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的“圣山”:圣米歇尔山

春江

<i>摄影/文字/制作 春江</i> <div>来到法国诺曼底海边,不仅要看水,更要看山。山不在高,有“圣”则名。圣米歇尔山,就是法国的一座“圣山”。</div><div><br></div><div>圣米歇尔山屹立着一个经历了上千年风雨、体系庞大、具有中世纪建筑特色的修道院城堡。如今,圣米歇尔山已成为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天主教第三大圣地;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r></div><div>圣米歇尔山位于诺曼底大区芒什省的一个圆锥形小岛上,距离海岸2000米,周长900米,海拔88米,主要由高耸坚固的花岗岩构成。海水退潮时,小岛四周是松软的沙岸滩涂;而当涨潮来临,大西洋海水奔涌而至,迅即将小岛周围的沙岸吞没,使圣米歇尔山顿时变成一座静谧而神圣的孤岛。</div><div><br></div><div>传说,一千多年前,一场海啸把大西洋上古时代的凯尔特人祭神的同巴山变成了一座孤岛。公元708年的一个夜晚,圣经中的大天使长圣米歇尔托梦给附近镇上的主教欧伯特,嘱咐他在同巴山上建座教堂。脑子有点迟钝的欧伯特被点醒了3次,直到最后被天使长在脑壳上戳了个洞,才把此事当真。</div><div><br></div> 上图为修道院里的浮雕“天使长圣米歇尔向欧伯特托梦”。一场“天使托梦”,将同巴山变成了圣米歇尔山,并让无数的教士和劳工们劳碌了八百余年,将一块块沉重的花冈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造就了一个“圣山”奇迹。<div><br></div> 公元969年,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在岛顶建成。公元1023至1060年,又添建了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大教堂以及供修士们居住的多层建筑。13世纪初,包括餐厅、缮写厅和廊院等修道院附属建筑以及具有深壕沟的围墙建成。 <div>1874年,人们开始修建圣米歇尔山与对岸相连的长堤大道;经过多次修扩建,现已成为入岛游览的主要通道。</div> 山脚下的小石屋。涨潮时,沙地和岩石均没入水中。 圣米歇尔山的城堡大门。 城堡的居民偏爱一种奇香四溢的圣山奇迹玫瑰,房前园中随处可见玫瑰的身影。(上图及下图) 山下村镇里的宽街窄巷,随山势徐徐攀升,最窄的一条小巷只容一人侧身而过。街上各色餐馆、商店琳琅满目。(上图及下2图) 山下的屋舍盖在沿海城墙的内侧。目前在村镇内经营旅馆及纪念品店的,都是早年服务朝圣者的商人后代或继承人。(上图及下图) 圣米歇尔山有四座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海洋与生态保护博物馆、法国骑士统帅贝特朗·杜·盖克兰故居以及古代展览馆。这些博物馆通过古代武器、油画、雕塑、船舶模型等藏品,展现了圣米歇尔山的建筑历程和重要历史事件。上图为历史博物馆。 半山腰处的圣皮埃尔小教堂,建于16世纪,开始是用来朝拜大天使圣米歇尔,后来改成了朝拜天使圣皮埃尔的地方。 圣皮埃尔小教堂。(上图及下2图) 圣皮埃尔教堂门口矗立着圣女贞德的雕像,以致敬大天使圣米歇尔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指引。 圣皮埃尔教堂边的小墓园。当地著名的舒芙蕾煎蛋饼创始人布拉尔妈妈安息于此。 顺着山势,游客继续拾级而上。 沿着古老的石阶,穿越饱经沧桑的石屋和城墙,前往圣米歇尔山最恢宏最重要的建筑——奇迹修道院。(上图及下图) 屹立于山顶的奇迹修道院。1023年,本笃教会开始在圣米歇尔山建筑修道院;次年,圣米歇尔山遭人纵火焚毁。1211年,法王菲利浦二世下令重建修道院,耗时17年完成了这一堪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典范的修道院。 奇迹修道院饱经历史沧桑,傲然挺胸耸立。 奇迹修道院总共有三层。第一层,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守卫厅和接济穷人、接待朝圣者的施舍大厅。(上图及下图) 第二层,是接待国王和贵族的贵宾厅,还有用以支撑上层修道院附属教堂的巨柱地下小教堂、圣马丁地下小教堂、悼念亡者的圣艾田礼拜堂,以及修士撰写手抄本的骑士厅。(上图及下3图) 第三层,有被誉为奇迹修道院精华的内院回廊景平台,以及修道院大教堂、修士餐厅等。内院回廊和大教堂用欧洲出名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完美地展现了奇迹修道院的恢宏庄重与古朴典雅。 内院回廊景观。(上图及下2图) 位于山顶的修道院大教堂。(上图及下2图) 登上最高山顶,便来到修道院教堂的入口以及门前的观景平台。平台是山上观潮的绝佳之地。 涨潮时,山下道路潮润,海水轻盈荡漾。 退潮后,圣山四周沙地围绕,可以惬意散步。 夕阳西下,红霞漫天;圣米歇尔山更显雄姿,独领风骚。(上图及下图) 夜幕降临,圣米歇尔山华灯渐上,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上图及下两图) <div><br></div>再见了,难忘的“圣山”!你是人类文化历史<b>的</b>瑰宝,不论白天黑夜,永远烨烨生辉!<div><br></div><div>(本篇完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