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土木系57级62届同学入学七秩纪念文集”综合篇(初稿)2024.07编(下)

陈友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目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链 接</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npdtz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1, 1, 1);"><b>“浙大土木系57级62届同学入学七秩纪念文集”综合篇(初稿)2024.07编(上)</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vlc4ys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1, 1, 1);"><b>浙江大学土木系五七级同学健康信息(2020年版)2024.01修正版</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nj-yhml.cn/57jtxzj.htm"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b>浙大土木系57专辑</b></a></p><p class="ql-block"><b>序----蔡伯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编制说明(因内容较多,为便于阅读,美篇版纪念文集分上册及下册编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浙江大学土木系57级62届同学入学七秩颂 ---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土木系57级“同学传略”(见上册)</b></p><p class="ql-block"><b>一)工民建571班“同学传略”共12人</b></p><p class="ql-block"><b>钱国祯、窦南华、沈励操、孙田成、郭添木、戴文豪、林玉明、茅贵生、张鼎洪、应震威、田正龙、金银生。</b></p><p class="ql-block"><b>二)工民建572班“同学传略”共8人</b></p><p class="ql-block"><b>陈能礼、陈正祥、华禄喜、郑守成、黄镇国、袁云阁、胡祟安、赵昭仪。</b></p><p class="ql-block"><b>三)工民建573班“同学传略”共17人</b></p><p class="ql-block"><b>施家治、周兆密、张凯声、吴国林、姜逢吉、钟云鹤、曹 硕、王甫成、刘毓芝、张礼芳、单阿林、姚祖恩、沈维勤、谭永夫、傅哲生、舒振声、莫树森。</b></p><p class="ql-block"><b>四)工民建574班“同学传略”共13人</b></p><p class="ql-block"><b>应高飞、范明均、胡先义、叶本林、柯金清、傅文钊、许照田、吕良泰、葛春辉、章启新、林光汉、张振沂、孙水森。</b></p><p class="ql-block"><b>五)建 筑571班“同学传略”共8人</b></p><p class="ql-block"><b>丁公佩、林英舜、刘锦泉、曹振文、季云祥、梅钧安、林永炎、方金弦。</b></p><p class="ql-block"><b>六)河 川571班“同学传略”共8人</b></p><p class="ql-block"><b>李树林、顾仁章、蔡伯元、沈丽卿、钱善杨、金友联、陈漓生、王经权。</b></p><p class="ql-block"><b>七)河 川572班“同学传略”共11人</b></p><p class="ql-block"><b>金文志、张庭俊、陈友土、陈章成、彭士国、施长碧、曹厚舜、章志棠、刘炳锡、徐少曼、梁华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设计建设成果”(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一)《上海金茂大厦》---金银生等</b></p><p class="ql-block"><b>二)《深圳赛格广场大楼》--吴国林等</b></p><p class="ql-block"><b>三)《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辉煌与传奇》---章启新等</b></p><p class="ql-block"><b>四)《国家大剧院》--钟云鹤等</b></p><p class="ql-block"><b>五)《里石门拱坝》--浙江水电设计院金文志等</b></p><p class="ql-block"><b>六)《风光旖旎的宁波横山水库》----浙江水电设计院丁邦满等</b></p><p class="ql-block"><b>七)《500 千伏合肥变电站》--唐为玉等</b></p><p class="ql-block"><b>八)《为美国总统访问杭州的118工程》</b></p><p class="ql-block"><b>-----周兆密 </b></p><p class="ql-block"><b>九)《福建龙岩三德水泥厂》--施家治</b></p><p class="ql-block"><b>十)《建筑大师丁公佩 作品选》---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科研和学术成果”(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一)《钱国桢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二)《沈励操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三)《潘鼎元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四)《施家治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五)《张庭俊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六)《丁公佩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七)《章启新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八)《郭添木科研技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九)《胡先义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十)《浙大土木系师生参编的规程规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纪念和回忆文章 (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一)《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浙大》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二)《陈云副总理视察浙大》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三)《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b></p><p class="ql-block"><b>1《怀念浙大 校长周荣鑫》</b></p><p class="ql-block"><b>2-1《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一)</b></p><p class="ql-block"><b>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2-2《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二)</b></p><p class="ql-block"><b>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3《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四)《怀念浙大老校长竺可桢,为国家培养更多院士》曹厚舜</b></p><p class="ql-block"><b>五)《怀念夏志斌教授》 --张凯声</b></p><p class="ql-block"><b>六)《怀念蒋祖荫教授》---胡先义 </b></p><p class="ql-block"><b>七)《情暖夕阳,念新莫忘旧》― 走访范明均教授</b></p><p class="ql-block"><b>八)《回忆同学的情谊》--张凯声</b></p><p class="ql-block"><b>九)《我大学中的若干记事》-钱国桢</b></p><p class="ql-block"><b>十)《回顾坎坷路,珍惜平坦道》刘锦泉</b></p><p class="ql-block"><b>十一)《2012年浙大建校115周年同学聚会侧记》----张庭俊</b></p><p class="ql-block"><b>十二)《浙大河川57级老照片里寻记 忆》--- 张庭俊</b></p><p class="ql-block"><b>十三)《同窗情深,共赴未来》陈友土等</b></p><p class="ql-block"><b>十四)《 巴黎纪实》--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十五)《百年校庆怀旧歌》---张凯声 </b></p><p class="ql-block"><b>十六)《五十年前的毕业歌》--钱善扬</b></p><p class="ql-block"><b>十七)《我已步入老年》纪念浙大入学七十周年----钱善扬</b></p><p class="ql-block"><b>十八)《怀念浙大土木系 57 级百位故友》---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十九)《回忆孙水森老同学》---宗仁民</b></p><p class="ql-block"><b>二十)《怀念老同学姚祖恩》---顾仁章</b></p><p class="ql-block"><b>卄一)《回忆方金弦老同学》---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卄二)《怀念父亲方金弦》----女儿方兵</b></p><p class="ql-block"><b>卄三)《感恩浙大母校》---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卄四)《庆祝建国75周年国庆》---郑式乐</b></p><p class="ql-block"><b>卄五)《浙大四校合并的“临门一脚”》---浙大校友回忆</b></p><p class="ql-block"><b>卄六)《“十八罗汉”进浙水》---金文志</b></p><p class="ql-block"><b>卄七)《珍贵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大事记 (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一)1957年:新生入学。</b></p><p class="ql-block"><b>二)1958年:瓯江测量。</b></p><p class="ql-block"><b>三)1959年:增设建筑专业及河川572 班。</b></p><p class="ql-block"><b>四)1960年:1960年6月,浙大土木、冶金、地质三个系及水力机械专业调至浙江省新建的杭州工学院。</b></p><p class="ql-block"><b>五)1961年:1961年5月,杭州工学院无力续办,再与浙江大学合併,土木系又回到浙江大学。</b></p><p class="ql-block"><b>六)1962年:毕业实习及毕业分配方案。</b></p><p class="ql-block"><b>七)1964年:原57级同学支农返校完成学业,毕业分配方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浙大建工学院的沿 革》(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奔九十路上(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附录:编委会公开信(见本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入学七秩纪念文集》</b></p><p class="ql-block"><b> 序1</b></p><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的同学们已入学七秩。这本纪念文集,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各位同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奋斗历程与成就逐一呈现。</b></p><p class="ql-block"><b> 回首过往,我们怀揣梦想与激情,从浙大校园走向广阔天地。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各自的领域里拼搏奋进、敬业奉献、建功立业,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b> 这里的每一篇个人传略,都是一段璀璨的人生篇章,展现着浙大人的风采与担当。无论是在科研前沿的突破,还是在工程建设中的坚守,我们始终秉承着求是创新的精神,砥砺前行。我们中的很多同学才华横溢,勇于创新,在各自领城大放异彩。他们成就了国家大剧院的宏伟;创造了水立方的辉煌;铸就深圳赛格广场的建筑传奇;打造金茂大厦与上海证券大厦的璀璨地标;建设了</b></p><p class="ql-block"><b>500千伏变电所;设计出里石门、横山等水库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经同学设计、施工和参与的各类建筑杰作,遍布全国,科硏成果,不计其数,展现了其在各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他们在建筑、水利、电力等领域皆是业界翘楚,有的在领导岗位上运筹帷幄,有的在建没一线创造经典,有的以著作传世,有的凭高质量论文启迪后人,实乃同学之骄傲,行业之栋梁!</b></p><p class="ql-block"><b> 七秩光阴,是岁月的馈赠,更是精神的传承。愿这本纪念文集,成为我们共同的珍贵记忆,激励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b></p><p class="ql-block"><b> 序2</b></p><p class="ql-block"><b>杭州自古乃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璀璨之地,浙江大学之前身“求是学院"即于1897年诞生于此,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52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b></p><p class="ql-block"><b> 建校以来,名师云集,桃李满天下,学子遍全球,佳誉频传,成果远播,全国高校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身为“浙江大学”的学子深为母校感到自豪与骄傲。</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我们这批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步入“浙江大学”,同窗共读,追求知识和梦想,玉泉校园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足迹,留下青春的记忆,共同度过了人生最珍贵,最纯结的美好岁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保留着感恩的学子情怀和对母校的热爱。 </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毕业后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励精图志,斩棘披荆,弘扬“求是”精神,牢记学校老师谆谆教导,勇创辉煌,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负母校厚望,无愧于我们的毕业誓言。至2027年毕业将有70年。我们都已步入耄耋之年,虽然有些同学已经仙逝,但同窗之情永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一次次的相聚都令人刻骨铭心,魂牽梦萦,唤起无限美好的回忆,校园往事,历历在目,聚会激情,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 在这悠悠岁月中,我们与浙江大学一同成长,一同见证时代的变迁。如今虽已白发苍苍,但心中的热情从未熄灭。期待未来,更多的浙大学子能传承这份荣光,续写母校的辉煌篇章。而我们,将在回忆中微笑,在思念中守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浙江大学,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b></p><p class="ql-block"><b> 蔡伯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一, 编制说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57 年,浙江大学土木系迎来了 207 名新生,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开启了求学之路。时光荏苒,至 1962 年毕业时,这批学子已分布于七个班级,共计 223 位同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然而,从 1962 年至 2024 年 1 月 11 日这漫长的 62 年中,令人悲痛的是,已有 101 位同学与世长辞,占比约 45.3%。我们对他们怀着无尽的怀念与哀思。目前健在的 122 位同学均已超过 84 岁高龄。在此,衷心希望各位老同学保重身体,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向着九十岁迈进,朝着百岁目标努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应张凯声的提议和同学们的建议,决定编制“浙江大学土木系 57 级 62 届同学入学七秩纪念文集”。此纪念文集拟涵盖综合篇、专业论文篇、策论篇、文学篇等多个部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综合篇拟设置多个章节,其中包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A ,同学传略,旨在记录每位同学的人生轨迹与风采;让大家共同回味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 ,设计建设成果,展示同学们在相关领域的杰出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C ,科研和学术成果,呈现同学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D,纪念和回忆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E,大事记,梳理重要的发展节点和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F,浙大建工学院的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期望每位同学都能在其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以供同学及后来者品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为满足不同需求,该纪念文集将采用两种版本。其一为美篇版,不出版,仅供同学浏览,且可随时补充修改。其二为 WORD 版本,用于印制出版,出版后则不能补充修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因内容较多,为便于阅读,“美篇版”纪念文集分上册及下册编制,上册主要是同学传略,下册主要是设计建设成果、科研和学术成果、纪念和回忆文章、大事记、建工学院的历史沿革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入学七秩纪念文集”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封面设计:蔡伯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背景音乐:友谊天长地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二,《浙大土木系 57 级62届入学七秩颂》</b></p><p class="ql-block"><b>岁月悠悠七十秋,浙园往事涌心头。</b></p><p class="ql-block"><b>当年负笈青春梦,土木堂中壮志酬。</b></p><p class="ql-block"><b>同窗共读情深厚,师恩浩荡意难休。</b></p><p class="ql-block"><b>凯声倡议文集著,回忆纷纷笔底收。</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工民建者才华显,建筑河川意气遒。</b></p><p class="ql-block"><b>五十多人文章就,八人挥墨韵长留。</b></p><p class="ql-block"><b>十九贤友同倾诉,七十余贤展风流。</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传略篇篇书岁月,诗歌首首唱情悠。</b></p><p class="ql-block"><b>初入校园风华茂,今成耄耋忆旧游。</b></p><p class="ql-block"><b>欢笑泪水皆经历,奋斗拼搏岁月稠。</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点滴往事心间绕,母校恩情脑海浮。</b></p><p class="ql-block"><b>青春岁月同追梦,白发时光共话愁。</b></p><p class="ql-block"><b>美好时光常记起,同窗情谊永不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人生道路多崎曲,成就荣光岁月酬。</b></p><p class="ql-block"><b>岗位不同皆贡献,才华尽显写春秋。</b></p><p class="ql-block"><b>母校培育恩难忘,汇报成长意未收。</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七秩纪念情无限,文集编成史册留。</b></p><p class="ql-block"><b>昔日同窗重聚首,今朝共话乐无忧。</b></p><p class="ql-block"><b>时光不老情常在,浙大精神永传流。</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愿君岁岁身康健,岁岁年年福泽悠。</b></p><p class="ql-block"><b>携手同行夕阳路,再谱华章耀九州。</b></p><p class="ql-block"><b> 陈友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三,土木系57级“同学传略”(见上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四,设计建设成果(见本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上海金茂大厦》-- 金银生等</b></p> <p class="ql-block"><b>  上海证券大厦和金茂大厦均国外设计,由浙江大学土木系五七级金银生同学负责工程设计总监,每张结构施工图均需她签字才能施工。</b></p><p class="ql-block"><b> 上海金茂大厦,那是一座令人瞩目的摩天大楼。</b></p><p class="ql-block"><b> 它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如同一座钢铁巨人屹立在上海的繁华之地。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艺术与东方文化元素,极具视觉冲击力。</b></p><p class="ql-block"><b> 走进金茂大厦,内部更是别有洞天。宽敞明亮的大厅,精致华丽的装饰,无不展现着它的高端与大气。高速电梯快速而平稳地将人们送往各个楼层,让人仿佛在时光隧道中穿梭。</b></p><p class="ql-block"><b> 站在金茂大厦的高层,俯瞰整个上海的壮丽景色,城市的繁华尽收眼底。黄浦江如一条蜿蜒的丝带,两岸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街道展现出都市的活力与生机。</b></p><p class="ql-block"><b> 夜晚的金茂大厦更是璀璨夺目,灯光闪烁,与周围的夜景交相辉映,成为上海夜空中最耀眼的存在。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上海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吸引着无数人前来领略它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它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与成长,成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海金茂大厦,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深圳赛格广场大楼》--- 吴国林等</b></p> <p class="ql-block"><b>  赛格广场是我国首个钢结构高层,由浙江大学土木系五七级同学吴国林负责纲结构设计,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高层和超高层的先例,也值得我们为此骑傲。</b></p><p class="ql-block"><b> 深圳赛格广场大楼,是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一道独特而醒目的风景线。</b></p><p class="ql-block"><b> 它高耸矗立在繁华的都市之中,以其巍峨的身姿展现着现代建筑的魅力与气魄。独特的外观设计,流畅的线条,让它在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b></p><p class="ql-block"><b> 赛格广场大楼不仅是一座地标性建筑,更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内部汇聚了众多的商业、办公等元素,充满着繁忙与活力。每天,无数的人在这里穿梭往来,进行着各种活动,它见证着深圳的快节奏与蓬勃发展。</b></p><p class="ql-block"><b> 从远处眺望,赛格广场大楼仿佛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成为城市天际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夜晚,它被璀璨的灯光照亮,更加绚丽夺目,为城市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迷人的光彩。</b></p><p class="ql-block"><b> 它是深圳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梦想与追求。历经岁月的洗礼,赛格广场大楼始终屹立不倒,以其坚韧与独特,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深圳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辉煌与传奇》 ---章启新等</b></p> <p class="ql-block"><b>  国家游泳中心, 简称水立方(Water Cubic), 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 作为北京为 2008 年夏季奥运会精心修建的主游泳馆,它无疑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其设计单位由澳大利亚PTW建筑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和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联合组成, 是经全球设计招标竞赛产生的方案, 与国家体育场 (简称鸟巢) 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遥相呼应, 共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地与天、阴与阳、水与火、内敛与张扬、诗意与震撼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共生关系形象。 中方结构设计单位是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深化设计单位是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南网架), 其服务涵盖了加工制作、长途运输以及现场安装维护等一系列工程环节。 </b></p><p class="ql-block"><b> 国家游泳中心规划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平方米, 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 长宽高分别为 177m × 177m × 30m。 整个建筑结构分为4层, 其中负一层是比赛工作区, 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是游览区和观众席, 第三层为场馆预留经营场地, 设计灵感来自于堆积的肥皂泡泡, 因为要造出水分子的感觉, 每个气枕都是由不规则的多面体形状组成, 所以气枕依托的钢架结构也要求是多维空间的12面体或者14面体组合, 如此复杂的钢架结构搭建在国内乃至世界均属首次。 </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五七级毕业生章启新, 作为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 受聘担任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全面负责该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他全心投入、勤奋敬业, 带领公司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日夜奋战, 从深化设计到建模分析, 从加工制作到长途运输, 再到北京现场定位指导安装等等,这一系列工作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开创性的高难度工程。钢结构件的深化设计放样和加工制作预拼等工序极其复杂,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董石麟院士和赵阳教授也参与了设计和研究工作, 水立方采用钢管杆件和焊接球组装, 形成大小不同的空间结晶体, 工程节点设计, 球与杆件的连接为刚性节点, 杆件直径、球体、异形球等尺寸大小均不相同, 总数达3万多件。 整体建筑由钢梁和塑料薄膜(ETFE)组成, 即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内部是错综复杂的金属框架, 使用了22000根钢梁和3000多个塑料泡泡(ETFE)包裹, 最大直径9米, 最小直径1米, 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看似轻盈的结构重达6500吨。 该工程项目于 2003 年 12 月 24 日开工, 2008 年 1 月 28 日竣工,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 2018 年 8 月起, 国家对水立方展开了一系列改造项目,使其成功转型为冰立方的双奥示范场馆,为举办 2022 年的北京冬季奥运挥了重要作用。 水立方不仅仅是水上运动的圣地,在这里无数运动员们挥洒着汗水, 追逐着梦想与荣耀, 那激荡的水花,那矫健的身姿,都在水立方的怀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见证了无数场精彩绝伦的比赛, 也见证了无数运动员的拼搏与奋斗。今天走近水立方, 它静静地坐落于一片天地之间,独特的外观造型如同一颗巨大的蓝色水晶体, 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那看似不规则却又充满和谐美感的设计, 内部宽敞而明亮, 设施完备且先进, 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 你能感受到它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那蓝色的外表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 夜晚的水立方更是别有一番景致,灯光的映衬下, 它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如梦如幻,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 更是一件艺术品, 成为城市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水立方承载着人们对于体育、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 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成为国家游泳中心的杰出代表和时代的经典符号。</b></p><p class="ql-block"><b> 章啟新儿子章颂文编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国家大剧院》--钟云鹤等</b></p> <p class="ql-block"><b>  国家大剧院,那是一座宏伟而独特的艺术殿堂。由浙大土木系五七级钟云鹤同学为工程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b> 它坐落于首都北京的中心地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其外观造型别致,充满了现代艺术的魅力,巨大的穹顶与流畅的线条相得益彰,展现出非凡的气魄。</b></p><p class="ql-block"><b> 走进国家大剧院,内部更是美轮美奂。宽敞而华丽的大厅,精美的装饰与艺术氛围融为一体,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的艺术世界。大剧院拥有多个功能各异的演出场馆,能够容纳众多观众,为人们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b></p><p class="ql-block"><b> 在这里,上演着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从高雅的歌剧、芭蕾舞到震撼人心的交响乐,每一场演出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才华。观众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和精彩的表演中,感受着艺术带来的震撼与感动。</b></p><p class="ql-block"><b> 国家大剧院不仅是艺术表演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b></p><p class="ql-block"><b> 它是国家文化艺术的象征,见证着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无数人向往的艺术圣地,为人们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滋养。</b></p><p class="ql-block"><b> 注:上世纪五九年的国庆工程计划有国家大剧院项目,由清华大学设计,后因技术和经济上的原因取消。以后那些年,国家对文化设施的投入不足,欠账较多,难有一个剧场能满足有很高声学要求的各类文艺演出。八十年代帕瓦罗蒂访华(吳租强全程陪同,胡耀邦总书记接见)之后,迠国家大剧院的呼声日起。上世纪末,各方面条件成熟,中央研究决定大剧院工程上马。並在五九年的原址。由国务院领导和有关各部的部长组成国家大剧院领导小组,下设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决定设计国际招标。业委会主席是北京市政协常副主席万嗣全(清华工民建六O届,是我们唐锦春老师的表弟)文化部副部长艾青春和建设部总工姚斌任副职。经三轮设计竞标后选了三个方案报中央。即法国设计师安德鲁,清华大学和英国方案。中央政治局开会选定法国方案。由北京建院做施工图。建设部设计院任业委会设计顾问。上海建工,北京城建,香港建设组成施工总承包。姚斌任建设部纪委书记后由金德均接任,但末到职。本人只是业委会里的一名技术人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里石门拱坝》-- 浙江水电设计院金文志等</b></p> <p class="ql-block"><b>  里石门拱坝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始丰溪干流上的里石门,水库拱坝是由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的一项优秀设计项目,它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工程质量好,被评为全国七十年代优秀设计项目。</b></p><p class="ql-block"><b> 里石门水库位于天台县始丰溪上游,水库坝址在天台里石门村,距天台县城41公里。水库工程总投资2759万元,于1973年5月开工兴建,1975年11月竣工,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96平方公里,主流长35.2公里,总库容1.99亿立方米,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旅游、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b></p><p class="ql-block"><b> 水库主要枢纽由大坝、溢洪道、泄洪洞和发电输水洞等组成。水库大坝坝型为混凝土双曲拱坝, 坝基为基岩帷幕灌浆,坝顶高程186.3米,最大坝高74.3米,最大底宽15.5米,坝顶长265.57米、宽4.0米;溢洪道型式为曲面式正堰,堰顶高程176米、净宽8×10米,闸门为弧形钢闸门10×5.1米,最大泄流量5749立方米/秒,启闭设备为电动QRQ8×7.5吨;泄洪洞为坝内涵洞,洞身断面为方角圆型,进口底高程140米,洞长17米,闸门进口为平板闸门、出口为弧形钢闸门,最大泄流量214立方米/秒,启闭设备为进口电动PQ2×8吨,启闭进出口手电动螺杆式;发电输水洞为圆形隧洞,洞径3.5—4.5米,进口底高程为140米,洞长2341米,闸门为进口钢丝网闸门,启闭设备为卷扬机QPQ移动式2×16吨,最大泄流量20.4立方米/秒。</b></p><p class="ql-block"><b> 里石门水库的建成,承担防洪面积6.5万亩,保护人口18万人,担负着下游20万亩的有效农田灌溉,年发电量3015万千瓦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b></p><p class="ql-block"><b> 里石门拱坝,那是一座令人赞叹不已的水利工程杰作。它巍峨地屹立于山水之间,宛如一条坚固的巨龙。其独特的拱坝造型,优美而有力,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与稳定性。</b></p><p class="ql-block"><b> 这座拱坝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它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它有效地调节着水流,为周边地区提供着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安全。</b></p><p class="ql-block"><b> 走近里石门拱坝,能感受到它的宏伟气势。坝体上的每一块石料都仿佛在诉说着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清澈的水流从坝上奔腾而下,泛起层层浪花,如同跳跃的音符,奏响着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乐章。</b></p><p class="ql-block"><b> 它不仅是一项实用的水利设施,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周围的山峦与绿树环绕着它,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还是云雾缭绕的时刻,里石门拱坝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里石门拱坝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它以其坚韧不拔的姿态,守护着一方水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福祉,成为水利工程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风光旖旎的宁波横山水库》 --丁邦满等</b></p> <p class="ql-block"><b>  横山水库扩建工程由浙江省水电设计院设计,丁邦满同学为设计负责人和设计代表,由市水利局局长孔凡生任总指挥,奉化市水利局局长曹厚舜同学任副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b> 横山水库是治理奉化江流域水旱灾害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1957~ 1959 年曾动工兴建,后因故暂停。1963年10月省水电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当时因受低(坝)、小(库)、分(散)水思想影响,坝高48.6米,库容5008万立方米。工程于1963年11月动工,1966年9月建成。1978年,为提高水库的防洪、供水能力,计划扩建加高,扩建工程于 1987年2月动工,1994年4月完成。1995年12 月通过竣工验收,正式交付使用。1997年被评为 1996年度水利部优质工程。</b></p><p class="ql-block"><b> 横山水库位于宁波市奉化江支流县江上,坝址在楼岩乡许家村,距奉化市区 13公里。坝址以上集雨面积 150.8平方公里。1994年扩建后由中型水庫扩大为大型水库,坝高70.2米,总库容1.118亿立方米,正常库容 0.765亿立方米。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和城市供水,与亭下、横溪等水库联合调度,灌溉鄞奉平原农田 67.4万亩;每年向宁波市区供水0.32亿立方米;水库下游的防洪标准可达 20年一遇,防洪面积15万亩;新建电站装机 5000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206 万千瓦时。</b></p><p class="ql-block"><b> 水库枢纽由拦河大坝、泄洪闸、重力坝、输水隧洞和水电站等组成。拦河大坝原为粘土心墙砂壳坝,扩建时下游用碾压堆石拼宽,在老坝粘土心墙中建混凝土防渗墙,加高部分坝体为堆石坝,长382米,用混凝土面板防渗;堆石坝右侧为 3 孔泄洪闸,弧形钢闸门,最大泄流里 3500立方米每秒;泄洪闸右侧与山坡连接处建混凝土重力坝,坝高35.2米,坝长42.1米;输水隧洞位于右岸,出口建水电站。