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中医所谓“毒”,并非西医所说的“病毒”。

〖杏林杂谈〗常富林

<p class="ql-block">自从这次新冠疫情流行与防控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次疫情是“冠状病毒”所致。但西医所说的“病毒”与中医所说的“毒”,是不能划等号的。不要一提到西医的“病毒”,就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或“双黄连口服液”,“病毒口服液”等“淸热解毒”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是对中医所说“毒”的误解。中医毒的概念,大致有三:</p> 邪毒 <p class="ql-block">中医将风、寒、暑、湿、燥、火,正常时称为“六气,对人体有利。反常时,称为“六淫”,对人体有害,中医所讲的毒,是强调六淫之一的某一邪气很重,故有“湿毒”,“风毒”,“热毒”……,之说。许慎《说文解字》曰:“毒,厚也。” 六淫偏胜则为毒。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此毒指偏之“毒”,并不是“毒素”或一种独立的物质,而是某一种物质或性质在人体内滞留发展,呈现一种“过”的状态。</p> 㽲气,疫毒 <p class="ql-block">疠,温疫,如疟疾,麻风病等,又称之为疫毒、毒气、戾气……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 疠毒或毒气是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并非西医所说的 某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有一种含有中药成份,为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药叫“病毒口服液”,我认为不是中成药,而是西药的“中药提取剂”。是借中医“清热解毒”的方法去抗击西医所说的“病毒”。明显混淆了中医所谓“毒气”与西医所说“病毒”的概念,这是西医思维而不是中医思维。“清热解毒”一词,出自于清代“寒凉派”医家。用于“热毒”的治疗方法。并非针对广义毒气的治疗原则。</p> 毒即副作用 <p class="ql-block">所谓“是药三分毒”。中医强调炮制和慎服。“制”附子,“法”半夏等均为弱化毒副作用的炮制药。中医还特别强调,中药要配伍得当,如中药中的“十八反”,“十九畏”。中医还特别讲究用药得当,清代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说,“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当不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总之,中医所说“毒”,含义很广,不能狭义的理解为西医的“病毒”。“当西医讲病毒流行,就盲目的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用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板兰根等一派寒凉之品,如果病人是虚寒体质者,便会“寒者更寒”,适得其反。疫情时刻,中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必须审证求因,四诊合参,辨症施治。从几位国医大师和中医专家親临武汉第一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分析,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主要表现是“寒”与“湿”,而不是“热毒”。这些大师和专家拟用治疗原则是“宣肺散寒,健脾祛湿”,用方大多在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达原饮等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并强调要求一线医生“随症加减”。并非一成不变,更不是患者自行服用。显然盲目用“双黄连口服液、“病毒口服液”以及一派寒凉之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这不符合中医“审证求因,辩症施治”原则的。是对中医“毒”的概念的误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