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难乎?不难也!

张非飞

<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之十五</p><p class="ql-block"> 色难</p><p class="ql-block"> 我这里说“色难”,不要误为“色男”,难是是困难的难,不是饮食男女的男。而色的含义也不尽同,色难的色,不是面若桃花的色,不是国色天香的色,不是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国的那种富含荷尔蒙的色,而是脸色、面色的色,和颜悦色的色。</p><p class="ql-block"> 语出孔子的《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事的时候,子女(弟子)应该代替父母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要先让父母(先生)享用。这难道不是孝吗?不见得。如果在服其劳时,满脸不屑地说:老家伙,笨手笨脚的,站远点。在先生馔的时候,你很不情愿地高声叫喊:喂,来吃吧,反正你们也白吃不了几顿了。后辈付出了劳力,让出了利益,还不能算孝,因为你脸难看、话难听,你的“服其劳”像是跪求之助,你的“先生馔”像是“嗟来之食”,对长辈没有应有的尊敬,所以孔子认为在尽孝时最难的是长时间的心甘情愿、和颜悦色——色难。</p><p class="ql-block"> 在说到孝时,孔子还有一段话,与色难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相通的,那也是在《论语•为政》篇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关键词是“养”和“敬”,所谓养,就是物质、食物的赡养、喂养。如果只有物质的养,而没有精神的敬,那与饲养流浪猫狗就没有区别了。</p><p class="ql-block"> 儒家将孝放在首位,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排第一。又有说是“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守信知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从以上引的两段话可见孔子认为的孝,不止是满足长辈父母的物质需求,免去饥寒,衣食无忧,而且尽孝的晚辈子女还必须心甘情愿和颜悦色,让父母感受到了敬爱,心安理得地享用 ,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然而,谈何容易。要尽孝的大多是中年人,上有累赘的老,下有宝贝的小。物价涨得厉害,单位卷得厉害,老婆吵得厉害。你叫我心情如何好起来?叫我和谁 和颜悦色?两个老家伙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工作,为什么不办个企业?为什么不当个官?我成不了富二代、官二代,你们现在受点苦受点气活该。不可雕琢的朽木,思维迟钝腐朽,生活习惯陈旧落后,还颐指气使,看到就气不打一处来,说什么和颜悦色?唉,说到孝呀,色难!色难!</p><p class="ql-block"> 怎样才能做到尽孝方、受孝方都不觉得难?我看双方都要将心态放平和一些。先说尽孝方(子女),生活的经书,家家都不好念,你摆个臭脸给父母看,老年的父母也帮不到你。生老病死是人人都要经过的,你的言行也在为你的子女示范。父母陪你从生到长,你陪父母由老到死,也算扯平。人的一生不容易,风烛残年,子女给个好脸,算是临终关怀 ,不过只是牵动一下脸上的肌肉,不费劲的,不难。</p><p class="ql-block"> 再说受孝方(父母),要体恤子女,都不容易,不要提非份的要求。要锻炼、保重好身体,戒除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好不麻烦或少麻烦他们。不要倚老卖老,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做出格的事,不要让子女蒙羞。诸如在公交、地铁上强迫小青年让座,诸如与异性保姆牵扯不清,诸如不仅不感谢反而还讹扶你起来的人,凡此等等,都是为老不尊。“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尊着,人亦尊之。老家伙们,让我们共勉!</p><p class="ql-block"> 最后补充说一点,我是一个奔九十的人,老伴小我半岁,我们的生活还能自理,不同子女住在一起,也不请保姆。子女来看我们,或假节日团聚,脸色也都不难看。我有一个八十岁的弟弟,一个快八十的妹妹,。据我了解,他们的子女都很孝顺。我的这篇说色难的文章,只是泛泛而谈。</p><p class="ql-block"> 2024•09•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