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p><p class="ql-block">竹溪佳处,天府之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校门。江安校区共有6个校门(北门暂未开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南校门,离教学区和东园近,紧邻地铁八号线川大江安校区站A出口。系能刷身份证登记入校的唯一校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校门。地铁八号线文星站A出口可直接到小西南门,离西园和宿舍区近。</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四川大学有望江校区、华西校区和江安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81.66万平方米。正与眉山市合作在东坡区共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占地面积1000亩的一期项目预计在2025年交付使用。四川大学校园环境优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圣地,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大学”之一。</p><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和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始建于2002年5月,2003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江安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地处文星镇与白家镇之间。从东门到望江校区约12.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5.2公里,双流区政府10公里。校区周边环绕着大件路、黄河路、川大路和长城路等四条主要道路,全长约6.4公里。校区总占地3641亩,其中教学、学生生活区占地3000余亩,教师住宅区占地240余亩,待征地400亩。江安校区内,有一座目前中国高校最长的步行桥一一长桥。目前,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6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1042人。</p><p class="ql-block">江安校区为川大的本科教育基地,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学习的地方,是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的新型大学校园。校区实行功能分区,将教学、实验、图书、管理类建筑集中在一条全长2.2公里、宽24米的环形大道(明远大道)以内,成为校区的腹地。教学区的东西两侧设有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位于川大路南的沿河地段,与校园仅一路之隔。江安校区大致分为东园、西园两个部分,东园以研究生为主,西园以本科生为主。</p> <p class="ql-block">校区主要景观和建筑</p><p class="ql-block">一、景观水道与历史文化长廊。长688米,两侧坐落着七十二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群。这就是时任校长谢和平院士首倡,作为校园文化融合标志性成果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体现四川大学文化融合的主旋律,用简要的文字、形象的历史照片和雅致的艺术设计,将学校110年来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重要成果板块式、艺术化地加以呈现,成为学校见证悠久的发展历史、彰显一流的办学成就、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展现辉煌的远景蓝图的重要人文景观。同时,它与各大教学楼和各学院的学术长廊相得益彰,使全校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四川大学校园内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学术气息 。东校门国立四川大学的牌坊位于景观水道一端。景观水道中流水经9级台阶流入明远湖。上万尾色彩艳丽的锦鲤于水道中追逐嬉戏,有锦鲤戏水之趣。</p><p class="ql-block">二、第二基础实验楼</p><p class="ql-block">又叫水明楼,位于环道内景观水道北侧。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总建筑面积为 4万余平方米,内设电子、物理类实验室,还有软件学院、物理实验中心、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教学中心、110校园红外监控平台等部门。</p> <p class="ql-block">三、江安校区图书馆</p><p class="ql-block">由加拿大方舟设计公司著名设计师阿穆莱德先生设计,位于校园中心地带,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图书馆建筑面积约25300平方米,外形呈火炬状,总藏书量为90万册,收藏以综合性、基础性文献为主,同时兼收人文社科研究型文献。有普通阅览室座位近3000座,电子阅览室座位642座,馆内安装了上千个数字化接口。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江安校区图书馆是学生和教职工的重要学习场所。</p><p class="ql-block">四、第一教学楼</p><p class="ql-block">又称启明楼,位于环道内的教学实验区内,与江安校区图书馆遥遥相对。该教学楼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总建筑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内有1万7千余个座位,由A、B、C、D四座楼组成群楼,楼与楼之间有风雨连廊:水上报告厅建在明远湖上,有近五百个座位;在报告厅北面观景廊上可以观赏湖光山色;报告厅南面镶嵌楠木雕刻的《劝学篇》,此景增加了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五、文科楼群</p><p class="ql-block">又叫文襄楼,设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有法学院(律师学院)、艺术学院(另有单独的艺术学院大楼:翰雅楼)、建筑与环境学院(另有单独的学院大楼:筑景楼)、文学与新闻学院(出版学院、新闻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现在三区四区过渡(正在川大路一段东南校门斜对面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法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06年四川总督锡良创办的四川法政学堂。1912年四川法政学堂发展成为四川法政学校,1914年更名为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7年成为公立四川大学的法政学院。1933年国立四川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法学院包括法律系、政治系和经济系。1952年下半年院系调整,四川大学法律系并入新成立的西南政法学院。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恢复筹建四川大学法律系,1984年四川大学法律系正式恢复,同年开始重招本科生。1998年底,随着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法学院这一名称又重新恢复。2021年,四川大学决定成立律师学院,挂靠法学院。</p><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法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社会科学基地和1个市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4个省法学会学科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2022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保持全国第10位,稳居全国前5%。设有理论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7个教研室。