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谢幕

原野

<p class="ql-block">  “老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词。人老之后,身体的机能减弱,脑力也将衰退,会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人人都会变老,但我们并不常会思考,究竟该如何应对“老之将至”,向死而生。</p><p class="ql-block">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名命题,这一短语出自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并成为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在七十多,感觉人生在渐渐走向谢幕。老去这件事,实在太寂寞了,也太没有尊严了。人总是会在某些时刻瞬间老去的,尤其是进入七十岁的时段,衰老会出现断崖式阶段,在身边有不断熟悉的人去世,熟悉的人群越来越少,而孤独的平静地面对这些人谢幕,也是一种对衰老和死亡的练习。</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希望不留痛苦,平静瞬间的离去,但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死法,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不能自理生活前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幸福。</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吃不出味道,感觉不出美味了……”老伴一直说,我要看着他活下去。然而,只要稍微想一想他的事,我就感伤得不能自已。我周围的几个人患了病,有人情况危急,有人离开了。我六十多岁时度过了快乐的最初的退休期,现在七十多,感觉人生在褪色。日本上野千鹤子认为,人还未老时,就应该学习如何“走向衰老”,比如应该不要执着于强大,而应该思考弱者的生存方式;比如应该构建一个“不具备社会价值,依然可以保持为人的尊严”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你准备好了吗?,即使变老也没关系”,人最怕的是看不到希望,而老人是看不到希望的。王石直言比死亡还恐惧的事:活着的时候就没了好奇心,没有什么可以挑战的。虽然王石的年龄已进入恐惧时刻,但他还没有进入可怕的无耐时段,当年面临生不如死的时候,那才是最恐惧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欣赏老人向死而生的勇气!拒绝被当作儿童来对待,正是向老学存在的意义。把老人当作儿童一样来对待,是将老人和儿童一样视为没有责任能力的人,这种做法无非就是将老人当成麻烦,当成累赘。诚然,今后的高龄者,也许不再像过去的老年人那样是社会的弱者。他们拥有财富,拥有健康,拥有学历。但是,任何人总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度过一段生病、卧床的时期,就算再短暂,也无法避免这一时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按照预期的死法离开这个世界。细想一下,每一个人在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中,没有一刻是可以不依靠别人的。那些自以为自立的人其实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p><p class="ql-block"> 预算10年,预算5年,预算二年,预算1年。如今七十多岁的我也快成了那个“突然消失的人”。我们这一代,前半生生活在人口爆炸的恐吓中,后半生生活在人口下降的现实里。我们的余生,或许都将伴随新生儿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的社会图景。其实没必要太悲观。往好处想,这是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非经战乱、自然灾害实现的人口下降。我们不是很喜欢“有史以来第一次”吗?</p><p class="ql-block"> 人向死而在的意义是什么?托尔斯泰表示:向死而在的意义就是,幸福在自己心中。借小说人物伊里奇的死表明,人的真正生命不在肉体,而在精神。它从生与死的角度,揭开了被日常生活遮蔽的一面。“死的是他,而不是我”无论高贵还是卑贱,人人最后的结局都一样,终归于尘土。这就是理性之所以无法解决人活着的意义,尤其是生死观的原因。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在临终时,往往把死亡看成是一个单纯的终结。苏格拉底在最后时刻说:“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哈姆莱特对好友说:“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堂吉诃德则对周围人说:“我自己觉得死就在眼前了,希望到时心地明白,人家不至于说我糊涂一辈子,死也是个疯子。”苏格拉底是个理性主义者,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他们都对终极问题不予回答,托尔斯泰则想通过死亡来透视生命的真相。伊里奇在病痛中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你要的是什么?”他要的当然是活下去,那个声音又说:“像你以前那样活着就算舒适而愉快吗?”也就是说,伊里奇一生操劳而获得的金钱、地位就是幸福吗?如果这是幸福,那么,当死亡来临时,幸福也就消失了,这幸福也太不长久和可靠了。伊里奇躺在床上,他的精神比肉体还要痛苦,回顾自己的一生,他突然想:“要是我的全部生活真的都错了,那又怎么样?”就在这样的反思中,他发现,他一生所有的成功都是毫无价值的。尽管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已提到理性的局限,但《伊凡·伊里奇之死》仍然是理性的心理演绎,我们视之为幸福的许多东西未必是真正的幸福,到头来一切都是虚幻。就像俄罗斯的一句谚语:人只需要三俄尺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原来真正的离开,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我们被困在过去的记忆中,未来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也难以预见到。“我尽量不去想象这一点”。站在生命尽头看这一生,一切都将释怀,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老年人的未来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的衰老命运由老天爷决定。人过八十就已经进入了消失阶段,心态崩了,死,比起苟活要爽快多了。</p><p class="ql-block"> 是啊,倏忽之间,时间到了,该走都得走,99%的人三代以后,时间会抹平你存在的一切痕迹。</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消失风险指数,是用20岁到39岁黄金生育年龄女子除以65岁老年人口所得出的数字。</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而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难题,也就是老龄化社会,新生儿数量少,而壮年又会随之变为老年,久而久之,日常大街上的年轻人会成“稀缺物种”,老年人将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