</b></p><p class="ql-block"><b> 横山水库扩建工程由省水电设计院设计,丁邦满同学为设计负责人和设计代表,对横山水库车扩建工程建设项目技术负总责,.负责工程设计方案确定、审查和对技施设计图的审查和技术交底等。该工程复杂,技术难度高,责任重大,丁邦滿同学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出色完成这项扩建工程任务。该扩建工程指挥部由市水利局局长孔凡生任总指挥,奉化市水利局局长曹厚舜同学任副总指挥,真可谓之同学强强联手共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b></p><p class="ql-block"><b> 1994年水库建成水情测报遥测系统。1998 年建立与国家防总和省防汛指挥部的卫星通讯系统。</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3月于输水隧洞末端新开取水支洞,长 75 米,开挖直径2.8 米,洞口封闭后连接钢管,直径 1.6米,直接向宁波城区和北仑区供水,工程性质已由防洪、灌溉为主,转化为防洪、灌溉供水並重。</b></p><p class="ql-block"><b> 现在经过多年兴利开发、绿化造林和全面管护,水库形成了幽雅恬美、宁静清馨、野趣丛生的生态环境,如诗如画的公园风光与雄伟的大坝工程及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已形成一处“群山复绿色、满园皆春色”的花园式水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500 千伏合肥变电站》--唐为玉等</b></p> <p class="ql-block"><b>  500 千伏合肥变电站,在安徽省的电力建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安徽省的第二座 500 千伏变电站,也是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的首座 500 千伏变电站。自 1996 年建成投入运行以来,至今已安全运行 28 年,为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强大电能。</b></p><p class="ql-block"><b> 这座变电站的设计独具特色。500 千伏终期出线 8 回,采用一个半断路器三列式双向出线中型布置;220 千伏终期出线 14 回,采用双母线单分段带旁路接线;110 千伏终期出线 10 回,采用双母线带旁路接线。110 至 220 千伏配电装置均采用高型布置,主控制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全站占地面积仅为常规布置的 70%,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b></p><p class="ql-block"><b> 在建设过程中,500 千伏采用空心钢管结构,通过现场高压喷砂除锈、刷锌防腐,比在工厂采用常规镀锌方法节省了 15%的工程费用。500 千伏设备支架经论证采用钢管结构,现场浇灌砼,不仅节省了投资,还加快了施工进度。</b></p><p class="ql-block"><b> 站内安装有 2 组 500 千伏 80 万千伏安从国外进口的大型变压器,以及 2 台 220 千伏 12 万千伏安国产变压器,这些设备共同保障着变电站的稳定运行。</b></p><p class="ql-block"><b> 500 千伏合肥变电站以其先进的设计、可靠的运行,为安徽省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电力领域的杰出典范。</b></p><p class="ql-block"><b> 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的 500 千伏合肥变电站,是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力设施。 它犹如一座电力的堡垒,矗立在特定的区域,为地区的电力供应提供着坚实的保障。其设计精妙绝伦,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处理,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b></p><p class="ql-block"><b> 合肥变电站的设备先进,技术领先,能够高效地进行电能的转换和传输。它在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强大的电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 站内的设施规划合理,各个区域紧密协作又相互独立,确保了变电站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工作人员们在这里严谨认真地工作着,精心维护着每一个设备,保障着变电站的良好状态。</b></p><p class="ql-block"><b> 它不仅是一座功能性的变电站,更是现代电力科技的结晶。它见证了安徽省电力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该工程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b></p><p class="ql-block"><b> 500 千伏合肥变电站以其卓越的设计和重要的地位,成为安徽省电力领域中一道独特而闪耀的风景线。</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为美国总统访问杭州的118工程》--周兆密</b></p> <p class="ql-block"><b>  1、核心提示</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个来自最高层指示的“国”字号工程,事关我国外交战略部署,须在几乎“不可能”的时间,在一个不合事谊的季节,要完成一项难度极高的工程。关键时刻,上级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3887部队(空军工程兵3团)担负这项工程的核心项目施工。中美关于尼克松访华的公告于7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和7月15日晚10时30分同时在北京和华盛顿宣布。</b></p><p class="ql-block"><b>《公告》全文如下: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的合法席位,外交关系迎来大发展。中美关系开始破冰,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秘密来华,双方经秘密会谈商定,中方正式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前访华期,并计划访问杭州。作为给尼克松总统打前站,1971年9月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率美方人来中国,他们到杭州后发现笕桥这座以军用为主的老机场,没有候机大楼,跑道长度仅2200米长,无法起降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大型座机。国务院、中央军委获悉此事后,进行认真研究,于1971年11月8日下达“关于扩建笕桥机场”的紧急指示,将原来的飞机跑道加长、加厚,新建候机楼,扩建停机坪,修建杭笕公路等。于是在11月8日下达的扩建指示,因此工程被命名为“118工程”。</b></p><p class="ql-block"><b> 2、军令如山</b></p><p class="ql-block"><b> 11月9日,时任浙江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的金孟加正在丽水地委出差,接到省委急电,要求10日8点前返杭,说有紧急任务。时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戴克林传达中央指示,要在1972年2月10日之前完成笕桥机飞机跑道加长、加厚,新建候机楼,扩建停机坪,修建杭笕公路等,确保尼克松总统顺利访问杭州,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么大工程要两三个月内完成,而且正是冰天雪地的冬天的季节。任务的难度和艰巨性不言而喻。金孟加这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被指定为建设工程指挥领导小组主持工作的副组长。军令如山,由于时间很紧,接到命令的当天,工程指挥组就到笕桥机场实地勘察。摆在工程指挥部面前几个棘手的问题:首先,扩建得征用几百亩土地,其次,各种建筑材料加在一起有好几百万吨。普通的卡车不知要运到猴年马月。还有就是水的问题,不单要解决建筑施工用水,而且还要解决几万人的生活用水。指挥部经过商讨,决定把铁轨铺到笕桥机场里,用火车运送材料,包括砂石都进入机场,这样既方便施工又节省长时间。同时在机场和钱塘江之间架一条水管,用水泵直接从钱塘江取水。11月11日,工程指挥部紧急商讨施工方案。次日,移民工作座谈会召开。确定由乔司农场划出等量土地安置移民。约半个月时间,移民近百户,有500多人,征用土地约500亩。</b></p><p class="ql-block"><b> 3、周总理亲自审定</b></p><p class="ql-block"><b> 笕桥机场扩建工程,中央十分很重视,周恩来总理一直亲自在抓。他要求笕桥机场候机楼要建3层,具备接见、宴会和休息等多项功能。听完汇报,周总理问金孟加。“你脑子很灵光,相信你一定能把机场的事办好!”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他们参观了北京国际机场,又在上海虹桥机场取了候机楼的设计图纸,然后直奔杭州。</b></p><p class="ql-block"><b> 4、点兵中国人民解放军3887部队(空军工程兵3团)</b></p><p class="ql-block"><b> 为确保工程进度,浙江省和上海市与南京军区等各方紧密协调。正在杭州半山担负“8311”绝密工程施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887部队(空军工程兵3团) 接到紧急命令,担负机场主跑道及主要道路混凝土工程等核心项目施工。南京军区一个陆军工程营及跟随3887部队进行国防建设的浙江民兵团进行支援。后来,指挥部上报军委又紧急调广州空军一个工程营参与施工。一场动员了两万多军民,声势浩大 的大会战在笕桥机场就此拉开。 工程开工为11月20日, 周总理在北京要听搅拌机开机时间的报告。当时已经是晚上快11点了,因为施工模板由浙江省负责供应,我们全团指战员在孙富生团长的带领下在工地上等候模板的到来。但是,模板迟迟未到,不能开机拌混凝土,大家伙焦急万分。大家随团长在空旷寒冷的机场上来回工走动。大约快到夜间11点了,有人对团长说,“团长,你去休息一会吧,我们守在这里“。哪知孙团长立即大吼:今天要开机,这是命令,命令你懂吗!?这个时候怎么能休息!天上就是下刀子,我也不能离开这儿啊!快到夜里12点了,模板终于运到了,现场一片欢呼声!3887部队的战士们立即开始支模、测量、开机拌和浇筑混凝土。指挥部立即通过电话向北京的周总理报告:“118工程”开机了。指挥部工程组:根据总计划的要求负责分配工程任务,指挥砂、石、水泥、模板的供应,保证施工队计划施工,为施工部队创造条件。工程开工后,我团决定施工实行长班制,打破8小时工作制,天一亮就开始工作,一直干到天黑才停工,有不少同志吃住在工地上,睡在寒冷、潮湿、低矮的防雨芦席棚里。3887部队的工程股梁长带领全团各营技术人员、测量人员、材料试验人员、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人员,冒着寒冷日夜守候施工现场,一丝不苟的努力工作。3887部队的孙富生团长带领司、政、后和各有关人员,天天守候在工地,每天从机场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一个个作业面的挨个检查,随时解决出现在问题。那时混凝土的施工运输全靠战士们推着小车飞跑,一个个腿都跑肿了,手和脸冻裂了,但依然热情高涨,干劲冲天,因为大家心理都明白,这工期关系到毛主席外交战略部署的落实……。经过连续艰苦奋战,1 972年2月10日,一个5870平方米的新建候机楼,34000平方米的停机坪,经过加厚的跑道长3200米,宽60米,完全满足起降波音707大型客机的笕桥机场,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并顺利通过中央验收交付使用。后来人们把当年笕桥机场扩建称之为“笕桥速度”。1972年2月26日尼克松在周总理陪同下,乘专机于中午12点30分飞抵杭州,平安地降落在新扩建的笕桥机场。中国人民解放军3887部队(空军工程兵3团)作为“118工程”的主力军,打了一个漂亮仗!工程完成后受到了浙江省和南京军区的表扬!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福建龙岩三德水泥厂》--施家治</b></p> <p class="ql-block"><b>  1996年建成的福建龙岩三德水泥厂(2000吨/日),引进德国设备,土建全部国内设计。施家治担任:结构设计主管主任工程师、赴美国设计联络人、结构主要设计人、审核人。施家治设计的生料筒仓,直径18米,高80米,储料2万吨,用18米直径圆锥壳承受2万吨料压,是水泥厂首次采用。该厂投资12亿元(台商投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十)《建筑大师丁公 作品选》--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 图片均选自丁公佩正在编辑,即将出版的“丁公佩建筑师作品集论文集”一书,丁大师有大量作品,因篇幅限制,仅选几张供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五,科研和学术成果(见本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一),《钱国桢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以下分五个方面介绍,凡是未注明其他作者的,皆为本人所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1,《钱国桢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目录》(一)</b></p><p class="ql-block"><b>1、应用数学和力学分析方面:</b></p><p class="ql-block"><b>1)鞍形双曲抛物面正交索网内力的简化计算法刊于《建筑结构学报》,1982年2期,P.35-45</b></p><p class="ql-block"><b>2)二向受力不等的平面薄膜自由振动问题解(solution for free vibration problem of membrane with unequal tension in two directions )刊于《应用数学与力学》,1982年6期(全文中英文同时发表,美国力学学报刊登摘要)。P.885-892 (Applied Mathematic and Mechanics,Vo1.3.no.6. Dec.1986 P.177-183 ( 钱伟长推荐 )</b></p><p class="ql-block"><b>3)关于索网简化计算的讨论刊于《建筑结构学报》,1983年1期,P.76-77</b></p><p class="ql-block"><b>4)任意荷载下索网内力的简化计算法刊于《辽宁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3年2期,P.51-57</b></p><p class="ql-block"><b>5)解多自由度体系自振频率与振型的新方法—能量迭代法。发表于《辽宁省自然科学成就展览会》1963年6月,沈阳,与唐瑞森合著</b></p><p class="ql-block"><b>6)Internal Forces Analysis of Beams Supportded by Portal in Tall Building with Unsymmetrical Shear-Wall System Under Vertical Loads(垂直荷载下不对称框支剪力墙内力分析—特征值问题解)刊于《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all Buil-ding.》 Guangzhou.Dec. 1984.P.575-579, 与金问鲁 合著</b></p><p class="ql-block"><b>7)分区函数法在加权残值法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subregion Function Method of Weighted Residuals )刊于《应用数学与力学》,1986年第2期,P.161-167(Applied Mathematic and Mechanics,Vo1.7.no. 2.Feb.1986 P.177-183 )(中英文同时发表,美国力学学报刊登摘要)(徐次达编委推荐)</b></p><p class="ql-block"><b>8)弹性地基上锥壳内力的实用解法</b></p><p class="ql-block"><b>刊于《特种结构》,1987年1月,P.1-11,与金问鲁 合著</b></p><p class="ql-block"><b>9)索网结构与膜结构自振频率近似求解法刊于《钢结构》杂志2006年第一期 ,与顾建飞,姚谏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0)一种新型闭口簿壁梁的有限元分析刊于《第四届海峡两岸结构与岩土工程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p.551-553,与滕国民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1)冷弯薄壁槽钢柱畸变屈曲的有限元分析及一种控制措施刊于《科技通报》2007年第一期 ,与顾建飞,姚谏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2)可调自振频率的高层结构刊于《浙江省力学学会十周年论文集》,1995年11月,浙大出版社,P.285-288, 与范明均 、吴平 合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高层结构抗震、结构控制和基础隔振方面:</b></p><p class="ql-block"><b>1)浅谈抗震概念设计问题刊于《第一届结构与地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10 月,浙大出版社, P.139-144</b></p><p class="ql-block"><b>2)带斜杆的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刊于《第一届结构与地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10月,浙大出版社,P.238-242, 与范明均,倪一清 合著</b></p><p class="ql-block"><b>3)一种可在任意层设置大空间的高层建筑新结构刊于《建筑结构学报.》,1996年第2期,P.75-78,与范明均、倪一清 合著</b></p><p class="ql-block"><b>4)谐波激励下加层结构被动控制最优参数解刊于《上海力学》,1997年10月,Vol.18,P.210-214,与池毓尉合著</b></p><p class="ql-block"><b>5)地震波激励下加层结构被动控制最优参数解。刊于《工程抗震》,1998年3月,P.36-38,与池毓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6)工程结构抗震对策的新发展刊于《浙江建筑》,1998年(5)期,P.10-12</b></p><p class="ql-block"><b>7)加层结构被动控制最优侧向刚度的试验研究</b></p><p class="ql-block"><b>于《振动与冲击》1999年Vol.18 No.2 P.35-38, 与池毓尉、王柏生 合著</b></p><p class="ql-block"><b>8)有关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商讨刊于《99′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年10月,浙大出版社,P.40-43,与许刚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9)Application & Development of Stractural Base Isolation Technology In Hangzhou China《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Isolation, Eenergy Dissipation&Control of stracturals》, Guangzhou.May.1999.P.88-91,与宋新初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0)First Experimental Base Isolated Building in Hangzhou《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Isolation, Eenergy DissiPation & Control of stracturals,》 Guangzhou. May 1999.P.92-97,与王银根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1)底框砖房基础隔震模型实验研究刊于《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5B);29 P.177-188,与周仙通、王柏生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刊于《第九届全国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1999年11月,P.80-84,与毛卫雷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3)应用被动控制技术加层的实例介绍刊于《第九届全国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1999年11月,P.91-95,与俞勤学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4)隔震建筑技术在杭州的应用与发展刊于《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安,2000年9月,P.826-837, 与宋新初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5)Problems in Traditional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s of Building and Im Provement Ways (传统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存在问题及新对策)《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0》,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0.10.Bei- jing. P.866-872,与宋新初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6)杭州首幢隔震试验楼及其效果测试介绍《浙江建筑》1999年第5期,P.24-25, 与王银根、赵竹占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7)沥青老化的防治及其在隔震垫中的应用4-47,与宋新初合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钱国桢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目录》(二)</b></p><p class="ql-block"><b>18)浅谈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刊于《现代地震工程进展》,2002年10月,东南大学出版社,P.549-551,与毛卫雷、冯立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9)超高层建筑设计抗整体倒坍的一个建议刊于《现代地震工程进展》,2002年10月,东南大学出版社,P.485-486, 与屠忠尧、骆敏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0)改性沥青基础隔震垫减震效果分析与模型试验发表于《第九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2002年10月,与王柏生、黄海生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1)应用概念设计方法加固旧建筑的几个思路刊于《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21卷增刊 P.8-11与张小玲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2)新型高阻尼弹簧及其性能研究刊于《振动与冲击》,2004年23卷第3期,p.76-78与严蔚,刘承斌,王柏生等合著</b></p><p class="ql-block"><b>23)阻尼隔振垫及其隔噪声对比试验刊于《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21卷增刊 P.97-98与庄表中、金韩桥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4)浅述各种结构控制技术及其适用性刊于,《结构工程师.》2005年第三期 ,与王金昌 高立民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5) GIBSON弹性地基上块式动力机器振动数值解刊于《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21卷增刊P.102-105, 与王金昌、杜秦文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6) 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刊于《杭州建设》杂志 2008年第4期 , 与毛卫雷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7)SBS改性阻尼垫用于砖混房屋隔震性能分析刊于《建筑结构》第42卷增刊,2012年5月,P.542-544,与王金昌等合著</b></p><p class="ql-block"><b>28)对现行核电站抗震设计规范中若干问题的讨论与建议刊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Vol 34. No.6,2012年12月</b></p><p class="ql-block"><b>p111-115与孙宗光、倪一清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9) 抗震概念设计及其在核电站抗震设计中若干应用建议刊于《结构工程师》2014 第3期 Vol.30 No.3 p.7-12,与孙宗光、倪一清 合著</b></p><p class="ql-block"><b>30) 约束砂垫层隔震试点工程介绍刊于《浙江建筑》2013 Vol.30 No.10 p.13-16,与许哲、熊世树、石树中等合著</b></p><p class="ql-block"><b>31)约束砂垫层隔震建筑振动测试研究刊于《建筑结构》第43卷增刊,2013年5月,P.1230-1232,与石树中等合著</b></p><p class="ql-block"><b>32) SBS沥青阻尼隔震垫性能研究(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编号:2011BAJ08B05刊于《建筑结构》第46卷,2016年11月,与杜志超等合著</b></p><p class="ql-block"><b>33)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5 年7月 与孙宗光、倪一清合著</b></p><p class="ql-block"><b>34)为纪念金问鲁大师逝世二十周年而作 金问鲁大师带我进入工程抗震之门--- 兼论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理论和应用问题 刊于《空间结构》2018 vol.24 No.1 p.4-8</b></p><p class="ql-block"><b>35) 浅述大跨空间结构的若干抗震设计问题刊于《空间结构》2022 vol.28 No.1 p.60-63 与骆敏合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基础、锚杆和桩</b></p><p class="ql-block"><b>1)特种基础工程(书,其中第五章:动力机器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年2月 P.92--160(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我负责编写第五章(书主编:谢新宇、俞建霖)</b></p><p class="ql-block"><b>2)SBS改性阻尼垫用于砖混房屋隔震性能分析刊于《建筑结构》第42卷增刊,2012年5月,P.542-544,与王金昌等合著</b></p><p class="ql-block"><b>3)土锚杆挡土桩共同作用的经验分析法</b></p><p class="ql-block"><b>刊于《建筑施工》2005年第三期 P.05-07与刘岸军,龚晓南 合著</b></p><p class="ql-block"><b>4)考虑施工过程的土层锚杆挡土桩共同作用非线性分析刊于《工业建筑》2006年第5期 P.73-78与刘岸军,龚晓南 合著</b></p><p class="ql-block"><b>5)土层锚杆挡土桩共同作用的非线性拟合解刊于《建筑结构》2007年第7期 P.102-103与刘岸军,龚晓南 合著</b></p><p class="ql-block"><b>6)土层锚杆挡土桩共同作用的非线性分析及其优化设计刊于《岩土工程学报》Vol.28 No.10,2006年10月 p.1288--1291与刘岸军,龚晓南 合著</b></p><p class="ql-block"><b>7)爆扩短桩经济尺寸公式发表于《全国爆扩桩技术交流会》;1963年10月,哈尔滨</b></p><p class="ql-block"><b>8)锚杆的试验与应用(书)刊于《岩石地下建筑技术资料集》1976年9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P.91-109,以辽宁设计院单位名誉发表</b></p><p class="ql-block"><b>9)桩水平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介绍(编译)刊于《地基处理》,1998年6月 第9卷第2期,P.47-58</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预应力结构和优化设计方法方面:</b></p><p class="ql-block"><b>1)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梁的张拉控制应力和截面的优化设计刊于《土木工程学报.》1983年1期,P.61-71 与周海龙、吴凎卿 合著(范立础院士推荐)</b></p><p class="ql-block"><b>2)双层辐射式悬挂结构的优化设计刊于《第二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一卷)》1984年,P.314-324,与张凯声 合著</b></p><p class="ql-block"><b>3)两种双层圆形悬挂结构的优化设计刊于《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8年1期,P.77-92,与孙宗光、张凯声 合著</b></p><p class="ql-block"><b>4)预应力砼矩形、T形、工字形梁的优化设计刊 于《工程力学》,1988年11月4期,P.64-72,与</b></p><p class="ql-block"><b>5)建筑工程设计审查与优化设计(书)浙江省科技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 副主编 (主编金问鲁,益德清)</b></p><p class="ql-block"><b>6)利用决策树进行决策分析刊于《杭州投资优化》,1997年第4期,P.48-53</b></p><p class="ql-block"><b>7)预应力砼双向受弯构件的优化设计刊于《混凝土》,2004年第2期,P.14-16,与楼卓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8) 一种预应力砼多孔路缘石及其优化设计刊于《浙江建筑》2004年9月,P.23-24, 与楼卓、叶飞 合著9)浙江省预应力小构件新标准图集介绍刊于《浙江建筑》2005第1期,P.52-53, 与楼卓、叶飞 合著</b></p><p class="ql-block"><b>9)预应力门式钢架的影响因素分析刊于《第四届海峡两岸结构与岩土工程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p.555-561, 与顾建飞、姚谏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0)介绍一种建造预应力钢网架的新方法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6年2期,P.61-68</b></p><p class="ql-block"><b>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6年2期,P.61-68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其他:</b></p><p class="ql-block"><b>1)预拌混凝土刊于《科技简报》,1983年8期,P.28-29</b></p><p class="ql-block"><b>2)加气砼在建筑中的应用刊于《科技简报》,1983年8期,P.2-3</b></p><p class="ql-block"><b>3)实用英语语法与词汇记忆法手册(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5月,与傅敏 合著 (皆为主编)</b></p><p class="ql-block"><b>4)现代设计法介绍(一)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7第1期,P.75-79</b></p><p class="ql-block"><b>5)现代设计法介绍(二)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7第3期,P.73-78</b></p><p class="ql-block"><b>6)现代设计法介绍(三)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8第1期,P.76-876)工程建筑手册(共六册)浙江省科技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 编委</b></p><p class="ql-block"><b>7)应力释放法防治砼砌块建筑的顶层裂缝刊于《建筑砌体与砌块建筑》,2004第3期,P.16-17与金韩桥、孔建明 合著8)一种三防砼多孔砖刊于《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04第5期,P.44-45,与金韩桥、高立民 合著</b></p><p class="ql-block"><b>9) 介绍一种具有节能防裂性能的混凝土多孔砖 刊于《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5年 第三期 p.39, 与金韩桥、高立民 </b></p><p class="ql-block"><b>10)道轨的消音结构与试验刊于《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第一期 Vol.26,No.1 ,Feb.2006 p.55-56,与林峰 顾建飞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1)试谈新农居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刊于《浙江建筑》第 25卷 第 2期 2008年,与高立民等合著</b></p><p class="ql-block"><b>12)浅述钢结构内力分析中的几个非线性问题刊于《2010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年10月,与金咸清等合著</b></p><p class="ql-block"><b>13)介绍一种轨道交通降噪专利技术刊于《第五届海峡两岸结构与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7月 香港理工大学出版,P.828-831与林峰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4)关于五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中若干计算问题刊于《钢结构》Vol.26 No.149,2011年8月 P.43-4, 与屠忠尧,滕国民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5)应用SATWE软件中的若干问题的讨论刊于《浙江建筑》2013 Vol.30 No.5 p.39-42与许哲 屠忠尧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6)能力谱方法要点和拟反应谱问题介绍刊于《浙江建筑》2014 Vol.31 No.6 p.12-15与高涛、许哲合著</b></p><p class="ql-block"><b>17)滑移缝防裂在混凝土砌块建筑中的应用刊于《基建优化》杂志2000年4月第21卷,总第103期,p.41-43,与孔建明合著</b></p><p class="ql-block"><b>18)有关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商讨刊于《99′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年10月,浙大出版社,P.40-43,与许刚等 合著</b></p><p class="ql-block"><b>19)钢结构设计加工中的常见问题刊于《浙江建筑业》,1999年第2期,P.30-33,与张凯声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0)网架结构与轻钢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常见病分析敦煌饭店设计介绍刊于《浙江建筑业》,2000年第9期,P.23-25,与张凯声 合著</b></p><p class="ql-block"><b>21)国内外大跨度结构破坏实例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6年4期,P.2522)敦煌饭店设计介绍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6年1期,P.18-21</b></p><p class="ql-block"><b>23)滑移缝防裂在混凝土砌块建筑中的应用刊于《基建优化》杂志,2000年4月,第21卷,总第103期,p.41-43,与孔建明合著</b></p><p class="ql-block"><b>24) 国内外大跨度结构破坏实例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6年4期,P.2523)介绍一种建造预应力钢网架的新方法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6年2期,P.61-6824)国内外大跨度结构破坏实例刊于《建筑与市政工程》,1986年4期,P.25</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二)《沈励操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平面外偏心受压构件设计 王超 沈励操 《建筑结构》2013</b></p><p class="ql-block"><b>2,高层剪力墙结构下的平板式筏形承台设计理论与实践</b></p><p class="ql-block"><b>王超 张华丽 沈励操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b></p><p class="ql-block"><b>3,一种新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沈励操 郑永强 刘青杰 《陕西建筑》2009</b></p><p class="ql-block"><b>4,锦园五洲风情工程结构的若干特点 任同瑞 沈励操 徐柏荣 《建筑结构》</b></p><p class="ql-block"><b>2007</b></p><p class="ql-block"><b>5,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连为整体时的沉降观测与分析 沈励操 郑永强 仲崇民 《建筑结构》2007</b></p><p class="ql-block"><b>6,预应力高強管桩在西安8度抗震区的应用问题 沈励操 仲崇民 《陕西建筑》2006</b></p><p class="ql-block"><b>7,地裂缝场地中某高层建筑桩基设计 任同瑞 沈励操 单桂林 《建筑结构》2006</b></p><p class="ql-block"><b>8,预应力管桩在西安地区设计应用的可行性 沈励操 《陕西建筑》2006</b></p><p class="ql-block"><b>9,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连为整体时的沉降观测实例及分析研究 鲁宁 沈励操 郑永强 《陕西建筑与建材》</b></p><p class="ql-block"><b>10,西安地区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与选用 沈励操 《陕西建筑与建材》2004</b></p><p class="ql-block"><b>11,西安国际商务中心桩基设计 沈励操 </b></p><p class="ql-block"><b> 刘东顺 200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三)《潘鼎元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1,岩石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孙钧 潘鼎元 《岩石力学新进展》1989</b></p><p class="ql-block"><b>2,隧道的线性粘弹性分析 潘鼎元 《同济大学学报》1980</b></p><p class="ql-block"><b>3,强化材料弹塑性扭转问题的渐近解法 潘鼎元 《力学季刊》1984</b></p><p class="ql-block"><b>4,隧道的空间轴对称变形问题 潘鼎元 《同济大学学报》1982</b></p><p class="ql-block"><b>5,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潘鼎元 《地下空间》1986</b></p><p class="ql-block"><b>6,越江隧道的多目标决策问题 潘鼎元 《地下空间》1986</b></p><p class="ql-block"><b>7,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潘鼎元 《地下空间》1987</b></p><p class="ql-block"><b>8,弹性地基上矩形组图形的实用计算法 潘鼎元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987</b></p><p class="ql-block"><b>四边简支正交圆形</b></p><p class="ql-block"><b>9,柱形岔壳的内力计算 潘鼎元 《上海力学》1987</b></p><p class="ql-block"><b>10,粘弹性体的几个变分原理及其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的应用 潘鼎元 《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0年11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四)《施家治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1,砌块式筒仓结构 施家治 《建筑技术》 1983 6期</b></p><p class="ql-block"><b>2,空间框架的受扭计算 施家治 《特种结构》 1986年3期</b></p><p class="ql-block"><b>3,网壳方案的深化 施家治 《水泥·石灰》1988-05 </b></p><p class="ql-block"><b>4,大面积堆载软基处理 施家治、刘汉龙 《地基处理与桩基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2</b></p><p class="ql-block"><b>5,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基础教程 (施家治 曹硕 单阿林 刘焱 黄劝根 杨庆 杨绍胤 杨柳 李明勇 徐汉忠 )中国电力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200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五),《张庭俊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1、我们是怎样应⽤⼤坝观测资料为⼯程管理服务的</b></p><p class="ql-block"><b> ⽔利部《⽔利管理⼯作通讯》1963</b></p><p class="ql-block"><b>2、灌溉渠道的⾏⽔规律 </b></p><p class="ql-block"><b>福建⽔利学会《会讯》1966</b></p><p class="ql-block"><b>3、滤⽔坝引⽔流量的计算 福建省《⽔利科技》1980</b></p><p class="ql-block"><b>4、倒虹吸管⼯程设计和施⼯的⼏点体会 福建省《⽔利科技》1982</b></p><p class="ql-block"><b>5、渠道断⾯设计简易算法 ⻓江⽔利委员会《农⽥⽔利与⼩⽔电》1991</b></p><p class="ql-block"><b>6、试论多⽔地区的缺⽔问题 ⽔利部《⽔政⽔资源》1996</b></p><p class="ql-block"><b>7、⻜跃渡槽槽墩变位、拱体损坏原因分析和加固措施 福建省《⽔利科技》1997</b></p><p class="ql-block"><b>8、东肖⽔库碾压堆⽯坝⼟⼯膜防渗层的设计与施⼯ 福建省《⽔利科技》1997</b></p><p class="ql-block"><b>9、滤⽔坝技术及其设计⽅法《浙江⼤学百年校庆暨70周年系庆⼟⽊⼯程论⽂集》1997 </b></p><p class="ql-block"><b>10、农村⼩型⽔电站压⼒前池设计若⼲问题的探讨 福建省《⽔利科技》1997</b></p><p class="ql-block"><b>11、⼩型连拱坝⸺陂坝改造的理想选择 福建省《⽔利科技》2000</b></p><p class="ql-block"><b>12、村美⽔库封堵蓄⽔情况及经验教训 福建省《⽔利科技》200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六)《丁公佩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1,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探讨-兼介绍美国一些城市中心区停车楼建设情况 丁公佩 《现代城市建筑》2003</b></p><p class="ql-block"><b>2,江苏展览馆室内设计 丁公佩 《室内设计与装修》1992</b></p><p class="ql-block"><b>3,渡江胜利纪念碑設计 谭林海 韩森 罗胜华 丁公佩 《建筑学报》1979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章启新科研学术成果 》</b></p><p class="ql-block"><b>1,钢结构技术培训教材系列合著: </b></p><p class="ql-block"><b>A.