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显得尤其重要,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说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由此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生活习惯 1、坚持不懈,严格要求。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他是长期在固定时间做着相同的事。所以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随着日积月累,慢慢养成习惯,习惯就成自然了。今儿东,明儿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习惯。 2、家长树立好榜样。孩子是父母的体现,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管父母做的好与坏,孩子都会照单全收地去模仿。所以,家长要求孩子做到什么,家长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传。 学习习惯 1、配合学校老师。做好预习和复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错题本,平时把错题抄写在错题本上,及时弄清做错的原因,是马虎,还是真的不懂,然后改正过来。期末时,把错题筛选归类,即便于复习又节省时间。 2、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告诉孩子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过去了,你再想找回来,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医生,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商人,时间就是金钱。对于你,时间就是知识和成长。利用好了时间,你可能长的很茂盛;如果你浪费了时间,那你可能长得很枯干。 行为习惯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告诉他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责任。让孩子知道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要他知道自己需要对两者负责,让他相信他做出的选择很重要,并可以带来很大的不同,告诉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他承担行为的后果。例如,吃饭。在固定时间你拒绝吃饭,好,你就要忍受几小时的饥饿。这是你的选择,我告诉你了,没有加餐。你选择拒绝吃,你就得承受饿的后果。 2、教孩子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让孩子收拾书包;要懂得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等等。免得孩子以为收拾书包是家长的事,而不是他的事,家长不要包办一切,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一、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的。 二、教育要得法 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要多运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以后重复做良好的行为。 三、把爱和严结合起来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意志力。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家长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理智地爱孩子,把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执拗、哭闹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置之不理,看情况再给台阶孩子下。 四、统一要求,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要求上一致。家庭里的成员,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能这个要求这样,那个要求那样,必须形成合力,孩子的良好习惯才能养成。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习惯,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习惯养成的越多,能力就越强。我校注重养成教育,这不仅能使学校德育落地生根,而且能使孩子的行为习惯开花结果。夯实“养成教育”,一切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