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12:恒河猴实验 01<br>之前看电影《抓娃娃》写了华生的艾伯特实验,华生的观点是:<br>通过环境塑造,可以像机器一样驯化孩子。<br>看了沈腾马丽的《抓娃娃》:想起了这位心理学家的“邪恶实验”<br>在华生的理论中,是可以忽视孩子的内在情感需求的。<br>当然从后面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忽视孩子情感需求必然是错误。<br>其实一名心理学家,就证明了华生的错误。<br>这位心理学家就是哈洛。<br><br>他利用恒河猴做了著名的代母实验。 02<br>起先,哈洛将刚刚出生的恒河猴独自放在笼子里面,提供正常饮食。<br>后来慢慢发现,当哈洛拿走笼子底部柔软的绒布之后,小猴子变得烦躁不安。也就是小猴子对那块绒布产生了一定的依赖。<br>为此,哈洛设计了两个代母:<br>一个是绒布妈妈,用一块绒布包裹着铁丝,触摸起来很柔软,也很温暖,但是不能提供吃喝。<br>一个是铁丝妈妈,没有绒布,看起来冷冰冰的,但是铁丝妈妈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并且是24小时持续供奶。<br><br>刚开始,猴子喜欢和铁丝妈妈待在一起,毕竟有奶就是妈。<br>不过,渐渐地,猴子更加愿意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只有在饥肠辘辘的时候,猴子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只是一旦吃饱,又马上回到绒布妈妈那里。 接着,哈洛把实验进一步升级,他把蜘蛛、小猴、小熊等发条玩具放进笼子。猴子看到这些会动的玩具,很害怕,马上躲到绒布妈妈的怀抱中。<br><br>如果此时把绒布妈妈拿走,猴子哪怕感到再害怕,也没有到铁丝妈妈那里,而是缱绻在一个角落,一边颤抖一边呻吟。<br>最后在哈洛在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结论:<br>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br>孩子对母亲的情感需要,远远大于生存需求。<br><br>当我看到哈洛这部分实验的时候,其实我脑海中想起的是多年前在寄宿制学校带一年级的场景,对于那些年纪还很小、第一次住校的孩子们,是不是如同实验中的恒河猴一样,虽然这些孩子带在学校里面也是不愁吃穿,但是一些在刚刚离开父母住宿的时候也是表现极度不安的情绪。所以当时在开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我就家长们说了,孩子们可能会有轻微的分离焦虑,大家给孩子准备一个毛绒玩具吧,最好就是日常孩子在家中睡觉时候一直抱着的。<br>另外,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简单的肢体接触也是必要的,不过肯定在一定限度之中,比如给孩子肯定的时候,可以摸摸孩子的头、轻轻拍拍孩子肩膀。<br><br><br> 03<br>不过,哈洛的实验到此并没结,后期是不断增加各种变量。<br>比如在之后的实验中,哈洛给毛绒妈妈加了一幅可以以假乱真的猴子面具,这样一看,这个毛绒妈妈更加逼真了。<br>照道理说,是不是小猴子会更加亲近带上面具的毛绒妈妈。<br>可是实验中,小猴子的表现大大出乎意料。他们看到带着面具的毛绒妈妈,表现得很害怕,不停尖叫,跑到笼子一角,身体剧烈抖动。<br>当实验人员把毛绒妈妈面具转到背面的时候,小猴子又过来跟毛绒妈妈一起玩耍了。不过当实验人员再一次把面具转向正面,小猴又开始表现得不耐烦,甚至还企图把面具拨回去、或者扯掉。<br>看到这些小猴子始终喜欢最开始那个无脸妈妈。<br>再后来,哈洛对于实验进行了残忍升级。<br>在毛绒妈妈身上安装了一个机关,只要小猴子一上来,一触发机关,毛绒妈妈的怀中就会射出尖锐的钉子、或者直接喷射出冰冷的水珠。<br>此时此刻,大家想一想,小猴子面对具备伤害功能的妈妈,还有什么表现。<br>结果实验结果,让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br>即使面对伤害,被钉子扎得遍体鳞伤。小猴子也要和妈妈在一起,也要毫不犹豫投向妈妈的怀抱。<br>至此,哈洛又得到一个结论:<br>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对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即使面对一个伤害自己的妈妈,也会一如既往爱着妈妈。<br>也就是,我们的孩子比想象中要爱你。<br>这些年,我们在网上看到过很多,父母打骂、虐待孩子的视频,透过视频,看到那些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有多么残暴。但是看看视频中孩子的反应,没有逃跑,任父母打骂,他们是一遍遍被父母打倒在地,自己一遍遍站起来,在边上安静待着。<br>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的父母。<br>包括在学校中,一些孩子对于老师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此时老师做出一些伤害行为,孩子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产生师源性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