《钢结构基础理论知识》, 章启新编著,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b> B.《钢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 周观根编著,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b> C.《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及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严慧编著,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2003年6月, 浙江省杭州市。</b></p><p class="ql-block"><b>2,《角接接头焊评进行T型弯曲试验的探讨》,范希贤、章启新,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分集, 2005年9月,江苏省镇江市。</b></p><p class="ql-block"><b>3,《杭州大剧院钢结构及施工技术》, 章启新,《建筑钢构进展》,2006年8月,第八卷第4期。</b></p><p class="ql-block"><b>4,《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章启新、蒋建华,第四届海峡两岸结构与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b></p><p class="ql-block"><b>5,《国家羽毛球馆钢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章启新、方敏勇,第四届海峡两岸结构与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b></p><p class="ql-block"><b>6,《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与评价方法》, 姜兆黎、章启新、徐健,《中国科学成果》,2007年第23期。</b></p><p class="ql-block"><b>7,《钢结构高级分析理论及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刘坚博士, 合作导师(学校):郝际平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导师(企业):章启新总工程师,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 2008年4月。</b></p><p class="ql-block"><b>8,《钢结构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章启新、程志敏,2011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2011年4月,云南省昆明市。</b></p><p class="ql-block"><b>9,《某大型设备基础沉井施工技术》,夏培、何云飞、章启新,《施工技术》,2012年13期。</b></p><p class="ql-block"><b>10, 《金属压型板的技术性能探讨》, 章启新, 2014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 【2014-10】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郭添木科研学术成果 》</b></p><p class="ql-block"><b>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設计规范》GB50069-2002 </b></p><p class="ql-block"><b> 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b></p><p class="ql-block"><b> 3,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协会标准</b></p><p class="ql-block"><b>《自承式给水管钢跨越结构设计规程》</b></p><p class="ql-block"><b>CECS214-2006 。 </b></p><p class="ql-block"><b> 4,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一、二版) 。 </b></p><p class="ql-block"><b> 5,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册常用资料) </b></p><p class="ql-block"><b> 6,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b></p><p class="ql-block"><b> (1)《自承式平直型架空钢管》</b></p><p class="ql-block"><b>06S506一1 (国家设计二等奖) 。 </b></p><p class="ql-block"><b> (2)《自承式圆孤型架空钢管》</b></p><p class="ql-block"><b>05S506一2(国家设计二等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九)《胡先义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深圳桑达大厦多功能厅予应力砼井字梁屋盖设计及其计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浙大土木系师生参编的规程规范》</b></p><p class="ql-block"><b>1,《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朱宾参编</b></p><p class="ql-block"><b>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b></p><p class="ql-block"><b>主要起草人 严家熺 (老师) 金伟良(浙大教授)</b></p><p class="ql-block"><b>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 严家熺</b></p><p class="ql-block"><b>4,《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 陈正祥参编</b></p><p class="ql-block"><b>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夏志斌 冯廉(59级64届) 童根树(浙大教授)</b></p><p class="ql-block"><b>6,《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董石麟 严慧</b></p><p class="ql-block"><b>7,《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董石麟 严慧</b></p><p class="ql-block"><b>8,《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程》GBJ130-90 董石麟</b></p><p class="ql-block"><b>9,《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JGJ/T22-98 董石麟</b></p><p class="ql-block"><b>10,《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92 焦彬如</b></p><p class="ql-block"><b>1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沈励操</b></p><p class="ql-block"><b>1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設计规范》GB50069-2002 郭天木 葛春辉</b></p><p class="ql-block"><b> 1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郭天木 葛春辉</b></p><p class="ql-block"><b> 14,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协会标准</b></p><p class="ql-block"><b>《自承式给水管钢跨越结构设计规程》</b></p><p class="ql-block"><b>CECS214-2006 郭添木 </b></p><p class="ql-block"><b>15,《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b></p><p class="ql-block"><b>DL/T 5457-2012 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16,水闸管理通则SLJ.704-81 李树林</b></p><p class="ql-block"><b>17,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编定员标准SLJ.705-80 李树林</b></p><p class="ql-block"><b>18,水闸技术管理规程 SL75-94 李树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六,纪念和回忆文章(见本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一)《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浙大》-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让人铭记一生。于我而言,两次见到刘少奇主席的经历,便是那永不磨灭的珍贵记忆。</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大学,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学府,其前身可追溯至 1897 年由福建人林启创办的“求是书院”。历经岁月洗礼,从“国立浙江大学”到如今的“浙江大学”,它始终是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人才济济,科研成果斐然。1958 年,浙大成功研究出“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轰动全国,也因此吸引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与视察。</b></p><p class="ql-block"><b> 那一天,中午饭后的宁静被紧急通知打破。作为民兵排长的我,匆匆赶往第三教育大楼的最大阶梯教室。任务下达,启动基干民兵骨干,在教一至教四大楼和直通机械工厂的大路两边值岗,维持秩序、做好保卫工作,迎接中央首长的到来。我被安排在教三外大道的东侧位置,与同学们手拉手形成人墙。身后,众多同学翘首以盼,紧张、好奇与期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时间仿佛凝固。</b></p><p class="ql-block"><b> 突然,远处传来阵阵鼓掌声。几位领导簇拥着一位首长,沿着欢迎队伍中间的大道缓缓走来。虽距离较远,但我一眼便认出了刘少奇主席。在众多领导中,只有他向大家招手。看着主席越来越近,我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嗓子眼,紧张地紧拉着左右同学的手,努力站稳脚跟,背后顶着拥上来的同学,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证领导前行道路畅通,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然而,转瞬之间,只能看到领导们的背影,任务也随之完成。</b></p><p class="ql-block"><b> 正在回味之时,我深感遗憾,当时因专注于维护秩序,未能真切看清刘少奇主席,总觉得意犹未尽。此时,后面的队伍已散开,但许多同学仍拥挤着跟在欢迎人群后面。我沿着人群外圈,径直朝着鼓掌声的方向跑去,迅速站到一个高一点的地方。从黑压压的人头上边,我再次看到刘少奇主席缓缓走来。他头发花白,俊秀的脸庞,高挺的鼻子,一米七多的身材不胖不瘦,走路略慢却显稳健。他用右手向大家致意,后又双手轻轻鼓掌,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耳边是夹道两侧欢迎人群的阵阵掌声,我恨不得跳上去与领袖握一下手。可幸福的瞬间总是短暂,一会儿,刘主席的身影便消失不见。领导们走进了浙大的实习工厂,我想,他们定是去察看浙江大学的最新科研成果了。</b></p><p class="ql-block"><b> 两次见到刘少奇主席,那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陈云副总理视察浙大》--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时光回溯,1957 年我初入浙大,那时的学生生活有着独特的记忆。报到时交过一次伙食费,一个月八元,后来我有了助学金,吃饭便不再交钱。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每月需交点费用,虽听说后来略有上涨,但因我无需交钱,便也未在意具体数额。</b></p><p class="ql-block"><b> 那时的学生食堂,大锅饭大锅菜,却有着别样的风味。每人下课便直奔食堂,从碗柜拿出自己的大瓷碗,排队等待老师傅大勺一挥,菜便落入碗中。一桶桶米饭摆放在大食堂中央,吃多少打多少。即使在困难时期,浙大学生食堂的伙食也相当不错,大块炸鱼烧白菜、红烧肉炖萝卜,虽是大锅菜,味道却很好,营养也充足。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怀念不已,兴致来时,还会下厨尝试一番。</b></p><p class="ql-block"><b> 同济大学在浙大山地上有一块“飞地”,建了一幢楼,供来杭州上地质实习课的师生居住。他们虽有地方住,但吃饭要到我们的食堂来挤,同学们调侃道:“同济同济,吃饭同挤。”困难时期,听说外地很多食堂用酱油汤下饭,而我们在杭五年未曾喝过酱油汤,不时还有鱼肉供应。上海的同学对来浙大实习充满期待,既能游山玩水欣赏杭州美景,又能在我校住宿吃饭。</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在那段岁月里,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听闻各地有吃不饱饭甚至饿死人的情况,虽未亲眼所见,但学校也受到影响,伙食明显降低,肉鱼越来越少,营养不良、浮肿病蔓延,肝炎发病率也很高。</b></p><p class="ql-block"><b> 在这困难时期,党中央无比关注全国人民的生活,日理万机仍抽时间到工厂、农村、学校体察民情,实地考察。有一天临近傍晚,我正在浙大老和山脚的第八学生食堂吃饭,忽然看到一群同学拥向食堂大门,有的放下饭碗围到门旁,不断鼓掌。几位干部模样的人走进食堂,劝开围观的学生,一位首长缓缓走来。他朝学生饭桌边走来,微微低头看同学们的菜碗。我站在不远处,看清了他的面容,心中一阵惊喜,这不是常在报纸上看到站在毛主席旁边的陈云副总理吗?他个子不高,比我略矮一点,身穿灰黑旧呢大衣。他伸出手指着正在吃饭同学的小菜碗问:“你碗里怎么没有肉啊?”那同学说:“已被我吃了。”随之一阵笑声响起。此时,同学越围越多,里三层外三层。我在最里层,看得十分清楚。陈云副总理与身边的干部轻声交谈,又转身向大家打招呼,在保卫干部的陪同下离开,大家自觉地让出一条路,望着首长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感动。</b></p><p class="ql-block"><b> 时隔多年,这一幕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能亲眼见到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在日理万机之际,亲自下基层食堂关注学生伙食,幸福感油然而生。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却也是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1,《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b></p><p class="ql-block"><b> 周荣鑫(1917年2月—1976年4月13日,享年59岁),原国务院秘书长,原名周文华 。山东蓬莱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延安中央党校教务处干事,行唐县县委组织部长,张家口平绥铁路局党委书记,晋察冀中央局党校教务主任,晋察冀中央局和华北局副秘书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建工部副部长,浙江省委常委、浙江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共中国科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周荣鑫遭到不公正对待。1976年4月13日,周荣鑫逝世。1977年8月,党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周荣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恢复周荣鑫同志的名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1《缅怀和感激周荣鑫校长》(一)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大学和周校长为我实现了做一名建筑师的夙愿 。</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5月我出生在浙江省定海县城,1952年下半年我和最小的姐姐一同从定海中学转学至上海市洋泾中学,分别求读于初二下年级和高二下年级,直到高三毕业。1954年姐姐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我升入本校高中部。</b></p><p class="ql-block"><b> 上海求学,大开眼界,渴望成为设计师。洋泾中学初创于1930年,因校址地处洋泾区而得名,是当时民国政府普及平民教育在上海浦东地区迈出的第一步。著名音乐家陈歌辛曾在洋泾中学任音乐教师七年,著名电影导演陈鲤庭1932年也曾执教洋泾中学。解放以后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洋泾中学有很多老师都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等名校。师资力量强劲。后来,这些老师纷纷调离洋中到不同高校任教。洋泾中学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中学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洋泾中学地处上海浦东,当时属东昌区,交通不便,黄浦江上无桥梁,下无隧道,只能靠市轮渡和小舢舨摆渡。我们所以转学到洋泾中学是因为我的大嫂30年代后期也曾求读于此。同时学校可以住读,且教育质量较好。按照当时的观念,住校能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远离市区繁华的干扰,可集中精力读好书。从此,我们姐弟俩每周从家到学校来回一次,那年我14周岁。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决定和选择,开始摆脱了我对母亲的依赖,提高了自立能力和自信心。</b></p><p class="ql-block"><b> 洋泾中学位于浦东南路东侧,浦东南路有一条维坊路通向学校大门。当时学校四周很荒凉,三面都是农田,只有西面与一个小村落为邻。西侧有一条小路通向一个叫俞家庙的老屋,便是我们的学生宿舍。每星期六回家,从俞家庙宿舍到浦东渡口杨家渡或东昌路需步行约20分钟,过江后到浦西复兴东路或十六铺乘1路有轨电车经中山路外滩、南京东路、南京西路至静安寺,我用3分钱的最低票价在人民公园、大光明电影院站下车,先到附近的上海图书馆看杂志,随后步行回家。</b></p><p class="ql-block"><b> 抗战胜利后,我曾随母亲到过上海,那时年纪小,印象不深。这一次从定海这么一个小城镇到上海这样一座大都会来求学,感觉一切都非常新鲜而且激动。我每周都要经过壮观的外滩和车水马龙的南京路,或坐车或步行。最直接的观感就是宽阔的马路和高大的楼房,外滩的石头房子、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的雄姿、国际饭店的高耸、大光明电影院的玻璃房子,这些都使我着迷,常留恋忘返。家乡与上海、落后与先进的差距实在太大。在赞赏上海的壮观、气派、漂亮的时候,同时产生出一种希望改变家乡面貌的冲动,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钱的设计师,可以随心所欲,以自己的能力实现这个愿望。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但一直在心中萌动。现在看来实在是太天真、太可笑了。但从此我决定要做一名建筑设计师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初涉建筑 痴迷其中 决定报考建筑学</b></p><p class="ql-block"><b> 上海图书馆位于人民公园(原跑马厅旧址)西面,图书馆系由跑马厅的看台、休息厅改造利用。看书的人不少,有时要在门口(看台上)排队等候。进入时要领牌子,以统计读者数量,管理有方、秩序井然。在图书馆我只看杂志,起先看地理和旅游方面杂志。一次我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建筑学报》,翻开一看立即被建筑图上画的树木和人物配景所吸引,给我眼前一亮。那似树非树、似人非人的形象和形态,令我爱不释手。自此之后,我每个星期六都会到图书馆以猎奇的心态看一个下午的《建筑学报》。开始时只看画,后来也看一些设计介绍,了解工程大小,建在何地何处,影响多大等等初浅的认知。《建筑学报》每月只有一期,满足不了我的要求,于是除阅读当月的学报以外,就借阅以前的过刊,直到上溯借至创刊号为止。当时建筑刊物很少,只有《建筑学报》一种,看完了就要等下个月了,常常感到失落。</b></p><p class="ql-block"><b> 正在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之时,突然想起上海图书馆应该也有民国时期的馆藏期刊,只是担心能否给我这个中学生借阅。我到目录厅查阅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有关刊物卡片,发现有民国时期出版的《新建筑》等刊物,使我喜出望外。当时图书馆很开放,对读者一视同仁。于是,我从1949年的期刊开始逐渐往更早期的借阅,借阅了比当时的《建筑学报》更精彩,纸质、印刷更好的刊物,看到了上海许多著名建筑的照片和图画、介绍和报道。其中有外滩的海关大楼、汇丰银行、沙逊大楼(现和平饭店)、中国银行,沿苏州河北岸的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邮政总局、河滨大楼,南京西路人民公园(原跑马厅)对面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淮海路附近的华懋大厦(现锦江饭店)和公寓及沿街商业建筑,以及衡山路上的毕卡第公寓(现衡山饭店)等,都是上海各处的地标建筑。以上这些建筑基本上都在1937年之前建成。本来上海还有更多的大楼要建,由于抗战爆发,被迫停止,如华懋新大楼就是一例。抗战后由于内战,新建大楼不多,比较有名的就是南京东路上的永安公司新楼(即七重天)和大新公司(现新百一店)两栋大型公共建筑。我似懂非懂地翻阅着照片、说明和图画,兴奋不已。自此以后我每个星期都盼望着星期六的到来,以一睹新的期刊、新的大楼为快。在上海图书馆渡过的约100个星期六,不仅给我带来快乐,受益匪浅,而且对我的影响深远。</b></p><p class="ql-block"><b> 奠定了报考建筑学专业的决心,决定了我一生的事业和生活。</b></p><p class="ql-block"><b> 高中毕业前我就义无反顾的填报了同济、清华、天大三校建筑系的建筑学专业。当时在我看来大学都是名校,清华、北大并不像现在那么高、大、上,所以反而把清华列为第二志愿。我把同济建筑系列为第一志愿,是因为学校在上海,而上海是中国好建筑最密集、最高档、最现代的大城市,有上海图书馆藏刊,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利、更方便。也与我在上海图书馆烙下的印象、结下的缘分不无关系。</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的高考,每名考生可以报考20个志愿,高中老师关心我们,叫我们不要放弃任何机会,不要孤注一掷,要留有余地。专业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考上大学。于是我的第四志愿便报了浙江大学土木系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当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是与建筑学专业最接近的就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了,但对两个专业的实际区别不十分了解。以为有“民用建筑”字眼在里头,大概与建筑学专业差不多,学成之后同样可以做建筑设计。</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浙大土木系只有工民建和河川结构两个专业,系科单纯。不像其他学校的土木系除工民建专业外,还设有路桥、给排水、建筑电气、暖通等专业。这些专业我都不感兴趣,唯恐被设有这些专业的学校录取。第三,选择浙江大学等于选择了杭州这座山青水秀的美丽城市、人间天堂。学校离上海、定海都很近,又是我二姐工作的城市,对我来说有一个很好的支撑。志愿受挫,浙大惜才,有幸录取土木系。</b></p><p class="ql-block"><b> 报名结束后进行体检,那时我个子虽高,但身体单薄,体质较差,很担心患肺结核(那个年代怕得此病)体检通不过。体检后其他都很好,就是发现我的视力有问题,两个眼睛一个1.5,很好,一个仅为0.1,极差,视差悬殊很大。因为两眼视差已成习惯,平时对视力没有影响,因此不以为然,一直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高考后约半个月,学校通知我和另一位同学进行体检,复查视力,他查的是色盲,我查的是两只眼睛视差,复查结果还是老样子,又隔了一个星期,我又单独复查了一次,仍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以前的两次检查都是正确的。</b></p><p class="ql-block"><b>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我之所以未能被同济、清华、天大建筑系录取,是因为高考没有考好,特别是美术加试题“想象画”,我画的是类似于上海外滩的沿街街景,不是小亭子、小房子之类小品,过于夸张也有点粗糙,因此失败名落孙山。后来才想到我为什么要多做两次眼睛复查?那一定是我的眼睛有问题。当时只知道色盲者不能学建筑学专业,但我不是色盲,只是视差大了一些,从未影响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不需要戴眼镜,一直不得其解。多年来,我的两个眼睛一只可以近观,一只可以远望,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十分自然。</b></p><p class="ql-block"><b> 大约在2000年,一次体检时,我问医生,我的两个眼睛视差较大,对身体有何影响,是否需要配眼镜。医生说两眼视差太大,造成两个眼睛不能同时聚焦于同一点,从而分不清物体的远近,没有透视感觉,对身体没有影响。这下我终于明白了我没被建筑学录取的真正原因,我是一个无透视感觉者。其实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概念,美术课都教过,人人知道,对学习并无影响,实在是多虑了。</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又觉得同济、清华、天大三校对我是认真负责的,有可能是“想象画”画的是街景与一般考生不同,有建筑潜质,吸引了招考老师,很想录取我,希望我的视力问题是第一次体检失误,而且至少有两个学校有这种看法,才有了两次体检。可惜我的眼睛就是这样,也就无能为力了。所以还是应该感谢他们的严肃态度。</b></p><p class="ql-block"><b> 发榜后,我没有被同济、清华、天大三校建筑系录取,以第四志愿被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录取。当时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失落,兴奋的是终于考取了大学,而且是浙江大学,同样是名校,我可以继续求读、深造;失落的是一直为之追求的建筑学专业之路未能实现。</b></p><p class="ql-block"><b>增设专业 美梦成真 感激恩师周校长</b></p><p class="ql-block"><b>到浙大报到后,真正成了一名大学生,感到很荣幸和自豪,同时也知道了我学的实际上是建筑结构。由于浙大没有建筑系,所以我也不眼红,随着时间推移,心态逐渐平静下来。特别是一年级工民建专业开设有素描课,使我十分开心,又在我的内心深处泛起了有朝一日还有可能做建筑设计的念想。所以尽管素描课不是主课,我还是很重视,倾注了很大的兴趣和精力。因此素描的成绩提高很快,常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然而我对其他课程不甚努力,相对平平,成绩一般。就这样两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b></p><p class="ql-block"><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59年时任建工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的周荣鑫同志由国务院任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周校长给浙大带来了新的政治氛围和办学理念。周校长到任以后,一方面,放映香港电影《危楼春晓》给全校师生进行和以前不一样的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经过了解到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之江大学设有建筑学专业,后学校撤销,专业并入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在全国工科大学中从来没有办过建筑学专业,于是提出教改,建议土木系增设建筑学专业,并积极准备、迅速实施。决定从“56”“57”“58”级工民建专业中各抽调一个班(约30名)同学组建三届“561”“571”“581”级建筑学专业班。</b></p><p class="ql-block"><b> 学生有了,教师不够,特别是建筑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借助周校长的力量,很快从北京工业设计院调来了毕业于之江大学的许介三老师,使其回归故里;将同济、天大应届毕业生沈石安和王馥梅两位年轻老师分配来浙大任教;又从浙江美院分配来单眉月老师,以充实建筑和美术教研组中建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消息传出之后,我兴奋不已,一颗已经静寂两年多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起来。似乎又盼来了希望,见到了曙光。我跑到系里找总支书记反映心声:我是有心学习建筑学专业的人,我高考报名时第一、二、三志愿都是建筑学专业,入学后一年级时素描成绩较好,自我推荐希望系里能帮我实现理想和初心。机会不负有心人,最终我如愿以偿,得以编入建筑“571”班。</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一次次回顾,如果我的第四志愿填报的不是浙江大学土木系,而是紧跟在建筑系后面继续填报同济、清华、天大三校土木系或南京工学院土木系,那么我就永远与建筑学专业彻底无缘了,因为他们既有建筑系,又有土木系,根本不可能给我这种机会,连转系都不太可能。这是巧合、机遇,还是天命?我不会忘记是浙江大学,是周校长,是土木系给了我的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戏剧性地改变了我的命运,实现了我做一名建筑师的夙愿。</b></p><p class="ql-block"><b> 我感谢浙江大学,更要特别感激周荣鑫校长。如果说浙江大学土木系是我自己选择的话,那么周校长在浙大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对我来说,几乎是专为我而来的。如果他不来浙大当校长,那一切都不会发生。如果周校长不是建工部副部长和建筑学会理事长,就不可能对建筑学专业有这么深入的了解和兴趣,建筑学专业也就不可能成立。所以,他是最最关键的人物。这件事有太多的不可能,但就可能了、实现了,实在非常难得。写到这里我都想哭了,太激动了。“文革”中我特别关注周校长的动态,希望恩人平安。可惜他不幸英年早逝,我会永远怀念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2《缅怀和感激周荣鑫校长》(二)----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 一所大学要增加一个系科,一个系科要增设一个专业,并不是想增就增、想设就设的。首先要有足够的教师队伍,要有学术带头人,还要考虑有无生源,学生毕业后有无市场需求等等,相当复杂。</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浙大全面恢复了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理科专业招生,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决策。因有公共科目教研室,师资有基础。虽然院系调整时调走了不少实力派教授,且都是学科带头人,但未能动摇这三个专业的根本,恢复完全有条件。</b></p><p class="ql-block"><b>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左的思想支配下,土木系在大办专业热潮中增设了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筑材料和制品三个专业,但不敢设置更重要的建筑学专业,因为这是所谓的“封、资、修”。一个工科大学没有建筑系是不可想象的,在全国著名的工科大学中只有浙江大学独缺建筑系,这是以往办学的缺失和短视。</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周校长到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把不切实际的农村建设等三个专业该停办的停办,该转系的转系,该设立的建筑学专业则坚决的创建。这叫什么?这就叫拨乱反正,这就叫实事求是,这就叫高瞻远瞩。这是今天创业的英明和果断。</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建筑学专业在浙大完全是新建,师资薄弱、甚至缺乏、困难重重。周校长迎难而上,突显出他的魄力和气势。他抓实事、促教学、功绩卓著,为浙江大学、为土木系完成了一个开创性的事业。在周校长的创导下,土木系建筑学专业水到渠成,正式宣布成立。从此建筑学专业在浙江大学播下了种子、打下了基础。虽然1964年后建筑学专业被停办多年,但1978年建筑学专业又很快重新恢复招生,并于1987年成立了建筑系,现已开花结果成为国内著名的建筑系之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筑设计人才,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大建设作出了大贡献。而我们当年初创时期的建筑“561”“571”“581”级同学被称为“老三届”,这个称呼我很喜欢,很有时代感、历史感,也感到十分亲切、幸福、光荣、自豪。</b></p><p class="ql-block"><b> 我一直想以自己的经历、挫折、机遇、体会写一点回忆文章,纪念周校长,今天终于实现了。在浙大创建的120年中,有无数专家、学者、教授、官员担任校长,每一届学生都会对自己在校求读期间的校长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象,有的甚至十分深刻,得到了教益、帮助和鼓励。周荣鑫校长,我只在操场上开大会时,远远的见到过几次,他也不知道有我这样一个学生。而我就是在他的努力下被改变命运的幸运者之一。</b></p><p class="ql-block"><b>在迎接母校120周年华诞之际,谨以本文纪念尊敬的周荣鑫校长诞生100周年、任校长58周年、逝世41周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3,《怀念周荣鑫校长》---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大学最早前身是“求是书院”。大学校名几经更改,直到1949年改名为“浙江大学”至今,历任校长有30余名,记得住的有竺可桢,马寅初,沙文汉,霍士廉,周荣鑫,陈伟达。我在校五年是霍,周,陈三位。其中周校长1958至1961跨四个年头,时间最长。</b></p><p class="ql-block"><b> 周荣鑫(1917~1976)出生山东蓬莱。</b></p><p class="ql-block"><b> 早期参加”12.9”运动,1937年到延安,解放后担任中央财政委员会付祕书长,建工部付部长,后调到浙江省省委常委兼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b></p><p class="ql-block"><b> 周荣鑫校长到任后狠抓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提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亲自过问关心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就是在他关怀支持下研究荻得突破。浙大在全国更有名气了。</b></p><p class="ql-block"><b> 周校长注重灵活的教育方式,他请来浙江婺剧团到校内举行多场演出“黄金印”,剧情描写一个穷书生苏秦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逆境不弃,广游博学,最后六国掛相成功大业。周校长组织学生们讨论,但沒有明确的讨论题目,要大家各自发言,各抒已见。其实周校长用心良苦,他用另一种独特方式启发同学们读好书才能做大事。我体会是努力读书,学好本事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b></p><p class="ql-block"><b> 有一次我在校园内近距离看到了周荣鑫校长。他那敦实又挺直的中等身体,穿着整齐的灰色中山装,善眉慈目的四方脸,走路缓慢而稳健,我一个小小的大学生,对校长内心充满着一种敬畏的心情,不敢出声,也不敢走得太靠近,只能默默地从他身边注目走过。</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夏天,我们结束了五年的大学生活,拿到浙大毕业证书,看到蓋的校长印却是陈伟达,他也是浙江省委书记。此前己知周校长已上调任国务院祕书长。</b></p><p class="ql-block"><b> 1962夏我们拿着毕业证书各自回家等分配,听说上届毕业生有分配到乡村供销社当营业员的,难道这一届又会轮到我们吗?等了五十多天还无动静,心情焦急万分。</b></p><p class="ql-block"><b> 在家快有二个月了,一天接到通知要回校。大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杭州,一听却大喜所望,分配方案出乎意料。全国五大直属区建筑设计院再加北京一个最大的直属建工系统设计院几乎占了大部分。