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孙小峰

<p class="ql-block">  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从南昌回九江。哥哥开着日产逍客送我去火车站。一路上,密封的车窗使人感到闷热,我打开电动车窗,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辆,听着车载音乐播放着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一九八二年。那一年,儿子三岁。男孩开口说话晚,牙牙学语,咬字不清,嘟嘟囔囔,反而倍觉可爱,说的话往往让人忍俊不禁。哥哥说成“德德”,铁轨说成“铁腿”。那一年,母亲早已平反,官复原职,也从住了四年的地下室搬到四室一厅的大房子。环境的改善,使得我能经常回昌看望母亲,感受久违了的家的温暖。这是我从一九七六年父亲去世以后就不再感受到的家的体会;这是从我懵懂开智就存在的对家的依恋。在此之前,我每次回昌看望母亲都必须向母亲单位报到,说明回家的目的,居住的时间。母亲单位的监管人员也会向我强调注意事项,并要求我做好母亲的思想工作,不要与人民为敌。我都一一应承,然后抛掷脑后。</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南昌还没有现在的喧闹和繁华。全市只有一条电动公共汽车线路。还是文革期间上海支援江西的产物,但是轰动一时,在当时是个大事件。电车环城一圈,刚好路过中山路百花洲,我家正好就在百花洲的湖边上,是去火车站的唯一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广场</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昌,我都是乘坐这一环城电车回家,倒也方便。有了儿子以后,母亲心疼孙子太小,不时还派单位的小车接送,我也乐享其成。儿子三岁以后,就没有这个待遇了。母亲是个严谨的人,公私一般分的很鲜明;不是看到孙儿小,是不会破这个例的。记得一九八二年夏天,我带三岁的儿子返回九江,从百花洲坐电车去火车站。这是一个桑拿天。一路上,电车内十分拥挤,由于当时这是唯一从市中心闹市区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能挤上去就不错了,想都不去想有座位的好事。我肩挂着行李,怀抱着三岁的儿子,四不靠,全被乘客挤在电车的中间。儿子紧紧地搂着我,一刻也不敢放松。这是幼儿在陌生的公众场合本能的反应。</p><p class="ql-block"> 汽车缓缓地前行,在桑拿天里给挤在电车里的乘客一丝微风,带来稍许凉意。但没有行驶多久,在人民广场处就趴了窝;电车司机只好下车调整电车顶上的电缆辫子。电车一停,刚才行进时带给车内的凉意骤然没有了。这时的车内汗溲味、烟熏味、以及不同人体的异味混杂在一起,让人很是不舒服。我已是大汗浸湿了衣裳,儿子也出了一身汗,开始在我的怀中不停地蠕动。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三分钟,这期间,不时地有小汽车从电车身旁飞驰而过。电车的电缆辫子挂好后继续前行,车内还保留刚才停车时窒息、沉闷和压抑,没有任何人说话。这时车厢里一个稚嫩声音打破了沉闷:“爸爸,我们为什么不去坐小车?”我周围的乘客齐刷刷地望着我,我这才缓过神来,原来是我怀中的黄口小儿冒出来的话。我也被身处之境弄得挺狼狈的,只好调侃地说:“等你爸爸当了省长再说吧!”儿子显然不知道省长是个什么玩意,但从爸爸的口里一定得到了以后可以坐小车的承诺。我的话音一落,车厢里突然爆发了一阵笑声,被我儿子的这个提问给逗乐了。儿子被弄得莫名其妙,不敢言语。笑声过后,车厢开始活跃起来,原先的压 抑、沉闷一扫而光。善良的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是忍耐的,在困顿中,哪怕是有一丁点的情趣,都愿意拿来消费。那时的社会,物质还不丰富,经济还不发达,两级分化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人们在苦乐年华中,体味着生活带给自身的苦甜酸辣。童言无忌,儿子虽然只有三岁,也知道坐小车比坐大车舒适,全车的人难道不知道小车比大车舒服吗?追求幸福和高质量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小车对平民百姓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奢望。</p> <p class="ql-block">江西展览馆(万岁馆)</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爸爸没有当上省长,儿子却坐上了自己的私家车。2014年的圣诞节,儿子从美国打来电话,说要去佛罗里达游玩,我说你坐飞机去吗,他说开车去,我说那么远,从新泽西到迈阿密近两千多公里,路上不安全。还是坐飞机去比较好。儿子说现在什么油价,太便宜了。一路上不会有什么事,你别听国内媒体说美国怎样怎样,只要不到黑人区,安全没有问题。黑人从不离开大城市,越到偏远地区越安全;什么公路杀手,全是好莱坞电影玩的噱头。我还能说什么呢。孩子大了,怎么也无法把他和当年那个三岁小儿联系起来。现在儿子儿媳在美国开着车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撒着欢,用儿子的话说,一两天时间,就经历了一年四季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大道</p> <p class="ql-block">  看看国内的情况。当年视为稀缺的汽车如今已成为让人欲罢不能,欲买还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说一则笑话:中国传媒大学某宿舍有四个姑娘。一个北京的,一个河北的,一个浙江的,一个澳门的。放寒假了,四个姑娘特高兴,收拾行李屁颠屁颠准备回老家过寒假;并且相约,到了家一定要给室友发短信报平安 。于是她们分别走上了回家的旅途。</p><p class="ql-block"> 河北的同学首先发来短信【我火车到了!!!可以吃正宗的驴肉火烧了啦】</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两个小时,浙江的同学发来短信【亲爱的么么哒我到家了!Fxxk还是北京好这里没暖气!】</p><p class="ql-block"> 过了半天澳门的同学发来短信【Every Body !!! I am home!! 这里的冬天还是热死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北京的同学发来短信【TNND! 我还堵在去二环的路上!!!!我还没到家!!!!!】</p><p class="ql-block"> 虽然有夸张,但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什么,中国大堵车!</p> <p class="ql-block">江西宾馆(当时的南昌第一高楼)</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发展很快,快到什么程度,三十年走完了西方一二百年的发展路程,但也出现了畸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拿汽车来说吧,三十年前,那时汽车在中国是地位,身份的象征。每个单位的汽车司机狂的不行,不是有“司机司机,半个书记”的说法吗。而现在,你看看,中国的汽车产量世界第一,保有量世界第二,还在不断的发展。这就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汽车发展太快,超出道路的承受能力,成为城市交通的一大公害。上面说的中国传媒大学四个姑娘的笑话,还真要引起社会的关注。我哥哥就说,他每天开车接送外孙女到广电幼儿园路上就要用去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很多开车的上班族放弃汽车,改骑电动车和自行车。我不知道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还是一大退步。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幻想着自己有一台私家车,这没什么不好,追求幸福生活吗!我也想能有自己的一台私家车,问题是,中国人一直就有着一种从众心态,也就是趋同性;还有就是互相攀比,你买了车,我不能落后,不管需不需要。反正我不能比你差。攀比、斗富心理还很有市场。这样,不就造成城市里面车满为患,出现别样的中国大堵车。</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种现象,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如今还在唱着:”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我们这些野百合们也带来真正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