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6:习得性无助

随风飘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6:习得性无助 <br><br>、<br>说到习得性无助,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的那个著名的实验:<br><br>塞利格曼把狗关在笼子里,每次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以难以忍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实施多次电击之后,塞利格曼把笼子打开,之后蜂鸣器响起,这个时候狗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在蜂鸣器响起电击都还没开始之前,就先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只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br><br>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习得性无助,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失败的结局。自己不管如何在挫折中挣扎,似乎永远看到可以达到的彼岸。就像那只小狗,开始不是没有反抗,只是反抗毫无意义,就是我们的孩子,在多次失败之后,等到再一次“风暴”来袭,已经无力还击。<br><br>那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呢?<br><br><br><br><br><br>1.把可控因素变成主要归因。<br><br>在习得性无助中,我们常常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才导致失败的。但是能力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果长期把归因放到像能力这样稳定不变的因素上,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是很少的,因为你的前方就是有一座大山,稳稳地立在那里。<br><br>我们应该把归因归在一些可控制的因素上面,比如个人的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等。<br><br>现在的孩子,能够正常入学的,智商水平基本都是拆不多的,基本上的孩子都是能力相当的。孩子考试总是不好,就不要跟孩子谈能力问题了,甚至是智商问题,而是多应该跟孩子谈谈努力程度,不断改进孩子的学习方法。<br><br>包括教师的个人成长,那些成长迅速的老师,除了能力因素,我想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程度。<br><br>2.用“积极行动+成功体验”建立自信<br><br>如果充满自信,习得性无助会少很多。<br><br>那如何建立自信呢,一个重要的公式“积极行动+成功体验”。<br><br>不断给孩子设立一些小目标,一些孩子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就是一系列积极行动,在完成任务中孩子获得一种掌控感,而习得性无助常常是掌控感丧失。积极行动的背后,就是获得成功体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br><br>为什么在低段的数学课上,孩子们上课很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那是开火车的游戏常常是回答一些简单的口算题,简单的口算题基本上每一个孩子都会的。这就是一种积极行为,孩子会,愿意参与,积极性就高。所以课堂上,有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多给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回答。<br><br><br><br><br><br><br> 3.把大目标拆解成多个小目标<br><br><br><br><br><br>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做课题,写论文,都是拆解成很小一个个板块,每天写一点。<br><br>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尤其要帮助他们去拆解目标,把一个大目标拆解成多个小目标,多个小目标就会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br><br>比如说,周末作业,一看一大堆,这个时候就需要帮助孩子去拆解,感兴趣的基本不用 拆解,就拆解不感兴趣的科目,可以按照难易程度,也可以按照时间段拆解。<br><br>参考书目:《正向管教:跟孩子好好说话》<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