其中我们工民建同学中有六人一起被分配到建工部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林小春和我就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这次分配是浙大土木系有史以来的最好分配方案。后来才知道这次分配是与周荣鑫校长赴任国务院祕书长大有密切关系。他知道浙大土木系毕业生很久还未分配后,凭他在建工部的影响,要把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安排在国家建设的第一线。这是关系到我们这届学生命运的一个重大决策,这件事与周荣鑫老校长的关爱是完全分不开的。从此使我们走上了学以致用,为国出力的岗位。</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同学到了各大设计院后努力工作,恁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浙大求是校风,优良素质很快成长,不长时间都成了本单位的技术骨干,拥现出多位拔尖人才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成为院总建筑师和总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我走上工作岗位完全结合所学专业,运用所学专业枝术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和援外事业作出了一点应有的贡献,这应该归功浙江大学的培育。</b></p><p class="ql-block"><b> 至今我永远不忘母校的培养,更加怀念我们敬爱的周荣鑫校长。</b></p><p class="ql-block"><b> 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周校长担任了教育部长,在文革中却遭到言不尽的不幸,知他早已不在人世,心里一直惦念着。至今我一直追忆周校长的生命轨跡,愿他在那另一个世界一切都好。</b></p><p class="ql-block"><b> 敬愛的周荣鑫校长,我们永怀怀念您。您的学生们一直没有忘记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怀念浙大老校长竺可桢,为国家培养更多院士》曹厚舜</b></p><p class="ql-block"><b> 在浙大的辉煌历史中,竺可桢老校长如一座不朽的丰碑,令人敬仰与怀念。</b></p><p class="ql-block"><b> 忆往昔,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师生辗转多地,却依然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众多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学术大师。他们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复兴的道路。那是一段艰难却又充满希望的时光,浙大在困境中坚守,在战火中绽放出知识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在后来的岁月里,运动与批斗会接连不断,浙大逐渐衰落。我们 57 级的同学中,成为两院院士的寥寥无几,更遑论诞生国际级大师。那时,大力宣扬做一枚螺丝钉的精神,虽有其时代意义,但如今看来,我们更应有做一片芯片的志气。高等学府理应培养民族尖端人才,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b></p><p class="ql-block"><b>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地,也为浙大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衷心期盼,浙大能够重振雄风,再现昔日辉煌。“北清华,南浙大”,这一愿景应当成为现实。让我们以竺可桢老校长为榜样,秉持求是精神,为培养更多的院士和顶尖人才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五)《怀念夏志斌教授 》--张凯声 </b></p><p class="ql-block"><b> 我上过夏老师的二门课。在杭工的时候,他给我们讲弹性力学,我很喜欢。当时我刚自学了变分法,也结合了夏老师的课,用变分原理推导了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好心的同学把它贴到了教室里的墙上,夏老师也颇有兴趣地看了,并鼓励我深入思考。下放复学后,又听了夏老师的钢结构。我上课,基本上都坐在最后排,也从不记笔记,但听课是十分认真的。一次课毕前,夏老师说,"张凯声,下次,您把课堂笔记交给我看看。"我那有笔记,只好凭记忆补写了笔记,交给夏老师后,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好记性不如懒笔头,课堂还是需要记笔记的。于是我有了入学后的笫一份课堂笔记,也体会到记笔记的好处。现在我主持会议时都会记录,这对写会议纪要和相关文件大有益处。</b></p><p class="ql-block"><b> 1978年下半年,留学校的我57级同宿舍姚祖恩,当时已是钢木教研室的头,夏老师的得意门生,突然找我,说北京天文馆由德国出了方案设计,让浙大土木系负责后续任务,听说我学过德文,夏老师想调您进浙大工作。我受宠若惊,我一直很想做学问,做科学研究,这桩好事,我真是求之不得。但回家和夫人商量时,她说,我们快要有第二个宝宝了,我们住在环城东路,浙大在玉泉,一个东,一个西,怎么办?夫人反对,我同自已工作单位的领导要求也就没有底气了。当时人是单位所有,一般很难调动,原单位不放,我也不作努力了。当年夏老师的朋友,一起编制我国笫一本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北京航天设计院黄令嘉,也调往浙大,但被省人事厅卡住,安排他进正在新建的省建材设计院。黄祖籍也是海门人,结果我们有缘成为合作开发钢结构的好伙伴。我在杭萧钢构当总工时,他也加盟杭萧,开发设计了首批钢结构门式刚架厂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省科技咨询中心成立钢结构咨询部,夏老师大力支持,欣然接受作顾问加盟,百年校庆征文,我写了轻钢结构在工业厂房中的应用,夏老师親自审核定稿并录用出版。我在筹建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协会时,一直坚决支持。因为有人反对,特别是一个老师,一个也是好友,还遭到文革中常用的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的打击,自已想不通而患了忧郁症,有二年我停止了所有活动。夏老师知道后,马上开导我,您早点告诉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可为难自已,要我振作起来,从头做起。我夫人施瑛云更提醒我,你前世调排过他们,这世您受报,要还债,还了就好了。我跟着唸普门品,读到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佈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为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这和毛主席教导的不怕艰苦,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一个意思。不到一个月,我竟恢复了生物钟。终于回归社会,和志同道合者,成立了省钢结构行业协会,夏老师,还有董石麟院士,居荣初教授(从浙工大上木系系主任岗位上退休)都是省钢协的顾问。夏老师在高龄八十多岁时还去北京主持钢结构设计规范的修订,正式发布出版后还親自宣贯,宣贯时依然像当年上课那样站着讲解,受众鸦雀无声。2008年我省评选钢结构终身进步奖和杰出贡献奖,夏老师荣获终身进步奖,我也获得了杰出贡献奖。</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不久,夏老师仙逝,享年95岁。我失去了恩师,我哀痛地送上一个白包,并在上面写有: 恩师慈父情 一语通心灵 身教与言教 提钢又挈领 䛊字更识人 举贤育精英 遨游新天地 再编舜堯经 夏老师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我的室友姚祖恩后来担任土木系副系主仼,准备上任系主任时,也不幸英年早逝。有一届同学,在听过夏老师课后,有十多人都献身于钢结构,有不少已是院士和教授。他的硕士点,姚谏和赵滇生是关门弟子,做学问和研究,深得他的严竣慎密的作风,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当年夏老师和清华王国州老师,也是土木系系主任,都没有批下,同时申报的 陈绍藩老师,西安冶金学院,属机械部,批下后,有了博士点这个平台,培养出了童根樹、郭彦林等钢结构专家,影响就更深远。夏老师的博士点没有批下,但他积极推动董石麟老师申报博士点,令董老师取得重大的进步,成为工程院院士,培养出了朱忠义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朱还和罗尧治成为2023年的二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罗尧治仅差一票未能当选。</b></p><p class="ql-block"><b> 夏老师逝世六年多了,我时刻怀念他并激励我更努力去做有意义的事,不辜负老师的教导。夏老师,我永远怀念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六)《怀念蒋祖荫教授》 --胡先义</b></p><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六十余载匆匆而过,但有些记忆却如璀璨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每每回忆起在浙大土木系的求学岁月,蒋祖荫老师的身影便会浮现在我的心头,那份温暖与感动,历久弥新。</b></p><p class="ql-block"><b> 1959 年底,土木工程系组织同学们到灵隐寺南面山岗上挖坑,为种树及竹子做准备,中午饭由校车送达。犹记得那日从工地回校,刚下车,我便觉嗓子异常难受,一股强烈的呕吐感涌上心头。我匆匆赶回宿舍,钻进厕所间,倒坐在坐便器上,大口大口地吐血。殷红的血液瞬间充满了大便器,那一刻,我的心陷入了无尽的恐慌,我深知,自己怕是患上了肺病。确诊肺结核病后,我搬离了宿舍,住进了校医院的病房接受治疗。当时正值学期考试,尚有几门课程未考,其中就包括结构力学。本以为这门课程会因此错过,未曾想,一日,病房门突然被推开,抬眼望去,竟是蒋祖荫老师。在那个年代,肺病传染性极强,人们往往望而生畏,避之不及。而蒋老师却不顾这些,只为给我补考而来。我正要起身,蒋老师却先开口让我莫急,穿好衣服,准备考试。只见老师取出小笔记本,从中撕下一张早已备好的试题,让我慢慢作答。</b></p><p class="ql-block"><b> 这件事虽已过去六十多年,但它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每当想起,心中便涌起一股热流,温暖着我的灵魂。蒋祖荫老师,您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我将永远铭记在心。</b></p><p class="ql-block"><b> 您的高尚师德,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您的无私关爱,恰似春风,抚慰了我惶恐的心灵。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与感激,怀念着您。</b></p><p class="ql-block"><b> 尊敬的蒋祖荫老师,您的言传身教,将永远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七),《情暖夕阳,念新莫忘旧》――建工学子走访范明均教授</b></p><p class="ql-block"><b> 范明均教授住在求是村,据说大部分的退休教师和退休教授都在这居住。下午3点,我们三人出发拜访老先生。刚刚下了点秋雨,寒浸浸的感觉。一路是树叶,裹着雨气,粘在地面,并不时在飘,阔大的叶面,打在头上、脸上。</b></p><p class="ql-block"><b> 老教授的家在高层,我们花了好大功夫才找到单元楼梯,进了房间,却是豁然开朗。迎面是敞开的两个大间,浅色木地板、墙木板、桌椅、厨柜子……全部是木头感觉。木窗户敞开,依旧光线暗弱。老人并不在书房等我们,看上去是间小小的会客厅。他坐在单人沙发上,侧对着光,所以我先就看见他被光线勾勒出半边的剪影。范老师和其他老人一样头发略显稀疏,满含笑意的脸上透露在一种慈祥,眼神让人倍感温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年迈却精干的模样。我们就在他对面的沙发上坐下来。室内装饰简单简朴但我却可以找到一种岁月的沧桑感,而这种感觉却有使我觉得这间房子给人一种家的温馨。</b></p><p class="ql-block"><b> 一,去而复返 缘结浙大</b></p><p class="ql-block"><b>我们首先询问了范教授一生的经历,他的生涯可以说是一种命运的选择。范教授初中毕业后在1952年分配到工业干部学院,之后又到了杭州的建筑工程学院,由于国家的分配他来到了天津的轻工业学院,之后通过毕业和保送考试来到了沈阳俄语学校,教授在沈阳俄语学校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得到了第一的成绩之后又通过考试回到了浙江。范老师从浙江又回到了浙江,又回到了这个充满感情的地方,他就这样来到了浙江大学。范教授的工作生涯是弯折漫长的,他与浙江大学的缘分也是深厚的。在浙大毕业后,他就一直留在浙江大学,在这期间做出了很多报告做出了很多研究,参与了校园的建设,直到1996年的退休。</b></p><p class="ql-block"><b> 二,志趣相投 学有所成</b></p><p class="ql-block"><b>向和兴趣是最关键的,志向决定了学习,而兴趣加快了学习的进程。范老师说虽然我们学习的东西真正用到工作上的不多,大学与工作上的表现情况是正向关系但不是绝对关系,但学生们仍然要以学习为重,只有明白了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他当时选土木是因为国家的分配,但是我们现在国家的分配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家专业的选择基本上都是主观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兴趣与志向。在我认为兴趣与志向其实就是爱做与要做,我们有了志向我们就要做它,有了兴趣就会想做它。老教授所说的兴趣与志向应该就是把事情做好做成功的前提,只要有了充分的兴趣与志向,只有你爱做要做的时候,你才会投入进去。就像张载说的那样,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b></p><p class="ql-block"><b> 三,突破桎梏 相互借鉴</b></p><p class="ql-block"><b>当我们谈论到有关土木建筑的话题时,范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范老当时学的是工民建,研究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主要是地基方面的内容。随着对话的深入,范老也逐渐向我们讲起了他工作的点点滴滴,他从事土木专业是国家的分配,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志向,就好像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梦,范老师在土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做出研究与贡献,这当然就他自己的志向。教授认为土木建筑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不管学土木还是学建筑都应该打破间界,互相交流。他所说的打破间界就是要打破土木与建筑的界限,但这不仅是学术上的界限更是思想上的桎梏。学习土木也要懂一些建筑的知识知道建筑的美感,学习建筑也要懂得土木的知识知道物理结构,而且学习土木要有一些建筑的思考方式,学习建筑同样要有土木的思维。学土木靠的是数学物理知识而建筑靠的是美术与灵感,但是只具备这两个中的一个是不够的,二者兼容才是人才。在我看来范老师的想法就是不管是土木还是建筑都应该互相有所涉猎,互相了解。如果双方都互不了解就会发生很多矛盾,学建筑的人设计的图纸学土木的人却造不出来,学土木的人建造的东西学建筑的人却说太土。而且在现在,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你的技能越多你的机遇就越多。所以我们如果能把土木与建筑都掌握,那我们就先领先了一步,站在了前列。</b></p><p class="ql-block"><b> 四,安闲自在 老有所依</b></p><p class="ql-block"><b>范教授与我们谈到了他的家庭情况。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小女儿从事自动化电子项目,大女儿在政府工作。范老的儿子与他从事的工作有一些相同,学的也是工民建,从事工地项目。范老师的孙子孙女有教师也有会计还有一个在医学院工作,他最小的孙子孙女还在考大学。范老对自己的孩子专业的选择没有什么建议与影响,从他慈祥的面容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宽松自由的老人,他给予他的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b></p><p class="ql-block"><b> 五,立足当下 憧憬未来</b></p><p class="ql-block"><b>当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范老师给我们送上了他对建工学院的问候与祝福。范教授说,我讲不出什么太好的话,只希望建工学院越来越好,浙江大学越来越好,这就是我的想法,我的愿望。范老的话是简单的朴实的更是真情的。他用这短短的话语来表达他对浙江大学深深的感情,来表达对建工学院深深的眷恋,他的心一直寄托在浙江大学,寄托在建工学院。范教授深切地说到现在的学习机会比较少,年轻人一定要有追求要有提高。这是教授对我们新一代的寄托与希望,他希望我们传承他的志向,延续他的梦。范老师曾参加设计过风雨操场,众多教学楼的设计与建设都有他的痕迹,这是他在浙江大学留下的痕迹,更是他自己深深的自豪。范教授从浙江杭州到天津到沈阳最后又回到了浙江杭州,这种命运蕴含了他内心的感情, 包含了对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深深的爱。当我们提出拍照,老人倒高兴地咧嘴笑起来,很乐意对着相机、调整着姿势,给老先生拍了几张照,又和他合影了几张。</b></p><p class="ql-block"><b> 在大约5点时我们与教授说了再见,我们离开了范老的家,离开了那个不仅学识丰富而且慈祥可亲的教授的家。我们有又踏上了回校的公交车,眼前满是教授慈祥的面容,内心满是教授对浙江大学对建工学院深深的感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八)《囬忆同学的情谊》--张凯声</b></p><p class="ql-block"><b> 窦南华在我百年校庆怀旧歌中有一段:忘不掉林宗凡的图章,窦南华的粮票,钟舒施吴的汇款,邢承澍的大棉祆,潘鼎元细开导,杨彭寿留给我绘图的枪刀…,我感谢同学们在我困难时伸出了援助的手。</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7月我得到袁云阁的信,要我尽快回校办理复学手续,回校时粮油关系尚未落实,窦兄给我寄来30斤全国粮票,用林宗凡帮刻的图章领取,以解决燃眉之急。同学们知道我无经济来源,钟云鹤、舒振声、施家治、吴国林纷纷给我汇款10元,是他们月工资的5分之1。现在讲权钱的时代,会有这种善举吗?我感慨我们57级62届的同学的情谊深长,多亏了同学也是我的贵人才有我今天的张凯声。致敬我的同学,感恩我的同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九)《我大学中的若干记事》-钱国桢</b></p><p class="ql-block"><b> 大学五年是决定我人生与事业的起点。五年中经历了无数次欢乐与困难,其中有五件事对我影响最大。</b></p><p class="ql-block"><b> 我是1957年考上浙大土木系的,当时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年轻人。因为我年纪最小又个子小,所以很多同学都叫我小鬼。开始我对土木专业不大喜欢,所以也不用功,我们班的郭添木、汤书棠等同学晚饭后都急忙去图书馆占位置,可是我只留在宿舍里搞安装收音机,常常要等大家回宿舍睡觉时才歇手。因此第一学期考试得了两个3分。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大哥告诉我,父亲被划为右派,让我尽快向组织汇报。这件事对我振动很大,也是影响我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我当天就向班里团支书陈逢锯同学汇报,后来组织委员胡精发同学找我谈话,先表扬我能够及时向组织报告,同时告诫我要划清界限,并激励我读书要多下功夫。于是从此后,我就用功读书了,成绩也很快提高。而且还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承担了班级黑板报编辑,在校刊上也经常发表一些文章与诗歌。后来又让我做了土木系的黑板报编辑。虽然如此,我还是背上了出生不好的包袱。</b></p><p class="ql-block"><b> 影响我的第二件大事,是参加了一个多月的瓯江水电站地形测量,当时应震威同学是组长,负责司平板仪,我看经纬仪,沈励操负责记录。金小龙、黄其培等同学负责司尺爬山,比我们更加辛苦,还有二位女同学叶巧生和唐为玉,也是负责司尺,和做一些其他工作。我们每天爬山涉水工作风险较大,生活又很艰苦,有时只有虾皮酱油汤加馒头,因为粮食定量不够,晚上只好吃稀饭。记得有一次发大水,我们徒手互相拉手过河时,应震威同学因为扛着三脚架,不小心被冲倒,亏得他会游泳,人虽无恙,但三脚架被水冲走了。天晴后,大家一起去找三脚架,还好在河流转弯处找到了。大家都很高兴。我从小到大一直过着安逸的生活,不知道什么叫艰苦,但是从测量经历中我得到了锻炼,同时也知道了测量学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因为地形测量成果是设计水电站的基础资料。从此我开始喜欢专业课了。后来还为此写了一首赞美诗,并且幸得北京作曲家赵亚琦老师为此谱曲(详见如下):</b></p><p class="ql-block"><b> 七律·瓯江水库测量</b></p><p class="ql-block"><b>睡起窗前月色姣,归来险路闻狼嘷。</b></p><p class="ql-block"><b>攀山涉水辛含乐,沐雨餐风趣伴劳。</b></p><p class="ql-block"><b>五尺标杆量万仞,七分图笔引千涛。</b></p><p class="ql-block"><b>抽刀截断江河浪,缚住蛟龙化彩桥。</b></p><p class="ql-block"><b> 影响我的第三件大事,是三年级参加了三个多月的技术革新。开始我班都到浙建四处,我被分配到材料科,和老师傅一起设法用机械代替人工装卸建材,经过调研讨论,后来和师傅一起搞了一条悬挂车的轨道运输线,经过多次失败调整改造,终于初步建成了。后来吴坤生老师又让我和林玉明等人去浙建一处的5901和6031工地,我知道这二个工地是保密工程,组织上分配我这样出生不好的人去,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因此我更加努力工作,当时我被分配到何玉昌小组,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在他带领下,我和林玉明同学也应用学到的一些知识,一起帮他画图、出主意,也搞成了一些大小革新项目,为了表扬我们的成绩,我还被评上了《革新闯将》。不久我们土木系全部搬到了新成立的杭州工学院,我写了一文《我和何玉昌师傅一起搞革新》的文章,也被刊登在杭州工学院的校刊上。从此我初步放下了出身不好的包袱,对学习和做社会工作更加有自信了。</b></p><p class="ql-block"><b> 影响我的第四件大事,是四年级后我们又回到了浙大,当时学校也更加强调了学习知识,在五年级上半年,学校还增加了选修课,规定学习较好的同学可以选修一门课,但是我偷偷选了两门,一门是童竞昱副教授教的《结构振动与稳定》,一门是电机系的吴老师教的《无线电子学基础》,因为有时二门上课时间冲突,我就去上电机系的课,再抄汤书棠同学的上课笔记自学。想不到这两门课对我今后的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对结构振动的兴趣就是从童老师的课开始的,为后来几十年结构抗震工作打下了基础。还有《无线电子学基础》这门课,也为我以后学习计算机打开了一扇门,那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当时我国结构学术界正兴起电模拟计算机,我看到杂志上的不少文章,对此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在平时学习电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写了平生第一篇论文《结构动力作用下的电模拟计算》,因为当时发表的论文,大多是根据电工学中,有关电路分析的基尔霍夫定律的有关公式,和结构力学中框架结构的分析公式的相似性,可以将有关计算参数如荷载、弯矩、剪力、刚度等,可用对应的参数电流、电压、电阻、电容等来表示,利用这种参数关系式的相似性,可以做成各种电模拟计算机,来求解框架结构相应的静力参数。这样就不需手算了。我在此基础上又考虑了将结构上的动力加速度转化为惯性力,因此也可以利用电模拟,来求解结构在动力作用下的若干计算参数。但当时没有考虑水平力作用,因此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我后来将论文给童竞昱老师看了,他十分高兴,表扬我能够开拓思路学以致用,又将此文转给李恩良系主任看了,他还找我谈了一次话,这对我鼓励很大,也许这就是以后让我参加毕业论文组的原因吧。但是几年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模拟计算机就被淘汰了,但是我的努力为今后学习数字计算机打下了基础,没有白辛苦。</b></p><p class="ql-block"><b> 影响我的第五件大事,是五年级时系里决定,让我和潘鼎元、陈正祥三位同学,不做毕业设计而是写毕业论文,题目是《负高斯曲率正交索网的内力分析》。导师是童竞昱副教授,还有郭鼎康老师、殷传纮老师。童老师安排我们先看一个月资料,然后完成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要做一个简单模型,做加载试验,进一步再完成毕业论文。因为一切都是未知数,开始我们心中都没有底。于是我们先分别找资料学习,因为潘鼎元俄文很好,所以他主要收集俄文资料,我和陈正祥收集英文和国内资料,这样整天带了一些干粮泡在浙江图书馆里,最后总算完成了读书笔记。但是设计模型做试验也有难处,首先是经费问题,当时为困难时期,缺少教育经费,因此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做一个小模型。那时李恩良老师已经到学校当副校长,系主任由夏志斌老师代理,夏老师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尽管困难也批给我们一笔经费,而且把新建的结构试验室,提供给我们做试验,包括场地和设备。但这时潘鼎元同学要准备考研究生,因此只剩下我和陈正祥二人。我们共同构思做了一个180cm X 250cm的小模型,用木板做边缘构件,用漆包线作悬索,用铁钉作荷载,用挂重给牵引索施加预应力,并且用经纬仪观测各种荷载下的索网挠度变化。以分析承重索和牵引索之间,在加载和卸载之间各节点的变位关系。经我们分析发现,在均布荷载下,索网的挠度变化规律和扁壳十分相似,即中间很大部分的挠度增量基本是一样的,只有在边缘区域才产生变化。这样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可以假定如索网初始态呈抛物线状,那么受均布荷载后形态不变。为此我们从两索节点上位移相同的基础上,推导了承重索和牵引索的荷载分配关系。并且从二次方扩展到三次方,这样提高了精度,但是增加了一些解题难度。终于完成了论文。在我们做试验时,刚好中国建科院有专家在杭州,他们也来看了我们简单的试验,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因此系领导和我们都很高兴。约二十年后,我当时写的论文,和计算机的答案作了对比验证,结果很满意,因此被发表在1982年第二期的《建筑结构学报》上,题目为《鞍形双曲抛物线正交索网内力的简化计算法》。</b></p><p class="ql-block"><b> 这半年的工作使我学会了如何找资料、做试验设计、分析试验结果等一系列科研工作的入门。并且培养了我对探索结构疑难问题的兴趣,使我终身受益。</b></p><p class="ql-block"><b> 五年大学很快过去了,而且到现在已经超过了70年,虽然我们自己也老了,但是对给于我们知识的所有老师,我都一直怀着感恩之心。特别是李恩良老师、童竞昱老师、蒋祖荫老师、夏志斌老师、曾国熙老师、谢贻权老师等,他们虽然已经仙逝,但是他们教给我们的知识和方法,以及他们的为人,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的真谛,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回顾坎坷路,珍惜平坦道》刘锦泉</b></p><p class="ql-block"><b> 我是浙江大学 建筑学571班、工民建594班 刘锦泉,本人是身处“五七”及“五九”两级的学子,但凡两届的同学会我都是要积极参加的,因为我热爱培育我的浙大母校,更忘不了情长谊深的同学。 我是个平凡的学子,在校时,有过坎坷的历程。在母校100周年校庆到来之前,年级筹委会做了很多工作,张凯声同学约我写文章,我被他认真而热心的精神所感动,虽然我的经历很平淡,但平平淡淡是真,在老同学面前谈谈吐吐,也是一种快慰,</b></p><p class="ql-block"><b> 我是杭州人,家境不宽裕,一九五七年在杭州二中毕业后,考入了浙大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就读575班。众所周知,我们都经历了五七年的政治风云,五八年的大跃进,五九年的反右倾拔白旗等等运动,我们这些学子在党的教育下兢兢业业,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付出了诸多的辛勤和努力。五九年我从工民建575班调入了建筑学571班学习,六○年的院系调整去了杭州工学院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六一年五月,在国家“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学校搞下放运动,当时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由于我父亲的个人历史问题,我被列入下放名单。当时已是建筑学四年级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从学校到农村我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多大的转折,我迷茫了,情绪困惑到了最低点。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以同情的眼光,真切的情感安慰我,鼓励我,送照片,送纪念册、纪念品,一片真情,永生难忘。我知道,现实是回避不了的,何况我受党的多年教育,母校以甲等助学金培养了我,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个人利益总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我想与其苦苦恼恼离校下放,不如豪豪爽爽去面对现实,于是我按系领导的要求,身戴大红花,在全院大会上作过报告。六一年六月一日,我在’戴花要戴大红花,听话要听党的话”的歌声中,学校把我们这批下放同学送到了杭州大观山果园。农场是一片山地小丘,住的是茅棚草舍,喝的是池塘死水,行的是泥泞山路,干的是锄草挖地、施肥挑粪,酷暑寒冬都在露天作业,每月工资24元,定为三级农工,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在这种生活的突变中,说实在话,人非草木,此时此刻,内心的迷茫和惆怅是可想而知的,我又一次鼓起勇气对自己说,接受命运,男子汉立得起放得下,不要窝囊,要挺起胸膛。幸好我们有40多位一起下放的男女同学,大家互相安慰,互勉互励,同舟共济,一起劳动,一起歌唱,就这样慢慢习惯,慢慢锻炼,在农场度过了一个半春秋。命运的安排,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我与纺织系五九级一位女生,如今的结发妻子曹紫英恋爱结婚。当时学校对下放的学生的政策是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农场领导也是鼓励安家落户,就这样我们在一间小草屋中,两只旧箱子,一张竹床结婚了。真是同命运共呼吸,相依为命,互相安慰。</b></p><p class="ql-block"><b> 六二年十月在高教部的关心下,母校又安排农场的同学回校复学,又是个戏剧性的变化,对我来说又是喜来又是优,喜的是可继续完成学业,忧的是爱人怀了孩子,无法就读,离开农场又无工资来源,生活无靠。好在我已在逆境中磨炼过,再苦也要顶过去,就这样我插到工民建五九四班,当时已是四年级的第十周了,我要重新把结构课程一一补上去,一面上新课一面补旧课,要多花一点时间去学习,去弥补,星期天还要去集中处理家务,照顾爱人和孩子。幸好我有一个好身体,五九四班和五九级的同学同情和关心我们下放过的同学,在学业上他们热心帮我补课,在精神上他们鼓励我,温暖着我,在生活上也经常帮助我,让我度过了各种困难,顺利地完成了两年的学业,直到毕业。如今这些往事的回忆,无论是“五七届” “五九”届同学,他们给我纯净而真挚的友谊永远地埋在我的心底里。</b></p><p class="ql-block"><b> 毕业后,我被分配在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院。我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业,更热爱祖国的建设事业。六四年我参加了农村社教工作,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插秧、种田、搞水利,锻炼了身体,又磨炼了意志。一年后回设计院工作,开始走着平坦的路。文化大革命我没去“造反”,抓革命促生产,搞设计去现场,卅二年来参加过大大小小200多个工程设计项目,与大家一样按时间晋升工程师、高工。八四年我去支援西藏;八五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也担任了土建室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在事业上作过努力,写过一些论文,有一篇获得市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九一年底我参加了杭州经济开发区的首幢标准厂房的设计。自那年起连续六年我担任着我院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设计负责人。我被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聘任为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b></p><p class="ql-block"><b> 家庭情况:爱人曹紫英后来被落实政策,补发了丝绸工学院大专文凭,在厂里做管理工作,现已退休。长子刘臻,六三年出生,大专毕业,曾任省石化技术贸易公司总经理;大媳妇北师大本科毕业,在杭州工商大学任教。次子刘靖,现任宾馆餐厅经理,小媳妇是文艺工作者。一家人就这样平平淡淡,但很温暖祥和。我有一个长孙,现就读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一个孙女现读高中。如今我已退休近18年,有时也发发余热,看看老伴儿孙,想想过去,可谓知足常乐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一)《2012年浙大建校115周年同学聚会侧记》---张庭俊</b></p><p class="ql-block"><b> 回想1997年,我参加了浙大百年校庆,一幌又是15年不见老同学。叹蹉跎岁月之荏苒,惜青春年华之不再,今年(2012年),杭州同学成立筹备小组,倡议浙大土木系1962届同学,毕业50周年在杭州聚会纪念,我双手赞成,积极参加。</b></p><p class="ql-block"><b> 6月5日,我和妻由厦门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历经6小时运行,午后2点到达萧山杭州西站。按照陈永年的建议,乘301公交车到武林门,改打的到浙大,运程1小时。后来才知道,与我们同一班次的徐少曼夫妇,乘坐公交车从西站到城站,再乘公交车从城站到浙大,耗时增加1倍,错过了去丽港酒家团聚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 远远望见浙大玉泉校区正大门,一股说不出的游子回家的辛酸感觉油然而生。啊!母校,您的老学子回来了!我又一次投入您宽大温馨深藏热烈的怀抱。面对浙大的声誉、环境、文脉和资源,我默默地发自内心疾呼:向浙大致敬!</b></p><p class="ql-block"><b> 在淅沥雨丝中,我和妻漫步在法国梧桐树影婆娑的校园道路上,努力找寻往昔遥远的记忆:泥结沙石路面变成宽畅平坦的混凝土路面,两旁稀疏树木己经冠盖成荫;教一至教六差一点成为大楼林立的陪衬,只因位于图书馆前区两侧,才凸显出它们历史悠久的重要性;学院、研究所招牌处处,弄不清楚这是校中院还是院中校;大U宿舍还在,它的近傍巍然䇄立着永谦科技活动中心。上大课的阶梯教室,课间换教室时走廊上的拥挤,数学老师风趣的比喻,力学老师巧妙的解题,年过古稀的陈崇礼教授从讲台上摔倒的瞬间,错误批判陈旺根老师只专不红的大会……彼情彼景,齐涌脑海,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老和山半坡上当年的8舍,是妻子前来探亲时的居住地。当我们尾随学生意欲进入时,管理员突兀出现,挡住去路。我连忙告诉她:50年前我就住在这里,想要旧地重遊。阿姨满脸惊愕万分客气,说:“请吧!”——还是那个大房间,还是那间集体盥洗室,还是那种久违的熙熙攘攘大呼小叫的学子声……“学弟相见不相识,争问客从何处来”。曾经居住过的小U宿舍前斜坡草地,是晚饭后坐听广播的老地方——侯宝林的相声,宋世雄的球评,周总理在人大会上的无奈检讨……曾引得无数喜悦的哈哈嘻笑声和惋惜的啧啧唉叹声。我突然记起,有一次在实验室做砂石筛分试验时,不小心让铁锤敲击了手指头,锥心痛楚只得一步一蹲坚持走去医务室——现在这里是以老校长竺可桢命名的大楼;改建为学生宿舍的食堂旧址,留有“瓜菜代”时期南瓜充饥的刻骨印象;原来满园桑树的农地是我曾经釆摘桑葚借以充饥的乐园……</b></p><p class="ql-block"><b> 感谢在杭的同学,他们竭尽全力,十分“给力”地精致安排,给大家提供了得力的叙旧平台。6月6日,在永谦活动中心第二报告厅聚谈交流。久违的同学热情洋溢,一个接一个争相上台畅谈。有的滔滔不绝,叙说一生喜怒;有的娓娓道来,展现自身风釆。我想说:回忆是一种自责,对于过往之事,如果用近日眼光去衡量,未免幼稚和可笑;然而,恰恰是旧日的一丝一毫细节,会引发我们细细琢磨久久回味,从而埋没心中惊醒自我。</b></p><p class="ql-block"><b> 严远星是我50年来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妻多次跟我提出,很想看见当年常常帮我们提开水的那位孱弱小弟。那时只在大H宿舍才有锅炉烧开水,我们住在8舍,要用热水瓶去灌装。这次细谈,才知道他年长我们3岁,是我们的小哥们!他以前家济不好,靠助学金读完大学,没钱乘火车回家,假期常留校。毕业后在家乡衢州落脚,成功培养两个儿子赴美留学。现在家境有了很大改观,仍然保持勤俭习惯。</b></p><p class="ql-block"><b> 施长碧三次感谢我,说曾经请他共尝进口麦片之事。在那举国经济困难经常挨饿的年月,我有幸得到岳父的海外接济,有时也让同学分享稀罕的舶来品。想不到现在看来十分普遍的一点东西,却让同学在脑海里牢记了50多年。而我也常为无法实现赠送他父亲(知名画家、教授)进口铅笔而歉疚。</b></p><p class="ql-block"><b> 周以俭对我悄悄说:“我很想念你,谢谢你对我的关照”。让我感觉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他在1960年被下放农村劳动,纠错后返校续读,比我们推迟两年毕业。久久凝视当年的留影,周以俭胸佩红花神情肃穆,全班同学没有一张笑脸。一个通知一面“生产光荣”的红旗,轻易送走一位孜孜不倦的学子。其时,我是班干之一,现在回忆不起我曾经做了些什么对得起他抑或对不起他的事。幸好周以俭因祸得福,两年后水利事业又被重视,所分配的单位十分理想。不像我,名曰首批分配的水利部实习生,一年后却被一脚踢向最底层,从此迎来命运的乖谬。周以俭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己经成为某些方面的突出人才,是为班上的佼佼者。看他在聚会上乐观活跃风趣的表现,我知道他晚年生活必定很好。</b></p><p class="ql-block"><b> 林友祯告诉我,当年同寝室6位同学己经“走了”2位,令我陷入深深的哀思之中。是啊,有一年寒假,我和赵宗望等没有回家探亲。岁未除旧的钟声响起之际,独自来到教一顶楼校长办公室外的大厅,欣赏校领导们优稚的舞姿。面对自己的无奈,呤出“三针合指一,恨旁无爱人”的诗句。回到寝室,漏夜研墨,疾笔书写“当初熬不住,如今笑颜归”,横批“欢渡春节”的对联,用以迎接回乡归校的室友,聊解思乡思亲的情结。现在,李志武、赵宗望“走了”,我只能遥祭西天,祈愿学友一路走好!</b></p><p class="ql-block"><b> 李志武是我要好的学友之一,在校时我深为他的忘我精神所感动。记得他曾是系学生会的什么干部,整天忙忙碌碌,像有许多做不完的事情压身。大炼钢铁时过度劳累,竟然坐在马桶上打起呼噜。听说,在举世疯狂的年代,他“跳”得很高,官至丽水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后来被判刑坐牢,释放后赋闲在家百无聊奈。我不清楚他“高”跳的具体情况,总用老眼光评判,觉得他响应号召必有为难之处,几次聚会都不曾参加。我的阶级觉悟不高,曾委托儿子利用出差之机前去探访,也曾同他通了一次电话。套用钱善杨编导的《瓯江测量》小剧本中的一句台词,对他说:“李志武,你在哪里?”借以激起校友之情,却始终无法唤醒他往日的激情。现在,他解脱了;也好,了却尘世烦恼,一了百了。只是希望他在驾鹤西去的途中,别再摔跤了。</b></p><p class="ql-block"><b> 毕业50周年聚会筹备小组的安排细致周到。6月7日,我们在“曲院风荷”的“名石茶苑”畅谈半天,下午还游览南宋御街、胡雪岩故居和河坊街,在“知味观”品尝杭州名小吃。金文志热情导游,陈永年为赶制纪念册舍弃丰盛的歺饮,房士鑫的细心安排和指路,丁邦满和余祈文辛勤的接待,蔡伯元手持摄像机专拍别人的无私表现,唐玉全冯大慧伉俪自告奋勇帶领我们住进宾馆,吴毓华爽朗的笑声,朱德新勇敢的歌声,周以俭和蔡伯元和谐美妙的京剧腔调……我都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敦促我永久不忘学友情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 漫漫50年,短短三、二天,千言万语说不尽,转眼又到离别时。别难舍,莫悲伤,后会有期到永远。老同学们,让我们不负顾仁章的相约:“2017年,金秋花开季,一个不能少,绍兴再相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二)《河川57级⽼照⽚⾥寻记忆》-- 张庭俊</b></p><p class="ql-block"><b> ⾦⽂志同学主编的“浙江⼤学⼟⽊系河川枢纽及⽔电站建筑专业57级毕业50周年纪念册”,为我们提供了遥远回忆的平台。翻阅他所搜集的⼀帧帧珍贵⽼照⽚,我⼼绪如潮百感交集⽂思难静笔不胜情。储存在脑海⾥融化到⾎液中的旧时情景,⼀幕幕纷纷闪动跳跃⽽出展现眼前。</b></p><p class="ql-block"><b> ⽼和⼭下⻄⼦湖畔的浙⼤⽟泉校区,是我们共同⽣活了5年的地⽅(其中有半年是在拱墅的杭州⼯学院度过)。现在,除了早早去阶梯教室抢占位置,⽇光灯下图书馆夜⾃修,实验室⾥混凝⼟试块抗压试验和钢筋拉伸试验,以及臭⽓难闻的墓场测等零碎记忆之外,还有⼩⾼炉旁挑灯夜战,⽼和⼭侧猛敲脸盆追赶麻雀和厕所粪坑挖抓蛆蛹的⽚段。当年印象深刻的6座教学⼤楼、8栋学⽣宿舍以及散落在各处的校办⼯⼚,对照宏伟的校区现状3D图,真有说不出的感慨与激动。映⼊眼帘的瓯江测量照⽚,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渡⼝准备驶向对岸时的留影。虽然这⼀张照⽚我不在场,却让我想起第⼀次“真⼑真枪”的外作业。记得凌湖南是我们⼀组的组⻓,他司尺我绘图。有⼀天他进⼊茂密⼭林联系不上,眼看夜⾊降临就要看不清道路,⼤家焦急万分,幸好当地村⺠挑灯寻找,引路下⼭安全归来。这幕情景后来在钱善扬编作的《瓯江测》⼩话剧中得到表现,“1号1号,你在哪⾥?