本科专业为法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p> <p class="ql-block">法学院(律师学院)在文科楼一区,三楼有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7人,专任教师73人(含专职科研15人),教授24人,副高3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70人。</p> <p class="ql-block">外国语学院在文科楼四区,设有英文系、俄文系、日文系、法文系、西班牙文系、大学外语一系、大学外语二系和波兰语专业等教学机构,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拉美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外语语言训练中心、外语专业实验室、四川省高校外语专委会和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与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是四川大学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外联合学院,是两所享有国际声誉的中美名校强强联合进行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是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美大学合作机构。</p><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引入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及优质教育资源,融合两校的学术及教育优势,采用全英语授课方式,鼓励创新性学习、开放式讨论、独立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宽广国际化视野、知识基础与创新能力并强、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的工科人才与社会精英。</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学院奠基于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1999年,四川大学院系改制组建历史文化学院,后依托历史文化学院为母体,2000年成立四川大学旅游学院,2020年成立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学院下辖中国古代史系、中国近现代史系、世界史系;旅游学院下辖国际旅游与景观学系、会展与休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下辖考古学系、文化遗产系。学院拥有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两个国批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及“四川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中国西南考古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4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学院还设有城市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所、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所、四川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东亚汉籍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医文化与养生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中心、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国际儒学研究院、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研究所、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出版的学术辑刊包括《藏学学刊》(CSSCI来源辑刊)《南方民族考古》《宋代文化研究》《儒藏研究》《巴蜀文献》等。</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权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5个本科专业,民族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旅游管理、会展与节事管理、酒店管理7个学术型硕士专业,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管理2个专业型硕士专业,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旅游管理、藏区历史、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6个博士专业,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旅游学院)在文科楼二区。</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截止2023年3月,拥有在职教师172人(不含高端外籍教师1人)。其中,四川大学杰出教授2人,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4人,教授(研究员)4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900余篇,出版专著210余部。</p><p class="ql-block">学院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实验室——四川大学旅游实验教学中心,院级实验室——四川大学口述史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川大马院现有独立的办公大楼,建有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特色数据库、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人格与素养分中心等基础设施。</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文学与新闻学院(出版学院、新闻学院)分别在文科楼二区和一区。</p> <p class="ql-block">1951年,原华西大学成立新民主主义教研室,1980年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之后于1985年成立社会科学部,后来与德育教研室、文学艺术教研室合并为人文社会科学部(简称社科部)。</p><p class="ql-block">1953年,原四川大学政治理论课教研组建立,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1982年,原四川大学德育教研室建立,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p><p class="ql-block">2001年,原四川大学马列部、思政部,原成都科技大学政教系、德育教研室和原华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合并组建四川大学政治学院。</p><p class="ql-block">200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p><p class="ql-block">2002年,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首批硕士研究生12人。</p><p class="ql-block">2003年,设立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招收首批本科生31人。</p><p class="ql-block">2004年,新增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p><p class="ql-block">2006年,获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准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p><p class="ql-block">2010年,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更名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p><p class="ql-block">2015年,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更名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p><p class="ql-block">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增设为一级学科博士点。