仄仄平中 仄,平仄平平仄中 平。</p><p class="ql-block">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用韵错误)。</p><p class="ql-block">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p><p class="ql-block">仄平仄仄中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多音字)苍生。</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中 平平。(本联上句为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史诗沦,是说明毛主席的诗词都有历史背景和写作情状的。史诗,是文学术语,也是美学范畴。史诗作为美学范畴,强调作品反映历史题材和社会风貌的现实主义特征,侧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作品所再现的真实历史。毛泽东诗词艺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具有气势宏大的史诗底蕴,饱含格调崇高的史诗价值。</p><p class="ql-block">而伟人毛泽东写诗,往往又是大气磅礴,用韵宽阔。由此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不拘一格”,“求正容变”便是当代人继承古典诗词精华,发扬优秀传统的应有态度。古人云:不以一眚掩大德。是的,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把这句话用在当代网络上评点诗词,也是颇有深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