找你不到!”的台词让我永⽣难忘。毕业后凌湖南分配到赣南万安⽔电站,失去联系多年。1987年因为建设村美⽔库,我带领⼀班⼈到⼴东韶关取经,路过我的出⽣地江⻄⼤余,特地沿着⼲枯的河床⼩路,试图步⾏到万安⽔电站寻找校友。⼀打听说要去电站还有很远很远的路,只得半途⽽废打道回府。这次在纪念册上发现,他住在江⻄赣州,按照提供的电话号码拨了出去,⼼中默祝这下⼦可以听⻅50年前他的笑声,可惜对⽅电信⽹络提示空号,我⼜⼀次失望了。今年(2012年)8⽉28⽇,⾦⽂志在邮箱⾥⾼兴地告诉说找到凌湖南,我当即拨去电话,因为对⽅关机扑了个空。9⽉8⽇再次拨通电话,终于听到分别半个世纪的⽼同学的⾳,了却⼏⼗年来的念情,相约五年后绍兴再相会。</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摄于富春江⽔电站的照⽚,我⽤⽼花眼镜和放⼤镜寻找⾃⼰,最终不能确认第⼆排殷道昌旁边蹲着的是不是我。殷道昌毕业分配在江苏省⽔利厅,凭着当年是班级党⽀书的经历,必定前程⽆量,可惜毕业仅5年,就听说英年早逝。想不到我们班身体最健壮、⻓得最⾼⼤的他“⾛”得最早,我们失去⼀位有望备选厅级⼲部的校友。1997年浙⼤百年校庆后,杭州班友组织我们前往千岛湖游览。乘船遨游在宁静的富春江电站⽔库湖⾯,路过当年曾经奋⼒爬上严⼦陵钓⻥台⾼⼭,联想起“太公钓⻥,愿者上钩”的典故,只觉得我们⼀⽣⽆法⽀配⾃⼰,愿不愿意都要上钩。承蒙上天眷顾,所幸还能活在当下;别说时⽇不多,尽情享受这个精彩奇异时代安排给我们的美妙⽣活,才是最好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b> 毕业前在安徽⼏个⽔电站所拍摄的照⽚,再现了当年“认识实习”增⻓知识的美好回忆。重⼒拱坝、连拱坝、⼤头坝和⽀墩坝等新颖坝型,使我对汪胡桢、潘家静等⼤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前⼏天,在蔡伯元发来的邮件中得知浙⼤校友潘总仙逝的消息,只能借此机会祝愿学⻓仙驾⻄⾏⼀路⾛好。后悔我学识有限准备不⾜,⽆缘进⼊较⼤场⾯,所学知识远远没有⽤上,只能在狭⼩的空间⾥展现微⼒。不过⼤有⼤的难度,⼩有⼩的好处。在县级基层单位,名牌⼤学⾛出的⼈,理应成为专业带头⼈。⼩单位⾥各⽅⾯的资源有限,对于难解的技术问题,只有硬着头⽪向书本请教,梦⾥回忆⽼师的教诲。感谢家乡为我提供点缀江⼭的舞台,我曾经为主设计並参与建设的许多农⽥⽔利⼯程和农村⼩⽔电还在正常运⾏发挥效益,虽然这些並不属于我,但我会⼀⽣都在意它们带给我的甜酸苦辣。我仔细翻看了那年在教三前的毕业留影,站在丁邦满和徐少曼之间的当是谢⾦盛。这位瘦⾼个⼉不善⾔谈的班友,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军区营建部队,我们曾在福州相⻅⼀⾯。后来听说他调回上海,多次校友会都未加,真的⼗分想念。2000年我寄拙作《⽔路⾛笔》请他教正,他回信寥寥数笔,内附⼀张⽩发苍苍脸宠清瘦的照⽚,着实让我感叹⼀番。2009年世博会期间,我和妻去上海住在三⼉家,约他来⻅⾯。打开家⻔只⻅⼀位柱着阳傘的虚弱者笑嘻嘻地站在⾯前。说实在话,当时我真想上前扶他⼀把。坐定闲谈,才知道他身体很好,多年未有病痛。倒是我健忘,竟然问起我们是否同班,脑海⾥总觉得他是我从⼯⺠建转来河川之前的班友。他告诉我,今后出⻔带上⼀把傘当拐杖,公交⻋⾥会有更多的让座⼈⸺原来他还有这⼀招。我妻⼦讲起颈椎增⽣,经常头晕欲吐;以往医⽣误诊为美尼尔⽒综合症,⼏经医治不⻅好转。他当即示范,传授俯卧床上头部左右翻转,並说只要坚持每天起床前动作135次,必能有效。多年来妻⼦如是锻练,果然神效,现在已经彻底痊愈。在这⾥,我要向谢⾦盛同学表示衷⼼感谢,並将这⼀简单有效的治疗⽅法介绍给饱受颈椎增⽣困挠的⼈们。</b></p><p class="ql-block"><b> 啊!真的应该感谢上天和⽗⺟把我们带来凡间,让我们享受这个尘世⾥的战争与和平、欢乐与烦恼、温饱与饥饿、贫穷与富有、愤恨与宽恕、好运与刧波、惊奇与平淡、相聚与离愁……不知不觉,我们活过了古稀之年。现在,让我们⼀起来:岁暮读旧影,皓⾸忆华年;苍颜思往事,别有⼀番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三)《同窗情深,共赴未来》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 在浙江大学土木系 57 级的求学岁月里,有这样11对同学,他们在五年的大学时光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最终在 1962 年大学毕业后喜结良缘,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终生伴侣。</b></p><p class="ql-block"><b> 应高飞和林小春,吴国林和张礼芳,茅贵生和汪肇宁,陈友土和唐为玉,章启新和姜逢吉,杨国安和马维华,胡精发和金银生,应震威和叶巧生,蔡伯元和沈丽卿,唐玉全和冯大慧,王经权和金友联,这11对伉俪在毕业后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却都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他们的爱情故事,是同窗情谊的升华,也是对理想和责任的坚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奉献。他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深厚的情谊可以战胜时间和距离的考验,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能够引领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这11对同学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珍惜同窗之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b></p><p class="ql-block"><b> 《浙大土木五七同学情谊长》</b></p><p class="ql-block"><b>浙大土木五七届,11对情侣情谊深。</b></p><p class="ql-block"><b>五年同窗爱初萌,毕业携手共成婚。</b></p><p class="ql-block"><b>高飞小春情绻绻,国林礼芳意真真。</b></p><p class="ql-block"><b>贵生肇宁爱甜蜜,友土为玉情亦纯。</b></p><p class="ql-block"><b>启新逢吉心相印,国安维华共吐芬。</b></p><p class="ql-block"><b>精发银生情灿烂,震威巧生爱如醇。</b></p><p class="ql-block"><b>伯元丽卿情长久,玉全大慧情满囤。</b></p><p class="ql-block"><b>经权友联情切切,情谊深厚映乾坤。</b></p><p class="ql-block"><b>不同岗位展风采,建设祖国立功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四)《 巴黎记实》--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遇2024年巴黎奥运 旧文再重温, </b></p><p class="ql-block"><b> 早上从非洲贝宁起飞,下午在欧洲大陸法国巴黎降落。</b></p><p class="ql-block"><b> 巴黎戴高乐机场是一个著名的国际大型机场。有多大,当时也搞不清,在水平视线范围下的装修都很讲究,特别脚下地面更为上成,可是抬头一看,沒有吊顶,却都是清水砼,但十分平整光洁,也不难看。</b></p><p class="ql-block"><b> 候机大厅每处都有各种形象性标志,按照标志的指行来到行李处,我很孤单地等待,一个人取好行李找到了机场出口。门外出租车就在我的眼前。司机很主动下来把行李放进后备箱,请我上车后一溜就开远了。我一言未发,拿出一张名片。在贝宁出发时财务人员交给我一张很管用的名片。司机一看也未发一词就开车上路驶向名片上的目标。</b></p><p class="ql-block"><b> 巴黎的确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处处遍地有树有花有草皮,看不到有躶露的泥地,对比一下国内,那是有天埌之别,我很羡慕。那是二三十年前的情景,现在我们的城市綠化己有很大改观了,也不缺漂亮的街景。巴黎街道二边的建筑,处处展示巴黎城市古老而又端庄的风范,每憧房屋就是雕塑的展现,庄重而华贵。</b></p><p class="ql-block"><b> 我还没有看夠,车子就停了下来,司机径直走到一家宾館接侍处办了交接手续过来,在后备箱取出行李领我进了候客室,估计他领了钱上车后就不见了。我一文未花,原来到法国就这么简单又顺利。</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旅舘,它是专门接待过境的或旅游的中国顾客,我在贝宁出发时听过办事人员说起到巴黎的落脚点,估计事先己经联系登记过,一切顺顺当当就入住了。接待的大都是熟悉的中国面孔,讲的中国话,此时我的一颗心终于平静下来了 。</b></p><p class="ql-block"><b> 我与一位回四川地矿局的工程師同住,这样很好,有了一个伴,因为在巴黎还要停留几天,等候飞往北京的航班。有人可交谈,又可一起出游。</b></p><p class="ql-block"><b> 在宾館用歺时工作人员一个一个地征询各位顾客的要求,各人按需要登记出行计划,洒店将派车派司机接我们到巴黎的著名景点观光旅游。司机很好,一边开着面包车一边讲解当向导,非常称职。</b></p><p class="ql-block"><b> 在巴黎白天分别游览了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凯旋门、艾菲尔铁塔、戴高乐文化中心……。</b></p><p class="ql-block"><b> 安排有序,不浪费时间。晚上也有安排出游。有一次司机带我们开进了红灯区,司机未让大家下车,一边隔窗观赏夜景,一边讲解高级区与普通区的区别:顾名思义,高级区是看不到妓女的,这些“高级人物”躲在室内接洽生意,自有工作室,详细内容沒有必要多打听,也就不清楚了。</b></p><p class="ql-block"><b> 到一般普通区,同样我们在车上观望。司机说我们来晚了点,快要收场了,只有几对,剩下女的是黑人,看样子还在讨价还价。据介绍成交后就带着走人。</b></p><p class="ql-block"><b> 听说在巴黎从业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合格后方可发证上岗。有一种说法:这些人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不光是交税,还可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因为可減少犯罪率。我只是听说,也不必研究,这个问题会有社会学家去研究的。</b></p><p class="ql-block"><b> 也有点时间到街上走走看看,也去跳骚市场蹓踏蹓踏,看看也沒有什么好买的,不过身上也无多少法朗,只买了个小小的巴黎铁塔留作纪念。</b></p><p class="ql-block"><b> 巴黎街道不怎么宽,房屋建造己很久了,立面都装饰得很讲究,大都有外挑阳台。街边有独立厕所,要投硬币才开门。在贝宁时听工人说,他们路过巴黎时遇到了麻烦,内急时沒有带硬币,只好硬着头皮硬忍着,怪带队的做得不道地,缺乏人性化考虑,就差这一枚硬币,背后被人骂了娘。后来出车祸走了,另一带队人也走了,骂也听不见。</b></p><p class="ql-block"><b> 巴黎有一条塞纳河,河上有很多桥,供交通又可观赏,两岸修得很漂亮,河中有游艇。看到有条一大游艇,有一对披着婚纱的新娘和穿戴整齐的新郎,周围拥着很多人,游艇缓缓地向前行驶,船上岸上的人们都在互相招手,飞吻。这正是人间仙境,可否在福州的晋安河上克隆克隆?!</b></p><p class="ql-block"><b> 在巴黎的几天,吃住不用花钱,出游有人接送,主要景点均欣尝一边,也算不虚此行了。那可能比花上几千‘上万专门旅游还強一些。</b></p><p class="ql-block"><b> 在巴黎度过了短暂而愉快的境外生活,又驶向机场乘上飞往北京的航班。这样又要在高高的天上飞翔,再一次印证爷爷给我的名字――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再见,巴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五)《百年校庆怀旧歌》---张凯声 </b></p><p class="ql-block"><b> 人生易老 知音恨少 百年校庆 勾起我无限的思潮 无限的思潮 乱我心者忘不掉 弃我去者也是宝 实难分 有绿才会聚一道 聚一道 机会少 怀旧叙情乐逍遥 不怕脑 不怕笑 莺其鸣兮求友好 叙"旧情,忘不掉 忘不掉2089的南腔北调 云和源口的杨林田曹 明高和我壮胆走出大山坳 忘不掉交心批判大字报 拔掉白旗红旗飄 大家都奔红专道 忘不掉木夯榔头大铁锹 你我手上都有大血泡 百煉成钢才能称英豪 忘不掉植物园里去锄卓 勤工儉学有酬报 多干活,少开销 我同阿毛共用肥皂和牙膏 忘不掉五一結友踏青早 翻天竺,过九溪 顺钱塘,看大桥 苏堤早春晓 徒步跑一天 身上只带土面包 忘不掉杭工五爱堂 宿舍好热闹 食堂钵头米自淘 起早掏糞把菜浇 忘不掉支农的号召 身上的红花 无比的心焦 彷徨中送来了各种同晴和友好 我也留下了一些詩稿 忘不掉家乡父老疑我盗 挑泥桶,握瓦刀 筋骨能耐劳 心志苦难熬 迷茫中云阁最早传給我复学的信息报告 忘不掉啊忘不掉 忘不掉同学们的招手云阁的报告 理解了我的家乡父老 写好鉴定祝我回校再深造 忘不掉李書记的热情接待 无限的关怀亲切的教导 感激的淚花夺眶掉 忘不掉林宗凡的图章 窦南华的粮票 钟舒施吴的汇款 邢承澍的大棉袄 潘鼎元细开导 杨彭寿留給我绘图的枪刀 中学时代的友好 轮流按月给我寄钞票 忘不掉夏老独把我的笔记要 光听不写难记牢 忘不掉高琪老师病中写介绍 荐我学习有独到 为我单位去开道 忘不掉啊忘不掉 忘不掉同窗的友谊老师的教导 培养我们成才的是浙大母校 忆往昔,看今朝 天下桃李回母校 聚一堂,作汇报 我们再不是资字皮上的毛 而是顶天立地的笫一生产力代表 聚一堂,乐陶陶 求是精神是浙大的骄傲 你出题,我投稿 结构地基共商讨 万千广厦大家造 天下兴亡我们挑 炎黄子孙心一条 十亿神州尽舜尧 再接再励再创造 我们永远是浙大的骄傲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十六)《五十年前的毕业歌》--钱善扬</b></p><p class="ql-block"><b>——1962年7月16日浙大文工团在《欢送晚会》朗诵演出</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是浙大建校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届,大约有三千多人。当时学校决定召开一个盛大的欢送晚会,校学生会文工团在会上演出大型诗歌朗诵节目,邀请我主创,我欣然从命。于是就留下了五十五年前献给母校的一首《毕业歌》。</b></p><p class="ql-block"><b> 40多年后,一次偶然 的机会,我从废旧资料堆中翻出了幸存的诗稿,真是如获至宝。无数次翻看,诗中尽管有些理念陈旧,有些文句老化,但是反映出来的对母校的依恋,对师长的崇敬,对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却与当代毕业生完全一致,可以说是一脉相传。作为老校友,我将这一份旧礼,献给即将毕业的新校友。2005年6月30日《浙江大学报》一字不改全文刊登,2007年3月荣获浙大110周年校友征文奖。值此62届毕业五十五周年之际,献给当年的老同学,以此共同回忆,难忘的青春岁月。</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浙大120年校庆文艺会演,由蔡伯元同学带领河川同学朗诵“55年前的毕业歌”(至2023年应为61年前的毕业歌)</b></p><p class="ql-block"><b>七月的夜风夹带着,伙伴们的祝贺,</b></p><p class="ql-block"><b>多谢呀,朋友,</b></p><p class="ql-block"><b>我们将带着您的深情,走向生活。</b></p><p class="ql-block"><b>七月的熏风送来了老和山泥土的芬香,</b></p><p class="ql-block"><b>多美阿,这就是我们的母校,</b></p><p class="ql-block"><b>孕育我们的故乡。</b></p><p class="ql-block"><b>忍住赤诚的莹泪,松一松紧握的手掌</b></p><p class="ql-block"><b>最后一次了,把我们心灵的歌</b></p><p class="ql-block"><b>唱在母校欢送的晚会上。</b></p><p class="ql-block"><b>我们歌唱,我们朗诵</b></p><p class="ql-block"><b>我们大声地宣誓:</b></p><p class="ql-block"><b>我们要一手握着青春,一手握着胜利</b></p><p class="ql-block"><b>继承前人开创的基业</b></p><p class="ql-block"><b>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b></p><p class="ql-block"><b>是谁使我们变得这样坚强</b></p><p class="ql-block"><b>又是谁培养我们健康成长,是母校</b></p><p class="ql-block"><b>是我们亲爱的母校!</b></p><p class="ql-block"><b>滚滚的革命洪流,</b></p><p class="ql-block"><b>冲掉了我们身上的灰尘。</b></p><p class="ql-block"><b>教育改革的鼓点</b></p><p class="ql-block"><b>敲响了每一个人的心灵。</b></p><p class="ql-block"><b>我们奔向工厂、奔向农村</b></p><p class="ql-block"><b>去秋收,去炼钢。</b></p><p class="ql-block"><b>我们和生产队长一起翻开春播的大地。</b></p><p class="ql-block"><b>我们和老工人一起,砌起一座座楼房。</b></p><p class="ql-block"><b>翻开大地,红色的种子播在心里,</b></p><p class="ql-block"><b>砌起楼房,我们的智慧更快地增长。</b></p><p class="ql-block"><b>艰苦的劳动,坚定了我们的信念,</b></p><p class="ql-block"><b>红黑的面颊,换来了诚实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图书馆、实验室,是我们的战场</b></p><p class="ql-block"><b>发愤读书、刻苦钻研</b></p><p class="ql-block"><b>立志闯进人类的“第二世界”。</b></p><p class="ql-block"><b>三角板和计算尺</b></p><p class="ql-block"><b>伴送我们去迎接一天的黎明,</b></p><p class="ql-block"><b>钟声和歌声合奏着,</b></p><p class="ql-block"><b>鼓舞我们去把高山攀登!</b></p><p class="ql-block"><b>春天的小树,承受着雨露和阳光</b></p><p class="ql-block"><b>在园丁的勤灌下茁壮成长。</b></p><p class="ql-block"><b>我们,我们贪婪地攫取人类智慧的宝芷</b></p><p class="ql-block"><b>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本领。</b></p><p class="ql-block"><b>时间的长河纵然狂奔,五次桃花红</b></p><p class="ql-block"><b>五次杨柳绿,五次雁南飞,五次潮水涨</b></p><p class="ql-block"><b>五年呵,五年很短,它像箭一样飞驶。</b></p><p class="ql-block"><b>五年呵,五年很长</b></p><p class="ql-block"><b>我们由幼苗成长为国家的栋梁。</b></p><p class="ql-block"><b>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回忆亲切的五年</b></p><p class="ql-block"><b>我们周身的血液在欢乐地激荡!</b></p><p class="ql-block"><b>呵,我看见了,坐在我们前面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在向我们甜密的微笑。</b></p><p class="ql-block"><b>昨天,你们用声音用热汗,用你的艺术</b></p><p class="ql-block"><b>把我们的灵魂的底板感光成像。</b></p><p class="ql-block"><b>今天,你们用亲切的目光</b></p><p class="ql-block"><b>鼓舞我们走向生活,去迎接新的拼搏!</b></p><p class="ql-block"><b>端起一杯喷香的葡萄酒,</b></p><p class="ql-block"><b>给亲爱的老师斟上。</b></p><p class="ql-block"><b>喝了这杯美酒吧!</b></p><p class="ql-block"><b>亲爱师长,千言万语感激话,</b></p><p class="ql-block"><b>不知从何讲。</b></p><p class="ql-block"><b>放心吧,老师</b></p><p class="ql-block"><b>你给我们一颗奇异的种子,</b></p><p class="ql-block"><b>我们会结出果实奉献给人民。</b></p><p class="ql-block"><b>放心吧,老师</b></p><p class="ql-block"><b>你给我们一把金钥匙</b></p><p class="ql-block"><b>我们会去打开科学殿堂的大门!</b></p><p class="ql-block"><b>亲爱的母校,你给了我们多少理想</b></p><p class="ql-block"><b>你给了我们多少力量。</b></p><p class="ql-block"><b>在这难忘的时刻</b></p><p class="ql-block"><b>你的儿女有多少歌为你唱</b></p><p class="ql-block"><b>有多少话为你讲:</b></p><p class="ql-block"><b>雄伟的三门峡,滚滚的扬子江</b></p><p class="ql-block"><b>我们要用青春的火焰去点亮。</b></p><p class="ql-block"><b>辽阔的柴达木,欢乐的玉门城</b></p><p class="ql-block"><b>我的要掀开它的万年衣裳。</b></p><p class="ql-block"><b>我们要在人迹罕见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建设起巍峨的新城。</b></p><p class="ql-block"><b>让烟囱代替古老的森林,</b></p><p class="ql-block"><b>让高楼引来天边的白云。</b></p><p class="ql-block"><b>我们要带着毕业论文,带着人类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b>去开发长江三峡,让高峡出平湖。</b></p><p class="ql-block"><b>我们要把这一连串的理想</b></p><p class="ql-block"><b>都变成现实。</b></p><p class="ql-block"><b>而理想的翅膀</b></p><p class="ql-block"><b>又驾驶着我们勇敢地飞翔!</b></p><p class="ql-block"><b>呵,朋友</b></p><p class="ql-block"><b>我们的双脚不只是漫步在,</b></p><p class="ql-block"><b>芳香的草原,</b></p><p class="ql-block"><b>更要走过泥泞的沼地,</b></p><p class="ql-block"><b>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b></p><p class="ql-block"><b>岂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b></p><p class="ql-block"><b>在我们面前可能是</b></p><p class="ql-block"><b>陌生曲折坎坷危险……</b></p><p class="ql-block"><b>我们要处处迎接挑战,</b></p><p class="ql-block"><b>我们要事事经受考验,</b></p><p class="ql-block"><b>牢牢把握住自已的命运,</b></p><p class="ql-block"><b>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b></p><p class="ql-block"><b>看</b></p><p class="ql-block"><b>朝霞辉映着大地</b></p><p class="ql-block"><b>听</b></p><p class="ql-block"><b>长号奏起了欢送的乐章。</b></p><p class="ql-block"><b>我们整装待发</b></p><p class="ql-block"><b>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再见了,亲爱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再见了,同窗五年的伙伴。</b></p><p class="ql-block"><b>今天,我们在这里朗诵诗篇</b></p><p class="ql-block"><b>明天,我们将在各个岗位上扬手奋战。</b></p><p class="ql-block"><b>让我们佩带着劳动的勋章</b></p><p class="ql-block"><b>来日在人民大会堂里握手相见!</b></p><p class="ql-block"><b>护校河在静静地流</b></p><p class="ql-block"><b>老和山也显得特别年青</b></p><p class="ql-block"><b>他们在倾听,倾听,倾听着</b></p><p class="ql-block"><b>浙大毕业生一个激动人心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优秀青年,四海为家,</b></p><p class="ql-block"><b>求是儿女,志在天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七),《我已步入老年 ——纪念浙大入学七十周年》----钱善扬</b></p><p class="ql-block"><b>时光荏苒,岁月如流,</b></p><p class="ql-block"><b>不经意间,我已步入暮年。</b></p><p class="ql-block"><b>曾经的梦想,</b></p><p class="ql-block"><b>犹如一枚沉重的锚,</b></p><p class="ql-block"><b>深深地扎入生命的深海。</b></p><p class="ql-block"><b>往昔皆似梦幻。</b></p><p class="ql-block"><b>1962 年秋天,</b></p><p class="ql-block"><b>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期望告别母校。</b></p><p class="ql-block"><b>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让里石门、周公宅那些高拱坝于平地崛起,</b></p><p class="ql-block"><b>亚洲首个深海围坝在玉环落成,</b></p><p class="ql-block"><b>紧接着温州半岛工程使海岛洞头与大陆连通,</b></p><p class="ql-block"><b>瓯飞大堤炸掉两座山在深海造就了第二个“温州市”,</b></p><p class="ql-block"><b>曹娥江大闸傲立在杭州湾,</b></p><p class="ql-block"><b>治太工程让太湖流域二省一市终结了每年的洪涝灾患。</b></p><p class="ql-block"><b>此刻,窗外,</b></p><p class="ql-block"><b>一棵孤寂的梧桐树摇曳多姿,</b></p><p class="ql-block"><b>仿佛在倾诉岁月的沧桑,</b></p><p class="ql-block"><b>令我不禁忆起青春时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今天刚从北京飞回杭州,</b></p><p class="ql-block"><b>明日又从杭州飞往昆明,</b></p><p class="ql-block"><b>为建设一条从香格里拉提取“农夫山泉”送至昆明及滇东南的滇中引水工程,</b></p><p class="ql-block"><b>这是需 800 亿投资的云南人民的生命线。</b></p><p class="ql-block"><b>1999 年夏,我参加国家计委专家组从鄱阳湖口直至宜昌,</b></p><p class="ql-block"><b>评估史上最长的长江大堤。</b></p><p class="ql-block"><b>那时,满怀热忱,</b></p><p class="ql-block"><b>如那初生的嫩芽,充满活力。</b></p><p class="ql-block"><b>而如今,</b></p><p class="ql-block"><b>时光的涟漪在心底荡漾,</b></p><p class="ql-block"><b>岁月的痕迹,于脸上刻下斑驳的皱纹!</b></p><p class="ql-block"><b>仿佛近在咫尺,</b></p><p class="ql-block"><b>而现在,</b></p><p class="ql-block"><b>梦想似乎被岁月雕琢得更为深沉,</b></p><p class="ql-block"><b>恰似一坛陈年佳酿,</b></p><p class="ql-block"><b>散发着时光的醇香!</b></p><p class="ql-block"><b>岁月或许已带走了我们这代人的理想,</b></p><p class="ql-block"><b>却赋予了</b></p><p class="ql-block"><b>我们更多的坚毅与深沉。</b></p><p class="ql-block"><b>如同窗外的梧桐树,</b></p><p class="ql-block"><b>虽显孤独却在风中舞动。</b></p><p class="ql-block"><b>生命的活力与朝气随着岁月的消逝,</b></p><p class="ql-block"><b>已难以重回那青春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随着时间的推移,</b></p><p class="ql-block"><b>不少同学伙伴,已离开我们前行的道路而永逝!</b></p><p class="ql-block"><b>有一天,我站在钱塘江畔望着一江秋水东去而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不禁吟诵起以下诗句:</b></p><p class="ql-block"><b>秋雨绵绵愁煞人,触目凄凉几多问。</b></p><p class="ql-block"><b>悠悠往事似云烟,数数故人无处寻。</b></p><p class="ql-block"><b>渐行渐远渐无路,水阔鱼沉何方问。</b></p><p class="ql-block"><b>夜黑风高梦中游,梦又不成灯又尽。</b></p><p class="ql-block"><b>我愿在岁月的长河中,</b></p><p class="ql-block"><b>凭借内心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一步一个脚印,</b></p><p class="ql-block"><b>走得愈发从容。</b></p><p class="ql-block"><b>让健在的同学们活得更为精彩丰富,</b></p><p class="ql-block"><b>这或许是同学们共同的心愿。</b></p><p class="ql-block"><b>岁月赋予了我们智慧,</b></p><p class="ql-block"><b>让我们学会了</b></p><p class="ql-block"><b>于平淡中觅得不凡.,</b></p><p class="ql-block"><b>用淡然的心境品味岁月的芬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八)《怀念浙大土木系 57 级百位故友》--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 时光回溯到 1957 年,浙江大学土木系迎来了 207 位朝气蓬勃的新生。他们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求学之旅。</b></p><p class="ql-block"><b> 五年的时光匆匆而逝,1962 年毕业之际,他们已分布于七个班级,成为了 223 位意气风发的学子。带着优异的成绩,他们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奔赴全国各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岁月无情。从 1962 年到 2024 年 1 月 ,这漫长的 62 年里,已有 101 位同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们的离去,令人悲痛不已。那曾经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那在校园里的欢声笑语,那为了理想而共同奋斗的身影,都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怀念与哀思。</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健在的 122 位同学均已超过 </b></p><p class="ql-block"><b>84 岁高龄。他们是那段辉煌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我们心中的宝贵财富。在此,我们衷心希望各位老同学保重身体,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让我们一起向着九十岁迈进,朝着百岁目标努力,续写生命的辉煌篇章。</b></p><p class="ql-block"><b> 百位故友,你们虽已离去,但你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你们在祖国建设中流下的汗水,你们为理想拼搏的勇气,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愿你们在天堂安息,我们将永远怀念你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九)《回忆孙水森老同学》---宗仁民</b></p><p class="ql-block"><b>刘锦泉 ,你好:</b></p><p class="ql-block"><b> 还是你记性好!你对苏荣森的思念我会转告。我们原是同班同学,后经调整我最终到了572班,我曾到杭工,也到过河川专业,最终回到工民建。</b></p><p class="ql-block"><b> 孙水森担任大班团总支书记时,我是军体委员,相处甚密,孙水森不仅学业优秀,写一手好字,为人亦友善。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b></p><p class="ql-block"><b> 他获自由后回故乡途经上海十六铺,我特去拜会,在人民饭店二人小酌二个多小时,一瓶白酒四瓶啤酒。三十多年未见友情在,我们回忆往事,论友谊,释悲和愤!冤和屈,是非功过谁与评说!握手告别时我鼓励他从头再来,相信自己。</b></p><p class="ql-block"><b> 我巳半醉半醒,如果我有诗聖李白,杜甫之才,定赋诗一首:</b></p><p class="ql-block"><b>友人被贬离京返富春江途经十六铺。</b></p><p class="ql-block"><b>东倒西歪的被司机推进了车,待我醒来已天明,如何登楼进家门,如何入睡一概不知。人生啊,一半清醒一半醉,不经意之间已暮年!</b></p><p class="ql-block"><b> 宗仁民2024.09.0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十)《怀念老同学姚祖恩》-顾仁章</b></p><p class="ql-block"><b> 时光悄然流转,记忆的指针停留在那些与老同学姚祖恩共同走过的岁月。高中时代,我们是同班好友,在篮球场上,他为右锋,我为左锋,配合默契,挥洒青春的汗水。那激情燃烧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b></p><p class="ql-block"><b> 1957 年,我们又一同考入浙大土木系,命运的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走上工作岗位后,姚祖恩凭借着卓越的才能,从钢结构教研组主任一路晋升为浙大土木系副主任。我们之间的来往交流也愈发频繁,他的人生轨迹,我一直看在眼里,满是敬佩。他的大儿子是博士还是硕士生,常来绍兴,小儿子还在读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充满希望。</b></p><p class="ql-block"><b> 回忆的画卷翻到 1993 年,那时我任绍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姚祖恩找到我,希望我组织一次校友活动。我欣然应允,同学由他通知,会议和活动则由我来安排。然而,会议前夕,他却打来电话告知我,同学已通知好,但他自己不能来了,因为生病了。当我得知他患的是盲肠炎癌时,心中猛地一沉。高中时他就患有慢性盲肠炎,没想到如今竟发展成如此严重的病症。我急忙询问下一步打算,他说要开刀动手术,还想托高中同班同学秦继祖医生帮他负责处理。</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次去看望他时,他已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他说:“仁章,我已死过了一次。”那一刻,我们谈了很多很多,回忆过往,感慨人生。离开时,他坚持要送我出门,我无法拒绝。我扶着他,缓缓走向医院大门。分手时,我们都流下了眼泪。</b></p><p class="ql-block"><b> 后来,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住院费用太大,想回学校医院休养。再后来,我出差回来,办公桌上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关于姚祖恩逝世的消息。秘书向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及复文。那一刻,我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一位老同学,就这样阴阳两隔,那些曾经的欢笑与回忆,永远地留在了心底。</b></p><p class="ql-block"><b> 姚祖恩,你虽已离去,但我们的友谊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愿你在天堂安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卄一),《回忆方金弦老同学》--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 方金弦同学分配到甘萧酒泉核试验基地,据说曾冒着生命危险,冲入核爆现场。得到表璋,曾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璋大会。可见其功勋卓著。</b></p><p class="ql-block"><b> 后来他调到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制图教研室任教,具体职务不详。开始我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才有真实消息。他曾来我们设计院看过我两次,久别从逢相谈甚欢。后来我想去看他,却巳联系不上了。再后来听说他已经调回福州,在某省或市级某单位担任领导。</b></p><p class="ql-block"><b> 正巧当时我们院在福州有一个工程。我曾乖机会去过福州与在福州的其他同学一起见过面,他的工作很忙,是单位里的主要负责人。还曾邀我到他家里小座。位于闽江南岸过桥不远处即到。是老房子面积较大,约为三室户,没有精装修与他的人一样朴实无华。约几年后传来他已过世的消息,不知道是否与其受核幅射有关,甚感痛惜。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卄二)《怀念父亲方金弦》--女儿方兵</b></p><p class="ql-block"><b> 我爸方金弦1962年浙江大学毕业后去了54师103团,大部分时间在青海(和我妈对过时间),有时在甘肃酒泉,1971年后去的重庆涪陵,1974年秋再次去探亲时去的天津,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又去过一次天津,我爸曾描述过地震前池塘的鱼都浮出水面,捞了不少鱼(他从小到老都爱钓鱼[呲牙]),地震时他从住地大楼跑下楼,大门都变形了,好在楼没倒,然后工程兵部队带着大型机械快速去唐山救援,当时的情景他终生难忘,太惨烈了。</b></p><p class="ql-block"><b> 大约1978年去的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我妈说在之前十几年都在54师(曾经代号8342部队),查史料得知“两弹一星”基地和“816工程”的施工都是内部番号54师完成的。也正是我爸1962年入伍至78年调至南京之前的15年间,原子弹、氢弹爆炸(青海、新疆),东方红卫星发射(70年甘肃酒泉),816工程(1966年至1974年工程兵8年完成挖洞任务)。</b></p><p class="ql-block"><b> 前些年,我南京高中同学来福州,聊天时说起816工程已解密,说他是816厂子弟,父母是厂里科研人员,我说父亲是工程兵,我小时候去过涪陵,这才把我爸部队和816工程联系起来。最近查资料,才知道54师,我家有8342部队信封(装照片的)。父亲生前很少提及具体在工程兵的经历,只说是总参直属工程兵,长年挖坑道。我以是铁路山洞,事实他们也修道路,桥梁。他的老战友多在西安54师总部,早已没联系了。生前一直念叨去看老战友,只是一直未成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卄三)《感恩浙大母校》---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时光回溯至 1962 年秋,怀揣着浙大毕业证书的我们,满心期待着未来的工作安排。等待近两个月后,浙大的通知让我们重回校园,一路上,心中满是忐忑。</b></p><p class="ql-block"><b> 不久后,那令人惊喜的消息传来,我们浙大土木系工民建 1957 级毕业生将被分配到全国各大区建筑设计院。我与沈励操、黄镇国、曹硕、郭柏仁、林小春六人被分配到西安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即将并肩开启新的征程。</b></p><p class="ql-block"><b> 拿到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和一个月粮票的我们,做好了远行的准备。在杭州火车站行李托运处,旅客众多,拥挤不堪。我急中生智,带领同学们采用“空中运输”的办法,顺利地将行李传递到托运窗口下。然而,当退出人群时,我的心猛地一沉,中山装下的口袋空空如也,装有四个同学粮票和我钱包的信封不翼而飞。那一百多斤的全国粮票,在那个年代无比贵重,没了它,我们几人去报到便吃不上饭。</b></p><p class="ql-block"><b> 我赶紧找到车站治安警察,做了笔录。警察仅凭口音就认出我是宁波樟村人,让我敬佩不已。警察们忙碌地为我的事奔波,却一直没有结果。末班公交车时间已过,我与林小春和初中同学郑芳经只好找了一家浴室,在洗浴客人走后,睡在临时简易床位上,等待天亮。</b></p><p class="ql-block"><b> 那一晚,身心疲惫的我竟睡着了,还被郑芳经听到了微弱的呼噜声。次日清晨,我们沿着西湖边,路过黄龙洞,步行回到学校。直奔土木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得知我的情况后,陪我去找系总支书记赵大中汇报,不巧他正在校党委开会。焦急的等待中,校党委传来赵书记的电话,他在会上汇报了我的情况,校党委立即决定由系里出证明,去校食堂领取四个人一个月的全国粮票 108 斤,还补发了部分路费。