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10:阿伦森效应

随风飘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10:阿伦森效应<br><br>01<br><br>老教师有一种带班哲学:先紧后松。特别是新接班,肯定是先要求严格,把各种规则做下来,开始肯定是黑脸,甚至在最开始连表扬都比较少。随着班集体逐渐稳定,再慢慢放松,给予各种肯定。大量的实践证明,先紧后松的带班方式,是一种高效带班模式。<br><br>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新老师一开始明明对学生很好啊,上来就是各种表扬与奖励,但是到最后往往这个班级越来越难管。这是在带班中典型的“高开低走”。<br><br>其实这中间,暗含着一种心理学效应:阿伦森效应。<br><br>阿伦森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提出。<br><br>阿伦森进行了一则经典实验,他将参与者分为四组,每组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br><br>●持续正面反馈组:始终得到正面的赞扬和鼓励。<br><br>●持续负面反馈组:始终得到负面的批评和指责。<br><br>●初始正面后转负面反馈组:初期得到正面反馈,后期逐渐转为负面反馈。<br><br>●初始负面后转正面反馈组:初期得到负面反馈,后期逐渐转为正面反馈7。<br><br>实验结果显示,持续得到正面反馈的参与者表现最佳,而持续得到负面反馈的参与者表现最差。初始正面后转负面反馈组的表现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而初始负面后转正面反馈组的表现则逐渐改善。<br><br>简单来讲,人们更加喜欢持续不变或者是逐渐增加的正反馈。<br><br>本质上,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这一效应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奖励变化时的心理反应,强调了奖励增减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br><br>现在我们回头看开头讲的带班策略,其实”先紧后松“的带班方式,是一开始给到了孩子们一些负反馈、甚至没有反馈(就是持续的常规训练),后期慢慢加入一些正反馈(做班级活动或者建立班级奖励制度),这种方式就适应了孩子们的心理预期。反之,如果开始给到班级孩子们很多奖励、表扬,后面发现班级常规不行了,于是拉下脸减少各种表扬去抓常规,这让孩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br><br><br><br>02<br><br>那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该如何应用阿伦森效应呢。<br><br>我讲三点吧:<br><br>1、中途接班要找适配的教师<br><br>这一点,是从学校管理角度来思考的。<br><br>从阿伦森效应中我们知道,学生更加喜欢“初期得到负面反馈,后期逐渐转为正面反馈”、或者“一直得到正面反馈”。<br><br>但是日常我们在安排老师中途接班,就会发生这种情况:<br><br>原来的班级老师管理是宽松型的,结果来了一个相对严厉的老师。结果学生反应就很大。老师也管得很累,明明自己很负责,平时也比较严格,学生“不领情”,结果带班效果也不理想。<br><br>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原先这个班级学生被管得恨死,结果中途来了一个管得相对比较松的老师,最后效果居然还不错。<br><br>这些都是暗含着阿伦森效应。<br><br>所以,学校管理者在安排中途安排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原有班级管理风格与待接班老师管理风格的适配问题。<br><br>2、学会先贬后褒<br><br>正如开场讲的,老教师的带班哲学“先紧后松”,就是一种典型的”先贬后褒“。<br><br>这里的先贬后褒,并不是说,先贬低、批评,再肯定、表扬。而是指奖励、肯定、鼓励等一些正反馈在时间维度上是慢慢增加的,开始少,后来多。<br><br>这一点的应用就比较广泛了。<br><br>刚刚开学,不要着急公布各种奖励,前一个月就是训练常规,怎么上课、怎么吃饭、怎么排队。第二个月慢慢加入一些奖励。<br><br>一开始上课肯定是相对严厉的,不要一上来就各种点赞、表扬,到一节课中后段的时候,加入一些表扬。<br><br>教育问题学生,先是指出不足,再是肯定与鼓励。<br><br>3、奖励递减<br><br>上面的“先贬后褒”,正面反馈是在不断增加,学生会比较喜欢。<br><br>那么奖励递减,则是减少正面反馈,学生则会产生厌恶。这一点刚好可以用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br><br>比如已经在班级排队行为中明确了奖励规则,那么每当学生不好好排队的时候,就慢慢减少奖励。<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