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13:霍桑效应 <br>1<br><br><br>7月22日,与辉同行进行了搬新家之后的首次直播。<br>在这一次备受瞩目的直播中,董宇辉特别感谢了俞老师。<br>董宇辉称,与辉同行当初1月9日首播能够要迅速开播,完全归功俞老师对与辉同行的大力支持,他给了与辉同行很多帮助。业务后来发展整体很顺利,这一点完全是归功于大家对与辉同行过度的信任和赞美,所以与辉同行就装修了这个新的地方。<br><br>董宇辉还表示,新工区装修也是新东方给与辉同行帮了大忙,决定要找新的工位之后,俞老师说可以全力支持。“我非常感谢他,我觉得他是我截止目前为止人生里,一个非常经验丰富而且愿意与后辈分享的一个老师。他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宽容。我觉得我们要珍惜这一份情感,我很感谢他。”<br><br><br>不可否认,俞老师对于宇辉是由知遇之恩的。这一份被认可的恩情,宇辉也一直记在心里。当然正如广大网友所说,世事纷扰,宇辉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格局之大啊!<br><br>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潜能被激发、被看到、被认可,是可以爆发出巨大能量。<br><br>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霍桑效应。 <br>2<br>上个世纪30年代。<br><br>霍桑工厂作为电气时代的扛把子,生产过电报、电话、最高的无限电话,甚至还生活火线设备。<br><br>当时的霍桑工厂工作条件还是不错的,设备精良、福利优越、还有娱乐设备。甚至医疗制度、养老制度也很完善。<br><br>但是就是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工人们还是对工厂有诸多想法,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下。<br><br>为了找出原因,工厂找来哈佛大学专业团队,进行长达8年的研究。就像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工人的工作效率。<br><br>哈佛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分别从厂房光照强度、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比例等方面展开研究。<br><br>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要研究人员展开实验(不管从哪个方面),工人的工作效率总是在提高。到最后,那怕拿到一些福利待遇,只要实验在进行,工人的工作效率还是在提高。<br><br>结果就是,在1924-1927年,实验进行不下去了。<br><br>没办法,在1927年冬天,,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正式进入霍桑工厂,接管了这个实验。<br><br>梅奥改变了研究方式。他和团队没采访了数千名工人,结果还是一样,工人经过采访,工作效率也提高了。<br><br>此时梅奥认为:<br><br>其实这些被采访的工人,因为被选中采访,是感受到了某种关注与认可,他们可以在采访中表达自我、发泄情绪。此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一样了,这也就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br><br>那为什么在之前的研究中,不管实验改变何种条件,工人的工作效率始终在提高呢?其实原因也是一样的,因为研究的需要,部分工人被选中,被选中的工人感觉自己是被工厂重视的,他们感觉自己与那些没有选中的工人是不一样的,这种自豪感与关注感,让他们产生了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之前的实验进了停摆状态,其实是太多关注外部环境的改变,没有关注到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br><br>通过这个实验,梅奥让大家知道:<br><br>人不只是机器的延伸,每一个劳动者对应该被看见、被尊重。 3<br>上面的霍桑实验,在教育中,也启示折我们要看见孩子:<br><br>1、看到孩子的独特性格<br><br>很多家长,可能会有一个完美性格情结。<br><br>如果孩子比较安静,就希望孩子能够活泼一点。<br><br>如果孩子比较好动,就希望孩子能够安静一点。<br><br>反正孩子现在的性格似乎变成了一种缺陷。<br><br>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孩子本来的性格来就好了。<br><br>在过去,我遇到好多孩子,都是那种安静型的孩子。这些安静型的孩子,在课堂上,也是静悄悄的,不怎么举手,在家中眼中,上课就是要多举手互动的啊。但是,这些孩子的性格,可能就是不怎么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br><br>对于这些孩子,我常常就说,“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确实是一种认真上课的表现,但是你们看,那些不举手坐得端正的同学,也是一种认真上课的表现。”<br><br>之前自己教一年级,小朋友们很可爱,有一个孩子,也是这样,上课不举手,但是全程眼睛看着老师,每一次作业速度、质量都很好。我就每天在上课中,不断表扬这个孩子。当然,上课之前,我们会复习口算,这个时候是开火车的,我常常从那个孩子的小组开始,那个孩子也会站起来回答,这时再一次抓住机会表扬。<br><br><br><br><br>2、看到孩子的年龄阶段<br><br><br><br>有一次,班级亲子活动。大部队去餐厅吃午饭的路上,看到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背包拿东西的,你看看你拿了那么一点东西,就一直说累。”<br><br>我回头看了一下那个孩子,目测应该比班里的孩子小好多,那个小小个,确实是拿不了那么多东西。<br><br>很多家长,还会跟孩子们,“你不要哭了,你能不能控制一下情绪。”可是孩子就是控制不住啊,因为他只有2岁、4岁啊。<br><br>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做某些事情,而是做不到啊,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就是这个能力水平。<br><br>3、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br><br>行为的背后,连接着一个人的观念、想法、需求。<br><br>批作业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每一次都要问我,“丁爸,你这个标志,表示我几分啊。”一开始,我没有察觉,我就如实相告。<br><br>后来发现不对,孩子是在表达自己想要被关注的渴望。<br><br>后来再一次问我。如果作业全对,我就说,“嗯,全对啊,不错,加油。”如果有一点小错误,我就是,“虽然有点小错误,但是书写很端正,不错。”孩子就屁颠屁颠回到了座位。<br><br>还有一个小可爱,总是拿着语文作业本给我来看。我是数学老师啊。而且每一次给我看,总是说,“丁老师,你看,我写得怎么样啊。”<br><br>我再一次意会了。<br><br>于是,我对这个小可爱说,“写得太好看了,比老师写得还要好看。” <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