</b></p><p class="ql-block"><b> 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我默默记住了好书记赵大中,在奔向大西北的路途中,心中满是对赵书记的感激和对母校浙江大学如父母般关爱的感恩。这份母校恩情,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卄四)《 庆祝建国七十五周年国庆》 --郑式乐 </b></p><p class="ql-block"><b>老头今年八十九,经历社会新和旧。</b></p><p class="ql-block"><b>走出山区茅草屋,踏入浙大教学楼。</b></p><p class="ql-block"><b>求是学风师训导,学海无边苦作舟。</b></p><p class="ql-block"><b>五年毕业出校门,献身社会为国酬。</b></p><p class="ql-block"><b>不忘党的培育恩,基层奋斗到退休。</b></p><p class="ql-block"><b>国家发展进步快,眼见航天飞宇宙。</b></p><p class="ql-block"><b>安度晚年享清福,祝贺国威耀千秋。 </b></p><p class="ql-block"><b> 建筑571班郑式乐于 2024.10.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卄五)《浙大四校合并的“临门一脚”》---浙大校友回忆录</b></p><p class="ql-block"><b> 我当年在浙大求读时的导师、原材料工程系系主任毛志远教授发来微信,希望我写一篇在浙大四校合并时起了关键作用的“临门一脚”——“四老上书”的经过,以期作为一段真实的校史史料得以留存。作为“四老上书”的策划人之一,我应该有责任有资格揭秘这段往事,不过也存有不少顾虑,因为至今还有一些人不赞同浙大四校合并特别是由此在全国掀起的一股“合并”狂风,而其中若干大学的“合并”是不成功甚至不必要的。另一顾虑是无颜面对家乡绍兴的莘莘学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因为三大原来由浙江省直属管理的名校——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都随着四校合并后划归中央教育部管理,使家乡的高中毕业生失去了不少报考这三大名校的名额和机会。为此在乡人面前我对四校合并之事三缄其口,以免遭到“声讨”。然而这毕竟是一段既成事实的历史,我个人在其中起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希望能得到功过参半的评语,但倘若被人们认为功不补患,我也只能无语地接受了。</b></p><p class="ql-block"><b> 创立于1897年的求是学院,于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浙江大学在卓越的校长竺可桢领导下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到杭州的浙大,到1948年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七个学院的全国知名大学。1949年,竺可桢六十岁了。3月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为校长六十寿辰举行祝寿晚会,学生为竺可桢做了一面旗,上面写了四个字——浙大保姆。浙大有幸,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浙大最低迷的时候,出现了这么一位领路人。一所只有三个学院十六个学系的大学,在颠沛流离中,发展壮大成七个学院二十七个学系的当时全国最完整的两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好景不长,在全盘照抄苏联体制的1952年,全国开展了大学院校全面调整。浙江大学被拆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分别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学院和浙江医学院。而在浙大其他学系中,理院学的数学系、化学系、生物系、物理系和文学院人文系并入复旦大学。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工学院的航空系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工学院的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工学院的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农学院的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东北林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法学院停办。调整后的浙江大学七大学院仅保留了工学院的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个系,并入的只是之江大学相关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此次调整,浙江大学受到的伤害十分惨重,引起了广大教职员工极为不满,据说苏步青、谈家桢等几十名著名教授曾誓言不到复旦大学报到。</b></p><p class="ql-block"><b> 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浙大一下子跌入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但继续肢解浙大这块所剩不多的“肥肉”并不因此止步。1960年,不知道哪一位省领导心血来潮,为了挤进“大跃进”的末班车,提出将在解放初已被“四马分肥”而仅剩理工学科的浙大,再继续肢解出土木、冶金、地质三个学系,与浙江机专、浙江电专等几所大专学校合并,新建一所杭州工学院。到了第二年(1961年),一个令师生们不敢想象的秘密计划——省领导决定将我就读的冶金系搬迁到浙江建德,与当地的冶金专科学校合并,新建一所“浙江冶金学院”。然而这一异想天开的设想因三年困难时期财政厅囊中羞涩而被叫停,不久杭工也在艰难竭蹶之中宣告解散,一声令下,三个学系的师生们兴高采烈地于1961年秋重返浙大。</b></p><p class="ql-block"><b> 重新让老浙大凤凰涅槃,再振雄风,一直是苏步青、王淦昌等当年紧随竺校长的老学长们耿耿难忘的心愿,许多移居美欧、当年曾经学文、学医、学农而如今卓有成就的老学长,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杭大、浙医大和浙农大校友,在他们的心中,神圣的母校只有“浙江大学”。这一未曾偿还的“旧账”,也一直为长期服务于浙大、为浙大憔神悴力的刘丹副校长所惦记。1979年改革开放当年,原浙大党委书记、名誉校长刘丹率领浙大代表团赴美访问,国际上大学向综合型发展的趋势引起了他深深思考。他认为,像我国这样规模不大、专业面窄的单科性大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提出从老浙大分离出去的学校要联合起来的设想。他的设想得到了很多老浙大人的肯定。到了上世纪90年代,高校再一次调整。离开老浙大的十几位院士始终觉得50年代的院系调整给浙大造成巨大损失,提出了留在杭州的同根同源四所大学理当合并。随后以新书记张浚生为首的浙大校领导班子,着手进行四校合并的落实工作,并一步步地取得实际进展。</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初,浙江大学驻京办事处主任陆敏来到校友会办公室,与时任北京浙大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的我以及秘书长秦秀坤商量,能否帮助母校解一道煮成了夹生饭的难题。原来根据李岚清副总理的要求,浙大应在百年校庆前完成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准备工作,在百年华诞那一天,他将亲自前往庆典大会祝贺,当场宣布四校合并和新浙大成立的决定,并在浙大现场召集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校长座谈会。一切似乎都在顺利运作中,浙大师生也都在兴致勃勃地期待着浙大新生这一天。然而没想到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向中央递呈了一份报告,说杭大师生的工作没做通,四校合并时机还不成熟(其实是浙江省不愿放走杭大、浙农大、浙医大三所省管名校)。李岚清看到报告后十分不悦,决定搁置这一合并工作,自己也不去参加浙大华诞的庆典活动了。 </b></p><p class="ql-block"><b> 陆敏说,眼看即将完成的四校合并被无限期地推迟,而且看不到重新启动的希望,浙大老校友们长期的心愿和母校领导这些年付出的努力也功亏一篑。校领导既着急且又无奈,因为学校不能越级浙江省委直接向中央反映情况,在万般无奈之中想到了校友会,因此叫他来找北京校友会帮忙想想办法,能否以民间形式向中央领导反映情况,以望得到支持。在商讨中,我提出一个“直通最高领导”的快车道方案,即由北京校友会和上海校友会联合行动,起草一封给江泽民主席的信,强烈要求加速推动合并进程。这封信请十分关切并亟盼四校合并的浙大“四老”——北京的王淦昌、贝时璋和上海的苏步青、谈家桢签名,以他们的名义直送江泽民主席批示。这一无需学校出面的纯“民营”方案得到陆敏、秦秀坤的赞同。</b></p><p class="ql-block"><b> 当天我在草拟了一封给江泽民主席的信后,托秦秀坤将初稿交给两位老学长、北京校友会副会长黄宗甄、戚叔纬修改。黄宗甄看了初稿后说:“小谢的笔法太嫩,不像老先生所写,还是让我给他改写一下吧。“他将改写后的信交由戚叔纬和陆敏,又经他们对文字进行推敲斟酌后送交王淦昌、贝时璋签字,北京二老的工作很快完成了。如何找上海二老签名呢?我猛想起上海校友会负责人之一阿章(郑秀章),他与苏步青有非同一般的师生谊。在拨通了给阿章的电话后,阿章一口答应此事由他操办,保证完成任务。经阿章辛苦奔波,几天之后,上海“二老”亲笔签名的信送到了北京校友会,“四老”亲笔签名的信已大功告成。但怎么将此信万无一失地转递给江泽民主席呢?老学长戚叔纬、黄宗甄表示可将信交由中国食品协会顾问、浙大老学长张学元转呈,张学元在解放初任上海益民食品厂军代表、厂长时,曾是江泽民进厂时的上司,与江的关系甚笃。</b></p><p class="ql-block"><b> 江泽民主席在收到“四老”来信并认真阅读后,作了肯定的批示并交李岚清副总理阅批。李岚清在信上写了长长一段批示,转发给浙江省委,四校合并的事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李岚清还是按原定计划参加了4月3日的浙大百年华诞庆典大会。一年之后的9月15日,浙大师生在浙大(玉泉校区)大操场举行新浙大成立大会,会上宣读了“教育部关于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的决定”。李岚清、陈至立、李泽民参加了大会并在会上讲了话。</b></p><p class="ql-block"><b> 1998年9月15日成了浙大发展史上又一转折点,合校后的浙江大学实力大增,学科门类齐全。四校合并后的新浙大首任校长由原浙大校长潘云鹤担任,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离任后回到母校的张浚生出任新校党委书记。本是同根同源、共生共长却被隔离将近半世纪的四所兄弟院校——浙江大学(老浙大工学院)、杭州大学(老浙大文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的一部分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等组合)、浙江农业大学(老浙大农学院)、浙江医科大学(老浙大医学院),终于重新走到一起,理所当然并顺乎潮流地回归老家,从而揭开了浙大发展腾飞的新篇章。而一无大款、二无高官等“硬件”的北京浙大校友会,也终于以自身的“软件”,为母校浙大尽了一份绵薄之力。</b></p><p class="ql-block"><b> 四校合并后的新浙大,很快显露出学科齐全、强强结合的优势,教学、科研成绩一路飙升,在历次国内大学排名上已经稳居老三,直逼清华,在国际排名上也扶摇直上。一直支持四校合并的李岚清同志曾经说:即使中国其他所有的高校合并都是失败的,浙大的四校合并也是成功的。我认为,四校合并不能说没有副作用,但积极作用绝对是主要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卄六)《“十八罗汉”进浙水》金文志</b></p> <p class="ql-block"><b>1962年就职于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同学合影</b></p><p class="ql-block"><b>左起前排:刘炳锡 朱德新 严远星 髙 昌 林有祯 余祈文</b></p><p class="ql-block"><b>后排:金文志 丁邦满 翁葆忠 钱善扬 章志棠 陈漓生 汪恒强 陈永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12年6月7日攝于杭州曲院风荷</b></p><p class="ql-block"><b>注;进院时18个同学,还有:李思普 施景贤 吴春景 钱启明。</b></p><p class="ql-block"><b> 从事水利水电工作已有四十九年,朋友聊天时常提到十八位同学一起分配到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事,参加工作前后一些事就像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秋高气爽,浙江大学土木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毕业生一行十八人,带着行李分乘十八辆三轮车,浩浩荡荡从老和山下出发到镇东楼58号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原称浙江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报到,这一平常的事恰成为设计院人事建设上的一段佳话。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及大炼钢铁等错误方针下,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质奇缺,食品限量供应,城镇职工要求“低标准,瓜菜带”,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要求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人,学校、工厂及机关都搞下放,我院在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完成了下放工作,就在这种形势下,一下分配来这么多学生,而且是院里本年度接受的唯一一批学生,反差太大了。在困难时期恢复初期,学校毕业分配十分困难,据说该十八位同学已无专业对口的单位接收,拟分配商业系统工作,恰巧,一九六二年初水利水电界前辈徐洽时调任我院院长,他知道此事后,考虑水利事业和设计院发展,在这困难的时候,果断决策并向省里反映,接受了该十八位同学。</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十八位同学是幸运的,一九五七年反右派运动,全国招生人数大量压缩,全国仅招十万七千人,我们有机会上了浙江大学,到毕业又遇三年困难时期后分配困难,等待分配近三个月,最后柳暗花明分配到设计院工作,太出乎意料。到院后分别分配在规划、水文水能、水工及施工概算各专业组,大家珍惜这样的机会,努力工作,逐步成为了各专业的技术骨干。由于工作变动,最后剩下九位同志在设计院工作到退休,为水利事业跑完一棒,这九位同志就是丁邦满、金文志、翁葆忠、林有桢、陈漓生、汪恒强、陈永年、朱德新和钱善扬,大家五年同窗,四十年共事,在设计院历史上再未出现过,这就是缘份。</b></p><p class="ql-block"><b>(本文刊于2009年出版的《浙江水利60年回忆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卄七)珍贵照片</b></p> <p class="ql-block"><b>《63年前浙大土木系老工民建571班 同学珍贵照片》</b></p><p class="ql-block"><b>第一排:张鼎洪 、张才果、 蔡 贞、 汪肇骝 、沈家骝、 叶巧生 、唐为玉、 郭添木 、金学银、 金小龙、</b></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窦南华、 李志武 、严 慧、 金银生 、沈励操、 孙秀卿 、田正龙、 林厚平 、胡精发、 蔡诗才 、陈逢矩、 汤书棠、</b></p><p class="ql-block"><b>第三排:江金宝、 孙田成、 钱国桢、 凌湖南、 应祖孔、 章志棠 、王迎之、 林玉明 、陈鑫昌、 黄其培 、林章宝、 王余乾、</b></p><p class="ql-block"><b>第四排:杨国安、 罗允富、 张振沂、 谢定安 、曹振文、 戴文豪 、丁公佩、 黄生财、 赵宗梗、 茅贵生 、陈锡福、 应震威、</b></p><p class="ql-block"><b> 攝于1961年5月20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浙大建筑工程学院,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成立大会土木系57级同学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后5排;1梅钧安2姜廉明3胡崇安4田伯良5董荣严6张凯声7华禄喜8宗仁民9赵宗梗10戴文豪11陈锡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后4排:1杨宜民2高宗昌3丁公佩4苏荣森5单阿玲6陈熹7叶木林8金文志9曹厚舜10刘锦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后3排;1郑式乐2陈友土3查富源4陈能礼5曹振文6钱锡圻7黄生财8窦南华9高昌10彭士国11刘仕良12江金宝13余祈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后2排;1蔡伯元2郭志贤3王天越′4葛春辉5李树林6徐家铭7应高飞8林光汉9舒振声10××11孙田成12钱国桢13陈鼎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后1排;1陈玉华2刘汝金3沈斗镜4××5金小龙6梁华甫7林有桢8刘炳锡9章志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10陈漓生11周以俭</b><b>12××13郭添木14陈章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前 排;1罗允富2章启新3邱澄请4黄淼5郭柏仁6傅哲生7冯大慧8沈丽卿9沈家骝10姜逢吉11金明礼</b><b style="font-size:18px;">12林小春13唐为玉14范明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5朱德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02.04.06年摄于浙江大学</b></p> <p class="ql-block"><b>浙大建校110周年土木系五七级同学毕业50周年合影</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拍摄于浙大</b></p> <p class="ql-block"><b>浙大建校110周年土木系五七级同学毕业50周年合影</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拍摄于浙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浙大土木系工民建574班“上海图书馆毕业设计组”合影</b></p><p class="ql-block"><b>后排:1姚祖恩,2田伯良,3谭永夫,</b></p><p class="ql-block"><b> 4曹 硕,5傅文钊,6裘老师,7郭伯仁,8陈秋婵,9葛春辉,10舒振声,11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中排:施家治</b></p><p class="ql-block"><b>前排:1卞祥,2黄宏殷,3魏起探,</b></p><p class="ql-block"><b>4章启新,5傅哲生,6林光汉,7林小春,8姜逢吉, 1962年于上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浙大土木系工民建571班同学合影</b></p><p class="ql-block"><b>三排:丁公佩、曹振文、戴文豪、陈锡福</b></p><p class="ql-block"><b>二排:窦南华、罗允富、赵宗梗、黄志群、孙田成、章志棠、江金宝,</b></p><p class="ql-block"><b>前排:唐为玉、沈家骝、金小龙、郭添木、錢国桢,</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于浙大百年校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建筑学571班同学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后排:梅钧安、曹振文、刘锦泉、查富源、丁公佩、郑式乐。</b></p><p class="ql-block"><b>前排:陈玉华、郭志贤、邱澄清、黄淼、徐家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1997年摄于浙大百年校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 <p class="ql-block"><b>钟云鹤、吴国林合影</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左右摄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后排:钟云鹤,张礼芳,张凯声,张桂萍,工民建59级金维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前排:张凯声父亲的学生清华大学教授、张凯声父亲的学生北大中文系教授刘烜、吴国林。</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左右摄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2年前珍贵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方金弦和女儿方兵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摄于重庆涪陵</b></p> <p class="ql-block"><b>浙大土木系建筑571班同学照片</b></p><p class="ql-block"><b>后排:窦南华、夏超勋、周士教、洪孙喔、</b></p><p class="ql-block"><b>前排:梅钓安、郑式乐、蔡诗材、邱登清。 </b></p> <p class="ql-block"><b>浙大土木系建筑571班同学照片</b></p><p class="ql-block"><b>后排:洪孙喔、张才果、林英舜、查富源、</b></p><p class="ql-block"><b>前排:季永祥、丁公佩、徐家铭、曹振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4年前珍贵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b>后排:季云祥、方全炫,许<s>均</s>陶</b></p><p class="ql-block"><b>前排:厂师傅、周士都</b></p><p class="ql-block"><b> 1960年摄于杭州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杭州玉泉校区浙江大学校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62年摄于浙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亲切会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凯声,姚祖恩二儿子姚勇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10.11于杭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珍贵照片回忆》-----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 窦南华是我们工民建专业571班的同班同学。江苏宜兴人平时讲话宜兴口音蛮重。年纪比我们小,大概与钱国桢同岁,都属于小弟弟。但都很聪明,功课都很好属于尖子。我对工民建专业兴趣不足成绩一般般。其实我们工民建571班同学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很多,蔡诗材、应震威、唐为玉、郭添木等同学的功课都很好。我成绩一般。学习积极性不高。直到周校长到浙大当了校长,要求土木系开办建筑学专业后,我成为建筑学专业571班学生后,好象換了一个人一样,積极性大增,全身心地投入,终于有所收获。因此我总想感谢周校长,没有他坚持办建筑学专业,就没有我的今天。</b></p><p class="ql-block"><b> 我到过沈阳两次,都是因注册建筑师开年会。每次到沈阳都会打电话给窦南华,他总会来賓舘看我,聚聚旧。当时钱国桢已调杭卅工作,所以在沈陽一直没有見到过他。在浙大校庆百年纪念时,在学校图书舘门前,部分工民建571斑同学合影了照片,以留作纪念。窦南华、钱國桢都在其中。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回忆起来似乎就在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七,大事记(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一)1957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1,1957年浙大土木系录取新生名单(共计207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工民建571班(35人)</b></p><p class="ql-block"><b>574001陈逢矩,574002罗允富,</b></p><p class="ql-block"><b>574003王余乾,574004窦南华,</b></p><p class="ql-block"><b>574005林章宝,574006张才果,</b></p><p class="ql-block"><b>574007黄生财,574008谢定安,</b></p><p class="ql-block"><b>574009李志武(班长),</b></p><p class="ql-block"><b>574010江金宝,574011蔡诗才,</b></p><p class="ql-block"><b>574012凌湖南,574013王迎之,</b></p><p class="ql-block"><b>574014应祖孔,574015章志棠,</b></p><p class="ql-block"><b>574016钱国桢,574017金小龙,</b></p><p class="ql-block"><b>574018茅贵生,574019曹振文,</b></p><p class="ql-block"><b>574020孙田成,574021金学银,</b></p><p class="ql-block"><b>574022沈励操,574023郭添木,</b></p><p class="ql-block"><b>574024丁公佩,574025胡精发,</b></p><p class="ql-block"><b>574026应震威,574027汤书棠,</b></p><p class="ql-block"><b>574028叶巧生,574029金银生,</b></p><p class="ql-block"><b>574030唐为玉,574031蔡 贞,</b></p><p class="ql-block"><b>574032林厚平,574033黄其培,</b></p><p class="ql-block"><b>574175赵宗梗,574176张鼎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2)工民建572班(35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34夏超勳(2087),574035黄淼(20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36林王明(2087),574037陈文美(20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38范明均(2087),574039谭永夫(20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40方金炫(2087),574041周士教(20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42曹厚舜(2085),574043杨国安(208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44张振沂(2085),574045张锦樑(208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46陈章成(2085),574047郑守成(208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48张惠国(2085),574049傅哲生(208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50盛荣生(2083),574051郑式乐(2083)班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52陈钖福(2083),574053林作仁(208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55林有桢(2083),574056钱钖圻(208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57吕世荣(2083),574058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59戴文豪,574060章启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61刘毓芝,574062张礼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063金明礼,574064林小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5869沈家骝,574065朱飞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172严远新,574173陈鑫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74174王天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3)工民建573班(35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66胡家明(2093),574067庄庆明(209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68林英舜(2093),574069莫樹森(209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70洪孙喔(2093),574071吴国林(209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72陈炳添(2093),574073舒振声(209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74徐家铭(2091),574075单阿玲(20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76徐少曼(2091),574077王甫成(20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78翁葆忠(2091),574079朱正祥(20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80杨宜官(2091),574081龙孝闻(20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82林明高(2090),574083刘修和(2090)班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84查富源(2090),574085施家治(209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86魏起探(2090),574087周兆密(209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88胡善元(2090),574089谢金盛(209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90卞祥(2089),574091张庭俊(208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92姚祖恩(2089),574093石贤庆(208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94曹硕(2089),574095钟云鹤(208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96张凯声(2089),574097杨唐祥(208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098张菊英,574099沈维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74100田伯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工民建574班(35人)</b></p><p class="ql-block"><b>574101 应高飞(2099)班长,574102 傅文钊(2099),</b></p><p class="ql-block"><b>574103 彭士国(2099),574104 徐仁义(2099),</b></p><p class="ql-block"><b>574105 苏鸿宾(2099),574106 沈石千(2099),</b></p><p class="ql-block"><b>574107 梁华甫(2099),574108 丁邦满(2099),</b></p><p class="ql-block"><b>574109 陈玉华(2098),574110 杨彭寿(2098),</b></p><p class="ql-block"><b>574111 葛春辉(2098),574112黄宏溵(2098),</b></p><p class="ql-block"><b> 574113 吕良泰(2098),574114 郭志贤(2098),</b></p><p class="ql-block"><b>574115 林光漢(2098),574116 邱澄清(2098),</b></p><p class="ql-block"><b>574117 周恒仁(2097)班主席,574118 杨昇傑(2097),</b></p><p class="ql-block"><b>574119柯金清(2097), 574120 刘堯训(2097),</b></p><p class="ql-block"><b>574121 周惠宝(2097),574122邰斌</b></p><p class="ql-block"><b>(2097), </b></p><p class="ql-block"><b>574123陈兴达(2097), 574124郭柏仁(2097), </b></p><p class="ql-block"><b>574125胡先义(2095), 574126 韩云魁(2095),</b></p><p class="ql-block"><b>574127 高宗昌(2095), 574128俞文耀(2095),</b></p><p class="ql-block"><b> 574129许照田(2095),574130房润耒(2095),</b></p><p class="ql-block"><b> 574131 谢永廉(2095),574132张永才(2095),</b></p><p class="ql-block"><b> 574133叶本林, 574134沈斗镜, </b></p><p class="ql-block"><b>574135赵宗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5)工民建575班(35人)</b></p><p class="ql-block"><b>574136 苏荣生(2104),574137施长碧(2104),</b></p><p class="ql-block"><b>574138林永炎(2104), 574139刘福康(2104),</b></p><p class="ql-block"><b> 574140陈正祥(2104), 574141 赵照仪(2104),</b></p><p class="ql-block"><b>574142梅钧安(2104), 574143刘炳钖(2104),</b></p><p class="ql-block"><b> 574144宗仁民(2102), 574145洪维森(2102),</b></p><p class="ql-block"><b> 574146童荣严(2102), 574147黄肇文(2102), </b></p><p class="ql-block"><b>574148陈加祥(2102), 574149陈鼎木(2102),</b></p><p class="ql-block"><b> 574150姜廉明(2102), 574151 华禄喜(2102),</b></p><p class="ql-block"><b> 574153潘鼎元(2107), 574154杨思政(2107),</b></p><p class="ql-block"><b> 574155陈能礼(2107), 574156陈同伶(2107), </b></p><p class="ql-block"><b>574157袁云阁(2107), 574158马宾苗(2107),</b></p><p class="ql-block"><b> 574159余熹(2107),574160孙水森(2109)班长, </b></p><p class="ql-block"><b>574161 陈熹(2109), 574162季云祥(2109), </b></p><p class="ql-block"><b>574163笪震(2109), 574164刘锦泉(2109), </b></p><p class="ql-block"><b>574165 黄希尧(2109),574166 吕毓丕(2109),</b></p><p class="ql-block"><b>574167 陈宗樑(2109),574168 胡崇安,</b></p><p class="ql-block"><b>574169 黄镇国,574170金文志, 574171朱寿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6)河川571班(32人)</b></p><p class="ql-block"><b>574201 徐维翰(2107),574202 钟龙声(2107),</b></p><p class="ql-block"><b>574203 王庆昇(2107),574204 周以儉(2107),</b></p><p class="ql-block"><b>574205 朱德新(2107),574206 陈志明(2107),</b></p><p class="ql-block"><b>574207 朱雪明(2107),574208 江恒強(2107),</b></p><p class="ql-block"><b>574209 刘仕良(2108),574210 殷道昌(2108),</b></p><p class="ql-block"><b>574211 陈离生(2108),574212 张景堯(2108),</b></p><p class="ql-block"><b>574213 倪逢飞(2108), 574214 高昌(2108),</b></p><p class="ql-block"><b>574216 李樹林(2108), 574217 陈瑞元(2105)班长,</b></p><p class="ql-block"><b>574218 李思普(2105),574219 许清海(2105),</b></p><p class="ql-block"><b>574220 施景贤(2105) ,574221 钱启明(2105),</b></p><p class="ql-block"><b> 574222 蔡伯元(2105),574223 唐玉全(2105),</b></p><p class="ql-block"><b> 574224 钱善扬(2105),574225 詹云复(2103),</b></p><p class="ql-block"><b> 574226 朱玉模(2103), 574227 吴毓华(2103),</b></p><p class="ql-block"><b>574228 朱一帆(2103),574229 余祈文(2103), </b></p><p class="ql-block"><b>574230 吴春景(2103),574231 王经权(2103), </b></p><p class="ql-block"><b>574232 房士鑫(2103),574233冯大慧(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2,《浙大土木系57级录取新生说明》</b></p><p class="ql-block"><b>浙大土木系1957年招收207位新生由下面几部份同学组成:</b></p><p class="ql-block"><b>1),从全国各地录取新生183个同学,2),从南航及苏航转学來的同学有</b></p><p class="ql-block"><b>唐为玉、周恒仁、林小春、张庭俊、</b></p><p class="ql-block"><b>刘修和、胡善元、周兆密、李树林、</b></p><p class="ql-block"><b>应震威、徐维瀚、汪恆强,冯大慧,</b></p><p class="ql-block"><b>唐玉全,凌湖南,王天越,刘汝诠、</b></p><p class="ql-block"><b>汤书棠、孙田成,胡精发、陈宗樑、</b></p><p class="ql-block"><b>余 熹、许照田、林明高、胡家铭、</b></p><p class="ql-block"><b>等24个同学。</b></p><p class="ql-block"><b>3),新生中有二名留苏预备生,工民建572班的范明均和工民建573班的徐家铭。</b></p><p class="ql-block"><b>4),还有工农速中考入的调干生,有沈维勤(四明山卫生连指导员)、石贤庆(诸几三五支队排长)、金明礼、张菊英、笪振、陈鑫昌、占云复等7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二)1958年</b></p> <p class="ql-block"><b>1,1958年春节后第二学期开始,随着贯彻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政治思想教育运动也更加深入,阶级与阶级斗争进入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政治思想教育运动中同学有不同的表现,先进者,后进者,落后者,刚进校时的各班班三角也多有变化。工民建573班的团支部书记胡家明换成了田伯良,班主席林明高换成了胡善元。</b></p> <p class="ql-block"><b>2,瓯江测量</b></p><p class="ql-block"><b> 主科测量学在校园进行課程实习,司仪,跑尺,测高,与实践相结合。暑期,华东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有瓯江水电开发项目,需要地形测量,土木系正好实行勤公俭学,土木系56级57级奔赴丽水地区进行大地测量。各测量组6~7人,配备丽水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作炊事员,历时40多天,同学们既得到了知识的深化,更得到了锻练。</b></p><p class="ql-block"><b> 在深山老林中大地测量十分艰苦,多数有体重减轻十来斤者,也有因劳累得病者。特别是跑尺,有迷路而回不到测站的。时年兴起人民公社,有民兵组织,徐少曼跑点天黑未归,当地政府组织民兵社员进山搜寻,安全回营地。