</p><p class="ql-block">2017年,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p><p class="ql-block">2017年,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招生。</p><p class="ql-block">2018年,入选四川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p><p class="ql-block">2018年,学院党委入选全国高校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工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p><p class="ql-block">2018年,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p><p class="ql-block">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招生。</p><p class="ql-block">2020年,成立四川大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川大马院成立于2001年,系由原四川大学马列部、思政部和原华西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合并组建而成。2017年3月入选中宣部、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近两轮学科评估中,川大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都位列A类。</p><p class="ql-block">学院现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形势与政策教研室8个教学单位。</p><p class="ql-block">学院设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学生科、宣传联络科、图书室、心理咨询与测评实验室等5个行政机构,设有院史陈列室。</p><p class="ql-block">学院建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四川大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四川大学)、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p> <p class="ql-block">川大马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23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9人。近年来,川大马院新增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项,国家级项目40余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0多项;多篇咨询报告被中央领导批示;涌现了“五彩石”“8秒正能量”“红动一小时”等精品实践教学品牌。</p><p class="ql-block">川大马院建有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四川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党内法规与廉政治理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预防腐败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应用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成都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心、四川省政协理论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分基地等高水平科研平台。</p><p class="ql-block">在教学方面,川大马院探索形成了“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四讲”(新进教师试讲、备课小组说课、骨干教师示范讲、文科名家领衔讲)“三跨”(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集体备课模式,与全国数十家兄弟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集体备课机制。</p> <p class="ql-block">川大马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均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党的建设七个二级学科。川大马院还有“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即“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川大学的前身锦江书院(1704年)和尊经书院(1875年)设立之初,即开设中文学科。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时,“分课华文、西文、算学”。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成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等几大学院。1950年代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建制,分为中文、外文、历史等系。1994年恢复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等系。1998年又进行调整,将原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与原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合并,组建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年,学院进入首批十所与地方省委宣传部门共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序列,加挂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牌。2022年7月,学院入选全国首批5所共建出版学院,在此基础上,又加挂四川大学出版学院院牌。</p><p class="ql-block">文学与新闻学院是四川大学文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开设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六个本科专业和若干研究生专业(二级学科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名家璀璨、人才辈出。文学院历任院长有向楚、朱光潜等学术巨匠,中文系历任主任有刘大杰、潘重规、杨明照等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7月,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76人,其中教授71人(含博士生导师61人),副教授50人。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s>新</s>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级学会正副会长9人。</p><p class="ql-block">2017年,四川大学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将重点建设12个一流学科(群),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干学科的“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榜上有名。学院未来的学科发展将紧密围绕“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一流建设方案展开。