瓯江测量,锻练了大家,更涌现出不出先进人物,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土木系文工团还排演瓯江测量的剧本,在全校演出,深受欢迎,获得大奖。</b></p><p class="ql-block"><b> “瓯江测量花絮”胡先义同学介绍在测量中发生非常危险且终生难忘的一件事: 我们小队当时住在过浙江龙泉县不远且临一条小河镇上,离浙江的庆元县不远了。每天外出都要渡这条不宽的小河。 1958月5日上午,当船离岸不久,因头天晚上游大雨,只见河水迅猛从上游涌来,船立即随流旋转并往下游漂移,我立即招呼大家坐稳,不要慌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船居然逐渐向原岸漂移,幸好岸边有位村民手中握有端头带铁钩长竹杆,快步奔来并以极快的速度钩住了正在打转的船帮,拉向岸边。天啦,我们终于化险为夷了!当时惊魂未定,是否对这位救命大哥说声谢谢了,记不得了! </b></p><p class="ql-block"><b> 小队做外业是吕良泰,赵宗望,刘汝淦,徐仁义(沈石千)还有个当地高中毕业生,他也跑尺;打理家务的的,也是一位当地的高中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b> 贯彻教育方针,各班组织红专小组,一对一地互动,共奔又红又专。教育革命,出现了很多新生事物。是年健身锻练,开展秋冬体育运动,劳卫制二级和跑莫斯科长跑,不少班级获奖。冬季也进行了民兵训练,班为单位,573班卞祥为本班成立的民兵排长。</b></p> <p class="ql-block"><b>3,1958年4月原䢖工部副部长周荣鑫调任浙江省委常委并浙江大学校长,原省长兼浙大校长霍士廉调任甘肃省省委书记。在周校长倡议下,拟从在读的1956级1957级1958级工民建三个年级中抽调部分学生转为建筑学专业,由蒋协中老师负责。由于师资等各种原因,末能在年内实施。</b></p><p class="ql-block"><b> 1958年下半年,全国大炼钢铁,各行各业纷纷响应,土木系也有行动,57级小规模地稍有动作。 </b></p><p class="ql-block"><b> 1958年还兴起除四害行动,上老和山用脸盆~~捕捉蚊子,用鼠夹放田野捕捉老鼠等等,成绩显著。</b></p><p class="ql-block"><b> 1958年,浙大由中央高教部下放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以后不再全国招生。</b></p><p class="ql-block"><b> 是年调整宿舍,由笫七宿舍调至笫三宿舍,各班小组和机构也作了调整。</b></p><p class="ql-block"><b> 是年,石贤庆因肝炎休学,后转入58级。</b></p> <p class="ql-block"><b>4,1958年11月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到浙大,参观双水内冷发电机的研发成果並视察,这是国家领导首次来到浙江大学,受到全校师生热烈欢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三)1959年</b></p> <p class="ql-block"><b>1),深入贯彻教育方针,进行教改,有大字报批判部分教师的教育态度,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实习,赴杭州工地(邮电大楼,杭州小礼堂等)劳动实习锻练,打桩,搅拌机后台作业,绑扎钢筋和浇捣混凝土等等。开展技术革新,在施工机械实验厂用钢筋打滚珠,搞"超声催化器″,去肖河预制厂现场三结合进行技术革新。后又去温州有关单位三结合搞技术革新。有杨宜官等留校搞电模仪的。教育秩序有点乱,但同学们在技术革新等实践中也得到了各种锻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实际工作的基础。对工农调干同学学校也特别关爱,有专门助教一对一帮助。</b></p><p class="ql-block"><b> 是年浙大招生主要是浙江籍,只有少数上海生员。土木系也未招建筑学班,仍为工民建和河川二个专业。</b></p><p class="ql-block"><b>2),《1959年新成立建筑571班及河川572班》</b></p><p class="ql-block"><b> 根据周荣鑫校长成立建筑学专业的建议以及水利事业发展的需求,从工民建专业抽调一部份同学成立建筑571班(36人),并增设河川572班(30人),于是在调往杭州工学院前,形成了目前的工民建571~574班,建筑571班和河川571~572班。当年把原工民建572拆分到其他工民建班级,工民建575班变成572班。这样也促使土木系各班融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 3),红专大辩论</b></p><p class="ql-block"><b> 暑期后,教育革命的深入,更开展了又红又专的大辩论。学校组识看了香港电影"危楼春晓″,组织班干部们看了"黄金印""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引发大家对又红又专的讨论,也促成了同学们对学习的积极性。红专小组也更加活跃开展。</b></p><p class="ql-block"><b> 庐山会议反右倾后,也进入了高校展开学习讨论,回忆对比,忆苦思甜,教育运动中也伤及了一些同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四)1960年 </b></p> <p class="ql-block"><b>  寒假学校组织部分留校学生去玉泉植物园勤工俭学,每天有1.2元的报酬,多′名同学参加。</b></p><p class="ql-block"><b> 是年,动工兴建教五(土木楼),有大量的土石方,同学们奋勇运送。</b></p><p class="ql-block"><b> 是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有大量的老建筑木材堆积,我年级部分同学赴新安江搬运木材用于学校基建。</b></p><p class="ql-block"><b> 1960年6月,浙大土木、冶金、地质三个系及机城水力机械专业调至浙江省新建的杭州工学院。土木系搬到文一路,宿舍五爱堂,十分热闹。</b></p><p class="ql-block"><b> 是年山东河南安徽等多地饥荒,全国提倡瓜菜带,食堂钵头米自淘,不少场地改成菜园,分片包干,同学们起早掏粪把菜浇。思想教育还从忆苦思甜着手,部分家在受灾地区假期回校的同学,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一些灾情,受到了批评,伤害了一些同学。</b></p><p class="ql-block"><b> 尽管如此,学校和同学们对学业并不放松,开设了弹性理论,由夏志斌老师讲授,还有工程数学,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菅养问题,同学中有患浮肿病者,也有为此而休学留入1958级者,如陈玉华同学。</b></p><p class="ql-block"><b> 在1960年成立的建筑591班,因执行经济方针的调整,建筑学停办,在回到浙大后也改成工民建594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五)1961年</b></p> <p class="ql-block"><b>  1960年盘居台湾的蒋介石欲乘大陸经济困难,嚣称反攻大陸。1961年初,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发布一号文件,指示为防党政机关有可能出现反水情况,在东南沿海的浙闽两省在党政机关通过支农下放,清除有可能反水的人员。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兼杭州工学院校长的陈伟达,把此政策扩大到了杭工高等学校(周荣鑫校长执政的浙江大学没有执行该政策)。</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年级金银生、孙秀卿、林厚平、沈励操、田正龙(以上工民建571班)、华禄喜、童荣严(以上工民建572班)、单阿林、张凯声(以上工民建573班)、梁其铮(工民建574班)、刘锦泉、朱正祥、刘尧训(以上建筑571班)、朱雪明、王庆生(以上河川571班)、周以俭(河川572班)等多人被带上大红花光荣下放。其中多数是江苏安徽等非浙闽省的同学,回乡后多被误解。上海拒收,沈励操和孙秀卿同学在杭州逗留一段时间土木系回到浙江大学后也回到原班级继续学业,按时毕业。</b></p><p class="ql-block"><b> 金银生、刘锦泉等杭州同学被安排到大观山农场当农工。</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5月,杭州工学院无力续办,再与浙江大学合併,土木系又回到浙江大学,同学住第八宿舍。</b></p><p class="ql-block"><b> 回校后同学们发奋读书,特别是建筑571班,恶補专业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高教60条)实施,纠正高等教育中"左″的错误,整顿教育秩序。学校和同学受益多多。</b></p><p class="ql-block"><b> 是年,胡精发忠于爱情,与多年恋爱下放大观山农场的农工金银生结婚,终成眷属。是年刘锦泉在大观山农场与同被下放到大观山农场的纺织系59级大学生曹紫英喜结连理,患难与共,成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 下放在大观山农场的刘锦泉金银生等联名写信已调任北京教育部的周荣鑫校长,反映情况並要求落实政策复学,不久北京派人来大观山调查,给予无限同情和支持,最后得以复学回浙大。</b></p><p class="ql-block"><b> 袁云阁等同学也发信告诉被下放同学可以复学的信息,华禄喜、张凯声还有河川周以俭、王庆生、朱雪明在新学期也完成复学。</b></p><p class="ql-block"><b> 刘锦泉插入工民建594班,金银生、华禄喜、张凯声插入工民建591班,周以俭、王庆升、朱雪明编入河川58级。单阿玲、童荣严、朱正祥复学较迟,学校同意插入工民建60级学习。</b></p><p class="ql-block"><b> 当年寒假后开展支授农业第一线的下放支农运动,金银生、张凯生,华禄熹、刘绵泉,周以俭等同学返校继续上学,(梁其铮下放后音信全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六)1962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毕业设计和毕业学期。</b></p><p class="ql-block"><b> 工民建专业毕业设计分成图书馆设计、体育馆设计、铸钢车间设计、水泥厂設计等设计小组,还有钱国桢、潘鼎元、陈正祥在童竞昱老师指导下专门写论文《负高斯曲率正交索网的内力分析》。恢复教育秩序后,学校注重教育质量,毕业设计也排名次,同学们认真设计,分赴上海等地设计院和现场搜集相关资料,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参加国家建设。施家治、姚祖恩、谭永夫、曹硕等获图书馆设计优秀。</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浙大开始找收研究生,学制三年。通过报名审定后土木系57年有数十名参加全校的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潘鼎元以全校外语第一数学笫二的优异成绩破格录取,师从高琪老师李恩良老师深耕钢筋混凝土結构学。徐少曼也留校师从曾国熙老师研究地基与基础工程。</b></p><p class="ql-block"><b> 同学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並服从国家毕业分配分赴相关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浙江大学1962年暑期毕业生分配方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工民建专业(结构与施工)</b></p><p class="ql-block"><b>1,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干部科 地址:南京14人</b></p><p class="ql-block"><b>卞祥,徐仁义,盛荣生,孙水森,施惠良,周兆密,林作仁,朱寿贝,张振沂,许照田,林明高,胡宗安,沈石千,田伯良</b></p><p class="ql-block"><b>2,机械工业部笫九设计院 地址:上海 二人 戴文豪,林玉明</b></p><p class="ql-block"><b>3,化学工业部化工矿山研究设计院 一 人 傅文钊</b></p><p class="ql-block"><b>4,北京化工设计院 一人 王甫成</b></p><p class="ql-block"><b>5,石油工业部撫顺设计院二人 黄生财,韩云魁</b></p><p class="ql-block"><b>6,黑龙江煉油厂二人 金学银,龙考闻7,轻工业部北京轻工业设计院 二人 刘毓芝,沈斗镜</b></p><p class="ql-block"><b>8,纺织工业部纺织基本建设设计院 六人 蔡贞,汤书棠,莫树森,吕世荣,陈钖福,舒振声</b></p><p class="ql-block"><b>9,建筑工程部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 地址:成都 十一人 茅贵生,汪肇宁(女),陈正祥,陈熹,陈炳添,赵照仪,张永才,苏鸿宾,魏起探,施家治,张鼎洪</b></p><p class="ql-block"><b>10,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 十七人 孙秀清,柯金青,杨国安,袁云阁,胡精发,陈鼎木,陈宗樑,吕毓丕,唐为玉,苏荣森,胡善元,杨唐祥,林光汉,黄宏溵,杨思政,孙田成,姜逄吉</b></p><p class="ql-block"><b>1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 四人 庄庆明,金小龙,葛春辉,陈能礼</b></p><p class="ql-block"><b>12,东北工业建筑设计院 地址:沈阳 八人钱国桢,刘福康,叶巧生,陈同伶,窦南华,谭永夫,傅哲生,洪维森</b></p><p class="ql-block"><b>13,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 地址:北京 七人沈维勤,吴国林,赵宗梗,钱钖圻,宗仁民,张礼芳,胡先义</b></p><p class="ql-block"><b>14,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 地址:西安 六人 黄镇国,曹硕,林小春,应高飞,沈励操,郭柏仁</b></p><p class="ql-block"><b>15,给排水设计院地址:北京 一人 王迎之</b></p><p class="ql-block"><b>16,给排水设计院西南分院 地址:成都 三人 郭添木,黄希尧,陈鑫昌</b></p><p class="ql-block"><b>17,给排水设计院西北分院 地址:兰州 一人 叶本林</b></p><p class="ql-block"><b>18,建工253厂 地址:常州 二人陈文美,林章宝</b></p><p class="ql-block"><b>19,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 武汉三人 黄其培,陈加祥,郑守成</b></p><p class="ql-block"><b>20,笫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地址:北京 二人马宾苗,胡家明</b></p><p class="ql-block"><b>21,北京市 地址:北京 五人钟云鹤,吕良泰,王天钺,章启新,刘修和</b></p><p class="ql-block"><b>22,杭州地区 地址:杭州 二人陈秋婵,陈步成</b></p><p class="ql-block"><b>23,研究生 一人潘鼎元</b></p><p class="ql-block"><b>24,留校师资 地址:浙江大学 三人杨宜官,范明均,姚祖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建筑学专业</b></p><p class="ql-block"><b>1,中国人民解放军</b></p><p class="ql-block"><b>总后勤部 地址:山西大同 五人 梅钧安,陈兴达,张才果,查富源,林永炎</b></p><p class="ql-block"><b>2,济南军区 三人</b></p><p class="ql-block"><b>林英舜,徐家铭,黄淼</b></p><p class="ql-block"><b>3,武汉军区 一名 谢定安</b></p><p class="ql-block"><b>4,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干部科 一人 黄肇文</b></p><p class="ql-block"><b>5,福州军区 二人 洪孙喔,虞玲莺</b></p><p class="ql-block"><b>6,北京军区 一人 谢永廉</b></p><p class="ql-block"><b>7,南京军区 二人 丁公佩,周惠宝</b></p><p class="ql-block"><b>8,空军 地址:杭州</b></p><p class="ql-block"><b>三人 季云祥,王余乾,夏超勲</b></p><p class="ql-block"><b>9,工程兵 地址:甘肃酒泉 一人 方金炫</b></p><p class="ql-block"><b>10宁波市 二人 林光辉,邱登清</b></p><p class="ql-block"><b>11,金华专区 二人 郭志贤,曹振文</b></p><p class="ql-block"><b>12,杭州市 一人 张瑞国</b></p><p class="ql-block"><b>13,江苏省淮阳专区建筑设计室</b></p><p class="ql-block"><b>一人 周玲玉</b></p><p class="ql-block"><b>14,浙江省师范学院 一人 蔡诗才</b></p><p class="ql-block"><b>15,浙江省供销合作社 一人 郑式乐</b></p><p class="ql-block"><b>16,浙江省统计局 一人 俞文耀</b></p><p class="ql-block"><b>17,浙江省水电力设计院 一人万广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河川专业</b></p><p class="ql-block"><b>1,水利电力部 十八人</b></p><p class="ql-block"><b>2,浙江省水利电力厅</b></p><p class="ql-block"><b>金华金兰汤水库 唐玉全</b></p><p class="ql-block"><b>3,上于海塘 三人,倪逢飞,房士鑫,顾仁章</b></p><p class="ql-block"><b>4,临安青山水库 江金宝</b></p><p class="ql-block"><b>5,福建省水利电力厅水利局四人</b></p><p class="ql-block"><b>张景尧,陈瑞元,张庭俊,许清海</b></p><p class="ql-block"><b>5,江苏省江都引江工程处一人</b></p><p class="ql-block"><b>吴毓华</b></p><p class="ql-block"><b>6,江苏省苏州太湖水利管处一人</b></p><p class="ql-block"><b>刘仕良</b></p><p class="ql-block"><b>7,安徽省水利电力厅</b></p><p class="ql-block"><b>牯牛背水库 桐城县 彭士国</b></p><p class="ql-block"><b>8,安徽省蚌埠淮河修防局 李树林</b></p><p class="ql-block"><b>9,山东省莒县青峰岭水库管理处 余熹</b></p><p class="ql-block"><b>10,湖北漳河水库管理处徐维翰</b></p><p class="ql-block"><b>11,江西上猶江水电局 凌湖南</b></p><p class="ql-block"><b>12,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 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13,福建省水利电力厅水利局 朱玉模</b></p><p class="ql-block"><b>14,浙江省水利电力厅 地址:杭州</b></p><p class="ql-block"><b>十八人 刘炳钖,高昌,翁保忠,章志棠,林有桢,钱善扬,丁邦满,吴春景,陈永年,钱启明,朱德新,汪恒強,陈漓生,余祈文,严远星,李思普,金文志,施景贤</b></p><p class="ql-block"><b>15,江苏省 一人 殷道昌</b></p><p class="ql-block"><b>16留校师资 浙大一人 徐少曼</b></p><p class="ql-block"><b>17,杭州地区 三人施长碧,朱一帆,陈章成</b></p><p class="ql-block"><b>18,台州专区 二人 罗允富,赵宗望</b></p><p class="ql-block"><b>19,宁波专区 五人</b></p><p class="ql-block"><b>曹厚舜,姜廉明,蔡伯元,沈丽卿</b></p><p class="ql-block"><b>20,温州专区 二人 高宗昌,李志武</b></p><p class="ql-block"><b>21,金华专区 七人</b></p><p class="ql-block"><b>詹云复,冯大慧,朱飞熊,应祖礼</b></p><p class="ql-block"><b>22,福州军区 二人 谢金盛,钟龙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4),毕业分配说明</b></p><p class="ql-block"><b>1,1962年7月土木系57级62届毕业分配,是年清华大学由5年制改为6年制,原其毕业分配方案改由浙江大学执行,工民建及建筑学同学分赴建工部六大直属設计院,河川专业大部份同学分赵到浙江省水利水电设计院及华东地区大型水电站、水库管理单位。</b></p><p class="ql-block"><b>2,1962年8月原57级下放同学刘锦泉,金银生,华禄喜,张凯声,周以俭,5位同学复学,刘锦泉加入工民建594班,金银生,华祿喜和张凯声加入工民建591班,周以俭加入河川业591班。</b></p><p class="ql-block"><b>这五位同学参加1964年毕业分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3,1962年2月周荣鑫校长调任教育部副部长,陈伟达接任浙大校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1964年</b></p><p class="ql-block"><b>下放支农的原57级同学,返校完成学业毕业分配方案如下:</b></p><p class="ql-block"><b>1,金银生1964年毕业后分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b></p><p class="ql-block"><b>2,刘锦泉分浙江省石化设计院,</b></p><p class="ql-block"><b>3,华禄喜分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b></p><p class="ql-block"><b>4,张凱声分华东煤矿设计研究院,</b></p><p class="ql-block"><b>5,单阿玲65年毕业后分华东水电设计院,</b></p><p class="ql-block"><b>6,童荣严分煤炭部水城煤矿设计研究院,</b></p><p class="ql-block"><b>7,朱正祥分南昌铁路局,</b></p><p class="ql-block"><b>8,周以俭分到上海水产大学工程技术学院,</b></p><p class="ql-block"><b>9,王庆生分配到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b></p><p class="ql-block"><b>10,朱雪明在回乡后不幸身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浙大建工学院的历史沿革》(见本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浙大建工学院的历史沿革》(一)</b></p><p class="ql-block"><b>一、概述</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科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创建于1927年,至今已有90 年的办学历史。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系、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和水利工程学系。1930年,土木工程科按《大学组织法》改为土木工程学系,是浙江大学最早成立的工程学科之 一,也是国内最早的土木工程学科之一。水利工程学系的发展始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大学已设有专门 的水力学实验室。1956年设立河川枢纽工程专业,后改名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工结构工程 专业)。</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港口海岸与近海 工程研究所和水文资源研究所合并组建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设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该专业 于2010年更名为水利工程学系。1958年土木工程学系设立建筑学专业,“文革”期间停办,</b></p><p class="ql-block"><b> 1978年恢复招收本科生,学制为 四年。1986年学制改为五年,是继清华大学后全国第二所设立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高校。1987 年成立建筑学系。区域与城市规划系的前身是原杭州大学经济地理(城市规划)专业,后者始建于1978年。 1989年成立区域与城市科学系。1998年12月,随着新浙江大学的成立,区域与城市科学系并入 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区域与城市规划系。</b></p><p class="ql-block"><b>二、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 1927—1936年</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1927年7月15日,在蔡元培等人的建议下, 采用法国大学院制度,试行大学区制,在浙江成立第三中山大学,以原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 农业专门学校为基础,建立工学院和劳农学院。工学院由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三个学 科组成。1928年4月,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同年7月,冠称国立浙江大学。1930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志(1927—2017)年,土木工程科按《大学组织法》改为土木工程学系。同年,浙江省民政厅为测量土地、划定地 界需要,委托浙江大学工学院增设测量学系。因经费不足,1933年测量学系并入土木工程学 系。同年,浙江省教育厅为解决实业教育不发达的问题,委托浙江大学代办省立杭州高级工业 学校,设电机、机械、土木、染织四科,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停办。</b></p><p class="ql-block"><b> 土木工程学系首任系主任为吴钟伟教授,至1949年卸任。吴钟伟教授为筹建和发展土木工 程学系艰苦创业,辛勤努力,贡献了毕生精力,令人深深怀念。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土木工 程学系已拥有建筑材料室、水力实验室和测量仪器室,在当时,无论是仪器设备还是试验水平均 居上乘。</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 1937—1944年</b></p><p class="ql-block"><b> 1937年底,杭州沦陷,土木工程学系于11月随校西迁,历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江西泰 和、广西宜山等地,1939年11月终迁到贵州遵义。1939年,为解决浙江及周边等地青年学生因 交通、经济关系不能去贵州升学、学习的问题,浙江大学在浙江龙泉成立浙东分校(后改名为龙 泉分校),招收文、理、工(含土木工程学系)、农四院一年级新生,并设置大学先修班。学生 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去贵州总校升入二年级。土木工程学系在西迁过程中及遵义时期,仍然十 分重视教学,建筑材料试验和测量仪器室的设备都随校搬迁,保证教学需要。迁校过程中每到 一地,稍事安顿即开始上课,弥补迁徙中损失的时间。在遵义,当时印刷和纸张十分困难,土木 工程学系还是出版了不定期刊物《土木工程》。在勤奋教学的同时,科学研究工作并未间断,钱 令希教授的悬索桥理论和余能定理的应用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b></p><p class="ql-block"><b> ◇ 1945—1948年</b></p><p class="ql-block"><b>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9月,土木工程学系随校迁回杭州大学路。由于时局动 荡,师生生活日益困苦。竺可桢校长殚精竭虑,四处奔波,浙江大学得以有一定发展,教学质量 有所提高。在教学管理方面,1948年校务会议通过《国立浙江大学学则》,对原有的学分制进行 修正、补充、规范。在竺可桢校长的办学方针和倡导的“求是”学风的熏陶下,浙江大学的毕业 学生都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实施学分制时期,土木工程学系的专业课程 包括结构工程、水利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给排水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等,每个学生需必 修一至两门各个领域的专业课,因此专业知识面较广,毕业后能适应各个领域的工作。1949年前,浙江大学采用美国办学体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数后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 所有课程(除国文、体育等少数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考试试卷均 用英文书写。经此训练,学生外文阅读、写作能力一般较强。任职教师采用聘任制,每学年末 由校长发聘书,未受聘教师自动离校。</b></p><p class="ql-block"><b>◇ 1949—1959年</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中心任 务,教育实行“维持现状,逐步改善”的方针。1950年8月中央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 革的决定》和《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学校按照中央方针开展各项工作,土木工程学系着手改革 课程内容,制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逐步开始了教学改革活动,并设立了工程画、路工、水 利、结构、测量教学小组。1951年为浙江省工业厅代办二年制专修科。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b></p><p class="ql-block"><b> 此前,1949年原在浙江金华的英士大学 停办,其土木系学生并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52年2月,杭州之江大学的土木系师生并 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8月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利组调至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 调整后浙江大学开始学习苏联教学模式,设置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土木工程学系设立工业与 民用建筑、铁路建筑两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建筑、测量、铁路三个两年制专修科,改学分制为学 年制。1953年,铁路建筑本科专业停办,铁路和测量两个专修科调入同济大学。同时,厦门大 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曾国熙先生等师生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至此,院系调整告一 段落。1952年底,浙江大学在玉泉规划新校址,学校开始筹备建立“校舍建设委员会”和“建筑设 计室”,新校的规划以及教学楼、辅助用房、学生宿舍的设计主要由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参与完 成。1954年春,土木工程学系最先从大学路老校区迁到玉泉新校址。1953年院系调整完成后,全国高校进行教学大改革。以苏联高等教育为样板,学习苏联经 验,改革内容涉及教学各个方面,例如成立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建立实验室和资料室等。教学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955年入学 新生改为五年制,专修科停办,土木工程学系仅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1956年,为适 应水利建设需要,土木工程学系增设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土壤改良两个本科专业(土壤改良 专业于1957年停办)。1953年,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身建筑设计室正式成立。1956年初,高等教育部要将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迁往西安,加入筹建中的西安建筑工程学 院。后浙江省委为了浙江省建设的需要,向中央申请,仍将土木工程学系保留在浙江大学。同 年7月,高等教育部批准了浙江省委申请,土木工程学系仍留在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的力学 实验室划至力学系管理。1958年,中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展 教育革命。 在大办专业热潮下,土木工程学系增设了农村建设、建筑材料与制品、农田水利三个 专业。1959年,农村建设专业停办,农田水利专业转入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建筑材料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志(1927—2017)及制品专业并入化工系硅酸盐专业。</b></p><p class="ql-block"><b>1958年,在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周荣鑫的倡议下成立建筑学 专业,并从在读的1956级、1957级和1958级工民建专业三个年级中抽调部分学生转为建筑学专 业,专业负责人为蒋协中先生。此三届学生毕业后,因执行经济方针调整,建筑学专业停办。1958年,浙江大学由中央高等教育部下放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20世纪50年代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有软土地基的加固、石灰凝灰岩水 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建筑热工等。</b></p><p class="ql-block"><b> ◇ 1960—1969年</b></p><p class="ql-block"><b> 1960年6月,浙江大学土木、冶金和地质三个系及机械系水力机械专业调至浙江省新建的杭州 工学院。1961年5月,杭州工学院无力续办,再与浙江大学合并,土木工程学系又回至浙江大学。1961年,土木工程学系开始招收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两学科的研究生,修业 年限为三年,招收了四届,毕业生六名,最后一届因“文革”而终止学业。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高教60条)实施,纠正高等教育中 “左”的错误,整顿教学秩序。</b></p><p class="ql-block"><b>1963年,浙江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学校,改为中央教育部直属学校。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和一切教学工作。同年6月,土木工程学系教师主导 承担了空军后勤部委托的核爆炸模拟器的研制(代号400号)。1968年工宣队进驻学校,1969年土木工程学系开办了工民建试点班,由浙江省建筑企业 推荐工人学员入学。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难以按大学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其实效仅起 到培训班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 1970—1979年</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学习期限为三年,共招收六届(1971年中断一年招生)。 培养的学生在相关行业中发挥骨干作用,获得社会好评。“文革”后期,土木工程学系教师开展了部分科研工作,有杜湖水库坝基砂井处理(1980年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试验、研究、编制,以及冷拔低碳钢 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设计规程的研制。1977年,恢复通过高考招收本科生,专业调整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水利水电工程,学制为四 年。1978年,招收建筑结构、海洋建筑(后改为水工结构)和建筑学。197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学科方向为岩土工程、结构 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建筑学专业恢复招生,学制四年。1978年,浙江大学被划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管理,到1982年又回归国家教委管理。</b></p><p class="ql-block"><b>历史篇·沿革</b></p><p class="ql-block"><b> ◇ 1980—1989年</b></p><p class="ql-block"><b>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岩土工程学科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建筑技术科学学 科为国家首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原属土木工程学系的建筑设 计室发展成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学校直属的独立单位,也是国家重点高校中最早成立 的甲级设计院之一。</b></p><p class="ql-block"><b> 1983年,核工业部委托土木工程学系开办工民建专业大专班,培养部属企业中高中毕业青年 职工的专业业务知识,为期十年。该班为该部培养了一批土建专业人员。1986年,建筑学专业学制改为五年。1987年4月,在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建筑学系,主持工作的副系主任为 王德汉先生。1987年,土木工程学系本科专业改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三个专 业。同年,土木工程学系先后在萧山、上虞等地面向建筑行业的职工开办工民建专业证书班,使 未受到学历教育的职工接受专业知识教学,适应本职工作,成为当地建筑行业的骨干力量。1988年,沈济黄先生调入建筑学系任系主任。1989年10月,为加强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对土木工程学系的教研室进行整合,在土工 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研究室和400号及其他教研室组建结构工程研究所 (下设结构工程研究室、空间结构研究室、工程振动研究室、结构计算机分析研究室、现代设计 技术与软件研究室、结构实验室),在水工结构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室, 保留建筑制图、测量、建筑材料、施工、城建等五个教研室。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浙大建工学院的历史沿革》(二)</b></p><p class="ql-block"><b> ◇ 1990—1998年</b></p><p class="ql-block"><b> 1990年,为加强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系和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开发 等方面的合作,三单位联合成立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本科生招生工作进行试点改革, 实行按系招生,入学两年后再分专业培养。城镇建设专业停办。同年,成立浙江大学桩基研究 与测试中心。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结构工程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成立浙江大学西维尔建筑新技术开发公司、浙江大学地基基础工程公司等学科性公司, 以及建筑设计室(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四、第五设计室)。1993年,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改名为建筑工程专业。开始招收工民建自费大专班,学制三 年,两届毕业后停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 予点。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室发展为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下设四个室:水工结构与市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志(1927---2017)政工程研究室、流体力学与给排水工程研究室、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室、水利工程实验室。同年,成立浙江大学建设监理公司,为浙江省首批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社会监理 单位。1994年,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工程专业被列入我国第一批专业教育评估的十所院校之一。同 年成立土木工程继续教育中心。1995年4月,为促进和繁荣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教育、科研事业,奖励优秀的本科学生、研究 生以及在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教师和干部,加强学科建设, 争取海内外团体、校友和同行的支持和赞助,土木工程学系联合社会各界成立了浙江大学土木工 程教育基金会。1995年6月,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工程专业首批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同年,成立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室、土木软件开发中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勘察 设计室。为增强系和校友之间联系,取得校友对土木工程学系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编辑、出版了 《浙江大学土木校友通讯》。1996年,为拓宽专业覆盖面,向大土木教学计划发展,完善学分制,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 将建筑工程专业改名为土木工程专业,下设专业方向: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水工结构工 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实施新的教学计划,前三年统一安排教学, 后一年按专业方向分流教学。同年,岩土工程学科被纳入国家“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土木工程学系与力学系 联合共建的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获批国家级教学基地;设立市政工程和建筑经济与管理两 个硕士点。建筑学专业首次通过了建设部的专业教育评估,有效期为四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批准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点。5月,建筑学本科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首次双双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 业教育评估,有效期为四年。本科毕业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授予建筑学硕士 学位。土木工程学系为改善办学条件,缓解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状况,决定组织学科性公司力量,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自筹资金建设土木科技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于1996年奠基。1997年,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土木工程学系建系70周年。为献礼校庆、系庆,出版了 《土木工程论文集》,其中收集了教师、校友的76篇论文,反映了校友对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贡 献;此外,编辑了校友通讯录,增强校友间联系。百年校庆期间,土木工程学系校友捐建费公亭 (玉泉校区)。同年10月,英国联合评估协调委员会(The Joint Board of Moderators,JBM)主 席D.A. Nethercot 率专家组五人对建筑工程专业进行了全面评估检查。当时英国联合协调委员会成立已历史篇 ·沿革有21年,曾对世界上200多所大学的土木类专业进行过评估。在国内,除浙江大学外,其还对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三所高校的建筑工程专业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中英双方对相 互承认评估体系和学位达成了协议。同年11月,土木工程学系董石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b></p><p class="ql-block"><b>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 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新的浙江大学包括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五个校区;在校学生 有本科生24278人、专科生4294人、成人教育学生(函授、夜大、脱产班)21544人、留学生283 人、硕士生3628人、博士生1792人,教授759人、副教授1581人、讲师1258人,博士生导师 381人、硕士生导师1584人。同年,土木工程学科成为我国首批四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并获批博士后流动 站。9月,土木科技馆建成并启用。同年,根据学校总体人事管理体系改革方案,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 术骨干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b></p><p class="ql-block"><b> ◇ 1999—2008年</b></p><p class="ql-block"><b> 1999年9月,新的建筑工程学院成立,由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系、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建 筑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学院在学科上覆盖了国家基本建设所涉及的建筑、 市政、交通、水利、铁道、港口与海洋工程等主要行业领域,形成了包括区域与城市规划、建筑 学、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院设党政办公室、组织与人 事科、本科与成人教育科、研究生教育科、科研开发与管理科、团委等机关职能管理部门,学院 按实运行模式管理。同年,调整和组建的研究所和中心有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防灾工程研究所、 交通工程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空间结 构研究中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学院科技产业和对外技术服 务窗口有建设监理公司,桩基测试与研究中心,土木工程测试中心,城乡规划设计院,浙江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四设计室、第五设计室和工程勘察室,地基基础公司,西维尔新技术开发公司 等。为加强工程设计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建成了土木工程设计教学实验室(“211工 程”建设项目)。同年12月,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学科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学科入围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批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5月,建筑学本科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第二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 学专业教育评估,有效期为四年。</b></p><p class="ql-block"><b>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志(1927—2017)6月,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视察组对土木工程学系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教育 质量评估实地视察。这是继1995年建筑工程专业首次通过评估合格后的第二次评估,有效期为 五年。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中期检查专家组对力学教学基地进行检查,专家组对基地建 设给予肯定,特别对水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给予高度评价。 工程结构设计实践基地列入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 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结构设计与实践能力,组织校内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 大赛。</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学校为促进实质性融合,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弥补五个校区之间空间布局分散等 功能上的不足,决定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塘北建设新校区,命名为紫金港校区。 一期工程占 地超过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紫金港校区当时被定位为浙江大学基础教育校区。9月,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 究所和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合并组建建筑工程学院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设置水资源与海洋工程 专业。2002年,岩土工程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b></p><p class="ql-block"><b>9月,教育部组织专家组评议,批复同意“复杂环境下岩土工程与空间结构关键技术”等20 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列入浙江大学“十五”“211工程”。学院代表团访问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加强和促进学院 与香港特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土木工程教育基金规模扩大,基金会更名为浙江大学土木建筑规划教育基金会。《浙江大学 土木校友通讯》更名为《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校友通讯》。2003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水工结构工程两个二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博士学位 授予权的自主设置学科、专业——海洋建筑物与环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城市规划与设计两个 学科被增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扶植学科;市政工程学科被增列为浙江大学重点学科;新增三个二 级学科硕士点:道路与铁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与机械与能源 学院联合申报,挂靠建筑工程学院)。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新专业第一次招生,首届招生51人。6月,组建直属学院的土木水利工 程实验中心,统筹原土木水利学科各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龚晓南教授荣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毛根海研究员荣获2003 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名师奖。2004年5月,建筑学本科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第三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 学专业教育评估,并获得最高等级,有效期为七年。</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建成学生公寓、餐饮中心、风雨操场、东(西)教学楼 群、生化和金工实验楼群、学生活动中心和小剧场以及操场、球场等。建筑学系从玉泉校区外经 贸楼整体搬迁至紫金港校区月牙楼。区域与城市规划系从西溪校区整体搬迁至玉泉校区。学校开始实行每学年四学期制,将原来的两个学期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学期,每学期八 周上课时间,第九周为考试周,另外在暑假安排三至四周用于教学实践或科研训练。为适应四 学期制的变化,学院对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制由两年半调 整为两年。4月,沈济黄教授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9月,陈云敏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2005年5月,土木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家组评 估,有效期为八年。6月,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九所国内著名高校,共 同举办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土木工 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启动国家“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岩土工程与大型结构”。学校为促进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成立海洋研究中心,聘请美籍华人学者、台湾成功大学原校 长吴京教授为光彪讲座教授。陈云敏教授被聘为浙江省特级专家。2006年,由企业家赵安中捐资,紫金港校区建筑工程学院安中大楼开工,办公大楼建筑面积 3万平方米,实验大楼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浙江大学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开始确认主修专业。因学科特殊性,学院四 个本科专业暂未实行大类招生。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整体搬迁至紫金港月牙楼。城市规划专业本 科专业教育首次评估顺利通过,有效期为四年。土木工程学系与力学系合建的力学实验教学中 心,经过网评和专家评审,成绩优异,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城市规划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建筑技术研究所。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该实验室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有 软弱土多场相互作用与环境土工、软黏土特性与地基处理、软弱土动力特性与土工抗震、海洋土 特性与近海岩土工程。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学院与浙江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联合成立首个校级产 学研研发中心。陈云敏教授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的程泰宁院士 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吴硕贤院士被聘为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b></p> <p class="ql-block"><b>《浙大建工学院的历史沿革》(三)</b></p><p class="ql-block"><b> 2007年,学校确定紫金港校区为主校区。经过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 作,紫金港校区安中大楼一期工程(办公)顺利竣工,并于10月举行了落成典礼。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获批成为教育部2007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毛根海教授 主编的《应用流体力学》被评为国家级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被 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共六所大学),结构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根 据学校实行硕士研究生2~3年的弹性学制,学院将硕士研究生学制重新调整为两年半。陈云敏教授负责的软弱土与环境土工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陈伟球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8月,学院整体搬迁到紫金港校区安中大楼。该大楼的建成和使用,极大地改善了 学院的办公条件,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土木工程专业和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按照土木工程类打通,统一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确 认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调整,前期按土木工程类培养,确认专业后再修读专业课程。学 院与航空航天学院共建的“工科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b></p><p class="ql-block"><b> ◇ 2009—2013年</b></p><p class="ql-block"><b> 2009年,浙江大学在海洋研究中心基础上整合校内相关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于5月成立了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简称海洋系),学院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研究所整体调整至海 洋系,次年,原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更名为水利工程学系。毛根海教授主编的《应用流体力学》获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开拓 国家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教育部于2009年起开始实行专业学位硕士全日制培养,学院当年首次招收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 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和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纳入学校工科试验班,统一招 生,学生进校一年后确认主修专业。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仍按专业招生。建筑材料学科从防灾建材工程研究所中独立出来,组建为建筑材料研究所。张土乔教授团 队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综合示范项目, 项目总经费1.8亿元。陈云敏教授团队“结构性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大学通过全球招聘,当年年底从大连理工大学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徐世 娘担任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同年,通过浙江省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引进白勇教授。同年,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建筑工程学院分会成立。2010年,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与计算机学院的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统一纳入科技与创 意设计类招生,学生进校一年后确认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获批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城历史篇 ·沿革市规划专业本科专业教育顺利通过了由住建部组织的专家组实地视察和复评,被评为优秀,有效 期为六年。全院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成立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罗尧治教授 负责的空间结构实验室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通过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朱志伟教授;白勇教授入选“千 人计划”。董石麟教授荣获浙江大学教职工最高个人荣誉称号——竺可桢奖。为支持海洋学科 的发展,水文水资源研究所部分人员调整至海洋系。根据学校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实施教学科研 人员分类管理。学院有151位教师被聘为教学科研并重岗,2位教师被聘为教学为主岗,43位教 师被聘为应用推广岗,10位教师被聘为团队教学(科研)岗。学院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University of Alberta)签订正式合作协议。</b></p><p class="ql-block"><b> 2011年5月,建筑学本科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第四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 学专业教育评估,并获得最高等级,有效期为七年。建筑学、水利工程、城乡规划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交通运输工程被增列为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道路与交通工程被增列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土木工程专业 入选教育部首批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张土乔教授负责的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住建部村镇建设司研究中心。 陈云敏教授获批“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973计划首席科 学家。</b></p><p class="ql-block"><b> 董石麟院士“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合作)。龚晓南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引进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保罗 · 安德鲁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杨贞军教授获批国家首批 “青年千人计划”。浙江大学为重点培养和支持1000名左右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骨干人 才,从2011年开始授予青年骨干人才“求是青年学者”(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称号。 李育超、朱斌、边学成、陈驹、张磊、吕朝锋、周燕国等成为首批“求是青年学者”。2012年,获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三部。开始招收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获批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两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广 厦建设集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学生实践基地被评为浙江省优 秀实践基地。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次通过评估,有效期为四年。10月,成立浙江大学滨海与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陈云敏教授“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 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仁朋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边学成、吴建营副教授获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周燕国副教授入选国家拔尖青年人才。学院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急需发展学科的优秀 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过渡期的教师岗位要求和发展目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制 定了《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特别资助计划实施细则》和《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国际 (海外)交流合作专项资助实施办法》。创办“建工之家”,设立“建工有约”午餐沙龙交流平台,定期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 题交流活动。2013年,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 业。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第四次专业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开始招生。学院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立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机制, 聘请50位设计院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 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实习基地,开设“工程实践”课程和系列讲座。4月,青年教师吕朝锋参与的注射式LED 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Science) 杂志在线发 表,参与的仿生复眼照相机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同年,吕朝锋 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蔡袁强教授团队“长期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奖二等奖。张土乔教授负责的饮用水安全与输配技术实验室,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为进一步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浙江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 力,加快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浙江大学于2013年2月启动筹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 学院(海宁国际校区)。</b></p><p class="ql-block"><b> ◇ 2014—2016年</b></p><p class="ql-block"><b> 2014年,浙江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在海宁国际校区合办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4个本科专业首次按 照工科试验班(建筑与土木类)进行大类招生,相应的培养方案也进行了调整,设建筑与土木类 培养方案,学生确认专业后,再按照专业进行培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获批。2014年 起将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属所有二级学科全部纳入专业学位招生。首次按照建筑学一级学 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王立忠教授负责的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王立 忠教授负责的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实验室,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罗尧治教授负责的先进结 构设计与建造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学院与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建协同创新研历史篇·沿革究中心。学院制定《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科博士后奖励基金实施办法》,以奖励在学院做出突出 成绩的学科博士后。张土乔、蔡袁强两位教授当选浙江省特级专家。学院引进吴越为求是特聘 教授,并任命其为建筑学系系主任。2015年7月,为推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造就更多高层次工程科 技人才,浙江大学开始筹建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工程师学院)。当年,工程师学院招收建 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首届研究生。交通工程新专业获教育部批准,首次纳入工科试验班(建筑与土木类)进行招生。土木工程 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首次进入三位一体招生计划。</b></p><p class="ql-block"><b>1月,成立浙江大学建筑与城市发展国际研究中心3月,学院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学院学 科发展需求,对17个研究所、中心进行了换届考核工作。浙江大学城市规划工程与信息技术研 究所更名为浙江大学城乡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土建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徐世娘教授“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过程双K 断裂理论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础研究”成果荣获国 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关富玲教授参与的由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皮卫星二号”2颗卫星搭乘长 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进入太空;华晨教授获浙江大学永平教学贡献奖。陈云敏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聘任王浩院士为求是讲座教授(双聘院士);王立忠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 授;边学成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郑飞飞博士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闫 东明、段元锋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学院获浙江大学人才工作“组织突出贡献奖”。</b></p><p class="ql-block"><b> 2016年,启动实施高峰学科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计划,整合优化学科布局,统筹做好土木 工程学科、建筑学学科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以及学位点自我评估工作。撤销水利工程一级学科 博士及硕士学术学位授予点,增设水工结构与港口工程、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河流与滨海工程 三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撤销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增加道路与交通工程自 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月,浙江大学一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学院(简称 ZJU-UIUC 联合学院)获教育部批 复设立,9月,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城市规划学科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 校专业教育复评,被评为优秀,有效期均为六年。6月,浙江大学建筑规划设计学科产学研联盟正式启动。浙江大学建议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被国家发改委等 九部委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个优先项目之一。龚晓南院士和吴越教授分别负责的教学改革成果项目双双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建筑学基层教学组织获校级特优。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浙江大学国际学生分会正式成为美国土 木工程师学会国际学生分会组织,并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组织的挡土墙比赛第一名。学院 学生团队获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浙江大学获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优秀组织奖。王立忠教授负责的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 联合研究中心类)。学院交通所承担的港珠澳大桥标段于4月顺利合龙。学院荣获浙江大学服务保障G20 杭州峰会先进集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九, 奔九十路上(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 古稀之年,是人生的一个节点。从八十到九十这是人生最艰难的十年,是晚年生活的多事之秋。在这个区间要经受衰老的加速,各类器官都在不可逆转地退化和损耗,就象一台即将报废的机器还要缓慢运转。</b></p><p class="ql-block"><b> 这个区间是多种疾病的爆发期,由于人体免疫能力的降低和变异,再难有效抵御病菌病毒的侵袭,小病天天有,大病随时来已是常态现状。</b></p><p class="ql-block"><b> 这期间由于头脑反应减慢,四肢不再灵活,头晕、噎呛、碰撞、摔跤等各种意外也会随时发生,而每一次意外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b></p><p class="ql-block"><b> 这期间还要经受失去亲朋、战友、同事、同学等同龄熟人的痛苦和悲伤,社交圈子越来越小,可倾诉的挚友越来越少,孤独寂寞感不断增加。更危险的是这期间还会有一些人失聪失忆甚至失去自理能力,不但自己要忍受长期臥床的煎熬,也给子女增加了沉重负担。这期间还会随时发生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一件不经意的失误也能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谁的晚年都是一场血风睲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曲老来难的古典戏曲道尽了老年人的辛酸凄凉。</b></p><p class="ql-block"><b> 当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和我的战友、同学及许多朋友都已走在艰难的奔九路上,心态平一些,精神好一些,追求少一些,标准低一些,行动慢一些,步伐稳一些,锻炼多一些,吃饭少一些,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b></p><p class="ql-block"><b> 有人说你能越过古稀踏在奔九的起跑线上你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因为有一多半的同龄人已经掉队失去了奔九的资格。</b></p><p class="ql-block"><b> 如果你达到了85岁,那你就是一个人生赢家,因为最艰难的十年人生路你已行程过半,能和你比肩的同龄人绝对超不过三分之一,你的实际寿命已超过了全国平均预期生存年限的平均值。在这个里程碑式的加油站里,你只要抬脚翘首就可以隐约看到人生终点的那块标志牌了。</b></p><p class="ql-block"><b> 假如你一路坚持终于完成奔九的任务,那你就是一个人生十分完美的胜利者。因为你已经圆满到达攀登人生顶峰的大本营,可以躺平回味你的风雨人生路了。</b></p><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你可以对100岁那些缈茫的目标不屑一顾,随时随地可以决定前行或放弃,一切的一切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啦。</b></p><p class="ql-block"><b> 在我们的人生字典中已经没有了来日方长,我们唯一能够主宰的是:不悔昨天、不赌明天,珍惜今天,过好时下每一天。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十,附录:编委会公开信(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浙大土木系57级老同学:大家好:</b></p><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即将迎来踏入浙大校园入学70周年。那些曾经的青春岁月、同窗情谊,以及在工作和学术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为了纪念我们入学70周年,张凯声同学发起编撰出版《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入学七秩纪念文集》並建《浙大土木系57级群》。该倡议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热烈响应,工民建已有47位,建筑已有5位,河川已有16位共计68位同学先后写了回忆文章、个人传略和诗歌等,有的正在编写,而其中,个人传略部分将成为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展现每一位同学的独特风采和成长故事。</b></p><p class="ql-block"><b> 撰写个人传略,是一次难得的自我回顾与总结。它让我们有机会梳理自己在母校的点点滴滴,从初入校园的小青年到如今光荣退休的耄耋老人,那些欢笑与泪水、奋斗与拼搏,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为母校的历史增添生动的色彩,还能让自已的后辈全面了解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和艰辛。同时这也是一次同学间重续友谊、增进了解的契机。当我们阅读彼此的传略时,会回忆起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看到每位同学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和付出的努力,会为同学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感到骄傲和荣光。同时通过撰写个人传略,可以向母校汇报自己的成长与成就,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b></p><p class="ql-block"><b> 尚未动筆写个人传略的 同学们,请你行动起来,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青春岁月,为人生留下属于你自己的独特印记。如有的同学感到写作不便的话,请将你的个人工作简历或评职称时的申报材料转发给张凯声、陈友土或蔡伯元同学,他们将会为你代劳完戌,经你审查同意后纳入纪念文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纪念文集一定会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期待你的精彩文章和个人传略!</b></p><p class="ql-block"><b>《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入学七秩纪念文集》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8月25日</b></p>