力争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学科的基础上,以构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立体化传播体系为背景,开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建设成为有川大风格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术高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艺术学院另有单独的大楼,拥有两万多平方米的教学与科研创作用房。</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大学就设置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四川大学成为全国综合大学中最早恢复艺术专业教育的学校之一,在先后经历文化艺术学院、艺术学院(1996年)、哲学与艺术学院(1998年)等建制形式后,于2001年6月恢复艺术学院建制。</p><p class="ql-block">育人理念:发挥综合优势,崇尚人文精神,倡导艺术创新,培养一流人才。</p><p class="ql-block">办学思路:坚持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并重。</p><p class="ql-block">发展目标:依托多学科的支撑,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创建国内综合大学一流艺术学院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p><p class="ql-block">专业名称: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声乐)、绘画、中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书法学、美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共9个专业。</p><p class="ql-block">学科特色: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美术学被评为B+、艺术学理论和设计学被评为B。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1个省级特色专业及2个校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门校级重点通识课程,并于2009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p><p class="ql-block">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p><p class="ql-block">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激发想象力、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p> <p class="ql-block">六、第一基础实验楼</p><p class="ql-block">又叫启智楼,位于东南门入口西侧,紧临黄河路。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设计,建筑面积约4万2千余平方米,主要是化学、化工、生物、医学类实验室。</p><p class="ql-block">七、江安河和明远湖</p><p class="ql-block">江安校区水面积为450余亩,占校园面积15%左右。其中,岷江的支流江安河横穿校园,与波光粼粼的明远湖,共同构成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另有三条以著名校友命名的人工支渠:德水(朱德)、沫溪(郭沫若)和巴渠(巴金),穿流于建筑楼群之间,形成一个“川”字;渠水汇入明远湖、江安河,流入长江,汇入大海,与川大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相呼应。校区内活性的水景观是生态校园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明远湖,约200亩,名字来源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湖水由河水和地下水汇聚而成,一阴一阳,阴阳相合,反映了一种和谐的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p> <p class="ql-block">江安校区这个长桥是中国高校中最长的步行桥梁。这座长达418米的桥梁异常特别,细心的人会发现它是由一块块错落有序的字母地砖组成的。实际上,这是设计者为了纪念他80年代在川大就读时期的一段无果的爱情而创作的创意。这些字母拼起来正好形成了一首名为《当你老了》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篇。这桥真是个比喻啊,爱情能超越长桥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八、长桥和白石桥</p><p class="ql-block">江安校区内,一座目前中国高校最长的步行桥(418米)——长桥,横跨江安河和明远湖,连接着知识广场和青春广场。</p><p class="ql-block">江安校区内,江安河上还有一座仿赵州桥设计修建的白石桥,白色的桥体在绿色的校园中宛如一颗明珠。再加上明远湖畔、人工渠上那些别致的小桥,形成江安校区的独特的“桥”文化。</p><p class="ql-block">九、不高山和不深河</p><p class="ql-block">位于川大江安校区西北角的一个小丘,江安河以一道优美的曲线划过此处,据说由校内明远湖修建时挖出的湖泥积成。不高山是江安校区的标志景点之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山真的只是个小丘,无名地藏在川大,命名者以“不高”名之,或许正是以此寓“求学者”,要追求山的稳重,而不是自高自大。</p><p class="ql-block">不高山附近的河,名为“不深河”,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意。不去讲究山水的风光如何,仅其独特的名字,就够让人回味了。</p> <p class="ql-block">十、艺术大楼</p><p class="ql-block">又叫翰雅楼,占地18.3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大楼由国内著名设计家张锦秋院士设计,整体简约大方,富有艺术气质,灰色的外墙与半斜坡式草坪屋顶彰显出东方的建筑风格,深受好评。</p><p class="ql-block">十一、青春广场</p><p class="ql-block">是开展学生活动的重要场地,旨在引导川大青年学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学生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及艺术教育中心。</p> <p class="ql-block">十二、南大门</p><p class="ql-block">位于川大路上的南大门是江安校区的主校门,九株伟岸、挺拔、古老的银杏树屹立于南大门内的中心花坛,暗喻川大百年名校的悠久历史;七彩斑斓的彩光喷泉展示学校的友好与热情。南大门东侧更有精致的仿壶口瀑布和黄龙的水景观。清晨,涓涓的流水声伴着朗朗的读书声,奏出的是江安校区“声”的积极向上和美。 </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1.江安校区学生食堂</p><p class="ql-block">江安校区共有8个学生食堂,分别是东园三餐厅1楼2楼(3楼是教工餐厅);西园一餐厅、西园二餐厅、馨苑食府、江安民族食堂(清真食堂)、小吃城、牛肉馆、馨苑美食广场。东西南北中,菜品丰富多样,完全满足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2.江安校区宿舍</p><p class="ql-block">大多数为4人间,部分为12人间。4人间宿舍为上床下桌的配置,而12人间宿舍则包括一个客厅和三个标准4人间。每个宿舍都有独立的阳台和卫生间。新建的宿舍楼,例如东园六舍和七舍,这些宿舍楼共有970间双人标准间宿舍,可容纳1940名学生入住。这些宿舍楼配备了四部电梯,每层都设有学习室和自助服务室,方便学生使用电吹风等大功率电器。每间宿舍都有采光阳台,采用吊顶装饰,简洁温馨,并且提供单独的WiFi,满足学习和休闲的网络需求。卫生间内淋浴和洗漱台均有人性化的热水供应。除此之外,地下室还设有专门的健身区域。</p> <p class="ql-block">三个校区有校车往来,刷校园卡或线上支付即可乘车,运行有路线和时刻表,周末及节假日也有,还可临时安排。校区内有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扫码即开锁。再有就是校园穿梭车——“小白龙”,只需1元便可乘<s>坐</s>。</p> <p class="ql-block">这位优秀校友好厉害,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